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语,大智慧,《荀子》里的成语(儒效篇)

寒珊课程 2024-02-29 21:09:55

《儒效篇》主要论述了儒者的社会功效。荀子批判了俗儒的社会危害,赞美了大儒的“志安公,行安修”的美好品德,充分肯定了他们“法后王,隆礼义,定名分”的政治主张,和他们在统一天下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同时荀子还强调了学习和积习的重要性,指出圣人能成为圣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不断学习和时间,师法和隆积的结果。

以下是《荀子·儒效》里的成语的整理和解析:

1、穷阎漏屋

【解释】: 穷阎:偏僻的里巷;漏屋:通“陋”,狭小的房屋。指僻陋狭小的住处。

【出处】: 《荀子·儒效》:孙卿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人主用之,则势在本朝而宜;不用,咋退编百姓而悫,必为顺下矣。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呜呼而莫之能应,然而通乎财万物,养百姓之经纪。势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道诚存也。

【翻译】:荀子说:“儒者效法先王,遵循礼义,谨慎地守者臣子的职位而极其尊敬他的君主。君主用他,他在朝廷做事很合适;不用他,就会退居民间老实地生活,必定是一个顺从的百姓。即穷困受冻挨饿,也不会用歪门邪道去贪求钱财;即使无立足之地,也明白维持社稷的重要性;即使奋声疾呼而无人响应,可他们通晓管理万物、抚育百姓的纲纪。职位在别人之上就会具有王公大臣的才干,职位在别人之下也是社稷的大臣、国家的珍宝。即使隐居于偏僻的小巷和简陋的小屋里,人们也没有不尊重他的,大道掌握在他们手中。

【近义词】: 穷巷陋室

2、变心易虑

变的成语、虑的成语接龙

【拼音】: biàn xīn yì lǜ

【解释】: 改变思想;改变打算。

【出处】: 《荀子·儒效》:故无首虏之获,无蹈难之赏,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声乐,于是《武》、《象》起而《韶》、《頀》(hù)废矣。四海之内,莫不变心易虑以化顺之,故外阖不闭,跨天下而无蕲(qí,通“圻”,疆界)。当是时也,夫又谁为戒矣哉。

【翻译】:所以没有斩获殷人头颅和俘虏,没有对冲锋陷阵的兵士进行奖赏,周兵返回后收藏了铠甲,放下了武器,统一了天下,设置了音乐,于是《武》、《象》兴起而《韶》、《頀》废止了。四海之内,没有人不改变思想归顺周朝的,所以国门不闭,走遍天下也没有疆界。在这个时候,又警惕谁呢!

【举例造句】: [寡人]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割地谢前过以事秦。 ★《史记·张仪列传》

3、井井有条

【解释】: 井井:形容有条理。形容说话办事有条有理。

【出处】: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严严兮其能敬己也,分分兮其有终始也,猒猒(yān)兮其能长久也,乐乐兮其执道不殆也,炤炤兮其用知之明也,修修兮其用统类之行也,绥绥兮其有文章也,熙熙兮其乐人之臧也,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如是,则可谓圣人矣。

【翻译】:整整齐齐啊是那样有条理,威严庄重啊是那样严格要求自己,坚定不移啊是那样有始有终,安安静静啊是那样长久不息,高高兴兴啊是那样不懈地坚守着道义,明明白白啊做事多么英明,端端正正啊严格地执行法度,从从容容啊行为是那样合乎礼义,和和乐乐啊是那样喜欢别人的美德,忧心忡忡啊是那样害怕别人行为不当,像这样,就可以叫做圣人了。

4、万变不离其宗

【解释】: 宗:宗旨、目的。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不变。

【出处】: 《荀子·儒效》: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其举事无悔,其持险应变曲当,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

【翻译】:他的言论合乎法度,他的行为合乎礼义,他做事从不后悔,他处理危险应付突变都很恰当,因时制宜,随世应变,千万种变化,他的原则始终如一。这是大儒的标准。

【举例造句】: 求夫辞有体要,万变而不离其宗。 ★清·谭献《明诗》

【近义词】: 百变不离其宗

【反义词】: 变幻莫测

5、逢衣浅带

【解释】: 逢衣:袖子宽大的衣服,古代读书人的衣服;浅带:宽博的衣带。宽袖大带是古代儒者的服饰,借指儒者。

【出处】:荀况《荀子·儒效》: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逢衣浅带,解果(xiè luó:又作“蟹蜾”,中间高两旁低的帽子)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衣冠行伪已同于世俗矣,然而不知恶者;其言议谈说已无以异于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别;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足以掩其口则扬扬如也;随其长子,事其便辟,举其上客,亻患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

【翻译】:所以有俗人,有俗儒,有雅儒,有大儒。不学习,没有正义感,把财富和利益作为一生的追求,这是俗人。衣服宽大,腰带宽松,帽子中间高两边低,粗略地效法先王而足以扰乱当今天下的道术,学说荒谬、行为杂乱,不知道效法后王,统一制度,不知道遵循礼义而轻《诗》、《书》;他的穿戴、行为已经和世俗一样了,然而却不知厌恶;他的言谈议论已经和墨子没有什么不同了,然而智慧的道理却不能辨别;拿先王的一套来欺骗愚蠢的人来谋取衣食,得到一点蓄积够用糊口就得意洋洋了;跟在君王世子的后面,侍奉他宠爱的小臣,吹捧他的座上客,心安理得地好像是他终生的奴仆,而不敢有其他的志向,这是俗儒。

【近义词】: 缝衣浅带

6、以一持万

【解释】: 持:把握。形容抓住关键,可以控制全局。

【出处】: 《荀子·儒效》: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cu)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疑)㤰(zuò),张法而度之,则晻(yǎn )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

【翻译】:效法古代的圣明帝王,以礼义为纲领,统一制度,根据不多的见闻把握很多的知识,根据古代的情况把握现在的情况,根据一件事物把握上万件事物;如果是合乎仁义的事情,即使存在于鸟兽之中,也能像辨别黑白一样把它辨认出来;奇特的事物、怪异的变化,虽然从来没有听见过,从来没有看到过,突然在某一地方发生,也能应之以道而无所迟疑和不安,衡之以法而如同符节之相和:这是伟大的儒者。

【近义词】: 纲举目张、提纲挈领

7、不失毫厘

【解释】: 失:差。毫厘:很小的重量或长度的单位。不差一毫一厘米。

【出处】: 《荀子·儒效》: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

【翻译】:圣人,就是以仁义为根本,正确地判断是非,言行一致,不差毫厘,没有其他的道路,就在于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

【近义词】: 不差毫厘、毫厘不差

【反义词】: 天差地别

【近义词】: 井井有序、秩序井然

【反义词】: 一团乱麻、杂乱无章

8、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解释】: 把土堆起来可以成山,把水蓄起来可以成海。比喻积少成多。

【出处】: 《荀子·儒效》: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翻译】:所以堆积泥土就会成为高山,积聚水流就会成为大海,一天天积累起来就叫做年,最高的就叫做天,最低的就叫做地,宇宙中六个方向就叫做极,普通百姓积累善行达到了完美就叫做圣人。那都是追求以后才能得到,努力之后才能成功,不断积累才能提高,达到完善然后才能成为圣人。所以圣人是普通人长期积累的结果。

9、老身长子

【解释】: 自己老了,儿子也长大了。

【出处】: 《荀子·儒效》:而狂惑戆陋之人,乃始率其群徙,辩其谈说,明其辟称,老身长子,不知其恶也。夫是之谓上愚,曾不如相鸡狗之可以为名也。

【翻译】:但那些狂惑愚蠢鄙陋的人,竟率领他们的门徒,申辩他们的学说,阐明他们的譬喻称谓,直到自己衰老,儿子长大,也不知道厌弃。这样的人就是愚蠢的人,还不如分辨鸡狗的人可以出名。

【举例造句】: 老身长子知无憾,泛宅浮家苦未能。 ★宋·陆游《书志》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