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地形篇》,本篇上半段主要内容是论述和作战有密切关系的地形,孙子把它区分为六种,简称六形,在作战前必须认真精密研究,以为取胜前提。下半段论述军队必败的六种情况,简称六败。篇末阐述爱兵之重要和将帅的责任心,都提出了卓越的命题。
下是《孙子兵法·地形篇》里的成语的整理和解析:
1、料敌制胜
【解释】: 准确地判断敌情,并蠃得胜利。
【出处】:《孙子·地形》: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翻译】: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
【举例造句】: 臣才不足以料敌制胜,力不足以督励诸将,有负委任,罪合首坐。 ★明·唐顺之《三沙贼遁疏》
2、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解释】: 名:功名。罪:罪责。指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从大局出发,不应考虑个人的功名、得失。
【出处】: 《孙子·地形篇》: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翻译】:所以,通过分析,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不打,坚持打也是可以的;通过分析,没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打,不打也是可以的。所以,战不谋求胜利的名声,退不回避失利的罪责,只求保全百姓,又符合国君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举例造句】: 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 《三国志·魏志·邓艾传》
3、知天知地
【解释】: 天:天气;地:地形。了解地形,了解气候。
【出处】: 《孙子·地形》: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翻译】:所以说: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动起来不会迷惑,他的战术变化无穷。知彼知己,胜利就没有危险;懂得天时,懂得地利,胜利就可保证。
【近义词】: 知地知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