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晨财智肖冰:保持自律与进取,投资要坚守第一性原理

萌解创投 2025-01-15 12:40:00

最赚钱的项目,在投资时往往没有竞争对手。

在创投圈,但凡接触过达晨财智肖冰,你一定会对他说话和思考的速度留下深刻印象。他在接问题的时候几乎不需要思考,立刻能给出一个精妙并凝练的答案。与他同频,你会收获巨大的信息量,而跟不上节奏,你会充满很多挫折感。

达晨财智执行合伙人/首席投资官 肖冰

肖冰拥有丰富的境内外投资经验和业内广泛的人脉关系,更是以其出色的投资能力和卓著的投资业绩在业内享有盛名。和尔泰、同洲电子、福建圣农、爱尔眼科、蓝色光标、网宿科技、亿纬锂能、康希诺、尚品配宅等耳熟能详的企业背后都有肖冰的身影。

“我们只想做最好的,而非最大的创投机构,把基金的每一分钱当作自己的钱对外投资。”肖冰曾这样说。

01人大求学,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学霸的“凡尔赛”。

1963年,肖冰出生于湖南。他曾就读于长沙最好的中学——长沙一中。据说,当时清华的招生老师到他们家动员他去读清华,但他没去,当时一根筋就想去人大,就想学经济管理。

1986年,肖冰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读的当时最好的专业——国民经济管理。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所以计划经济专业是最牛的,毕业生大都是进国家或地方计委,而那时计委是最有权力的部门之一。

“那时候银行什么都是排在后面,因为银行的贷款都要计委先批额度的,然后银行才能贷款。所以那时候我就去了那个专业,大概在上本科比较后期的时候,可能1988年开始,计划经济和市场条件相结合,慢慢商品经济的苗头出来了。那个时候,我们一方面读这个专业,一方面就特别反叛这个专业,不可能按人为的控制来管理这个经济,也就是计划经济,在那个时候我们就意识到了,要换专业,包括将来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

当时的肖冰并不愿意做政府机关的工作,而是认为金融专业是最有前途的,于是就想学金融专业。“所以那时候其实我自己的本专业的课是很少学的,我经常去五道口,也就是人总行金融研究所,经常骑自行车去旁听。因为那时我有一些人大的师兄就考到里面读研究生了,这对我的影响特别大,我就坚定了:将来一定要去读这个金融专业的研究生。”肖冰回忆。

肖冰之所以迷恋金融专业,据他所言,是因为觉得金融、证券、期货特别刺激,自己的价值、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不是像计划经济,要你跟着别人走,被控制的那种。

1990年,读大四的肖冰准备考五道口的研究生。但是当时有个政策是,本科毕业要工作两年以后才能考,肖冰顿时傻眼了,因为当时他什么都准备好了。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就业。

“那时国家安排工作,我被分配到了湖南省计委。等两年期满了,我想考研究生,但单位不允许我考,那时候要单位开介绍信,没有介绍信就不能报名,以前是这种规定。我就去争取,后来单位就同意我考一次。”肖冰回忆。

在考研究生之前,肖冰去广州玩了一趟,跟着一个大学同班同学去找他的一个中学同学,在暨大。之前,肖冰并不知道有个暨南大学,到了暨大以后发现这个学校特别美,而且还特别自由,就像到了国外一样,因为暨大主要是港澳生、侨生,所以学校特别的包容和开放,学生们穿的都是奇装异服,人也特别开朗,这对肖冰影响特别大。因为特别喜欢暨大,于是就将志愿改到了暨大。考上之后,从1992年开始,肖冰在暨大金融系读了三年研究生。

当时,金融业是百废待兴,期货、证券市场都刚刚开始,金融研究生特别紧俏,各单位都抢着要。

“我们有很多同学去了证券公司,包括广发证券创始不久,现在高管很多都是我那时候的同学。我当时为什么没去证券公司干呢,我这人比较跟自己较劲,觉得同学们太多人去了,自己反而就不太想去了。正好那个时候有一个机会,就是香港1997年回归之前,要招一批经济专业的人去香港,正好暨大是国务院侨办的学校,然后港中旅也是国务院侨办的下属企业,来学校选人,我就报名去了,我想到海外再去学一下,觉得这个好像更有意思。”肖冰说。

于是,肖冰选择了去香港工作,在港中旅做投资。“港中旅集团下面有家上市公司香港中旅,通过它在香港资本市场融资,然后把钱投到国内。正好机缘巧合吧,因为那个时候海外的中资机构金融方面的人才特别少,我们一去就被重用了,跟着董事长去看项目,他很喜欢投项目,投大项目。”

在这个期间,肖冰往返于香港和内地,投了很多项目,而且投资的手笔都很大。1998年,肖冰晋升为港中旅的副总经理。在港中旅工作期间,肖冰累计管理资产超100亿元,主持投资了多起明星项目。比如,他参与了陕西渭河发电厂项目的投资,代表中旅拿下了该公司51%的股权。完成投资当年,中旅集团便收获了超4亿元的分红。到2001年时,中旅便通过分红收回了全部成本。

从1995年到2002年,肖冰从项目经理做起,拿着计算器算账,然后还要写合同,“因为那时候国内的律师也不懂,律师写的都不行,后来就我们自己写,合同每一个条都是我写的。我就是这么成长起来的,虽然也有点稀里糊涂,自己慢慢的就懂的多了一点。国内那时候没那么大手笔投资的,如果研究生一毕业就在国内工作的话,就没有这么大的锻炼平台。”

肖冰的选择,也映证了一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辛苦打拼的阶段性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然而,肖冰却看到了职业的天花板,骨子里不服输的精神再次冒头。肖冰说,自己去香港这7年,学到很多东西,但同时也失去了很多东西。从1995年到2002年在港中旅这些年,肖冰经常跟国内那帮在金融机构工作的同学交流,发现他们成长非常快,因为国内证券市场发展太快了,他们等于是在很多领域都是创业者。

2002年,肖冰决定从香港回到内地发展。

当时,肖冰面临很多选择,比如可以去证券公司,也想过去保险公司做直投,但是当年一起毕业的那帮同学在那些领域都已经做得很好了,都是高管了,自己去做一个普通的职位也没什么意思。思来想去,肖冰决定选择一个能创造奇迹的行业,“所以为什么我选择VC这个行业,也是说:一定不能走寻常路,也是我主动选择的,这不是误打误撞的事。”

02结缘达晨,开启创投人生

“我这人比较跟自己较劲,当年选择来达晨,就是选择一个能创造奇迹的行业。”肖冰说。

谈及和达晨结缘,肖冰提到,当时自己在港中旅工作时,结识了湖南电广传媒董事长龙秋云。当时的肖冰想换工作,而湖南电广传媒刚好有一个投资平台在深圳。对方对肖冰说,这个平台是想做风险投资的,虽然起点低,但是如果能做起来,可以给你很好的机制。这也非常符合肖冰的想法,“一个是能创造奇迹,再一个说做到什么程度的时候,他会答应给机制,这样我就选择了达晨,2002年从港中旅回来后,到了达晨。”

时间回到2000年,市场传言“创业板即将推出”的时候,湖南电广传媒成立了达晨,并且给了一个亿。也许会有人好奇,电广传媒为什么要做风险投资?这里还有个小插曲。

IDG资本的熊晓鸽是湖南人,他是学新闻的,当记者出身的,后来跟着麦戈文(注: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公司的创始人)干,IDG本来是个媒体公司,但它在中国做风险投资做得很早,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做了,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投资基金。熊晓鸽跟湖南广电的人很熟,启发了电广传媒介入创投行业。

作为国内创投的见证者,达晨的起点是从2000年开始。1999年,作为电广传媒高管的刘昼也带着电广传媒的出资承诺从湖南长沙来到深圳,在他的运筹下,2000年4月19日,达晨创投正式成立。然后,当年就在准备上创业板的第一批公司名单里面,投了几个项目。

当时,创投机构在深圳遍地开花,达晨创投便是其中之一。但是,创业板并未如期开设,而是晚了整整9年,于2009年10月23日才姗姗来迟。这令2000年前后诞生的创投机构们跌入谷底,几百家投资机构最后只有五家还在咬牙坚持。

跳着舞步去上班

2002年,肖冰来到达晨的时候,基本上属于半停滞状态了,因为创业板没开出来,当时也考虑要不要做房地产、做实业这些的,总之就是很茫然。那时正是本土创投行业最萧条时候,也是达晨最困难的日子。可以说,肖冰在一个错误的时间进入了一个正确的领域。在大多数人绝望离场时,肖冰不服输地坚持了下来。

肖冰说,当时他亲自在深圳的南山科技园挨栋楼去找项目,因为员工基本都离职了,坚持不下去了,下面的员工最后就剩了梁国智这个独苗了。后来就把公司一个其他部门的同事傅哲宽调了过来。“当时他们两个都不会开车,我会开车,公司有一辆破捷达,所以每次出去都是我开车,有时候也去广州、珠海,就开着车去,扫楼找项目就这么来的。”

2004年,肖冰迎来在达晨的第一个项目——和而泰,一家净利润在当时基本为零的智能控制科技公司。在肖冰看来,这家企业既有技术过硬的创始团队,又有良好的客户基础,尽管资金链高度紧张,但仍具备长期发展潜力,符合投资逻辑。

这个项目在达晨内部却引起很大的争议。原因并不难理解,当时的资本市场非常不景气,创投退出艰难,达晨不得不紧缩投资,而这样一个处于风雨飘摇中的企业,如果有闪失不仅会让达晨血本无归,甚至可能秧及公司的性命。而肖冰非常看好这个项目的前景和公司的自我研发实力,力排众议,投下了这个后来被称为“九死一生”的项目。

但当时,由于宏观调控政策喊停了所有民营企业的贷款,达晨只好独自扛过难关。本就十分弱小的达晨顶住了市场和股东的压力,投资了同样刚起步的和而泰,开启了达晨与和而泰长达二十年的缘分。

相关媒体显示,当时达晨拿出了673万元,以一半的价格独家投资和而泰的D轮。

然而,这673万元在和而泰的资金问题面前犹如杯水车薪,后者一度濒临破产。不服输的肖冰每天赶往和而泰,帮忙出谋划策。

肖冰说,那是他压力最大的一段日子,因为作为子公司,达晨每个季度都要向母公司电广传媒作汇报。“汇报的时候业绩当然是不行,那就会有很多的压力,所有的人都会批评你投错了。这个时候只能自己一步一步地慢慢走出来。”

幸运的是,2005年,渣打银行推出了一个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计划,高利息,但无须抵押。机缘巧合,在达晨的引荐下,和而泰成为这个计划的第一个客户,50万美元,得以走出困境。

当时市面上,股权投资公司已经非常少了,除了深创投、广东省风险投资公司国有背景的一些创投以外,民营的基本都没有了。一直到2005年的时候,电广传媒董事会已经通过一个决议了,要把达晨撤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06年迎来股改,同洲电子在深圳中小板上市。这是本土创投国内资本市场退出的第一案例,四家创投机构出现在股东名单,即达晨创投、深创投、产学研以及深圳高新投。

同洲电子是达晨五年前以960万元投入的项目。上市当天,同洲电子市值达12.75亿元,据招股书显示,彼时达晨持股10%,账面价值为1.28亿元,投资回报达26倍,挽救了当时垂死挣扎的达晨。

刘昼后来总结关键,“在2006年股改全流通等因素看到的财富效应还比较明显,嗅觉敏感的投资者能找到机会。一些投资者在2006年、2007年把二级市场股票都退出了,给我们注入了资金。”2007年投资了12个项目。

2010年5月,和而泰成功上市,上市首日市值达31.44亿元。达晨所获回报不菲,肖冰的首战也终于获得了圆满。

那么,在达晨艰难的起步过程中,肖冰是否产生过动摇?“别人觉得你很艰苦,拿的钱也很少,看不到希望,我说不知道你们相不相信,我很乐观,我跟老刘(刘昼)说,我是每天都是跳着舞步去上班的,每天都觉得我很开心在那儿上班,很开心的去看项目。”

这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或许缘于肖冰在港中旅做实业的工作经历。“我原来在港中旅的时候,做的投资基本是控股型的,只是靠被投企业的业绩增长,然后分红,其实是没有从项目退出的。所以在达晨最艰苦的前几年,我投资项目也按做实业的心态,首先项目增长都还不错,我们支持的那些企业,都起来了,发展都很好,然后我们基本上按净资产、而不是按多少倍PE投进去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每一天处于挺兴奋的状态。”

当时,类似和而泰这样的公司,达晨投了不少,每年投一、两个,坚持到2006年股改全流通推出的时候,达晨总共投了九个项目,一共投了6千万。因为都是有产品的实业,深圳当时的产业基础也是那些公司,都是稳稳当当的,每年增长都很不错,所以跟那些企业接触,肖冰心里很有底,觉得自己做得不是虚无缥渺的事,觉得总有一天会起来。后来这九个项目,其中七个IPO,回报大概三十多倍。

“为什么后来我们达晨心态要好很多,因为国内资本市场波动很大,IPO也是一下子停一下子开的,一下子热闹一下子冷清的,我们相对比较淡定,因为就在2006年之前,投资没有退出渠道,把自己练出来了,在2006年之前的那个经历特别宝贵。”肖冰说。

外企眼光+本土手法+深度专业化

同洲电子是达晨的第一个退出项目,达晨前前后后大概赚了两个多亿。要知道,达晨以前所有项目一共才投6千万,所以这让达晨团队和股东都信心十足。

有成功投资案例在手,达晨开始募集第一只基金。据肖冰回忆,当时募资非常艰难,都是身边的亲戚朋友,最后规模几千万。在这种情况下,前几期基金规模都不大。一直到2008年,碰到诺亚财富,才开始募集到比较大的基金。

达晨合伙人邵红霞之前在一个会上,碰到诺亚的人,彼此交换了一个名片,“后来我们去上海拜访,诺亚那时候也刚刚开始,我记得我们去诺亚的时候,我第一次去诺亚见殷哲的时候,他们在一个相当简陋的办公室里,我们都不抱什么希望的。”肖冰说。

然而,诺亚财富慧眼识珠,选择相信和支持达晨团队,第一期就给达晨募了4.5个亿。

肖冰当时很明确:不能投传统制造业,因为当时受金融危机冲击很大,一定要投“微笑曲线”两端的公司,投研发和营销强的公司,要投创新能力特别强的、要投新商业模式的公司,不要投那种简单加工制造的;然后要珍惜“子弹”,要投精品,要投明星项目,要每一笔钱投出去之后,都能够为达晨创造品牌。

“其实当时我已经意识到:基金主要是做品牌、做影响力,我投的项目要让人眼前一亮,而不光是简单赚点钱的事。传统的项目虽然也能上市,投的话也赚钱,但是对我基金品牌没有什么影响。其实那个时候创业板也没有出来,但我们就坚持创品牌。”

肖冰眼中的“创品牌”,就是要跟别人不一样,而且必须是跟它所投项目有关系的,投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明星项目,这些明星项目不仅能赚很多钱,同时要赚很多的名,是要名利双收。

“我要投这样的行业和这样的公司,一定是这个行业之前没有人投过,A股市场上还没有这样的公司上市。是所谓“only one”的公司,我们当时用“外企的眼光,本土的手法”,走“中间路线”:基本上是人民币基金看不懂、不敢投的;同时美元基金看得懂了,但又是对外资有限制的一些行业,或者有的时候是美元基金对入股价格特别敏感,价格谈不下来。”

达晨走“中间路线”后,面前出现了很多新机会。比如爱尔眼科,人民币肯定不投,因为按当时的政策医院是不能上市的。而很多美元基金很看好但投不了,因为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当时不允许外资成分,对外资不开放。

那个时候,即便知道它不能上市,达晨还投了它,因为达晨知道这个公司会成为很大的公司。“我当时没有考虑马上退出。我就是猎手的心态,就是要养出一些长期的明星项目出来,要让人震撼。我投的时候已经知道了,它未来是一个很赢利的公司,上市是迟早的事情,只是时间问题。”肖冰说。

第二个机会是蓝色光标。所有的人都想不到它会成为一个上市公司,也没有想到它能够被VC投资。但是达晨特别看好这个公司,并且全力以赴进行了投资。

“当时我们研究过世界上最大的传播集团WPP,我们认为它就是中国的WPP,我们是电广传媒的背景,比较懂这个商业模式和未来发展的逻辑,当时这个公司完全不缺钱,它是轻资产,我们就支持它并购,后来成为“并购之王”,这是我们和公司事先共同设定的发展战略,就是它可以做成一家巨大公司。”

肖冰说,达晨对每个项目都很较劲,包括尚品宅配,这是一个全新模式的定制家具公司,整个家具行业太传统了,特别是2008年是家具行业受影响很大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看好,而达晨重仓投,占了30%。

“所以当时我们就布局了这样一批这样特别轻资产的、特别新的商业模式的项目,我就说投“微笑曲线”的,曲线一端就是做品牌,比如蓝色光标;投新的商业模式服务业,比如爱尔眼科、尚品宅配。每一个项目都很靓,整整齐齐的,弄了一批出来了。我们当时也没有想到:后来因为这个2008年金融危机,结果2009年创业板出来了。”

2009年,筹备多年的创业板终于敲钟设立,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再度热闹起来。虽然前一年的金融危机,让创业市场遭到了不小的影响,但新的活力已经在酝酿中。

外企眼光+本土手法+深度专业化赋予肖冰乃至达晨财智独特的认知。总比人早一步看懂项目并投进去,这便解释了肖冰所谓的⌈最赚钱的项目在投资时往往没有竞争对手⌋。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2008年金融危机需要有新的模式出来,正好2009年创业板提出的标准与达晨的投资理念高度一致,达晨报了很多公司上去,第一批上市28家一挂牌,发现有3家是达晨投的;后来就几十家了,开始有很强的品牌影响力了,“我们第二个基金迅速的就募到了十几个亿,第三个基金就三十个亿,公司的规模就起来了。所以第一个基金特别关键,第一个基金一定要变成爆款基金,你必须要创很大的品牌影响力,否则后面不好做。”肖冰说。

爆款说起来容易,真正能做到的却少之又少。谈及能做到爆款的原因,肖冰认为第一是能力,要能想到一些别人想不到的东西;第二是运气,要能接触得到项目,并且能投得进去。另外,还要能抵制一些诱惑。有些项目即使马上就要上市,但如果很平庸,达晨也是不会投的。

有退出渠道,把自己练出来了,在2006年之前的那个经历特别宝贵。”肖冰说。

全民PE时代的到来

第一个基金出来以后,达晨轻松了很多,爆款以后,包括募资都很容易了。

在创业板出来以后的2011、2012年开始全民PE了,有些同行野蛮生长,在这个时候,肖冰觉得比较关键的一个点就是自律很重要,他们有意识的控制了一下节奏。

“因为同行有几家后面起来的,规模很快超过我们了。到处和我们抢项目,然后他们募资特别厉害,同时管几十个基金,人也很多,上千人铺开了干,那个时候一度我们就感觉到压力挺大,是不是跟他们同样的去弄,当时就很纠结,心态有些被干扰的,在经过一个短暂的全国扩张时期后,我们及时的冷静下来了,后来主动收缩了,步伐放慢了。”

在肖冰看来,达晨还是想给投资人挣钱,而不希望管理的规模超过自己的管理能力,对后面的结果不管不顾;那种先把基金规模迅速做大、先赚了管理费再说的打法,肖冰内心过不了这一关。“实际上当时我们也有一段时间扩张的很好的,后来我们觉得我们自己的能力根本达不到,项目品质没有保障,就把外地的很多机构撤了。”

而且,据肖冰所言,特别关键的一点是,达晨比较注重对标,他们对标不是国内的机构,而是硅谷的那些VC。“我们经常去美国考察,去跟他们交流,他们那种心态就练得特别好。所以我们在国内特别浮躁、比较困惑的时候,就去沙丘路(注:是硅谷乃至全美最显赫的一条道路,聚集了美国最重要的风险投资机构)跟美国的同行聊一聊,体会到他们那种特别淡定长期的心态,这种投伟大企业的心态。”

在肖冰眼中,强大的内心世界很重要,不要浮躁,当时从美国转了一圈回来后,他跟同事们说,我们要做最好的,不做最大的。

“回归到了一个比较安静的状态后,反而会有利于我们做好投资。在安静的时候,美好的事物才会出现。安静做好行业分析研究、投后服务才能做好投资。”肖冰认为,投资终归要坚守第一性原理,“即回归本质,重视最基本的命题,聚焦行业怎么样、商业模式怎么样、企业怎么样、创始团队怎么样才是根本的。”

03达晨“三剑客”的自律与进取

邓锋认为自己是一个大事胆大、小事胆小的人。出于感性的直觉和小部分理性的思考,让他萌发了做风险投资的动机。

20多年时光中,刘昼、肖冰、邵红霞被视作达晨“三剑客”与“三驾马车”。不可否认,“三剑客”锻造了达晨的性格,守护了达晨的原则,缔造了达晨的投资哲学,带领达晨走向了成功。

题图:肖冰(左)、刘昼(中)、邵红霞(右)

“三剑客”的共识与坚守、互补与制衡使得达晨保持着“健康、持续、良性发展的状态”。而这些,是达晨区别其他投资机构的部分原因所在。

表面上看,刘昼和肖冰两人的性格截然相反。用邵红霞的话来说,刘昼的状态就像总是在42℃-45℃之间,而肖冰能瞬间从0℃冲到100℃。“大家的个性、表达方式上有差异,但本质上、底层的价值观上,是非常一致的,都是简单、想做成事的人。”邵红霞补充到。

实际上,肖冰与刘昼一样,内心同样是一个偏谨慎、思虑周全的人。

达晨在基金规模上非常克制,20多年,达晨一直坚持单基金模式,为了坚持投到好项目,达晨谨慎克制地控制规模,追求投资的回报和投到具有长期成长性的优秀项目。

“自律与克制。”肖冰如此思考达晨和达晨“三剑客”身上的底层基因。

无论当初逆境与此后顺境,达晨始终没有选择走别的路,没有倒下,没有撤退,没有追风口,也没有盲目多元化;达晨始终就在走一条路,就是把创投之路走到底,“并且持续抵住了诱惑,只做自己能力圈内的事,只管与自身投资能力相匹配的资金。”

“树欲静总有风不止的时候,最终我们还是保持定力,走自己的路。”肖冰表示,“达晨不看规模、排名,看重的是质量、效率、投资人回报与投中优秀企业。”

与此同时,要在行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一个机构不断自我升级、自我迭代,具有极强的危机意识和进取心。在20多年的历程中,达晨逐步实现了从区域化到专业化、从投资机构到基金管理机构以及近年来的平台生态建设、重度垂直的研究驱动、少壮派的茁壮成长等等变化。

同时,达晨是自信、坚韧的。他们可以有那一种底气,管理1亿元的时候是那个办公室,管理300亿元了还是那个办公室。“我们一直在与自己较劲。”肖冰这样评价。

回头来看,达晨“三剑客”身上的自律、低调、审慎与抱负,成为达晨20多年立于行业一线的一种力量,也给达晨带来了穿越周期洞见未来的格局。

拥抱科技创新与消费升级

从早年创业期开始,达晨就确立了“三个坚信”——坚信中国经济会向好,坚信中国资本市场会向好,坚信中国本土创投会有很大的发展。20多年来,经历过数个行业周期,达晨的“三个坚信”始终未变。而在这个阶段,达晨的信念更加清晰。

“我们看到了系统性的投资机会,非常值得全力以赴。”肖冰总结下来,科技创新与消费升级是投资的核心主题。

眼下,新一代信息技术处于爆发式增长的前沿,这里面最核心的则是5G和人工智能,这两个技术马上要进入大规模成熟应用的阶段。在肖冰看来,这两个方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5G这一块华为是领先的,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也没有落后,我们有大量的投资机会。”

行业的发展趋势在达晨投资企业的布局中已经有所体现,“达晨投资的一些基础研究、基础技术、基础元器件相关企业,近期明显迎来了暖意。”原创、底层、核心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达晨在该领域布局的企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以及科创板背景下最好的资本化时间窗口。

眼下,达晨重点聚焦消费服务TMT、智能制造、医疗、军工等领域。

达晨未来:教练与少壮派

当教练、培养少壮派,让团队形成代际传承,也体现出一家机构的境界与格局。

不容易的是,达晨“三剑客”更爱将达晨打造成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型公司,“往舞台边缘上靠,做教练培养新一代少壮派。”肖冰告诉媒体。

肖冰表示:“我们永远在学,但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论专业深度,还是我们下面的团队比我们更强。我不是一个项目经理,更多是一个教练了,培养10多个重度垂直细分的专业团队,算是我们的成果,我们看项目的同时更多是在观察人、培养人。”

这一改变自2012年起,始于2012年的专业化转型对达晨来说尤为重要。

“可以说是,穷则思变。2012年之际,达晨由小规模变为较大规模,专业能力一时跟不上,加上资本市场环境变化,项目质量出现了一些波动。”简单来说,就是不能总依赖以往的一二级市场套利模式。

那时候,绝大多数本土创投机构热衷参与投资一些Pre-IPO项目,IPO一暂停或者企业IPO不顺利,这些项目的退出就成了很大的问题,这也是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从那时起,我们就在反思。”肖冰说。

从2012年起,达晨开始在原有“区域”划分之外,重点强调行业及专业的重要性,采取了“行业+区域”双轮驱动的组织架构。经过了几年的锻造和磨合,区域更加聚焦,进一步深耕;行业与专业进一步细分,终成如今的达晨。

具体来看,达晨的投资业务线推行“三三制”,每三、五个人组成一个很小的组,一个小组就看一个重度垂直细分的行业,比如说互联网金融小组、新药小组等等。“投资机构长期持续赚大钱最终取决于其前瞻认知、信息覆盖、行业研究与专业判断能力,赚的是大部分人看不懂的钱。”肖冰认为。

据介绍,在达晨综合基金中会分拨出不超过10%的额度设立若干个行业子基金,由行业合伙人牵头组建子基金团队进行投资和管理,并要求子基金团队对子基金做一定比例的跟投,这种类似于内部创业的做法是达晨重度垂直专业化的落地形式,将更有竞争力的机制和高度的利益捆绑,不论在组织形式还是激励机制上均有所创新。

“10多个重度垂直细分的专业小组是达晨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已经成型,他们成为10多艘护卫舰,为达晨这艘航空母舰保驾护航。”肖冰表示,“我们负责把原则定好,具体项目的投资和投后管理交给专业团队负责,甚至我们会把部分投资决策权下放。”

“创投不能只做一代英雄,应当在有太阳的时候勤修屋顶,未雨绸缪,提早为团队的传承奠定基础。”肖冰很欣慰,达晨的梯队很完整、很强劲,“我们甚至在考虑学习华为设置轮值CEO,进一步培养年轻的一代。”

04不浪费每一次危机,才是最好的风险管理

近两年,关于一级市场的消极情绪弥漫较广。

在肖冰看来,相较于2008年、2018年的情况,自己并没有感觉是低谷,更多是兴奋,因为时间的钟摆终于站在了他们擅长的一边。过往以高端制造为代表的硬科技赛道长期坐冷板凳,现在成为了赛场上的焦点,A股成为最好的退出渠道,这些变化对达晨有利,让达晨的历史积累得以充分发挥。

面对周期下行时的不确定性,肖冰说,风险投资本身就是和不确定风险进行博弈。不确定性往往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也可能是“财富密码”所在。创投是最有可能对冲不确定性的选择之一。

“我们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投资的尚品宅配,在2016年到2018年中美贸易战再起时投资的新洁能、中望软件,都是大环境极不确定的情况下投出的代表案例,达晨收获的平均回报倍数超过20倍,优异的回报数据证明了它们对冲风险的实力。不浪费每一次危机,才是最好的风险管理。”

那是否有能把握的“不确定性”?肖冰认为,在目前的周期下行阶段,可落地的确定性是行业景气度、政策支持和A股上市的可能性这三个维度,去寻找符合这些条件的企业,落定投资。“我们感到幸运的是,从未来的景气度和政策支持度上来看,达晨擅长的几个领域都高度契合前两个标准,而A股市场从股改全流通到创业板、再到科创板、北交所,我们见证、经历了完整的发展,是我们逾20年积累所熟悉的主战场。所以从认知、积累再到行动上,我们是目前市场上最积极的投资机构之一。”

2024年12月,在清科举行的第二十四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大会上,肖冰强调,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投资者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未来发展的关键时刻做出大胆的决策,以免错失新兴技术所带来的机遇。肖冰指出,持续的竞争在投资行业中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战略性定位和前瞻性投资,企业可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赢得先机。这一观点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共鸣,许多投资人士对此表示认可。

后记

20年前,达晨刚刚迈入投资行业时,戈壁滩只身前行,偶见几个同伴,有人停下脚步,有人转道他路。时间飞逝,行业演变。戈壁滩变成绿洲,同行的人更多,竞争更加激烈。

达晨始终保持着自律、本分与进取。“我们一直坚持长线价值投资,赚企业成长的钱。近几年来,我们进一步提升了专业化水平,提高了投资标准,精准扣扳机,致力于找到成长性更高的公司,投出更多的明星公司,以此顺应未来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肖冰说。

作为创投圈老兵,支持肖冰一路走来最大的动力是什么?肖冰的回答是,通过投资能改变世界,“我其实是一个比较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我们当时高考的时候,去考人大,学国民经济管理,就是想去国家的机关部门,想通过这条道路去推动这个国家变得更好,但是后面自己没往那条路走。那能不能通过别的方式,对这个国家有所帮助,有所推动?我认为至少股权投资工作特别适合,这个行业其实很小,但是对国家的改变挺大的,因为我们投了企业,并改变了他们,通过他们改变了一些行业。”肖冰说。

0 阅读:0

萌解创投

简介:分享创投故事,共勉励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