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在临床实践中,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患者被送入急诊,已是尿毒症晚期,而此前却从未接受过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这些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其实早已出现了肾脏疾病的警示信号,却因不了解或忽视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据中国肾脏病登记数据显示,超过60%的尿毒症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而这些本可通过早期干预避免的悲剧,正是被一步步"拖"出来的。
尿毒症,医学上称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是慢性肾脏病发展到最后阶段的临床综合征。
在这一阶段,肾脏功能已严重受损,无法维持人体正常的代谢平衡和内环境稳定。国家肾脏病数据中心统计显示,我国尿毒症患者已超过300万,且每年以约10%的速度增长。

更令人担忧的是,患者确诊时平均年龄逐渐年轻化,45-60岁年龄段成为发病高峰。慢性肾脏病的发展通常分为五个阶段,从轻度肾功能损伤(第一期)到终末期肾衰竭(第五期)。
在早期阶段,肾脏仍保持一定的功能储备,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而被忽视。然而,随着疾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体内代谢废物积累,多种器官系统功能开始受损。
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承担着过滤血液、排出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电解质平衡和调节血压等重要功能。当肾脏功能逐渐衰退时,身体会通过不同方式发出警报。
五大警示信号,肾脏疾病的早期预警第一,面部和下肢水肿。
肾功能下降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常表现为晨起眼睑浮肿,踝部、小腿甚至全身水肿。尤其是眼睑和踝部的水肿,往往是肾病早期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这种水肿呈凹陷性,用手指按压后会留下凹陷,且常在清晨最为明显,活动后可减轻。
第二,尿液异常。
健康人的尿液应为淡黄色透明液体,无异味。当肾脏出现问题时,尿液可能出现一系列变化:尿量减少或增多,尿液颜色异常,或尿中出现大量蛋白质(指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的研究显示,约83%的早期肾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尿液异常。
第三,疲乏和贫血。
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当肾功能下降时,此激素分泌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出现贫血。患者可能感到异常疲劳、乏力、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

根据《中国慢性肾脏病贫血诊治指南》,超过70%的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
第四,皮肤瘙痒和色素沉着。随着肾功能下降,体内毒素积累,可引起全身性皮肤瘙痒,尤其在夜间加重。
同时,尿毒症患者常出现特征性皮肤改变:皮肤干燥、脱屑,呈土黄色或灰黄色,严重者可出现尿毒症霜。
第五,高血压难以控制。
肾脏与血压调节密切相关。当肾脏疾病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异常活化时,会导致顽固性高血压。

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报道,约35%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且这类高血压往往对常规治疗反应不佳。
除上述五大警示信号外,肾功能不全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口腔金属味、呼吸短促等症状。
当疾病发展到晚期时,还可伴有心力衰竭、肺水肿、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神经系统症状等多系统并发症。
尿毒症的诊断与治疗尿毒症的确诊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关键的诊断指标包括:血肌酐升高(超过707μmol/L)、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低于15ml/min/1.73m²)、贫血、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

影像学检查如肾脏超声、CT或核磁共振可以评估肾脏的大小和结构改变。必要时,肾脏活检可明确原发病因和肾损伤程度。尿毒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肾脏替代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
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目前在中国,血液透析是最常用的替代治疗方式,约占70%。
血液透析通常每周进行2-3次,每次4-5小时,通过半透膜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腹膜透析利用患者自身腹膜作为半透膜,清除代谢废物,更适合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最佳方法,但受限于供体来源和免疫排斥等问题。药物治疗:用于控制并发症和症状。

包括抗高血压药物、促红细胞生成药物、控制电解质紊乱的药物、磷结合剂及维生素D类药物等。值得注意的是,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需要特别谨慎,许多药物需要调整剂量或避免使用。
饮食管理:尿毒症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蛋白质、钠、钾、磷的摄入,并保证足够的热量供应。一般建议蛋白质摄入控制在0.6-0.8g/kg体重/日,钠摄入限制在2-3g/日。
并发症防治:积极预防和治疗贫血、骨矿物质代谢紊乱、酸碱失衡、心血管并发症等。
慢性肾脏病的预防与健康维护预防慢性肾脏病发展为尿毒症,关键在于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定期筛查,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并采取有效措施延缓疾病进展。

高危人群包括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老年人、肥胖者、有家族肾病史者等。这些人群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等。
早期发现肾损伤,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对于已确诊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严格控制原发疾病至关重要。对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
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目标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中国慢性肾脏病防治指南》指出,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压每下降10mmHg,肾脏病进展风险可降低约25%。
生活方式的调整对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同样重要:
· 控制饮食:限制蛋白质、盐、磷的摄入,避免高嘌呤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 规律运动:根据身体状况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等,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加速肾功能损害。
· 避免肾毒性药物:慎用或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某些抗生素和造影剂等。
· 保持水分平衡:适量饮水,避免脱水或过度饮水。
紧急情况处理与家庭护理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以下情况需紧急就医:
1. 严重电解质紊乱:出现心律失常、严重肌肉无力、意识改变等。

2. 感染:发热、畏寒、局部炎症症状等。
3. 透析并发症:透析过程中出现低血压、肌肉痉挛、头痛等。
家庭护理方面,患者和家属应掌握基本体征监测,如血压测量、体重记录、出入量观察等。透析患者需特别保护血管通路,避免穿过紧衣物,不在通路侧肢体采血或测血压。
同时,要警惕低血糖风险,家中常备葡萄糖或含糖饮料。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肾脏病的治疗也在不断创新。
人工智能辅助透析管理、可穿戴肾功能监测设备、新型透析材料等都在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新技术也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带来新希望。预防永远优于治疗。维护肾脏健康,需要我们对身体变化保持敏感,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
尿毒症虽然严重,但并非不可避免,通过提高认识,积极预防和科学治疗,大多数慢性肾脏病患者都可以避免或延缓到达终末期肾衰竭的命运。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中国慢性肾脏病防治指南. 中华肾脏病杂志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3.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中国慢性肾病患者贫血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肾脏病杂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