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瑞资本李丰:发展耐心资本,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机制”

萌解创投 2025-04-14 12:52:35

创业创投,初心所向。

在外界看来,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的是一个爱折腾且满怀理想的人。

图: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 李丰

1991年入读北大化学系,1998年放弃美国罗切斯特的博士学位,回国创业。2000年创业不成加入新东方,带领团队创办“泡泡少儿英语”,七年后又离职,创办互联网广告数据公司秒针系统,2008年加入IDG,并成为最年轻的合伙人。在IDG的七年里,他带领团队投了61家企业,获得整体账面回报6.14倍。

在IDG拥有堪称辉煌的成绩单之下,李丰在2015年选择再次华丽的转身,从IDG“单飞”后创立了峰瑞资本,专注于投资消费及TMT、高科技、生物医药三大投资方向,投资组合中不仅有三只松鼠、奇富科技、Uber Global、Unity等上市公司,还有许多具备高成长性的创新企业,包括清陶能源、炎明生物、晶泰科技、芯翼信息科技、蓝晶微生物、三顿半等。

在他“折腾”与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所映衬的正是李丰对创业创投领域的热爱与初心。李丰曾说,他在新东方和IDG的两个七年,最大的共同的好处是,基本上都是跟年轻人打交道,所以总是能够保持相对的年轻和活跃的氛围和状态。

01从创业转做VC,加入IDG资本

李丰认为,自己注定是要创业的人。

1999年,李丰和两个北大同学开始了第一个创业项目。化学理学出身的李丰,第一次创业选择了环保设计,准备在这个产业链上成就一番事业。但由于各种原因,最后只赚了不到3万元,只好罢手。

进入新东方是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因为自己也对新东方感兴趣,就去了。

这一干,就从2000年坚持到了2006年。7年时间,从一个小讲师一步步爬升到管理层,李丰摸透了这个行业的运行机制,开始探索新的领域。

正好赶上2004、2005年中国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李丰在北京也接触了很多新兴互联网的朋友。于是,2006年,李丰就去创办了互联网广告数据公司,也就是秒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然而,这次创业仅坚持了两年。

在新东方七年及创业成功之后,李丰渴求有一个新的挑战来满足内心沸腾不止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007年秋天,李丰决定离开“秒针”时,同为创始合伙人的吴明辉曾对他说:“你很聪明,投资需要特别聪明的人,创业需要耐心,太聪明的人往往没耐心,你其实适合做投资。”

2008年,IDG资本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进IDG之后大概一年多的时间,作为VC新人的李丰迅速汲取新的行业知识,梳理出自己的投资逻辑,并在一年多的时间中快速成长为IDG的合伙人之一。

从2010年1月投出第一个项目开始,李丰在IDG一共参与了61个项目的投资,主要集中于互联网创业,包括韩都衣舍、三只松鼠、宜信、挖财、脸萌、Bilibili、猪八戒、河狸家,并成为其中40多家公司的董事。

最懂90后的投资人

在李丰过往的投资经历中,大部分时间都与年轻人为伴,被称为「最懂90后的投资人」。

IDG的投资风格是先做调研,根据发现的趋势去找合适的投资标的。90后这一投资主题便是这样诞生的,而背后主要的推动者就是李丰。

从2012年起,李丰每年都会和IDG的团队一起去硅谷交流访问,认识了很多知名公司和院校的年轻人,他们聪明、有冲劲,对创业有很多想法,但真正勇敢去做的并不多。他开始主动出击。

2012年李丰通过新闻知道了90后创业者尹桑和他的K歌软件「一起唱」。尹桑当时只有20岁,IDG的同事觉得他太小,再等两年比较稳妥,但李丰马上打电话给尹桑约他见面。

尹桑见到李丰后,随即开始讲述自己的创业思路,没有PPT,也没有商业企划书。十分钟后,李丰告诉他,「不管多少钱我们都会投,你不用找别人了。」尹桑壮着胆子开出了500万的价码,李丰一口答应。

据媒体报道,这是中国第一笔对90后创业者的天使投资。李丰后来解释,投尹桑是因为他对行业的认识与IDG对这个行业的总结一样,看清行业的逻辑对于创业者十分重要。

李丰此后又接触了一些90后相关的创业项目,比如2013年李丰投资的,弹幕多到「完全看不到视频的视频网站」B站。这些投资人很难理解的事物,让IDG逐渐注意到90后群体生活方式和喜好的不同。

很快,在IDG内部,李丰带领团队开始对90后互联网习惯、消费与生存状况进行全盘调研。他们在两个月内做了1000多个访谈,最终制成《90后互联网生存状况报告》,并得出结论:当90后逐步进入社会,成为工作人群,只有同时代创业者知道他们究竟有什么需求。

李丰发现了90后身上的很多优点。90后这代人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他们的家长都是在中国增速最快的年轻层,李丰认为他们的眼界更广,也更注重兴趣和精神层面,做事情、做决定更纯粹。

同时,时代也给了90后创业者机会。在李丰看来,过去10多年PC互联网商业模式的进化或者演进,基本以84年、85年左右的一代人的需求为主,包括游戏、社交、招聘、电商等各个领域,而接下来移动互联网中的很多商业模式,会是90后去驱动。当他们做属于他们自己生活方式的产品的时候,会有显著的优势。

此后,IDG将代表这一群体生活方式和喜好的产品作为投资重点,并在2014年设立了「IDG 90后基金」,规模1亿美元,专门面向90后年轻创业者以及围绕年轻一代生活方式和需求变化的创业者。这当中所说的「90后」指的是「泛90后」,也就是85年之后的年轻群体。

为此,IDG还吸纳了一批85后、90后的投资人,专门来看90后创业者的项目,并举办「IDG校园创业大赛」,重点锁定了17所高校,从在读的本科及研究生中选拔优秀的年轻创业者。

面对年轻学子,李丰常常代表IDG辗转各高校演讲,讲述自己曾经的创业经历,给予他们创业经验和鼓励。

尊重年轻人的喜好和想法

IDG投资的90后项目大部分都是李丰主导的,包括哔哩哔哩、脸萌、影石科技、顺顺留学等明星项目。

基于90后创业的优势所在,李丰挑选项目有几个要求:与年轻人生活方式相关;创业者对这件事情擅长并喜欢;创业者对所做的事情有着清晰的思路。

不过李丰是70后,投资90后的项目总会有「代沟」。对他看不懂的项目,他的办法简单粗暴,就是问问年轻人喜不喜欢。

IDG在B站A轮时就投资了,这是李丰在做90后群体调研时偶然发现的项目。李丰在跟大学生聊天时得知弹幕网站比较火,做得比较好的有A站和B站。他请年轻的同事调研两家网站,发现A站已经被卖,B站还有机会投资。

但李丰非常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完全看不到视频的视频网站日均访问量能达到200万以上,「满屏幕都是字,图像都被挡住了,到底是想看什么。」他去问很多年轻人,包括尹桑,他们告诉他,看视频时没有弹幕会觉得无法忍受。于是,他就投了。

出手痛快,又尊重年轻人的喜好和想法,很多年轻创业者都评价李丰「睿智、果断」,并亲切称他为「丰叔」。

在李丰投资过的90后项目中,B站上市、脸萌被字节跳动收购、顺顺留学被好未来收购,都获得了相应回报。但也有的投资成了给创始人交的「学费」,例如一起唱。

IDG在天使轮之后又投资一起唱两轮,投入资金上千万美元,而这个项目在2015年即宣告终结。尹桑后来反思「我们当时覆盖了全国16座城市的几万个房间,但我们忽略了变现。」年轻创业者有着无数可能,但成功需要经验和阅历。

对此,李丰认为找有经验的、年长的人来帮助创业,不失为一个好主意,这也是李丰对B站的建议。

最后在IDG的推动下,2018年,B站在美国纳斯达克以约32亿美元的估值上市,成为「90后第一股」,IDG资本持股7.6%。

李丰这样总结在新东方和IDG资本的工作经历,“我的人生非常奇特,奇特在于我有两段工作经历,每一段都是不长不短完完整整的7年:我在新东方从2000年1月份工作到2006年12月份,我在IDG从2008年5月份工作到了2015年5月份。这两个都是完完整整的7年。”

02创办峰瑞资本,探索VC新机制

在IDG工作7年的时间,让李丰接触到了投资行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很多他认为不合理的地方。

李丰与几位「少壮派」投资人对早期投资的瓶颈进行了反思,比如传统VC中只有少数合伙人拥有投票权,但处于一线的年轻团队往往对市场和项目有着很高的敏感度。

“我因为错过而感到遗憾的是王兴。”李丰说,他在IDG曾推动过对美团的投资,但最后因为争议太大没有成功,“错过了通过投资的方式跟这个人更亲密交往的机会。”

李丰对分配机制也产生困惑,「我在最努力的时候没有赚到最多钱,我在赚到最多钱的时候,未必是我最努力的时候,包括很多帮助过我的人,也没有获得回报。」他认为,VC的规则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李丰坦言,他曾试图在IDG内部推进变革。“IDG还是比较宽容的,允许我采用了一些在当时看来比较激进的改革方式。”在IDG期间,他推动进行专业分工,每个团队有自己专业的投资领域,同时赋予一些年轻一线团队投票权,让他们跟合伙人一样在投资项目上有表达权。

但是,后来改革触及到分配机制等核心问题,导致无法推进。“在本质上,不论是对基金还是对平台,在机制上是有一些冲突和挑战的,双方都尽了非常大的努力。”

图: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林中华和李丰

经过几个月的内部沟通后,李丰还是跟IDG的两位同事林中华和朱祎舟离开IDG,于2015年8月成立了峰瑞资本,此外IDG早期项目团队中的年轻人也有相当一部分加入了峰瑞资本。

值得一提的是,峰瑞资本成立第5天,李丰给三只松鼠创始人兼CEO章燎原打了电话,“我出来创业了,新成立一个基金,我给你投点钱吧。”“可以,那你给我投一个亿吧。”章燎原说。

2015年9月16日,三只松鼠宣布获得总金额达3亿元人民币的第4轮融资,投资方为峰瑞基金,资金于9月15日全部到账。在融资发布会上,章燎原半开玩笑地表示,“这笔投资我本来不想要的,但是我要支持李丰创业嘛。”

这个前后不到1个月的投资项目,峰瑞资本甚至都没有做尽职调查。面对外界的质疑,李丰认为,多年来与章燎原的接触,以及此前IDG对三只松鼠的投资,可以使其免去尽职调查这一环节。

显然,这种灵活、快速决断的方式,在传统VC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初期遭遇股灾,融资出现波折

李丰开始募资时,刚好赶上中国股市两轮暴跌。

在最初的的两三个月里,最难熬的一段时间,李丰和几个联合创始人没有找到放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好相互打电话问问大家都有没有事,或者几个人聚到一起,就那样待着,互相打气。

2015年年底,几家被投企业的创始人找到李丰说:“我们发不出工资了,赶紧打款吧,不然真的这周工资就要开天窗了。”

峰瑞的几位创始人团队成员不得不以GP管理公司的名义借了一点钱,由三个人合伙人做担保,将钱分为几次打给创业者。

林中华事后回想,在那个时间点上,完全没有想到之后的募资会不会顺利、风险是什么,只想先把钱给到创业者再说。

最严重的一次,在香格里拉的酒店大堂,李丰叫来另外两位合伙人一起喝茶。“Ben(林中华)安慰我说,没关系,大不了我们就不干别的,专做几个晚期的SPV赚点钱算了。”当时他们三人的微信群组名称是“密谋壮胆群”。

李丰形容,这中间自己和团队出现若干次非常巨大的痛苦和绝望,种种不可抗力因素让他一度陷入巨大的恐慌之中。

好在,李丰凭借自己积累的口碑和人脉,以及IDG的帮助,有惊无险的渡过了难关。峰瑞资本在成立之初投资了21家企业,其中大多数企业来自他在IDG时期的投资。按照IDG的惯例通常会尊重出去创业的合伙人,之前个人主导的项目会给他更多的优先权。

对年轻投资人友善的基金

峰瑞资本对传统的VC制度进行了改革。

传统VC收益模式主要是2%的管理费和20%的Carry(投资回报),峰瑞资本则根据不同回报情况收取费用:投资回报在3倍以内,峰瑞资本不收管理费,只收20%的Carry;3-5倍投资回报时,收2%管理费和25%Carry;5倍回报以上时,收取30%的Carry。项目投得越好,内部便有越高的回报可以分,同时Carry不局限于合伙人。

而且,峰瑞资本采用平台化的方式挖掘项目、服务管理被投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身份,包括推荐者、执行团队、投后服务者在内,都能获得项目回报分成。

这也是后来外界对峰瑞在机制上质疑最多的地方。有人认为,峰瑞的募资渠道转向大众富裕阶层,好处是普惠,考验的是渠道销售能力,通过改革Carry分配机制拓展渠道,项目增加基数的同时提升投资效率,好处是多,考验是杂。

一些一线投资大佬也曾提醒过李丰团队,过去VC行业主要在赚信息不对称的钱,如此一来,包括项目来源、利益分配,决策形式将全部透明。

李丰认可外界的这种担忧。但他同时也清楚,即便像自己这样行业内的资深投资人士,找项目的能力还是有边界,之所以愿意把这个分配机制放出去,是为了解决往里进的问题,也正是解决边界问题。

在传统VC中,绝大部分会按合伙人占据股份多少来瓜分,有基金猎头表示,「创立时间比较久的美元基金,早期合伙人分得多,后进来的人比例慢慢减少,少到有些人甚至只分百分之零点几。」很多年轻的投资人即便投中了好的项目可能也拿不到可观的回报,只有较高水平的基本工资。

从这个方面来说,峰瑞资本是家对年轻投资人友善的基金。不过李丰也表示,“我们是在IDG非常宽容的平台上做了无数的早期投资机制和团队管理创新才走到了今天,因为我们看到了早期投资的变化,才有机会去创造这样一个机制,所以,IDG对我们的帮助和在这件事情上给予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以后的合作也会是长期的。”

押注“深科技”,又费柴火又费人

峰瑞资本早期三个主要投资方向包含消费升级、企业服务和深科技,其中消费升级和企业服务并不新鲜,但深科技是个全新的投资领域。其中,深科技项目覆盖VR、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科技、环保、材料、能源、医疗与大健康等领域。

所谓“深科技”,也就是中国创投圈习惯说的黑科技。不论是哪种叫法,都是指还没有被大众应用,处在不可理解、不可想象、不太成熟阶段的技术。这些黑科技,往往出现在未来注定要发生的一些科技趋势上。

深科技项目之所以成为峰瑞的重点投资方向,其原因是,李丰认为,现在再想做模式创新的项目发展空间已经不大,而科技创新却能够以更加深远的方式,从底层改变商业社会。

对于深科技的押注,李丰形容为“又费柴火又费人”。但这是毫无疑问的风口,更为底层意义上的技术创新时代已经来临。

硬着头皮学习投芯片、投医药,真的是一种非常痛苦的体验,李丰表示,“就跟重新上了一遍大学一样”。

而现在,曾经科技领域的小白,已经长成了科技大神。峰瑞在智能制造、传感器与芯片、人工智能的垂直应用、生物科技与新药研发、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领域,都形成了自己的投资版图。

新材料领域,峰瑞投资了清陶发展,它是全球首个量产的固态锂电池生产厂商;

合成生物学领域,投资了蓝晶微生物,它是全球唯一全类型 PHA 生物塑料提供商;

芯片领域,投资了肇观电子,其推出的 AI 视觉处理器芯片 N171在多项参数上,刷新了世界纪录;峰瑞投资的加特兰微电子,做出了全球首家规模量产基于 CMOS 工艺的 77GHz 毫米波雷达收发机芯片。

医疗科技领域,Novita 做出了全球首个进入临产阶段的防止癌症扩散的抗癌药;新格元与耶鲁大学签署微流控单细胞处理专利的全球独家使用协议,致力于将突破性的单细胞分析技术应用于临床检测、健康管理和药物开发领域;晶泰科技Xtalpi 是世界领先的、以计算驱动创新的药物研发科技公司,与辉瑞、罗氏等医药行业巨头达成合作。

喜欢和不同类型的聪明人打交道

“我的性格比较适合做投资,因为有非常大的好奇心,很愿意把事情搞清楚,而且很喜欢和不同类型的聪明人打交道。”李丰兴奋的说。

纵观李丰过往的职业历程,每一个领域都是全新的,不断变化的,需要人强大的反应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他乐此不疲。

李丰多次表示,FREES要做的不仅仅是一支基金,其实李丰真正想做的是一个可以有更多人参与的大平台。“我希望能找到各行各业里的牛人,大家一起做想做的有意思的事情。”

以前在IDG内部会议上,合伙人章苏阳曾说李丰“批评一个项目时往往一针见血,甚至能说到体无完肤,但他夸一个项目时却毫无力度,夸不到点上。”

出来创业后,李丰越来越认同章苏阳的这段话。他从前容易看到别人的不足,现在要做的是需要花更多耐心和心思去考虑别人做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并且尝试去理解和接受。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很聪明,做事总能找到更好的方法。但是努力找更好方法这件事上,有时候会偏向找捷径。但在建立价值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捷径可言。所以聪明人在做一个基金或者创业企业,最需要克服的就是避免老去找最优路径。”李丰说。

后期每到复盘所有已投公司的时候,李丰常常夜不能寐。白天讨论过的项目,晚上到家还要拿出来一个一个想。“会担心他们做不好,这是很大的焦虑。而且拿了别人的钱,虽然LP们认定这投资中可能存在风险,但仍然意味着足够的信任。”

经历艰难时刻,让李丰更坚信长期判断。

在李丰看来,做投资应该先去想做这些长期判断和初衷是不是正确,“如果那件事你确定它是正确的,剩下的问题,发生的这些事情,只是提醒你说,有些事情应该更注意,有些事要改正,有些事应该更努力,如此而已”。

虽然在投资过程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但李丰说根据宏观经济或者宏观规律所做的长期判断,现在逐步被证明是正确的,“在当时最早的时候,做的这些当时有争议、但是更长期的判断,不管是当时决定投芯片、生物医疗、材料,到今天来看,可以稍微欣慰一点,这些长期判断是正确的”。

03耐心资本,需要时间、能力、机制和信心

2024年11月,CCTV2《对话》节目邀请了9位投资人给VC“把脉”。9位嘉宾分别是:

深创投总裁刘苏华、水木资本董事长唐劲草、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东方富海董事长陈玮、国科新能创始合伙人方建华、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副司长沈文京、中国投资协会股权和创业投资专委会会长沈志群、投中信息CEO杨晓磊。

“行业最大的变化就是,居然《对话》能关注风险投资这么小众的行业。”李丰在节目的开场白中如是说道。

在节目中,主办方策划了“行业堵点”“如何破局”“耐心资本”三个话题。

近几年,退出已经成为创投行业最大堵点,二级市场是病灶所在,几乎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在李丰看来,退出本质是连通效率的问题。最直接的方式,是提高一二级市场的连通性。从国际惯例上看,60%的被投项目获得回报,是依靠兼收并购退出。30%是依靠基金份额转让。只有小于5%的数量是依靠IPO上市退出。但中国的挑战是,所有机构都指望着这5%。

在过去,中国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是以盈利性考核为主,净资产为辅,再配以适当的成长性。但是这套估值逻辑难以给当下高科技公司定价,所以并购、S基金都难以成型。

中国资本市场还需要一段时间调整,才能以成长性来估值,才有上市公司愿意去收购高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由此,60%的兼收并购退出方式才能成为可能,另外30%的退出方式也水涨船高,最后那5%的上市退出自然也就通畅了。

李丰认为,发展耐心资本,需要时间、能力、机制和信心。其中,机制问题,正是李丰所关注的。他认为耐心资本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能否理解并完善相关机制。

他举到了险资的例子,保险LP是难得的长钱。但是在其财务考核中,“有个每年需要回笼的现金数量,这就对大家在管理资金上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在长钱的基础上,需要一些具体的机制,使得LP能够匹配到他自己行业内的监管要求和上级监管要求。

04具身智能的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的创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24年12月,2024T-EDGE创新大会暨钛媒体财经年会在北京市大兴区举办,李丰发表了《具身智能的发展趋势与投资逻辑》主题演讲。

近些年,峰瑞资本投资了逐际动力、因时机器人、源络科技、航凯微电子、肇观电子、covariant、动易科技、深圳星际光年等具身智能相关项目。

李丰却冷静地说道,具身智能不是马上实现,而是需要在垂直场景里逐渐完善并实现泛化,在这个过程中,软硬件要能同时迭代,长期来看,想象空间比较大。

如同埃隆·马斯克曾经预测的,全球未来将有200亿台的人形机器人,活跃于人类生产生活场景中,人形机器人普及程度将是汽车10倍。

“不是凭空架起来的,是从其他产业基础来的。”在李丰看来,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通过做手机电池等业务,一步步把工艺、装备、knowhow延伸到今天的动力电池,加上需求的迭代才变成今天的宁德时代;比亚迪也是,其最早是以生产二次充电电池起步,1997年进入锂离子电池行业,在2003年的时候比亚迪就是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同年组建了比亚迪汽车,才有了今天的比亚迪。

恰逢中国遇到了产业与人口机构变化的关键节点。李丰表示:“因为当下中国的社会零售总额几乎与美国并肩,然而中国的服务业总量市场规模尚不及美国的一半,中国正处于向第三产业即服务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但是发展服务业需要人,中国恰好碰上了人口结构的变化——我们有更多的老年人需要照顾,而能够从事服务业的年轻人却在减少。人形机器人能够帮助解决这些难题。”

他强调,从长期看,具身智能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非凡。

后记

从新东方老师、“秒针”创始人,到IDG最年轻的合伙人,再到峰瑞资本创始人,李丰一次次完美完成了人生中的华丽转身。

好奇心太强,这是李丰对自己选择从新东方离开到投身VC领域的动机概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李丰对峰瑞资本设定了新的游戏规则。进入不惑之年的李丰,继续以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搅动”着整个VC行业。

“有些新鲜事物在早期可能看不清楚,但如果你在心里接受它、愿意尝试,花了很多心思去思考和搞清楚其中的本质,就可能预测到下一个潜在机会。”李丰说。

尽管是个“不安分分子”,但李丰说自己并不喜欢冒险,也不愿意做一些激进的决定。某种程度上,他身上的这种沉稳气质在峰瑞的投资策略上也有所体现,“峰瑞更多投的是有把握和能看清楚方向的项目,那些我们不一定懂,或者不一定想清楚的方向,可能我们就扔掉了”。

作为TMT、高科技领域的专业投资人,李丰表明了自己未来的兴趣领域,“这我想大概是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需求来投资,或者来调整你的投资主题。这是非常重要的。”

峰瑞资本也将始终保持对新兴事物、新兴领域的好奇心,不断创造新的投资模式。

0 阅读:4

萌解创投

简介:分享创投故事,探寻企业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