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相篇》通过大量的事实,对相术进行了批判,指出了“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的道理,从而要求人们要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严格遵守等级秩序。
以下是《荀子·非相》里的成语的整理和解析:
1、行不胜衣/如不胜衣/弱不胜衣
【解释】: 衣服都禁受不起,比喻体力衰弱。
【出处】: 《荀子·非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
【翻译】:叶公子高这个人,身材短小瘦弱,走起路来好像连衣服也支撑不住。
2、反手可得
【解释】: 反:翻转。翻转手掌学可得到。形容极其易得。
【出处】: 《荀子·非相》:叶公子高入据楚,诛旦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
【翻译】:叶公子高领兵占据楚国,杀死白公,安定楚国,好似把手掌反过来一样容易,他的仁义功名流传后世。
【举例造句】: 我等费了许多军马,用了许多钱粮,目下南郡反手可得。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
【近义词】: 唾手可得
3、比肩并起
【解释】: 比:并。肩并肩地一起来。比喻同时相随而起。
【出处】: 《荀子·非相》: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xuan)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
【翻译】:现在世上犯上作乱的人,乡里的轻薄少年,没有不美丽妖艳的,他们穿着奇装异服,像妇女那样装饰打扮自己,神情态度都和女人相似;妇女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丈夫,姑娘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未婚夫,抛弃了自己的亲人、家庭而想私奔他们的女人,比肩接踵。但是一般的国君羞于把这种人作为臣子,一般的父亲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儿子,一般的哥哥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弟弟,一般的人羞于把这种人当作朋友。不久,这种人就会被官吏绑了去而在大街闹市中杀头,他们无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都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
4、以近知远
【解释】: 以:用,根据。根据近的可以推知远的。
【出处】: 《荀子·非相》: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翻译】:由近处的事物知道远处的事物,从一件事情知晓成千上万的事物,从昏暗不明知道明亮的事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举例造句】: 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远,通于论者也。 ★《淮南子·齐俗训》
5、以一知万
【解释】: 从了解一点到推知其他许多事物。
【出处】: 《荀子·非相》: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翻译】:见上条。
【举例造句】: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举一反三,以一知万。
6、度己以绳
【解释】: 绳:纠正,约束。指一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合乎法度。
【出处】: 《荀子·非相》:故君子之度己以绳,接人则用抴(yi)。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接人用抴,故能宽容,因求以成天下之大事矣。
【翻译】:所以君子严于律己,好像用绳墨量木材;对待别人,就像用舟楫接引人上船。严于律己像用绳墨量木材,所以能成为为天下人效法。用舟楫接引人上船,这样才能做到宽广包容,因而能够依靠众人而成天下之大事。
7、与世偃仰
【解释】: 偃仰:俯仰。指没有一定的主张,随大流。
【出处】: 《荀子·非相》:凡说之难,以至高遇至卑,以至治至乱。未可知也,远举则病缪,近世则病佣。善者于是间也,亦必远举而不缪,近世而不佣,与时迁徙,与世偃仰,缓急嬴绌,府然若渠匽栝之于己也。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
【翻译】:凡是想说服别人,遇到的困难是,抱有最高理想而遇到最卑下的人,抱有治世理想而遇到最混乱的君主。总是不可以直接说服成功的,举出久远的圣人,就会有谬误的毛病,说近世的就会变得庸俗。善于说服人在两者之间,一定要举出久远的圣人而没有谬误,近世的人而不庸俗,随着时势的变化一起变化,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可以慢,可以快,可以多,可以少,应对自如,就好像用拦水坝阻挡流水,用矫正竹木的括矫正别人。委婉曲折地说出自己所想说的,而又不会挫伤别人。
【举例造句】: 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五卷
【近义词】: 随声附和、与世俯仰
【反义词】: 固执己见
8、奸人之雄
【解释】: 奸人:欺瞒狡诈的人;雄:魁首。原指混淆是非的善辩之人。后多指善弄权术,狡诈欺世的野心家。
【出处】: 《荀子·非相》: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之均,应唯则节,足以为奇伟偃却之属,夫是之谓奸人之雄。
【翻译】:听他说话则言辞动听而没有系统,任用他做事则诡诈多端而没有功效;上不能顺从英明的帝王,下不能使老百姓和谐一致;但是他讲话很有分寸,或夸夸其谈,或唯唯诺诺,调节得宜;这类人足以靠口才而自夸自傲,可称为坏人中的奸雄。
【举例造句】: 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资治通鉴·周纪二》
9、黼黻文章
【拼音】: fǔ fú wén zhāng
【解释】: 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色彩绚丽的花纹。泛指华美鲜艳的色彩。
【出处】: 《荀子非相》: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与言无厌。
【翻译】:所以君子把善言赠送给别人,赠送善言比赠送金石珠玉还要贵重;观善言比观看礼服上的彩色花纹还要华美;听善言比听钟鼓琴瑟还要快乐。所以君子对于宣传善言永不厌倦。
【举例造句】: 内坐一女,年纪三十许,黼黻文章,光明夺目。 ★清·程麟《此中人语·曾睹瑶池仙客》
10、目可瞻马
【解释】: 眼睛只能看到远处的马。比喻见大不见小。
【出处】: 《荀子·非相》: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仲尼之状,面如蒙倛;周公之状,身如断菑;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翻译】:况且,徐偃王的眼睛只能朝上看不能朝下看;孔子脸长得如傩神;周公瘦得好像立着的枯树干;皋陶脸色青绿,如同削去皮的瓜;闳夭满脸胡须,见不到皮肤;傅说是个驼背;伊尹脸上没有胡须眉毛。禹瘸着走路,汤半身不遂,尧和舜都有两个瞳仁。你们是论意志,比学识呢?还是比高矮,看美丑,互相欺骗、互相傲视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60dfc51e45de778481f51ff0b37d10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