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日子本来是想要翻找一件物品,结果却无意中发现了夹在团员证里的一枚树叶,那个时间距离现在已经很久了。但这枚干树叶依然足以勾起很多回忆,因为那是入团时在太岳烈士陵园宣誓后摘下的一枚冬青的叶子——叶子依然绿意十足,尽管只是略显“干涩”的绿色。
于是忽然想起小学时候因为《自然》课而收集树叶标本的故事。倒并没有什么特别难得一见的树叶,都是华北地区最常见的木本、草本植物的叶子,譬如白杨、柳树、苹果树、无花果树、凤仙花(指甲花)、月季等,甚至还有一枚夹竹桃的叶子——后来才知道,夹竹桃全株及乳白色汁液均有毒,幸亏那会儿没有什么出格的行为,不然就悔之晚矣。
正好这几天正在读英国林木学家丹·克劳利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植物园副主任道格拉斯·贾斯蒂斯合作撰著的自然科普书《树林的故事》。封面上满是各种各样的枝叶——能认得出来的只有银杏叶,整体颜色素雅,看上去似乎有点“其貌不扬”的意思;但内容却非常有料,一共介绍了50种树叶。可惜这些树叶大部分不怎么见过,甚至树叶所属的树木名称都非常陌生,称得上熟悉的仅有桑树、水杉以及银杏三种木本植物的叶子。
两位作者在书的“前言”中说,他们是在上千个物种里面精选了50种他们认为的“最有代表性的树木及其树叶”。看来,这些树木及其树叶应该多半生存于欧美区域,但其中水杉和银杏的原产地无疑当是中国。两位作者在介绍树叶的同时,也讲述了这些自然树叶所隐藏的各种各样的生命故事。全书的彩叶虽然不多,但每种植物的“开始”都是一枚占据了整整一页篇幅的黑白叶子,可谓纤毫毕现,呈现的效果显然远比彩叶要好上很多。
对于这些树叶,丹·克劳利和道格拉斯·贾斯蒂斯关注的是这些树叶所具有的“有趣的化学性质、拥有令人印象深刻(有些甚至不太真实)的防卫器官以及其他特殊性质的树木”,因为他们最想强调的就是“树叶改变形状,成为昆虫的巢穴和储藏室,以及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食物的能力,并重点介绍了树叶提供建筑及其他物质的价值”。
有一些有趣的数据说,2015年有报告估计地球上共有约3万亿棵大树,当中约1.39万亿棵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6100亿棵生长在温带,7400亿棵生长在围绕北极的北方森林里;而人类平均每年砍伐约150亿棵树,却只种下了约50亿棵树。树木在中国的遭遇显然有好一些: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保存面积达到13.14亿亩,其中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完成国土绿化面积超过1亿亩。
树木,或者说树叶与人类的关系可谓千丝万缕。所以,关于它们的故事,不也会是非常吸引人类的关注度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