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近年来,猝死事件频频见诸报端,令人触目惊心。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死于猝死,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人离世。更令人担忧的是,猝死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下人群占比逐年上升。

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李明教授指出,猝死并非毫无征兆,身体常常会提前发出警告信号,只是大多数人因缺乏相关知识而忽视了这些生命警报。
猝死医学上定义为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从症状出现到死亡通常在1小时内完成。心源性猝死占所有猝死的80%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脏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猝死并非只发生在患有心脏病的人身上,看似健康的人同样可能成为猝死的受害者。
第一个信号:胸痛与不适
胸痛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预警信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张教授表示,超过60%的猝死患者在发病前一周内曾出现胸痛症状。

这种疼痛通常位于胸骨后方或左胸部,可能向左肩、左臂、颈部或背部放射。疼痛性质多样,有压迫感、紧缩感、闷胀感或刺痛感,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
从中医角度分析,这种胸痛多与"胸阳不振"、"气滞血瘀"有关。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心主血脉,主神明,胸部不适往往与心脏功能失调相关。
《黄帝内经》中就有"胸痹心痛,喘息咳唾,烦心短气"的记载,这与现代医学所描述的冠心病、心肌缺血症状极为相似。
西医则将这种胸痛明确归因于冠状动脉血流受阻,心肌供氧不足。约78%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在发病前曾出现不同程度的胸痛,但多数人因疼痛程度轻微或间歇性发作而未引起足够重视。

第二个信号:持续性心悸与心律不齐
心悸表现为心跳加快、心跳不规则或心跳强烈感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教授介绍,心悸可能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前兆,而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常人心率为60-100次/分,若出现持续性心悸、心跳过快(>120次/分)或心跳过慢(<50次/分),特别是伴有头晕、胸闷、出汗等症状时,应高度警惕。
中医将这种情况称为"心悸怔忡",认为与"心气虚"、"心阴虚"或"痰火扰心"有关。《金匮要略》中提到:"心悸者,诸脉皆应,心为阳中之太阳,主血脉,脉络不通,则为心悸。"
这种描述与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理解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纽约大学朗格尼医疗中心的研究表明,心律失常患者猝死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7倍。

特别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若不及时处理,可在几分钟内导致死亡。因此,任何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心悸都应及时就医。
第三个信号:原因不明的极度疲劳
许多猝死者在发病前数天或数周内曾出现异常疲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主任解释,这种疲劳与一般劳累不同,即使充分休息后仍无法缓解,且往往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这种极度疲劳可能是心肌能量代谢异常、心脏功能下降的表现。中医认为,这种情况多属"心气亏虚"或"心阳不足"。
《丹溪心法》中提到:"劳则气耗,气耗则阳虚,阳虚则阴盛",精辟地说明了过度疲劳与心脏功能下降的关系。中医治疗强调"益气养阴,温阳散寒",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恢复心脏功能。

西医研究发现,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常出现能量代谢异常,导致ATP(三磷酸腺苷)产生减少,心肌能量供应不足,表现为全身乏力。
哈佛医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43%的猝死患者在发病前两周内曾主诉异常疲劳,这一症状在女性患者中尤为明显。
第四个信号:不明原因的晕厥或眩晕
晕厥是短暂性意识丧失,常因脑血流减少所致。北京安贞医院陈教授强调,任何不明原因的晕厥都应视为危险信号,尤其是伴有心悸、胸痛的晕厥。
统计表明,有晕厥病史的人群猝死风险显著增加,其中约30%的猝死患者曾有晕厥史。中医将这种症状归为"眩晕"范畴,认为与"肝阳上亢"、"气血不足"或"痰浊中阻"有关。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了眩晕与肝、血管调节功能的密切关系。中医治疗强调"平肝潜阳,益气养血",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改善脑部血供。
西医学角度看,晕厥可能是心脏传导阻滞、心律失常或心输出量降低导致脑灌注不足的表现。欧洲心脏病学会数据显示,心源性晕厥患者中有15-30%在一年内发生猝死,远高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晕厥。
因此,任何不明原因的晕厥都应进行全面心脏评估,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等检查。猝死的预防与管理需中西医结合,多管齐下。
西医强调规范药物治疗和必要时的介入手段,如服用β受体阻滞剂、安装植入式心脏除颤器等;中医则注重整体调节,通过中药、针灸、太极等方式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改善心脏功能。

任何人出现上述四种警告信号,尤其是多种信号同时出现时,应立即就医。医学实践证明,早期识别和干预可将猝死风险降低70%以上。
除关注警告信号外,日常生活中应坚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定期体检是预防猝死的重要手段。美国心脏协会建议,35岁以上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心脏健康评估。
具有高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家族史)的人群,检查频率应进一步提高。面对突发猝死情况,掌握心肺复苏术(CPR)至关重要。

研究显示,猝死发生后4分钟内实施有效心肺复苏,成功挽救生命的概率可达50%以上。因此,普及心肺复苏知识,提高公众急救能力,对降低猝死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生命脆弱而珍贵,了解猝死前的警告信号,或许就是为自己和家人多上一道生命保险。愿每个人都能倾听身体的声音,及时应对危险信号,远离猝死的威胁。
参考资料:
1.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3. 中国循环杂志
2.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中国心源性猝死防治专家共识.
3. 王陇德, 胡大一, 等.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与控制指南(2022年修订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