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我院近日接诊了一位引人瞩目的糖尿病患者。这位45岁的男性患者,半年前空腹血糖高达13.8mmol/L,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

令人惊讶的是,他仅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未使用降糖药物,半年后空腹血糖降至5.6mmol/L,达到正常范围。
这一显著改善引发了医学界的关注,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与实践经验值得每位糖尿病患者深入了解。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全球患病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年发布的数据,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2%,约1.29亿人。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2型、妊娠期及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比超过90%,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肥胖等密切相关。

糖尿病如不及时控制,可引发严重并发症。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慢性并发症则涉及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肾病)和大血管病变(周围血管病变)。
中国医师协会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达72.8%,远高于发达国家。糖尿病早期症状常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典型症状包括"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其他常见表现有疲乏无力、视力模糊、皮肤瘙痒、伤口愈合缓慢等。
空腹血糖≥7.0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并出现上述典型症状,可初步判断为糖尿病,但确诊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标准检查。

糖尿病治疗关键在于血糖控制。中国糖尿病学会推荐健康成人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之间,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于7%。
治疗手段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药物治疗则根据病情选择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注射。
值得注意的是,多项研究表明,对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能使约30%-50%的患者在不使用药物的情况下实现血糖达标。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患者案例,他成功控制血糖的4个关键习惯值得所有糖尿病患者学习:
第一,科学饮食控制。该患者采用"低碳高纤"饮食模式,严格控制精细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研究表明,减少50%的精细碳水化合物摄入(如白米饭、白面食品)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空腹血糖下降2.1mmol/L。
他每天摄入至少25克膳食纤维,主要来源于全谷物、蔬菜和少量水果。适量膳食纤维能延缓葡萄糖吸收速度,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健康成人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为25-30克,而大多数中国人实际摄入量不足15克。
第二,规律适度运动。该患者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和2-3次抗阻训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显示,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降低空腹血糖1.5-2.0mmol/L。

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增加肌肉质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美国糖尿病协会2023年指南强调,运动前后监测血糖对预防运动性低血糖和高血糖尤为重要。
第三,体重管理。
该患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6个月减重9公斤(从82kg降至73kg),BMI从28.4kg/m²降至25.3kg/m²。
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的DiRECT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减重10-15%可使近50%的患者达到糖尿病缓解状态。

我国学者王鸿研究发现,东亚人群减重5-7%即可显著改善血糖控制,这与东亚人群罹患糖尿病时体重普遍低于西方人群有关。
第四,血糖监测与压力管理。该患者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实时了解血糖变化,及时调整生活方式。
数据显示,规律血糖监测可使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0.4%-0.6%。此外,他通过太极、冥想等方式管理压力。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证实,练习太极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0.5%-0.8%,同时改善生活质量。

目前,糖尿病治疗领域有多项突破性进展。
2024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南首次将GLP-1受体激动剂列为2型糖尿病一线治疗选择之一。连续血糖监测技术已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大大降低了患者使用成本。
此外,胰岛素泵、闭环系统等智能设备也日趋成熟,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血糖管理方案。
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急救处理,低血糖是最常见的急症。当出现出汗、心悸、手抖、饥饿感、意识模糊等症状时,应立即测量血糖。
如血糖<3.9mmol/L,意识清醒者可口服10-20克糖(约3-4块方糖或150ml含糖饮料);意识不清者应立即呼叫急救,由专业人员静脉给予50%葡萄糖注射液。

在日常护理中,足部护理尤为重要。糖尿病患者应每天检查足部,保持清洁干燥,及时处理小伤口,避免赤脚行走,选择合适的鞋袜。
据统计,良好的足部护理可降低85%的糖尿病足风险。总结来说,糖尿病控制核心在于"四管齐下":饮食管理、运动调节、体重控制和心理平衡。
对于高危人群(如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史、超重或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血糖筛查。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是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键。
参考资料:
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 中国糖尿病学会.
2. 美国糖尿病协会. 《糖尿病照护标准》(2024年版).
3. 王鸿, 纪立农.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控制的临床价值.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2020-2023).
5.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