《极北森林》:生态保护,任重道远

夜空文化 2025-03-28 09:05:10

读《极北森林》,却自有一种冷峻的感觉从心底萌生。树木不会说话,但它们却足以见证地球生态变迁的历史。人类也是地球的一员,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其实也不过尔尔,实在不必自诩为地表最强者,而是要积极行动起来,持续加强生态保护,那就是在守护人类自己的未来。

英国人本·罗伦斯从自家房子后面一棵很大很老的树——欧洲红豆杉——画面感很强地开始讲起,揭示出一个本质问题,认为这些古树“是来自另一个时代的遗民,其生命周期比人类的时间尺度长得多”。但这一点其实也只是表象。实质在于,这些古树,比如像这本《极北森林》中所讲到的,林木线——即地图上表示树木生长范围极限的一条固定的线——的迁移,对于人类而言无异于“险恶的事实”,会对地球上所有的生命——自然也包括人类在内——都有巨大的影响。作者虽然没有说现在以及今后应该怎么做,其实通篇所要表达的主旨已经尽在文里文外。

从苏格兰的欧洲赤松、斯堪的纳维亚的桦树、西伯利亚的落叶松、阿拉斯加的云杉,以及加拿大的杨树和格陵兰的花楸,这些关于“北方森林”的故事,其实都在印证着全球变暖背景下不可逆转的变化趋势。作者不无忧虑地认为,“虽然北方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氧气来源,但那里的树木增多,并不一定意味着从大气中封存的碳会变得更多”;相反,“当树木侵入冰冻的苔原时,它们会加速永久冻土层的融化,这些冻住的土壤中含有足以加速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所谓“一种冷峻的感觉”正是基于这一点。

人类遍布全球之时,生产生活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地球,但却未必能够稳稳赢取人类自己的未来。上个世纪刚开始的时候,人类想要到达月球还只能在科幻小说中进行反映,现在人类的探测器已经远远越过了冥王星,但是应该还没有到达奥尔特云的内边缘——再过100年、200年,人类那个时候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谁都无法预料。但有一点现在就能确认,倘若人类自己不珍惜,不高度重视全球变暖的潜在危害,不认真落实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以及“巴厘岛路线图”“德班平台”,不能够以最大努力和最大诚意提高气候变化的应对力度进而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那就没有什么未来可言了。

这不是“盛世危言”,而是很明显的事实——本·罗伦斯在《极北森林》这本书里,具体追踪了六种能够经受住高纬度严寒的树种,还与生态学家和博物学家交谈,以及拜访当地居民、观察树木,讨论巨大的地质变化,已经一再揭露了相当严酷的现实情况。当然,他在“导言”部分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无疑更是触目惊心:“当人类变成化石的时候,这些顽强的北方物种依然屹立不倒。”

0 阅读:2

夜空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