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事变时,李建成、李元吉察觉情况不对回马便跑,李世民在身后猛追。接下来,首先出手的李元吉,三次射箭都未能击中李世民;而李世民只射出一箭,李建成就当场毙命。这是不是说明,李元吉的箭术很糟糕呢?
实际上,李氏三兄弟都善于骑射。而在玄武门的悬殊表现,则是一场心理素质、技能熟练度、准备工作的综合比拼。
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初唐,统治集团都是同一伙人。按照陈寅恪的说法,他们就是宇文泰建立起来的关陇集团。在军政合一的体系下,他们形成了以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为代表的领导核心。李渊的祖父李虎,当初就是八柱国之一。
这就决定了关陇集团家族有一个重要的特质:尚武。“融治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无论他们在朝廷担任什么岗位,基本上都是文武全才,马下治国、马上征战,他们形成于关中地区、最终结束了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靠的就是这份完全吻合了当时社会需求的强悍素质。
出身八柱国、世代勋贵的李渊家族自然也毫不逊色。李虎的最大个人特长,就是射箭:“虎少倜傥有大志......尤善射”;李渊在我们印象中极为窝囊,但人家年轻时也相当彪悍,他曾经率领骑兵冲入敌阵,在高速运动中射出70多箭,每发皆中:“所射七十发,皆应弦而倒”。
而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也很好地继承了家族传统,他们三人虽然性格迥异、才能有高下,但有个共同爱好:酷爱打猎。
《旧唐书》称李建成“驰猎无度,士卒不堪其劳”;
李元吉“性好畋猎”,宣称"我宁三日不食,不能一日不猎";
李世民即使当了皇帝,也经常出去打猎,以至于很多大臣以安全为由苦苦劝谏。
那时贵族围猎,主要方式就是骑射。热爱开车的朋友,车技都不会太差;那么热衷围猎的古代贵族,骑射水平自然也不会差。
此外,史料中还记录了一处细节,既充分体现出李氏兄弟的尚武,又揭示出他们为什么都能带着武器进入玄武门:
李渊称帝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让三个儿子都住在皇宫内,太子李建成在东宫,李世民住在西宫的承乾殿(他的第一个儿子在这里出生,所以命名为李承乾),李元吉住在武德殿后院。平时他们拜见李渊,是可以带着武器的:
皇太子及二王出入上台,皆乘马携弓刀杂用之物,相遇则如家人之礼。
李渊估计做梦也没想到,这种尚武的家族传统,竟然为儿子们的自相残杀提供了便利。
李家三兄弟都酷爱打猎、精于骑射,但一个关键因素,决定了他们之间逐渐拉开了差距:实战经验。
李渊打下长安城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李氏三兄弟的分工逐渐固化下来:
李建成作为储君镇守长安;
李世民作为头号统帅率军东征西讨;
李元吉起先看守李家老巢太原,在公元619年被刘武周赶跑后,大多时候跟着李世民到处打仗混经验。
我们常说,大唐的大半天下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薛举父子、刘武周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巅峰状态的刘黑闼,这些唐王朝最强悍的敌人,都是由李世民硬碰硬吃掉的,可见他作战经验之丰富;
同时,李世民带兵打仗的风格是自己亲自上阵,而且还喜欢亲自侦察敌情,他的主要作战方式跟他的父亲李渊很相似:射箭。比如公元619年北击宋金刚、公元621年的虎牢关之战,这场大战前,李世民都带着少量将士接近敌方大营勘察情况,当对方发觉后,他带着将士边撤边射,箭无虚发、成功击退敌人。他曾对头号猛将尉迟敬德说:“我携带弓箭、你手持长枪相随,即使有百万敌军也无需忌惮。”
此外,李世民的心理素质也相当强悍。如他自己所说,自己最擅长的,是抓住对方的弱点穷追猛打,所以总能以少胜多、创造奇迹。他收服太原、在虎牢关迎战窦建德,都是在极度不利的局面下,冷静分析敌我特点后,力排众议、出敌不意,收获了出人意料的辉煌战果。
而他的兄弟在这方面就差的多了。
李建成虽然也曾出马讨伐稽胡、剿灭刘黑闼余部,但作为储君,他不可能像李世民那样冒险亲自杀敌;性格方面,他也比李世民更为柔和、圆滑与世故,比较擅长搞关系;
而李元吉则怂得多,当初留守太原城时,得知刘武周大军逼近后,他一溜烟的丢下城池、兵马逃到了长安城,气得李渊几乎想放弃北方;其后虽多次出征,但李世民不大可能让这个弟弟冒险;并且根据李元吉刻意与尉迟敬德比武的记载来看,在战场上他的主要武器是骑兵长枪。
熟能生巧,杀动物和杀人完全是两码事。李世民常年征战,在面临种种危急形势、遭受无数强悍敌人威胁的情况下,必须冷静分析局面、迅速制定对策;对于血流成河、人头滚滚的残暴场面,更是司空见惯,而且自己也多次身先士卒、屡屡射杀敌人,骑射技术熟练度日益精进,更形成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强悍心理素质。
像李世民这样的人,杀气是比较重的。史书记载,他当上皇帝后,那些久经官场、阅人无数的勋贵们,每次见到他都会被吓得语无伦次:“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举止失措”。
所以,当在玄武门内触不及防、面对杀气腾腾的李世民时,李元吉本就居于下风的箭术,此时极有可能大失水准。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主动策划、发起的,李建成则完全被牵着鼻子走,双方的准备工作天差地别。
公元626年,随着各股敌对势力被逐渐消灭,太子与秦王的争斗日渐白热化。李建成先后采用了下毒、剥夺兵权等方式,计划温水煮青蛙般削弱李世民。后者自然也不甘示弱,局面剑拔弩张。
6月和7月初,太白金星两次在大白天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太史令傅奕分析后,秘密向李渊上奏:“金星出现在秦地的分野上,这是秦王应当拥有天下的征兆。” 李渊则把这份报告拿给李世民看,也许是要个解释:你到底想干嘛。
但李世民没按常理出牌,他反咬一口,声称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的嫔妃淫乱;并且提及王世充、窦建德的名字,暗示自己对大唐的功劳。李渊触不及防,思绪一下被打乱,下令让几个儿子第二天一早来对质。
得到消息后,李元吉感觉不妙,建议装病不上朝;李建成则认为宫中军队的防备已经安排严密,不如尽早进宫,以在李渊面前先入为主、获取支持。
但他们没想到,宫中卫队已经被李世民收为己用,而且李世民另外还带着800名全副武装的死士进入皇宫埋伏妥当。
根据双方对情报的掌握及判断情况来看,李建成李元吉进宫,真的以为是在父亲面前对质,他俩极有可能穿着便装;而策划了这一切的李世民,极有可能全副武装、防护严密。
装备相差悬殊,再加上双方箭术、心理素质的差距,李元吉三箭没有伤及李世民、李世民一箭封喉射死李建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李建成太慌了,还有就是学艺不精
史书是活着的人写的!
李元吉的手一直在抖,连射三箭,还是没狠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