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彭博新闻社一名专注于报道空间事务的记者洛伦·格鲁什有一本很不错的书——《她们登上了太空:第一批NASA女性宇航员成长纪实》。这本书从纪实的角度讲述了女性究竟是如何到达她们曾被禁止的高度这样一个非凡历程,非常值得一读。
作为“半边天”,女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除了主要存在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在社会里并不享有“半边天”的地位,即使在上个世纪初也即1903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候,女性在社会中的主要角色也依然不怎么显著。比如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晚期,NASA也就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才选拔了第一批女性宇航员,而且他们的第一名女性宇航员直到1983年的6月18日才第一次执行了太空任务,萨莉·赖德享有了这一荣耀。
《她们登上了太空》这本书中,洛伦·格鲁什用翔实的资料和生动的文字讲述了NASA的第一批6名女性宇航员成为宇航员及太空飞行的难忘经历,重点展示了她们的才华与勇气。在她们之前,NASA长期将女性排除在宇航员队伍之外,其理由是只有军事试飞员(当时全是男性)才具备所需的素质,认为女性由于太脆弱而不适合太空飞行。这当然是一种偏见。因为包括萨莉·赖德、朱迪思·雷斯尼克、凯西·沙利文、安娜·费舍尔、玛格丽特·瑞亚·塞登、香农·露西德(这个顺序也是她们执行太空任务的位次)在内,NASA的第一批女性宇航员用她们的故事打破了这一偏见。尤为值得一提的,香农·露西德一度是美国人和女性中在太空连续停留时间最长纪录的保持者。此外,朱迪思·雷斯尼克在执行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飞行任务时牺牲,当时航天飞机上有两名女性宇航员,另一位莎伦·麦考利夫是NASA选拔的“太空教师”。
由莎伦·麦考利夫这位美国的女性“太空教师”可以想到中国的女性航天员王亚平,她因为在神舟十号任务中进行太空授课而被称为“太空教师”。当然,莎伦·麦考利夫是一名如假包换的教师,因为“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而未能进入太空;而太空授课只是王亚平执行太空任务的“副业”。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半边天”,女性航天员相比较她们的美国女性同行来说,第一次执行太空任务的时间虽然相差了近30年,但考虑到中国是在2003年执行神舟五号任务时航天员才第一次进入太空,9年之后的2012年在执行神舟九号任务时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就顺利成行——这一点,可以看得出来,同样作为女性,中国的女航天员丝毫不逊色于她们的美国同行,同样值得钦佩。
迄今为止,进入太空的人类总数仍然极其有限,但在未来这个数值肯定会大幅增加甚至是攀升。最近200多年来,人类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进入太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一部分。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词中写道:“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进入太空的人数有限,进入深海的人数同样有限。而在NASA的第一批6名女性宇航员里,第四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女性凯西·沙利文是唯一一位集完成太空行走和创造深海潜水纪录于一身的人,的确是非常了得。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