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在医学研究领域,关于“白头发与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这一话题,确实有研究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

近期,一则号称“哈佛大学研究发现:白头发人群患癌风险更低”的信息在社交媒体广泛流传,引发不少人好奇甚至安心——难道白发竟是“抗癌信号”?
这究竟是科学依据,还是断章取义的谣言?为揭开这一谜团,有必要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严谨梳理,并结合现代医学、药理学、遗传学与中医理论进行全面剖析。
白发:生理现象还是健康警钟?白头发的出现,医学上称为“毛发色素脱失”,其根源在于毛囊内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s)的功能衰退。这些细胞的主要任务是生成黑色素,为头发上色。
随着年龄增长或受到遗传、精神、营养等因素影响,黑色素生成减少,头发逐渐变白。白发的发生机制主要与遗传因素、氧化应激、维生素B12缺乏、甲状腺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社交网络传播最广的所谓“哈佛研究”,实为2019年《Nature》子刊《Nature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基础研究。
研究团队由哈佛医学院干细胞研究所教授Ya-Chieh Hsu领导,研究内容聚焦于压力对黑色素干细胞的影响。
研究发现:高强度压力可导致交感神经系统激活,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从而加速毛囊黑色素干细胞耗竭,导致白发。
这项研究的重点在于解释压力如何促使头发变白,并未直接指出白发人群的癌症风险降低。也就是说,这项研究的原意被过度解读甚至误读了。

尽管哈佛的研究未直接支持“白发抗癌”论,但是否有其他研究显示白发与免疫系统变化有关?这值得深入探讨。
2020年,《Cell Reports》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某些黑色素细胞在变性过程中,可能释放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从而激活免疫反应。
部分研究者推测,这种“过激免疫”状态可能增强机体对异常细胞的清除能力,也有可能降低肿瘤细胞形成的概率。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研究员陆路团队在一项小鼠实验中发现,白发小鼠在体内抗氧化酶SOD1表达增强,自由基水平下降,细胞损伤减少。

尽管这些结果令人鼓舞,但尚未在人类大样本中得到确证。因此,白发与癌症之间的关系目前仍属于“观察性假设”层面,并未建立直接的因果链条。
中医怎么看“白发”与健康的关系?中医理论中常有“发为血之余”与“肾主骨,发为肾之华”的说法。意指毛发的健康与肾精、气血息息相关。
北京中医药大学郭生白教授指出:少年白发多因“肝郁气滞”、“肾气不足”所致,老年白发则为自然之象。中医并不将白发等同于健康或疾病,而是作为诊断体质与气血状态的一个参考点。
中医药中常用的何首乌、黑芝麻、女贞子、桑葚等药材,具有养肝益肾、填精补血之效,常用于调理白发早生。

但需注意的是,何首乌含有潜在肝毒性,长期使用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服用。
白发≠抗癌,真正抗癌靠什么?与其寄希望于“白发抗癌”的假设,不如从现代医学公认的癌症预防五大核心要素入手:
1. 合理饮食,远离致癌因素过多摄入加工红肉、腌制食品、高盐饮食与癌症高发密切相关。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摄入蔬果不少于500克,有助于提供抗氧化物、膳食纤维等抗癌因子。
2. 规律作息,控制压力长期失眠、熬夜会打乱人体生物钟,干扰“昼夜节律基因”,削弱免疫力。通过瑜伽、冥想、太极等方式疏解情绪,有助于降低身体氧化应激水平。

烟草中含有至少69种致癌物,乙醇代谢产物乙醛也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
控烟与限酒是最直接有效的抗癌方式。
4. 定期筛查,早发现早处理如胃镜、肠镜、乳腺钼靶、低剂量CT肺癌筛查等,能显著提高癌症早期发现率。如中国抗癌协会建议:40岁以上高危人群应每年完成一次肿瘤筛查。
5. 合理用药,谨防滥用部分抗氧化保健品宣传称可“防癌抗老”,但滥用反而可能扰乱机体代谢。例如,β-胡萝卜素在吸烟者中可能增加肺癌风险(NEJM, 1996),需谨慎对待“保健潮”。

虽然白发本身不是病,却常常被误认为“亚健康”的征兆。以下是改善白发的生活建议:
· 补充营养素:富含维生素B12、铜、铁、锌的食物有助于黑色素合成,如动物肝脏、坚果、深色蔬菜。
· 减少染发频率:长期使用含对苯二胺的染发产品,会刺激毛囊,甚至诱发接触性皮炎。
· 头皮按摩:每日坚持按摩头皮10分钟,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黑色素细胞活性。
· 适度日晒:适量紫外线可刺激黑色素生成,同时促进维生素D合成,增强骨骼与免疫功能。

“白发抗癌”的说法,更多是公众对健康信号的误读与焦虑投射。医学是一门基于证据的科学,不能仅凭个别现象做出推断。白发既非癌症预警,也非抗癌盾牌。
真正的健康,来自于日积月累的生活习惯与科学态度。在面对网络健康资讯时,每个人都应具备基本的医学判断力,避免被“断章取义”的标题误导。关注身体,尊重科学,才是对健康最好的敬畏。
参考文献与研究资料
1. 张建中,《皮肤科学》第9版,北京协和医学院出版社,2020年。
2. 郭生白,《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19年。
3. 中国抗癌协会,《中国肿瘤防治指南》2022年版。
4.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若出现白发增多或其他不适症状,请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与处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