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有这4大症状,背后竟是肾在“预警”?早采取措施或可预防

悬泉大瀑布 2025-04-08 13:03:0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慢性肾病在我国成人群体中发病率接近10.8%,而绝大多数患者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直至病情发展到中晚期才被发现,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

肾脏,这对沉默的“清洁工”,每日默默承担着过滤血液、排除毒素、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关键任务。它们一旦“罢工”,后果不容小觑。肾脏病变在早期虽“沉默寡言”,但并非毫无征兆。

身体出现4大异常症状,往往是肾脏发出的“预警信号”,一旦察觉,应尽早干预,或能有效预防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一、尿液异常:肾脏“报警器”的第一声

尿液,是肾脏健康的晴雨表。任何尿液颜色、气味、泡沫、排尿频率的变化,都可能是肾功能受损的信号。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段涛教授指出,蛋白尿、血尿、夜尿增多、泡沫尿等情况,常见于肾小球滤过障碍。

泡沫尿:若尿液中泡沫多且长时间不消散,提示尿中蛋白超标。正常尿液泡沫很快消退,而蛋白尿则因表面活性成分多,导致泡沫持久。

血尿:肉眼可见或显微镜下发现红细胞增多,提示肾小球或泌尿道出血。特别是无痛性血尿,应高度警惕。

夜尿频繁:正常成年人夜间排尿不应超过一次,若三更半夜频繁起夜,可能是肾脏浓缩尿液能力下降。

建议措施:

· 每年体检加入尿常规检查,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 减少高盐饮食,预防肾小球高滤过;

· 一旦发现蛋白尿、血尿,应及时就医,完善肾功能指标(肌酐、尿素氮、eGFR等)检测。

二、水肿:“肾漏水”后果初显

水肿,是肾功能异常早期常见症状之一。特别是清晨起床后,眼睑、脸部出现轻度肿胀,或下肢、脚踝部位凹陷性水肿,提示体内水分代谢失衡。

肾脏的排钠、排水功能一旦下降,水钠潴留,组织间隙的液体就会增加,形成浮肿。

南京鼓楼医院肾内科张雯教授指出,肾源性水肿往往从眼睑开始,逐渐波及全身,伴随尿量减少、体重增加。

需与心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加以鉴别。

肾源性水肿多在清晨明显,按压凹陷不易恢复,且与尿液变化并存。

三、高血压:肾病的“搭档”与“帮凶”

肾脏与血压关系密切,肾脏调节体液容量、分泌肾素参与血压调控。肾功能减退时,血压常常升高;而长期高血压,也可反过来损伤肾脏微血管结构,形成恶性循环。

2018年《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明确指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约10%~15%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受损;而慢性肾病患者中,约80%以上合并高血压。

特别要警惕“难治性高血压”,即使用3种以上降压药仍难以控制者,需考虑是否存在继发性高血压,如肾动脉狭窄、肾实质病变等。

建议措施:

· 定期监测血压,保持在130/80 mmHg以下;

· 高血压合并蛋白尿者优选ACEI类或ARB类药物(如贝那普利、厄贝沙坦),可延缓肾功能恶化;

· 避免服用NSAIDs类止痛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因其可引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四、乏力、食欲减退:肾功能减退的“隐形信号”

乏力、恶心、食欲不振,常被误认为“亚健康”或“肠胃不适”,但当这些症状持续存在,尤其合并尿量减少、面色萎黄、呼出尿味时,应当警惕慢性肾功能不全中的“尿毒症前期”表现。

中国医学科学院肾病研究所研究显示,肌酐升高、血尿素氮升高与这些非特异性症状密切相关。由于毒素无法排出,影响脑部、胃肠道功能,出现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紊乱。

建议措施:

· 出现上述症状时,应检查血肌酐、尿素氮水平;

· 避免高蛋白、高磷饮食,减少肾脏代谢负担;

· 增加富含抗氧化成分的蔬菜,如胡萝卜、芹菜、番茄,有助于延缓肾脏衰退。

日常养肾,这样做更靠谱1. 管住嘴,护好肾

· 低盐饮食:每天不超过5克盐,减少肾脏负担;

· 控制蛋白摄入:尤其是肾功能减退者应控制日蛋白摄入量(0.6~0.8g/kg体重);

· 远离加工食品:如腌制品、火腿肠、泡面等含磷酸盐、防腐剂,对肾脏有潜在毒性。

2. 科学饮水,防止结石

· 每日饮水量因人而异,但应保证2000ml左右,以清淡小便为宜;

· 避免憋尿,防止尿路感染蔓延至肾盂肾炎。

3. 中医护肾,意在调养

中医将肾视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统水。中药如黄芪、枸杞、山药、何首乌等具有益气补肾、延缓衰老的功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四物汤”加减方、六味地黄丸等在调理肾阴虚、肾阳虚方面有临床依据。但需明确个体体质差异,应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4. 规律作息,避免“伤肾”生活习惯

· 长期熬夜、过度疲劳、久坐不动,均会影响肾脏血流;

· 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

· 每工作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小结:肾健康靠“养”,更靠“防”

肾病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长期生活中“积劳成疾”的体现。身体出现尿液异常、水肿、高血压、乏力等4大症状时,肾脏可能已进入“红色预警”状态。

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是延缓肾功能衰退的关键。加强日常生活管理,遵循科学饮食、合理用药、定期体检的原则,方能守护肾脏健康。

医学参考资料与权威来源:

1. 《中国慢性肾脏病防治现状与对策》——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22年

2. 段涛教授,《肾脏病早期筛查与干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2021年

3. 张雯教授,《水肿症状在肾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南京鼓楼医院肾内科,2020年

4.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2018年)》——中国心血管病中心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调肾防治慢性病临床路径指南》,2021年

6. 《慢性肾脏病患者营养管理指南》——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2020年

肾病可防可控,关键在于早识信号、科学管理、积极干预。愿每一位读者都能用行动守护肾脏健康,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