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投资机会,可能会出现在任何地方。
她出身于投行世家,曾拿到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去往纽约摩根大通从事投行工作,之后又前往斯坦福大学攻读MBA。在目睹中国快速发展的变化之后,她选择回国加入到通用电气,参与中国区的业务发展及并购。
2011年,她加入真格基金,负责真格基金投资组合的管理及基金的整体运营,并在之后的投资生涯中,领导投资了小红书、完美日记、依图科技、出门问问、地平线机器人等众多独角兽项目。创投黑骑士、全球青年领袖、天使捕手、超级管家也成了她被外界认知的一个个重要标签。她就是真格基金创始合伙人方爱之。
真格基金创始合伙人 方爱之
在真格基金,方爱之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症,但在方爱之这里,只有“下一秒就开始。”
如此亮眼的成绩背后,她有着怎样的故事和理念?
01投行事业,从摩根大通起步方爱之出生于投行世家。她的父亲方风雷是我国著名的投资银行家,高盛高华、厚朴基金的董事长。
1993年,方风雷作为主要参与者筹建了中国首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被称为“第一代中国本土投资银行家”。
得益于父亲在投行圈的声望,方爱之从小就拥有别人无法比拟的光环。不过,光环的背后是更多的付出,以及更艰难的挑战。
2004年,从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毕业后,方爱之的第一份工作是摩根大通投行部分析师。这里还有个小插曲。毕业前夕,方爱之争取到高盛和摩根大通两家公司的面试机会。没想到,尽管方风雷和高盛渊源深厚,方爱之还是在第四轮面试被淘汰了。好在东方不亮西方亮,最后她进了摩根大通投行部。
据她回忆,那是一段异常艰苦的日子:几乎没在凌晨前离开公司,老板每天临下班前交待的修改意见,她必须在第二天9点上班前将新文件摆在对方桌上。
“晚上最早下班是半夜两点,通常是两点到四点之间,早上九点就要到公司。周末工作稍微宽松一点,上午11点到晚上12点。两年间没有休息过一天,在那个快速的节奏里,你既要追得上,又不能犯任何错。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出售一家公司,第二天早上100多本资料必须送到PE的手里,晚上8点快递停止服务,已经7点了,仍然有很多地方要改。老板站在我身后,飞快地告诉我要改什么,我坐在那里整个身体都在发抖,因为特别特别紧张。”
在摩根大通的两年,极其严苛的训练赋予了方爱之扎实的行业基础,并迅速从初级分析师蜕变为投行界精英。但她知道,这并非她的志趣所在:自小,她就希望能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而非一架巨型资本机器里的螺丝钉。
工作了两年后,她一天比一天急迫地感觉到,她想回中国,“纽约每天报纸都在写中国的变化”。
斯坦福MBA毕业后,她选择回国加入了“和能源、环境等现实问题更紧密相关”的通用电气,参与中国区的业务发展及并购。期间,方爱之接触到了能源、环境、医疗、健康、消费、金融服务等30多个行业的100多位负责人,一举构建了日后的人脉圈。
就在方爱之在通用电气纵横四海的时候,“中国好教师”徐小平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他辞去新东方所有的职务,开始追求新的生活,“不能在新东方浇水,就去全社会下雨。”
2010年,徐小平打算与新东方的老同事王强一起联合成立一支基金,把个人天使做成机构化的天使基金,“聚一批最优秀的投资团队,更加专业有效地给创业的年轻人提供服务。”
不过,徐老师是学音乐出身,天生感性,易冲动,动不动就被创业者的理想、情怀感动得热泪盈眶。好在王强很清醒,“必须找专业人士,帮助理顺思路。”
02加入真格基金,开启投资生涯据方爱之所言,她和真格的缘分纯属偶然。
2011年,在红杉资本担任投资经理的胡丹在听讲座时认识了徐小平。胡丹毕业于斯坦福商学院,通过他的牵线,许多斯坦福的创业者都拿到了真格基金的投资。同时他也代表红杉资本与真格基金接洽,商量合作成立真格基金二期的事。
徐小平托胡丹找合适的人来帮忙管理真格基金,他希望这人有海外背景,可以跟留学生打交道,方便从海归中挖掘创业者,而且要懂商业懂财务。胡丹马上想到了自己的学姐方爱之。
很快,方爱之在北京香格里拉见到了徐小平。那天,方爱之身穿干练的白色套装、手拿笔记本电脑,听完徐小平颇具艺术家风格的演说后,面露不解地问:“你是在做公益吗?”“当然不是!“徐小平忿忿道。
“我当时有点不悦,”徐小平说,“她低着头打字,不听我说话,我希望有眼神交流。”但他留意到,方爱之把他说的话整理成了文档。这让徐小平非常满意。曾担任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会主席的方爱之,能链接他看重的广泛学生群体人脉,更重要的是,“边听边记”的方爱之,表现出的专业感和职业性,是徐小平急需的。毕竟,他是一位投了80多个项目还“连excel表格都没有”的感性派。
但面对徐小平的邀请,方爱之却犹豫了。投行出身、习惯了看财务数据的她,对徐小平所言“天使投资主要就是看人”的论断将信将疑。直到她在香港见了沈南鹏一面。作为真格重要的出资方,沈南鹏告诉她,真格作为一个天使机构的价值在于,能在更早期的阶段对创业者进行投资,而徐小平具有的超强影响力,能够吸引到大量创业者。
方爱之进一步地意识到,天使投资作为创业者最早的陪跑人,完全符合她对“影响力”的期待了。“OK,那我来试一下。”2011年,方爱之加入了真格基金,自此开启了投资生涯。
2011年底,真格基金和红杉资本联合成立3000万美元真格基金二期,真格基金出资1530万美元,红杉资本出资1470万美元。基金专注TMT行业,包括物联网、移动互联、游戏、O2O、电商等领域的种子期投资。徐小平、沈南鹏和担任总经理的方爱之被戏称为「真格基金的三驾马车」。
明晰事业方向,开启投资之路
从加入真格基金的第一天开始,方爱之邮箱里收到的商业计划书就没有间断过。刚开始是每天30封,很快就变成50封,高峰时一度达到每天200封。
徐小平要求她每封邮件必回,“我们要真正地帮助创业者,没通过的也要给他们提建议。”
即便经受过高强度的工作训练,方爱之也认为这属于不可能任务——每份BP她要从商业模式看起,找资料分析行业,前后耗时巨大。
“你是对的,但这不是天使机构的打法。”徐小平说。他提出了一个完全颠覆方爱之设想的思路:“其他都先不用看,直接翻到创始团队那一页。”
“不研究赛道?不看数据?不分析商业模式?”要知道,对于一个做投行和并购出身的人来说,数字才是最可信的。方爱之感觉自己进入了一条死胡同,似乎以前的一切都是错的。而且,来真格的都是一些草根创业者。很多人连大学都没有上过,他们江湖,他们天马行空,他们根本不懂什么估值模型,根本听不懂方爱之说的专业术语。很长一段时间,方爱之感觉真格与她格格不入,她甚至怀疑自己的留学生涯是否值得。
“刚加入真格的前两年,我会经常跟徐老师谈投资的方向,因为一开始我不是看人的,因为不管你是什么背景,其实你都是在看行业,之前我的工作经验都是让我去分析一个行业,但是到真格我发现凡是因为行业投的项目都不会成功,最后还是要看创业者。在加入真格一年后我才有这个体会,而真正百分之百相信看人而不是分析行业花了2年以上。所以一开始是徐老师帮我找这个方向,教我怎么去投人。其实我早期还是比较迷茫的,在徐老师辅导下才慢慢成长。”
2011年,方爱之每周要看15-20个项目,一年下来,她看过1000多个项目,从此功力大涨。2012年以后,随着人工智能、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尤其国内“双创”的火爆,大批海归回国创业,方爱之的留学优势就体现了出来,“没有她不认识的,没有不认识她的。”
重塑真格,投人的“4L”和看团队的“3C”
爱默生曾说:“一个机构就是一个人影响力的延伸”。
在真格,很长一段时间里的“这个人”是人见人爱的徐小平老师。但某种程度上,方爱之已经重塑了真格。徐小平浪漫、感性、激情四射,而方爱之理智、自律、井井有条。他们分别向公众传达着真格感性乐观和专业严谨的不同侧面。在真格基金合伙人刘元看来, 他们是“完美互补”,“我无法想象还有另一个人会比Anna(方爱之)更能胜任这份工作。”
方爱之希望能从徐小平的投资中,找到一套可复制的投资方式。在她的要求下,徐小平叙述了投资近100个创业者的取舍过程,方爱之提取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总结出了包括领导力、决策力、视野等在内的13条考评因素。后来,他们又将这套理论精简为投人的4L(学习力、工作力、影响力、坚持力)和看团队的3C(要对眼,要互补,要能够互相理解)理论。
>>>>投人的4L
学习力,要求创业者对于新环境能够迅速的察觉,并且能不断学习新技能来应对新需求;工作力,则是指创业需要的无尽的工作能力和热情。要创业就要有无尽的精力,刚开始时产品,财务,人事,营销等样样都要创始人亲力亲为,一段时间下来没有旺盛的精力是撑不下去的。同时,也要对自己做的行业有较好的把握;影响力,也是所谓的个人魅力,要能够把最好的人的组织起来,向同一个方向前进;坚持力,是决定创业者能否成功的最后一环,只有在挑战和逆境中不懈坚持下去,才有等到胜利的可能。
在“4L”法则的指导下,方爱之在筛选创业者时,瞬间找到了感觉——
◆ 投资“出门问问”
2024年4月,AI公司“出门问问”在港交所上市。作为一家率先盈利的大模型公司,出门问问成为港股“AIGC第一股”。
图:方爱之(左)、出门问问COO李媛媛(右)
在成长过程中,“出门问问”曾获得真格基金、红杉中国、SIG海纳亚洲、谷歌、歌尔股份、圆美光电等多家VC/PE及产业方的投资。其中,真格基金自2012年参与“出门问问”天使轮融资起,已共同携手走过了12年的时间。
方爱之回忆称,第一次见到李志飞(注:出门问问创始人、董事长)是在硅谷,彼时的李志飞还在谷歌工作。短暂交谈后,方爱之当即给李志飞打了3个标签,“科学家”、“人机交互行业深耕者”“个人魅力强大”。 这和她的看人原则完全重合。所以即便“出门问问”当时还只是一个微信公众号,方爱之也决定投他。李志飞也因此成为真格基金所投资的第一位来自谷歌的创业者。
◆ 投资“小红书”
最有意思的是投资小红书。
创始人毛文超最初想做的并不是跨境电商方向,他一直对旅游感兴趣。毛文超是方爱之在斯坦福的学弟,尽管他并没有在旅行方面的经历,但他对成功的渴望、特别想做成一件事的激情打动了方爱之。而且,毛文超曾经有过私募基金方面的工作经历,所以一定是一位不做则已、做便要做大做强的人。于是,方爱之依旧选择了投资他。
果然,后来毛文超切入跨境电商行业后,很快就上了轨道,小红书如今已跻身独角兽行列。
◆ 投资完美日记,“闭着眼睛都会投”的人
对于方爱之来说,完美日记就是一笔“完美投资”。
2016年8月,完美日记创始人黄锦峰给方爱之发了一条微信,告诉她自己要创业了。正巧方爱之刚刚落地深圳参加一个活动,当即和真格基金同事刘元一起,与黄锦峰约在深圳一家酒店大堂见面。“聊了不到一小时”,甚至没有上IC会,方爱之就给了TS(termsheet,投资条款协议),成为完美日记的首位投资人。
“David (黄锦峰)是闭着眼睛我都会投的人,不管他做什么。”方爱之说。没错,让方爱之扣下扳机的,依然是她在加入真格后不断自我训练的“看人”之术。
时至2017年春节,完美日记融资正举步维艰。即便方爱之介绍了几家她认为“投品牌或电商的基金”给黄锦峰,但大部分回应都是“项目太小”。融资上四处碰壁的黄锦峰一度有卖掉房子的想法。“我说你千万别。”直觉告诉方爱之,黄锦峰“肯定能成”,还是因为她对人的确信:“不是因为赛道好什么的,就是觉得他个人、团队都非常努力,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有那种很放心的感觉。”尤其打动方爱之的是,黄锦峰是一位“非常主动沟通”的创业者,无论是北京或香港,只要有机会黄锦峰一定会找她更新公司进展。
但对其时掌管资金总额只有1.5亿美元的真格来说,虽然平时也会追投老项目,但以连续领投的方式追加投资单个项目是“极少见的”。于是,方爱之找来了新加入的合伙人戴雨森也去见见黄锦峰。巧的是,作为聚美优品联合创始人的戴雨森既有美妆也有电商的经验。“雨森觉得所有的思路都非常正确,玩法也是对的,他非常positive(积极)。”方爱之吃下了定心丸,果断再投了100万美元。据了解,最高时,真格一度占到完美日记21%的股权。
2020年11月,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成功在纽交所IPO,这也为一直站在其身后的真格基金带来了超10亿美金(约合人民币65亿元)的丰盈回报。
这是真格基金自成立以来回报最大的一笔投资,也是方爱之风投生涯里的又一笔亮眼案例。更重要的是,完美日记被视为真格“最典型的、非常漂亮的一个案子”:它完美契合了这家以“识人相面”为第一策略的天使基金的投资哲学。用方爱之的话来说,“我们关于看(人)的事情,在黄锦峰和他的团队身上全部印证”。
>>>>看团队的3C
在衡量团队上,方爱之总结为“3C”:chemistry,complementary和compromise,也就是第一要对眼,第二要互补,第三要能够互相理解,可以为了公司整体利益做让步。
这三点,方爱之不光在天使投资中应用,甚至也用在了自己身上。她和徐小平的合作,就是建立在以上基础之上——
方爱之的个人风格和经历非常契合徐小平对总经理的要求,这是对眼;
方爱之在做天使投资前,曾在通用电气发展并购部负责公司业务发展。再早之前,曾担任摩根大通的投资银行部分析师,对于财务和运营了解较多,比徐小平更能把控风险,通常是徐小平指导创业团队战略,方爱之负责对人事财务运营等具体事项给予帮助,这是互补;
当然,也有10%-20%的时候两人对于投资的意见不一致,鉴于徐小平很多时候是会凭着他过人的直觉马上做决定,而方爱之会做很多研究后根据分析做决定,两人就设定了一些小规则来平衡双方的习惯,比如不要马上做决定,过一小段时间再看,建立了检查表来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决定投资等。这是两人相互让步、理解对方、包容对方的结果。
在徐小平眼中,方爱之在海归人才中的广泛人脉,加之她在投资实践中“笃信不疑、坚定践行”的投人哲学,使她成为一位杰出的天使投资人,“是真格基金投资团队的核心投手。”
真格的文化:永远在创业者之下
方爱之坦言,在投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和创业者方向不能达成一致的情况。真格的理念是要帮助创业者,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真格的文化就是:永远在创业者之下。我们内部是很扁平的架构,很多项目是 90 后的分析师帮我们找的,他们更懂 90 后的人群在用什么。”
在方爱之看来,一个团队的成员优势需要互补。有些东西是由年轻人创造的,他们也更容易接触到一些颠覆性的技术和体验。而“老司机”经验更丰富,知道坑在哪里,看人也更准。
在文化上,方爱之还沿袭了徐小平的传统——塑造一种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家庭文化。
以前方爱之还不明白徐小平的一些做法,例如他很看重团队纯粹在一起的时光,经常要求团建。他们一起去了美国、迪拜、泰国。一次去日本,方爱之准备了旅程中待讨论的问题和PPT,结果徐小平强制不许开会。方爱之控诉道:“哪有去旅游,公司不开会的?” 徐小平说,会可以以后再开,现在就要一起玩、一起开心。后来她理解了:“平时讨论项目需要非常开放。如果只是工作关系,太正式了。如果咱们俩是朋友,你不会有‘我就是故意不喜欢你项目’的想法,更容易把真心的想法表达出来。”——Feedback is a gift(反馈即馈赠)。
在方爱之的经营下,真格内部保持着一种近乎乌托邦的文化:开明、平等、有爱,不止一位真格员工表示,“我们真的就是一个family”。一个至今未被打破的“纪录”是:真格没有过一个“负气出走”的员工,离职的投资人大多是去创业,他们的项目真格统统都投了。
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
“我喜欢很狼性、会打仗、有影响力的创业者。现在国内创业公司很多,跟过去的市场环境相比,当下对于创始人的能力和经验要求都更高。光有一个好的想法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足够强的团队,足够大的愿景,足够强的执行力。严格说就是我愿意为他工作的那种,可以当我老板的人。共同特质是学习能力、相关经验、个人影响力都很牛,联合创始人也很牛,我们称为‘牛二’。”方爱之说。
而方爱之本身就是一个执行力很强的人。“执行力很高”是方爱之给真格基金的同事们留下最强烈的标签。“Anna发出的讯息,如果五分钟之后你再去做,很有可能她自己就已经完成了。”一位同事这样评价。
这种高执行力也体现在抢项目上。
在弱肉强食的创投圈,很多投资人都会遇到项目份额不好抢的情况。方爱之打动创业者的做法是——跟得紧、事情少、决策快。
“我们看好的、比较火爆的受追捧的项目,72小时之内必须要跟创始人再聊一下。我们投人的框架很清晰,判断很快,为了加速投资流程,还设计了一页纸TS,做了很多让步,简化了很多条款,就是为了让创始人一眼就能看明白。真格内部决策非常灵活,可以召开紧急IC,如果等不了明天,当晚随时组织IC。而且VP以上级别的投资人每年有一颗‘银色子弹’,如果项目没时间上会,可以用掉这颗子弹直接投资。”
03中国风投第一起交接故事这或许是中国风投史上第一起交接案。
VC入华20余年,一线基金尚无接班先例,大多创始人即掌舵人,以60后-70后为主,刚刚年过半百,对投资人仍是当打之年。徐小平算年纪较长的,生于1956年,这让真格更早要面临掌门人老去、遴选二代接班人的问题。而基金接班特殊性在于,风投业尤以个人英雄主义论,继任者如何成为又一领军人、又一面旗帜是关键。
图:徐小平(左)、王强(右)
从许多层面看,真格是一家有特殊气质的基金。两位创始人是老师出身,参与创立了承载一代中国青年出国留学甚至人生梦想的新东方。他们不但是英语老师,还是人生导师,有着改写年轻人命运的无穷热情;更微妙的身份是,两人皆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千万不要小瞧其中差异——当好联合创始人前提是,“不是一把手的性格”,“不能天天想当一把手”,也就没了“一把手的问题”。种种迹象指向,两个有梦想感应体质、缺乏权力饥渴欲的人,塑造了一家有某种“反资本”、“反中心权力”特质的基金——这种文化,最终体现在接班上。
2016年夏天,王强等人筹备了一场欧洲游历之旅,为徐小平步入60岁祝寿。同年,方爱之第一次听他提及疲惫。
此时,真格成立刚满5年,正在投第4期。在“双创”政策下,创业者数量成倍翻多、各基金迈出激进脚步,使本就是体力活的天使投资更兵荒马乱了。年逾花甲的徐小平,从早上10点开始排满会议,1小时1个,除午间小憩每天出席6到10个会。加之越到夜晚越兴奋的毛病,他日日开会到凌晨两点——就在这时,徐小平对方爱之提出,希望她独立判断一点。“如果觉得还行,不用再让他见了。”
年轻投资人们没觉察异样。逐渐地,徐小平在每星期二举行的投资委员会上请假,理由是“昨晚没睡好”,而且频率越来越高。投委会堪称投资机构最重要业务会,能左右基金走向。这只是他保持距离的开端。
时间来到2018年,真格投第5期,徐小平参与投委会的频次降至一半——真格合伙人刘元将此称为“薛定谔的出现”——“他有一半不来,你也不知道他是今天来,还是不来。我们会跟创始人说,你有可能今天会见到徐老师,有可能见不到。”这也是铺垫。
也正是从第5期基金开始,方爱之开始告知LP,徐小平会缩减在基金投入的时间。那时,徐小平就对方爱之表达了让她独立操盘的想法。方爱之提出,希望他再陪伴基金两期。
2019年,徐小平不仅不参与投委会,找他二次确认的项目也少之又少。事实上,一场平静的接班在内部进行着。它的过程相当漫长,超过5年,而且暗藏在含蓄隐晦的东方表达里。
真格崇尚“家文化”。由于创始人的老师身份,内部人称徐小平和王强为“徐老师”和“王老师”,或统称“叔叔们”。作为接班人的方爱之,从第一天就参与基金框架搭建,她和叔叔们的默契是,从不谈论金钱或升职。“这些我就很尴尬。”她在真格的第一个职位是General Manager(总管)。而后,一旦有高级别人士加盟,叔叔会主动给她升职。拿2014年来说,基金新来CIO(首席投资官),叔叔立刻将她升为CEO(总经理)。
“我甚至老跟他们说我不要这个CEO title,怪怪的,哪个基金还有什么CEO title?但他们说listen to me(听我说)……”她也从没听叔叔们严肃探讨过,何时退休、谁来接班、为什么是你这些话题。只是突然有天,两个人就漫不经心地说:“未来这个就是你的,你必须要……”。然后,它就这么发生了。
2020年初,基金即将届满10年,徐小平和王强酝酿了一件大事。他们决定“在年轻团队拔出领军人”、“树立一面新旗帜”。两人惊喜地出现在方爱之家中,通知她,并决定两天后在颇富仪式感的场合宣布。
初冬的夜晚,真格正举行新年派对。员工被通知穿喜庆红衣装,到四季酒店一旁的酒吧餐厅。真格喜欢一种没有等级观念、其乐融融的氛围,一群人吃吃喝喝、玩狼人杀。四下欢快中,徐小平宣布,晋升方爱之为“创始合伙人”。对基金来说,创始合伙人相比管理合伙人多了一层创始人荣耀,大部分情况只有创办人自己独自享用。在内部看,方爱之的加授仪式是真格完成交接的一幕。方爱之眼眶含着泪水,上台发表了一场感性的演说。“我很感恩。”她后来说。台下,60双眼睛看向她,没流露太多惊讶。
一位在场投资人谈到,那年,方爱之凭借投中小红书和完美日记,一时间在消费投资领域人气达到顶峰。虽然她是徐小平第一个投资学徒、也是真格CEO,但直到这两个项目才证明了她作为天使投资人的才华。徐小平借机急流勇退,把方爱之推了上去。
一位真格的二代门徒说,他对方爱之跻身和创始人平起平坐不感到惊奇,一方面她是投资风格最接近徐小平的;另一方面她从第一天就在,对不少同事有知遇之恩。而王强说,就努力程度,基金内没有第二个人能与方爱之比肩。
全面接管基金后,方爱之更忙,压力也更大了。她说,第7期基金格外富有挑战性,是年轻团队全面证明自己的一期。基金有了一些狼性作风的转变。由于项目越来越贵,真格单笔投资金额从100万美元上浮至500万美元,上限可至千万美金。他们着力想在天使轮占大股比,不满足于三五个点,强调十个点。她对自己的要求是,基金回报至少5倍,理想是2位数。“我就是喜欢赢。”方爱之说。
“本质上,我不是一个企业家。”徐小平说道,企业家要时时刻刻核算成本、提高效益,但“从做真格第一天起,我从来没有管过一分钱、没有签过一次发票”。
他自称,在经历新东方“暴风骤雨般的创业历险”后,他意识到自己最擅长的是,做“企业的二把手”和“品牌建造者”,他知道自己尤其不善于“管人”和“管钱”。这是他为什么创立真格的第一个动作是招募总经理,替他打理人事和财务。团队所有其他成员不仅均由方爱之招来,就连他和王强的工资也由方爱之来发。
徐小平认为,方爱之接班,是一场令他骄傲的将拥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创业实验。“我对她有绝对的信任和信心,”他反思称,“我应该更早地让团队独立。”
04秉持科技天使,坚持投人哲学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硬科技已经成为投资共识。
2024年10月,“地平线机器人”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立以来,“地平线”已获得真格基金、五源资本、高瓴、红杉中国、嘉实投资等知名机构,以及大众集团、上汽集团、广汽资本、长城汽车、奇瑞汽车、一汽集团、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众多车企资本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投资。其中,真格基金曾于2015年9月种子轮投资地平线,并于A轮融资中持续加注。
方爱之表示,投资地平线是真格有史以来最奇妙的找人故事,完全源自一次偶然的相遇。
“徐小平老师是未来科学大奖的捐赠人,当时组委会邀请徐老师去看办公室,我一起去了,结果余凯也在。”方爱之说道,“余凯是顶尖的科学家,也是最顶尖的创业者。从2015年机缘巧合下结识,到他从百度离职创立地平线,种子轮、A 轮两轮持续投资,一路见证他搭建起强大的团队、推动深度学习在中国的落地应用、取得瞩目的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地平线是真格基金2024年继出门问问、晶泰科技、星竞威武、Xcharge、新榜后,收获的第6家IPO。
也许好多人会感到好奇,真格不是投消费的吗,怎么转型科技了?对此,方案之解释,“不是转型,而是基于过去的项目和未来的发展,就是如此。事实上,科技项目已经占了我们投资数量近一半,但大家不知道。”
据了解,真格在2013年投资依图和格灵深瞳天使轮的时候,行业里还没有AI这个赛道,大家都在关注电商、关注O2O。虽然徐小平和方爱之并不是技术背景出身,但他们一直相信顶级的人才会自己找到前沿的方向,也正是因为跟着“人”走,真格很早就布局了AI、机器人、自动驾驶、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项目。
在自动驾驶行业,投资了Momenta、Nuro、AutoX、驭势科技、禾赛科技等;在AI大模型相关框架和应用上,投资了云天励飞、潞晨科技等;在国产GPU/AI芯片行业,投资了沐曦、燧原科技、瀚博半导体、地平线等;在AI制药行业,投资了晶泰科技、冰洲石、星亢原等;在AI垂直行业应用上,投资了爱笔智能、森亿科技、思谋科技、达观数据、循环智能、氪信、来也科技、赛舵智能等。
投资这些项目的背后,其实藏着真格基金数年都在思考并践行的两件事:一、如何在创业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勇于出手、不拖时间;二、如何在项目快速发展的阶段做好后盾、不添乱。
方爱之强调,真格基金一直相信投人哲学。“我们永远渴望找到最优秀的创业者、投资即将会改变世界的公司。而你的下一个投资机会可能会出现在任何地方。真格基金将始终秉持‘科技天使’的投资策略,坚持投人哲学。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怀揣科技创新梦想的创业者,与真格基金产生价值共鸣、一路相伴偕行!”
后记
方爱之每每谈及自己热爱的工作,都会表示做天使投资很特殊,因为天使投资人需要在创业者们最艰难、甚至连数据都没有的时候,在其他人也许并不看好他们的时候选择相信他们,帮助他们。
虽然要做好一个天使投资人并不是件易事,而且在这条道路上挫折和遗憾时不可回避的,但在方爱之眼里,更重要的是巨大的成就感,甚至可以说是光荣的使命感。
她曾这样说:“作为天使投资人,当你看到你所投的企业或项目顺利拿下A轮,见证它们一步一步逐渐成长起来,再到后来发挥作用的时候,你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