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语,大智慧,《荀子》里的成语(非十二子篇)

寒珊课程 2024-02-29 21:09:56

《非十二子篇》列举了六种学说,十二个代表人物,并对他们一一进行了评判。赞扬了孔子和子弓,对儒家的重要人物子思和孟子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对儒家的后派人物也提出了批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并对“士君子”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做了要求。

以下是《荀子·非十二子》里的成语的整理和解析:

1、持之有故

【解释】: 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

【出处】: 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也。

【翻译】:主张放纵性情,安于放纵自得,好像禽兽一样自由行事,既不符合礼文,也不符合法之道。但他们所持的见解有理由,他们的言论合理,足以欺骗迷惑愚昧群众。他们就是它嚣、魏牟。

【举例造句】: 他经过实地调查,提出这一看法,持之有故,完全可信。

【近义词】: 顺理成章、言之有理

【反义词】: 妄下雌黄、无稽之谈、不经之谈

2、言之有理/言之成理

【解释】: 说的话有道理。

【出处】: 《荀子·非十二子》: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也。

【翻译】:见上条。

【举例造句】: 众卿言之有理,再上酒来。 ★清·洪昇《长生殿·骂贼》

【近义词】: 言之成理

【反义词】: 胡说八道、言不及义、无稽之谈

3、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言之有理

【解释】: 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

【出处】: 《荀子·非十二子》: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也。

【翻译】:见上条。

4、材剧志大

【解释】: 指才智多,志向大。

【出处】: 《荀子·非十二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②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③,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④饰其辞,而祗⑤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⑥唱⑦之,孟轲⑧和之。世俗之沟犹瞀⑨儒、嚾嚾⑩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弓⑪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翻译】:粗略效法先王,而不知他们的纲纪,还以为自己才多志大,见闻博杂。根据以往旧学说而编造出新学说,叫作五行,乖僻不合乎礼法,道理幽深隐晦而无法解说,义理隐蔽难以理解,却粉饰他们的言辞恭敬地说:这真是先祖先师的说法。子思提倡,孟轲应和,世俗愚昧无知的儒家之徒,喧喧闹闹不知他们的错误,于是接受而传授这学说,以为是孔子、子弓为后世所做的贡献。这就是子思、孟轲的罪过。

5、綦溪利跂

【拼音】: qí xī lì guì

【解释】: 指故作高深,立异离群。

【出处】: 《苟子·非十二子》:忍情性,綦溪利跂,苟以分异人为高,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陈仲、史鰌也。

【翻译】:抑制本性人情,偏离大道,离世独行,不循礼法,以与众不同为高尚,不能和广大民众打成一片,不能彰明忠孝的大义;但是他们立论时却有根有据,他们解说论点时又有条有理,足以欺骗蒙蔽愚昧的民众。陈仲、史鰌就是这种人。

6、禹行舜趋

【解释】: 原指仅模仿圣贤之外表而不注意内在的品德修养。后亦用以形容举止循规蹈距。

【出处】: 《荀子·非十二子》:弟(tui)佗其冠,衶襌(chong dan)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正其衣冠,齐其颜色,嗛(xuan)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偷儒惮事,无廉耻而耆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贱儒也。彼君子则不然。佚而不惰,劳而不僈,宗原应变,曲得其宜,如是,然后圣人也。

【翻译】:帽子歪歪斜斜,说话平淡寡味,模仿禹、舜走路的样子,这是子张氏一类的贱儒生。衣冠齐整,面色庄重,嘴里像含着东西一样整天不说话,这是子夏氏一类的贱儒生。苟且懦弱胆小怕事,没有廉耻而嗜好吃喝,总是说君子本来就不用劳作,这是子游氏一类的贱儒生。君子却不这样,安逸而不懒惰,辛劳而不懈怠,遵守原则而又随机应变,各方面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像这样,然后才能成为圣人。

【举例造句】: 彼见夫盛名鼎鼎之先辈,明目张胆以为乡党自好者所不为之事,而其受社会之崇拜,享学界之尸祝自若也,则更何必自苦以强为禹行舜趋之容也。 ★梁启超《论私德》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