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投资有了善意,生态圈就会更加如鱼得水。
士弘毅,君子上达,这是毅达名字的由来。
作为中国头部位置的创投机构,毅达资本累计管理基金规模1044亿元,投资项目1000+家,助推200多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毅达资本也是全国唯一一家总部不在北上深、管理资产规模超千亿、连续十年排名全国前四的创投机构。
毅达资本董事长 应文禄
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作为国内较早一批私有化改革试水人员,在业内一直都备受关注。用应文禄自己的话来说,这辈子是注定的创投命。他的人生轨迹背后,是“拼”出来的毅达资本,“拼”出来的创业投资路。
01
从江苏高投起步,踏上风险投资之路
人的命运似乎是早已注定,如同应文禄和创投的关系。
出生于1965年的应文禄,是南京大学商学院的管理学硕士。初次接触风险资本,大致是上世纪90年代。
“风险投资如今广为人知,但在那个年代,绝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这个词,对于所有人来讲都是个新鲜事物。”应文禄回忆起来,“1988年我还在南钢做成本科科长的时候,当时全国会计知识大奖赛各省选拔,比较幸运得了南京市状元,就被选拔到省里,代表省队去全国参加比赛,当时的领队队长觉得我各方面不错,想带我一起做风险投资,第一次听说风投这个事情。”
彼时,风险投资在国内几乎处于一片空白,以ChinaVest、IDG资本等进入中国为标志,外资VC才刚刚开始了在中国的探索。 江苏省风险投资公司作为国有创投的先行者,也在摸索中前行,翻译了很多美国的专业书籍,研究风险投资的运作。
1995年的一天,南钢一位领导在和时任南钢财务处副处长的应文禄闲聊时,开玩笑说:现在企业融资成本太高了,如果有种融资,能够只融不还就好了。
应文禄顺口答道:有啊,可以发行股票。财务出身的应文禄,凭借职业的敏感,第一次将“股票”这个词带到了南钢管理层面前。这一年,应文禄30岁。
1996、1997年南钢股份上市筹备过程中,按照当时的发行条件,企业上市必须引入5个发起人,南钢股份找到江苏省风险投资公司,作为发起人之一。
后来,在回忆这一段经历的时候,应文禄感慨地说,在和南钢领导提完“发行股票”这件事之后,南钢上市这项重任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他的身上。
于是,应文禄亲自主导了南钢股份的上市工作,这也成为应文禄第一次和风险投资公司握手。“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年美国风险投资协会在南京金陵饭店有个培训,江苏风险投资公司领导谈的就是投资机构要入股南钢股份,需要给什么样的条件,有哪些约束,才真正了解到风险投资是怎么回事。”他告诉记者,虽然当时没有直接加入投资的队伍,但从被投资企业的角度深刻的认识到估值和条款对于投资的重要性,而这一点成为影响日后投资决策的关键性因素。
时光很快就到了2005年,江苏宏图电子信息集团(简称:宏图高科)、江苏省信息化建设投资公司和江苏省风险投资公司三家省属企业通过合并重组方式组建了专业化投融资平台——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江苏高投”)。本在宏图高科担任分管经营业务副总裁的应文禄,因为熟悉资本市场,又在实体产业中历练多年,专业加产业的背景,使得他成为了江苏高投创始人之一。从此,应文禄踏上了风险投资之路。
2005年适逢股权分置改革启动,中小板也刚刚推出,加上中国企业当时掀起一股海外上市的热潮,让初入江苏高投的应文禄,很快就看到了投资的魅力。印象很深的是两个企业的上市。
“无锡尚德是江苏高投成立后的第一笔投资,准备在海外上市,但是地点选择在香港还是美国尚未决定,正好当时美国纽交所在上海做路演推广,我们就带着无锡尚德的管理层去了上海,”应文禄说,“那时候光伏产业在全中国没有几个人知道,处于非常初步的阶段,但是美国人对这个市场非常重视,美国纽交所的负责人专门到无锡看了企业,对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说这个企业很适合在美国上市,由于美国纽交所的积极推动无锡尚德非常快速的进入了上市通道,在2005年底就成功在海外上市,前后不到半年的时间。”无锡尚德的上市也成为了当年资本市场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另外一家就是南京高精传动设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后来更名为中国高速传动),这家总部在南京的公司在齿轮轴的细分领域做到了第一,在港交所成功上市,给大家带来了极大的鼓舞。“那时候中国投资的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和现在的情况不太一样,所谓的新兴产业基本都在海外上市,中国资本市场更多的是容纳传统的制造业以及以大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企业上市,大量国有大中型企业占优势,民营企业上市的比例不是很高。”他说。
基于两个企业的成功上市,让应文禄坚定了对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前景的看好,由于江苏高投在起步阶段家底不是很厚,加上原来江苏风险投资公司的运作是以LP的角色参与,并无投资实战经验,在三家公司合并之前,懂投资的所有人员几乎全部离职,运作受到极大考验。
想到当年那段起步时光,应文禄内心充满了感慨:“我们真的是投资从零开始起步,相当于创业一样,但清晰地认识到想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打造自己的投资团队。”
此后,江苏高投开始迅速组建投资团队,在2005年年底招聘的第一个人便是尤劲柏,后来成为了毅达资本的总裁。其他招聘的专业投资人员也获得了不错的发展。也正是当年的高瞻远瞩,奠定了后来毅达资本最具战斗力的投资团队,也形成了独具江南特色的投资烙印。
02
成立毅达资本,看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2014年,为了解决纯国有体制机制难于适应以人力资本为核心、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为投资对象,高度专业化的创业投资业务这一难题,由江苏省国资委牵头,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计划在内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新设立混合所有制公司——毅达资本。按照计划,毅达资本将按照完全市场化规则,独立开拓新业务。在管理公司股权分配上,高投集团占股35%,管理团队持股65%。
这是一次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民心所向的改革,也在集团内部得到了积极响应——有意向参与混改的80余名员工自愿报名、放弃国有身份,经过公司全体员工评选,以及合伙人之间互选后,最终组建了一支78人的“市场新兵”。 应文禄成为市场化机构毅达资本董事长。
全力以赴跨越“生存天堑”
在混改后的前两年,应文禄压力非常大,没有体制托底,能不能养活团队都是一个问题。“混改旗帜能不能够举下去?随着机制改变,能不能募资成功,得到LP的信任?”彼时,应文禄制定了战略:第一步,活着。第二步,发展。
活着就不能断粮,混改之初,应文禄将主要精力用在募资上。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活下去”,毅达资本开启“全民皆兵”模式。
作为一家新设的市场化机构,缺乏知名度更难获得投资人的信任,于是,创始合伙人团队亲自上阵,分组奔赴深圳、上海、广州、西安、大连、青岛、济南等天南海北城市,依托团队在高投集团时期的优秀历史业绩积淀,以及反复登门拜访、频繁参与各类路演,初步向行业与市场打出声量。
“全民皆兵”争分夺秒的拼搏很快收到了回报——在毅达成立第一年的年底,团队交上了新募基金超过60亿、总管理规模突破100亿的“答卷”。“全员扛枪上前线”帮助毅达跨越了“生存天堑”, 生存问题得以解决。
但未来的路怎么走、能走多远?
在发展上,和同时代的其他机构一样,毅达最初对行业没有清晰的聚焦,“大家像被蒙住了眼睛一样,都在摸索中前进。”为以后能迅速抓住浪潮,毅达决定走“行业研究+区域深耕”路线,进行“沿江沿海”布局和“星罗棋布”布局。
沿江沿海布局,即沿着海岸线和长江沿线城市建立区域办事处或子公司,成熟一个推出一个,发行基金,进行项目落地,不冒进也不退缩;在江苏省内进行“星罗棋布”布局,深入下沉各城市和发达区县开展深度合作,赋能地方经济,助力转型升级。
在这一阶段,有两起事件具有里程碑式意义。2015年,毅达中标总规模为100亿元的安徽高新毅达皖江产业发展创业投资基金。2016年,毅达资本在56家管理机构的竞标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先期设立的四支子基金管理机构之一,并于当年设立了规模45亿元的江苏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限合伙)。
安徽皖江基金与国家中小基金也被毅达内部称为“井冈山时代”的两条腿,在这两条腿的支撑之下,毅达“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确定了前行的方向,也加快了在创投道路上的奔跑速度。
2018年10月,毅达资本组织了公司一年一度的文化之旅活动,应文禄将手下的爱将们带到了甘孜藏族自治州,在海拔4700米雪山,不断坚持不断攀登不断超越,看到了绵延起伏的雪山,不无感慨,虽然路上很苦,但坚持爬到了山顶,看到的是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如同投资路上一样,一路坚持,超越自我,就能有很多收获。
在应文禄的带领下,从混改起步的48亿基金管理规模,到2018年10月底,毅达资本管理团队已经累计组建了85支不同定位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资本规模937亿元,累计投资支持了720家创业企业,助推其中158家企业登陆境内外资本市场。
2019年,应文禄领导的毅达资本管理规模突破了千亿元人民币,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跻身“千亿俱乐部”的创投机构。
毅达资本实现了质和量的飞跃,这与应文禄倡导投资的基本逻辑:坚持做好行业研究,沿产业链投资,时刻关注热点,但不跟风、不盲从、不追高,坚守价值投资,密不可分。
“投资其实是科学,加艺术,还要有一点运气。但是运气只是一点点巧合,这个行业本身就是越努力才越幸运。”应文禄表示。
2021年,毅达迎来IPO大年——18个IPO。这一数据稳居行业头部。在皓元医药、华骐环保、优利德、鑫铂股份、恒辉安防、中望软件、英力股份、华绿生物、华恒生物、博众精工、浩通科技、德昌股份、强瑞技术等18家上市公司中,有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与毅达团队的最初接触可追溯至6年以上。
换句话说,当几年前各种金融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时,毅达就瞄准了产业链上的中小型、科技型企业。事实证明,瞄准方向,踏准时代的节奏,最好的结果便水到渠成。
投任何项目,都要考虑两个核心点
曾经有市场声音认为,毅达资本在互联网明星项目上有所缺失,显得过于传统,但应文禄不这样认为。
应文禄告诉媒体,市场上曾经所谓的明星项目毅达资本基本都谈过,有的可能是估值、条款的原因,有的可能是尽调开放度达不到要求的原因,最后都放弃了,“我们坚信,投资宁可错过,但不可犯错。市场上也有不少投资机构靠明星项目撑门面,在上市前临门一脚突击,并不能体现专业性,也不符合在VC阶段布局支持实体经济的逻辑。”
“作为一个成熟的投资机构,要遵循自己在市场上多年磨练出来的打法,不盲目跟风,保持一份淡定和从容。”应文禄说,“投任何项目,都要考虑两个核心点,首先是估值,能否持续为投资人赚钱;其次,有没有条款做保护,所有的企业在上市路上都难以做到百分百的成功,下行周期有条款和没有条款的差距很大,我们曾经看了一个文化类的热门项目,当时估值10个亿,后来只有3个亿不到,如果当时投下去就会变得很麻烦,所以做投资要保持冷静、自律、坚守投资本质。”
“风雨交加的时候,大浪淘沙,裸泳的和专业选手都会浮出水面,考验逆周期判断价值的能力。简而言之,对于投资机构而言,上行周期其实很难看出谁好谁坏,但下行周期时谁在裸泳一目了然。”
应文禄还特别强调,投资是“九分投、一分管”,有些机构简单的按照书本上的“三分投、七分管”进行投资,其实是错误地理解了投资,一旦投错,靠投后管理是没有用的。
应文禄表示,“九分投、一分管”并不是不重视投后管理,不需要投后管理,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正所谓投后管理流的泪,正是投前脑子进的水。作为投资机构来说,应该努力将风险管理摆在前面,寻找那些优秀的企业家,有良好成长性的产业和企业,而不要把时间精力浪费在那些不好的项目上去,投完以后要去花很多时间进行管理,本末倒置,花费很多时间却依然难以产生效果。
“善意投资人”和“有温度的管理者”
不同于一些机构追求单只基金的规模,毅达的特色是基金种类全、数量多。在基金布局上,毅达推出创新系列基金,成长系列基金,重点行业基金、重点区域基金。在投资组合上,围绕清洁技术、大健康产业、文化产业、TMT、消费品与服务业、新材料、先进制造等赛道发行多期主题基金。
在这个生态圈中,毅达资本坚持做“善意投资人”和“有温度的管理者”。
一次,应文禄参加北京的一个活动。一位参会者表示,资本都是血淋淋的,投资怎么会有善意?应文禄没有说话,他觉得彼此不在一个认知频道,没办法讨论。
“投资怎么就不能有善意呢?帮被投企业规范发展,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真的做到这一点,被投企业一定会对机构有所回报。”如今提起此事,应文禄的语气中仍透露着坚定。
当投资有了善意,生态圈就会更加如鱼得水。
追求真正的“合伙精神”
毅达从不推崇个人英雄主义,在混改之初,应文禄就致力于合伙人制度的构建和推行。但这并不妨碍应文禄成为毅达的精神领袖。
在稻城亚丁的团建中,当大半成员背着氧气瓶几乎抬不起腿时,应文禄埋头走在最前面。
在登上4600米海拔的山顶后,团队如愿在太阳落山前看到了镀着金边的云。“如果没有那个背影,我是怎么都爬不上去的。”不止一位毅达员工表示。“真的理解了,什么是‘与谁同行决定我们能走多远。’”
出身体制内,但应文禄绝对不是高不可攀的国企领导的严肃形象,他最具标志性的就是爽朗的哈哈大笑声,“有些我们处理不了的很令人焦虑的问题,找到应总后,他总会先安慰我们,慢慢说,不着急。棘手的问题到了他手上总能轻松化解。”
如果将企业领袖的标杆作用剥离开来,那么驱动毅达发展的内生性力量是什么?
在毅达创始合伙人中,多位创始合伙人兼具股权投资、投行、法律、财务审计等专业背景,共同从事股权投资业务已经十几年。在发展中,毅达从未放弃进行体系和机制的创新。比如培养本部业务合伙人、招募最优秀的团队共同创业、推动员工试点基金跟投等。
在企业文化上,毅达推崇奋斗文化、精英文化、伙伴文化。从人才吸引上,毅达严格筛选3D型高情商高智商(Diligent,勤奋的;Desire,有奋斗的激情,自律、自驱的;Discerning,聪明的,有洞察力的)人才加入,再通过培训和文化的潜移默化来成就价值共同体;给予员工激励的许诺,毅达也向来说到做到。
自上而下,毅达从制度、文化推新,到精神领袖以身作则。从下而上,高标准筛选同行者,共同扬帆。这两股力量铸就出毅达的内生性力量。这种力量成为毅达成功的基石。
“大家在一条船上、一条心、一起拼。这才是真正的合伙精神。”应文禄说。
做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投机构
应文禄在毅达资本一直反复强调,要做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投机构。他说:“有些项目适合赚钱,但是不适合投资”。
他举了一个例子。很多年前,自己前往湖南郴州看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从财务报表上看,很赚钱、利润率很高,企业现金流也很漂亮。当时企业创始人出来接待时特地换了身浅色的西装,陪同应文禄来到了项目所在地。虽然企业创始人一直在热情地与应文禄攀谈,但是应文禄还是隐约留意到空气中弥漫的特殊气味。应文禄本能地拒绝了项目的投资,因为这个看似绿色环保的项目很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后来,还是有几家创投机构被漂亮的财务报表所迷惑对这个项目进行了投资,但在蓝天保卫战的大趋势下,这个项目最终还是没有逃离失败的结局。
毅达资本在不断总结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投资标准,投资理念和投资红线。
毅达资本内部会定期复盘看过的、投过的、错过的、躲过的项目,给这些项目画像。如:利润率比较薄的行业、缺乏长期竞争力的纯模式项目、税收交易成本比较低的行业、现金交易占比较高的行业、现金流长期缺乏改善的项目、高度依赖政府资源和政策资源的行业,对于这些行业或项目,毅达资本会格外谨慎的对待。
有进有退,有底线也有思考,这是过去多年毅达的投资经验。
03
“深水区”的项目选择与赋能、退出
“VC模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捕鲸业。出资人寻找合适的船长,资助他买船、招船员。老船长作为行家里手,凭借技能、经验、领导力还有运气,探索未知、乘风破浪,在大风大浪间周旋捕鲸。然后出资人和老船长共同分享成果。”应文禄说。
今天,VC面临着不同的环境,但为投资人创造回报、为创业者提升价值的使命不能变,这是老船长能力的核心表现。在风险更大的新兴产业投早投小,靠的绝不是满腔热血,而是对于产业发展、企业价值和创业者能力的深刻理解。老船长的思维模式也必须跟随进化、适应变化。
“目前,创投行业有两个趋势很明显,一是投资科技,二是投早投小。这是政策自上而下、市场自下而上、行业由内而外逐渐达成的默契。”应文禄说。
往早走往小走,实际上是在往“深水区”走。应文禄认为,“深水区”是专业选手的赛场,VC不能放大风险做投资,要靠能力建设和策略调整更好地控制风险,提升价值。那么,VC在深水区如何选项目、投项目,又如何赋能与退出?应文禄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首先,关于项目选择。早期科技投资最重要的是找对人。毅达资本看好成熟的团队,尤其是连续创业的、在关键技术上有耕耘和积累的团队,比如从跨国企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等整建制或搭伙出来创业的团队,他们带着人才、技术、管理、市场等资源出来,创业成功率会变得更高。
其次,关于找技术。应文禄认为,早期科技投资,不能有赌徒心态,不能打散弹枪,需要精确地瞄准核心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要有进口替代的梦想和毅力。确定核心技术主要有四点:一是要应用于大的战略产业赛道,天花板不能太低;二是要主动傍大款、抱大腿,和龙头企业共同开发,解决产业遇到的关键难题;三是要形成单点突破,具备强大的产品管线和渗透力;四是要特别重视研发投入,不要急功近利赚快钱,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舍得花钱。
第三,关于早期赋能。近年来,国内CVC做得风生水起,对财务性投资机构来说,冲击很大,带来的启发也很多。是否能看懂技术、看懂产业,是否有能力将产业链各个环节串在一起,帮助创新企业融入巨头供应链、打开应用市场、获得更多发展机会非常重要。
第四,关于提高退出效率。IPO是项目最理想的退出方式,但绝对不能是唯一的退出方式。应文禄认为,在投早、投小过程中,是持续加码还是边打边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在众多已经投资的企业中,VC要能够清楚地判断出企业的成长价值、企业家精神,超出预期的,完全可以持续加码;反之,如果后轮估值超出企业内在成长价值,或者转让价格达到了基金的预期收益,则可以考虑边打边退,加快现金流分配。此外,并购市场未来有望持续活跃。
VC不是门口的野蛮人,而是支持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力量,是直接融资最重要的手段。回头看,在时代变革的巨浪中,中国创投行业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在创新、创业、创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向前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未来,在金融强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创投行业依然大有可为。
“当前,我们可能遇到很多的困难,就像一座座大山挡在我们面前。没有移山的方法,我们就翻山越岭,山不过来,我们就过去。改变可以改变的,适应无法改变的。一定能探索出柳暗花明的又一村。”应文禄说。
04
创投最艰难的时刻即将过去
投资就是投未来。
应文禄表示,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都没有办法脱离宏观环境做决策。作为投资人而言,既要低头走路,更要抬头看天,要知道现在的形势怎么样,未来的趋势是什么。
坚持长期价值,学会打好“逆风球”
2024年7月,证券时报社联合21家地方创投协会举办的第十二届创业投资论坛暨全国创投协会联盟走进上海张江活动在上海举行。
应文禄在活动中表示,在未来我们究竟靠什么去活着,这几点供大家去批判,或者去思考。
第一,一定要坚持规范化发展,坚持长期价值,在行业里做一个好孩子,才有发展空间。
第二,我们要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政府和国资主导的时代,将来再进一步发展,再给钱,一定是到品牌机构和头部机构,或者合法经营的机构,这是机构未来生存进一步发展比较好的时机。
第三,能够持续为LP创造正向价值,这是我们行业最基本的生存法则。
第四,学会打好‘逆风球’,在顺周期里面,谁都会玩,不知道谁打得更好。但是逆周期里面,需要一个颗大心脏,在特别差的环境里面,如何应对复杂的环境,需要耐心。这种行业真的是靠长跑,而不是靠短跑,真的需要努力,越努力越兴奋,不是我们行业投了几个爆款的项目,或者哪个机构赚了多少钱,这个并不重要。
最后,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成功没有秘诀,如果要有秘诀,就两条:第一条就是Never Give up;第二条,Never Never Give up。我们创投行业将迎来春天,在迎来春天之前,我们要熬过冬天。”
打造GP核心竞争力的新思考
2024年12月,应文禄在某公开演讲称,近年来创投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募资、投资规模持续下滑,但与此同时,政策层极大鼓舞和提振了创投行业的信心,在此背景下,GP(普通合伙人)亟待重塑核心竞争力。具体而言:
首先,GP要学会说“两种语言”。即“市场上的语言”和“体制内的语言”,也就是说,GP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市场化能力、专业化能力,还要听得懂政府的诉求,看得懂政府的需求,真正做到“懂投资、懂产业、懂政府”。
第二,要学会用“基金视角”做投资。他表示,所有一线合伙人、投资总监都要从基金设立初期介入,参与全过程管理,从对单一项目的管理转变到基金全局视角,更全面地考虑如何配置好项目、如何实现退出、如何满足LP(有限合伙人)的诉求。
第三,要构建与LP的“新型战略”关系。未来与政府引导基金等国资LP的合作,将不仅仅局限于基金业务层面的合作,而是围绕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产业规划、政策制定、产业协同、人才培养、人员交流、行业研究分享等方面展开的全方位合作。
第四,要做好基金的“三性管理”。第一性是安全性,第二性是收益性,第三性是流动性。如何做好“三性管理”?DPI大于1是基金安全性的底牌,永远都要对投资怀有敬畏之心,用好每一分钱;同时要关注安全性基础上的流动性和收益性。要制定合理的退出策略,不要总想着赚最后一个铜板,山顶上的风景很美,但是也有可能会跌得很惨。
第五,要做行业里的“好孩子”。“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专业、规范和引领。专业指的是募得来、投得进、管得住、退得出、业绩好;规范指的是规范运作,不踩红线,不闯红灯;引领代表的是实力和文化的领先,能够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永远是政府引导基金运作的方向,长期看,越是坚持做“好孩子”的品牌机构,越有望赢得政府引导基金和国资LP的青睐。
谈及对2025年的行业趋势预判,应文禄认为,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初衷不会改变,优质亏损科技企业的上市亦不会成为制度性障碍。对于重视研发投入、有技术壁垒的核心科技企业,资本市场将会给予公正的评价。
在政策持续支持下,2025年资本市场将会从“市场低点”向“信心恢复”转变,创投行业最艰难的时候可能即将过去,2025年将是加大投资布局的历史窗口期,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依然是值得长期布局的主赛道,机构要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顺势而为,调整策略,适应变化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行业本身而言,应文禄称,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将从“胜者为王”过渡到“剩者为王”的时代,近年来地方政府对头部创投机构的争夺竞争越来越激烈,行业出清过程中头部品牌机构作用将愈加凸显,“好孩子”形象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都是优秀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离钱太近的人容易浮躁。吃快餐、吃浮食会造成阶段性英雄多,长跑型选手少。每个投资人在入场的时候都要想清楚,离场的时候会交一份什么答卷。”应文禄观察到,投资业目前有需要进一步出清的地方。
应文禄向记者强调,作为投资机构,今后需要摒弃过去由于个别项目的成功而覆盖基金整体收益的投资惯性,既要敢于投资“顶天立地”的产业龙头,也要敢于投早、投小、投新、投硬,铺天盖地的中小科技企业才是构成整片“创新森林”的基础,是成就现代工业体系的闪耀群星。
后记
光阴荏苒,创投行业大浪淘沙。从点点新芽到枝繁叶茂,从江苏起步到走向全国,从籍籍无名到行业前列,毅达人用拼搏、果敢和专业,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在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看来,与历经三十余年发展的中国资本市场相比,刚过十岁的毅达还是一个“少年”。时光的脚步从不停歇,“少年”亦与时俱进。
毅达的愿景很简单:做一家受人尊敬的机构。让员工有归属感、荣誉感、获得感。当行业需要发声时,挺身而出;需要引领时,举一面旗帜。
“不是我们这帮人牛,是因为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应文禄以美国作比,“他们的科技巨头在发展过程中,一轮轮的VC奋不顾身地往里投。目前,中国的投资机构也进入了这样的时代。达则兼济天下,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应文禄表示,创投行业的本质就是“凝聚社会资本,投资国家未来”。当下,创投行业得到了顶层设计前所未有地重视。创业投资也被称为是二战以来最重要的金融发明,是大国竞争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
投资项目1000+家,已上市的项目200多家,重点布局的产业方向与科创板、创业板重点推荐领域几乎一致……十多年来的发展成绩仅需一窥便可了然,毅达资本正一步步将肩负的使命——“凝聚社会资本,投资国家未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