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语,大智慧,《荀子》里的成语(仲尼篇)

寒珊课程 2024-02-29 21:09:56

《仲尼篇》主要论述了王者的治国思想和保全职位的为官之道。荀子指出齐桓公称霸诸侯虽有其合理性,但他实行的是以武力争夺天下的霸道,而没有实行以政治教化和礼仪制度为治国原则的王道,所以为君子所不耻。接着论述了臣子如何得到君主宠幸,保住高位的方法,强调臣子一定要忠诚地侍奉君主,与君主同好。

以下是《荀子·仲尼》里的成语的整理和解析:

1、五尺竖子

【解释】: 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同“五尺之童”。

【出处】:出处:《荀子仲尼》:仲尼之门人,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

【翻译】:孔子的门下,五尺高的童子都以讨论五霸为耻。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是的。五霸确实让人感到羞耻。

【近义词】: 五尺童子

2、伏而咶天

【拼音】: fú ér shì tiān

【解释】: 咶:以舌舔物。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与所求不一致,无法达到目的。

【出处】: 《荀子·仲尼》: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有人也,势不在人上而羞为人下,是奸人之心也。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说必不行矣,俞务而俞远。故君子时诎则诎,时伸则伸也。

【翻译】:年少的侍奉年长的,卑贱的侍奉尊贵的,不贤的侍奉贤能的,这是天下普遍的原则。有这样一种人,地位不在别人之上却耻于居于人下,这是奸邪人的心思。思想上不免有奸诈的想法,行为上不免有奸邪的做法,却谋求君子、圣人的名声,打个比方说就像趴在地上去甜天,解救上吊的人却拉他的脚。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愈走愈远。所以君子在时势要求屈从时就屈从,要求大显身手时就要大显身手。

【近义词】: 恰得其反、背道而驰

3、引足救经/救经引足

【解释】: 引:拉;经:缢死。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越做越离目的越远。

【出处】: 《荀子·仲尼》: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有人也,势不在人上而羞为人下,是奸人之心也。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说必不行矣,俞务而俞远。故君子时诎则诎,时伸则伸也。

【翻译】:见上条。

【近义词】: 北辕适楚、缘木求鱼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