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语,大智慧,《荀子》里的成语(劝学)

寒珊课程 2024-02-29 21:09:57

荀子,名况,战国后期人,后人尊称为荀卿,汉时称为孙卿。曾游学于齐国,考察于秦国,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任兰陵(今山东兰陵县)令。以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他尊王道,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批判吸收了儒学的思想并进行创新和发扬。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荀子处于战国末期,百家思想在战国末期都趋向于成熟,荀子便有机会纵观全局,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成为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今天我们荀子,仍有着深刻的现实主义意义。

《荀子》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精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以下是《荀子·劝学》里的成语的整理和解析:

1、青出于蓝

【解释】: 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出处】: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翻译】: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举例造句】: 愈变愈妙,可谓青出于蓝矣。 ★清·平步清《霞外捃屑》卷六

【近义词】: 后来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反义词】: 每况愈下

2、冰寒于水

【解释】: 冰比水冷。指后来居上。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出处】: 见上条。

【翻译】:见上条。

3、木直中绳

【解释】: 中:符合、合乎;绳:木匠用以取直,浸满墨汁的线绳。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

【出处】: 战国·赵·荀况《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翻译】: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4、跂予望之

【解释】: 跂:抬起。抬起脚跟远望。

【出处】:《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翻译】: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举例造句】: 他跂予望之,希望她能早日回来。

5、登高一呼/登高而招

【解释】: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翻译】: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6、顺风而呼

【解释】: 顺着风向呼喊,声音传得远,使人听得清。比喻凭借外力可有较好效果。

【出处】:《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翻译】:见上条。

【举例造句】: 比如顺风而呼,其势激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

【近义词】: 顺风扯旗

7、蓬生麻中/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解释】: 蓬:蓬草。蓬草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

【出处】: 《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翻译】: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

【近义词】: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8、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解释】: 涅:黑土。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

【出处】: 《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翻译】:见上条。

9、肉腐出虫

【解释】: 肉腐烂了,就会生出蛆虫。比喻事物本身不健全,祸患自然就发生。也比喻国家不安定,外侮就会乘虚而入。

【出处】: 《荀子·劝学》: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翻译】:肉腐了就会生蛆,鱼枯死了就会生虫。

10、强自取柱

【解释】: 指物性过硬则反易折断。

【出处】: 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翻译】:刚强的东西容易断裂,柔弱了东西又易被束缚。

【近义词】: 强自取折

11、积土成山

【解释】: 累土可以堆成山,比喻积少成多。

【出处】: 《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翻译】: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近义词】: 积年累月、集腋成裘

12、积水成渊

【解释】: 渊:深水潭。点点滴滴的水聚积起来,就能形成一个深潭。比喻积小成多。

【出处】: 见上条。

【翻译】:见上条。

13、积善成德

【解释】: 善:善行,好事;德:高尚的品德。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

【出处】: 见上条。

【翻译】:见上条。

14、跬步千里

【解释】: 跬步:半步。走一千里路,是半步半步积累起来的。比喻学习应该持之有恒,不要半途而废。

【出处】: 《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翻译】:所以,不从一步半步开始积累,就不能到达千里;不聚集小的河流,就不能汇成大海。

15、驽马十驾

【解释】: 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出处】:《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翻译】:骏马一次跨跃,也不能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目的,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用刀刻东西,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16、锲而不舍

【解释】: 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出处】:见上条。

【翻译】:见上条。

【近义词】: 坚持不懈、坚韧不拔

【反义词】: 半途而废、知难而退

17、冥冥之志

【解释】: 冥冥:专默精诚。专默精诚的意志。形容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出处】:《荀子·劝学》: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翻译】:没有专心致志的精神,就不会有显著的成就;没有埋头苦干的行动,就不会有显赫的功绩。

18、以指测河

【解释】: 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出处】: 《荀子·劝学》: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翻译】: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

【近义词】: 以戈舂黍、以锥餐壶

19、以戈舂黍

【解释】: 用戈去舂黍米。比喻达不到目的。

【出处】: 《荀子·劝学》:“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翻译】: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

【近义词】: 以指测河

20、以锥餐壶

【解释】: 用锥子到壶里取东西吃。比喻达不到目的。

【出处】: 《荀子·劝学》: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翻译】:见上条。

【近义词】: 以指测河、以戈舂黍

21、六马仰秣

【解释】: 六马:古代天子驾车用六匹马;仰秣:马被琴声吸引,仰头欣赏。形容乐声美妙,连马都抬起头倾听,不吃饲料。

【出处】:《荀子·劝学》: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翻译】:从前瓠巴弹瑟而水底的鱼儿都浮出水面来听,伯牙弹琴而驾车的马儿都仰头停食来听。

【举例造句】: 推此以论,百兽率舞,潭鱼出听,六马仰秣,不复疑矣。 ★汉·王充《论衡·率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