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一战成英雄、于禁一败成笑柄,啥叫成功?关键时刻做关键的事

正史漫谈君 2020-10-12 19:29:50

凡事我们不能只看数量,更要看质量,打仗尤其如此。

首先,黄忠并不是凭借定军山一战才扬名立万的。

在刘备入蜀的过程中,黄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在平定益州后,他被拜为讨虏将军。

讨虏将军,是东汉末期的杂号将军之一。公元200年,孙策被刺杀后,孙权接管了江东;为了表示拉拢之意,曹操上表汉献帝,授予孙权这个头衔:“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并且,孙家三位大佬在朝廷这里的军职都是一样的套路:孙坚——破虏将军,孙策——讨逆将军,孙权——讨虏将军。《三国志》中,用了“孙破虏讨逆传”,来作为孙坚、孙策父子传记的名称。

刘备以大汉正统为旗帜,在拿下益州后,把这个名号封给了立下战功的黄忠。能跟孙权享用同样的军职,由此可见,黄忠的地位不会差到哪里去。

其次,我们姑且就当黄忠由于定军山之战才扬名立万。但在历史上,靠着一战吹一辈子的案例,实在太多了。

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70年,赵国的税务官赵奢自告奋勇率军迎敌,在阏与之战中击败秦军,挫败了秦人绕过上党地区攻击赵国的战略图谋。回师后,他被赵王封为马服君,跟廉颇、蔺相如同一个级别。而在现有的史料中,赵奢一生中值得称道的战绩貌似只有这一场;他的名声之大,以至于赵王敢任用他的儿子赵括担纲长平之战的主帅;

公元前36年,东汉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假传圣旨,集合汉军、附属国军队4万人,长途奔袭躲在康居境内的郅支城,杀掉匈奴郅支单于,其后将其首级送到长安城,并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此战后,不顺从汉王朝的匈奴势力被除掉,大汉威严远播,有力的稳定了西域局势。而除此之外,陈汤并没有其他著名战绩;

中唐名将李愬,虽是李晟之子,但起初只是担任了太子詹事这一文职。公元816年,唐朝廷平定淮西进展不顺,李愬被火线提拔为西路唐军统帅。第二年十月初十,李愬率领9000精兵,以大雪为掩护,强行军数十里偷袭了淮西军的老巢蔡州,以斩首战的方式,一举平定了淮西之乱;后来他虽然也有大败李师道的战绩,但千百年来,“李愬雪夜入蔡州”,一直被视为奇袭战的经典案例为人们津津乐道。

......

赵奢、陈汤、李愬,都是典型的凭借一场胜仗而被“捧上天”。数量虽然重要,但质量更关键,虽然只是一场战斗,对大局的走向足够关键、在后世的影响足够深远,那就够人家吹一辈子了。黄忠立功的汉中之战,也是这种性质。

刘备之所以主动发起汉中之战,是因为这里关系着蜀汉势力的生死存亡:“汉中,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因此,他不惜亲自出马,带着头号谋士法正以及一众军中骨干出征,几乎压上了自己的老底。

而当时被曹操委以重任、留镇汉中的,是亲信中的亲信——夏侯渊。

曹氏、夏侯氏世代姻亲,他们俩人还是连襟。当初曹操违法,夏侯渊曾仗义的替他背锅,俩人的交情进一步得到增进。曹操陈留起兵后,夏侯家族第一时间赶来捧场,夏侯渊也迅速崭露头角。

夏侯渊极具军事天赋,尤其擅长奔袭战。他几乎参与了曹操的所有重大战役,并且多次独当一面、率军平定叛乱;长途奔袭、击溃韩遂的经典案例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因此,当张鲁投降后,曹操刻意安排了军功卓著、威震陇右的夏侯渊留守汉中。

汉中之战爆发后,双方互有胜负、相持不下。而这一局面的改变,正是以夏侯渊战死为分水岭。

公元219年,刘备移师至地势更高的定军山,吸引夏侯渊前来争夺。其后他采取猛攻张郃的策略,分散了夏侯渊的兵力;紧接着纵火烧毁曹营鹿角,抓住夏侯渊带人修补工事的契机,派讨虏将军黄忠居高临下突袭,夏侯渊当场阵亡。

主将夏侯渊战死后,曹军迅速溃败,“军中扰扰......渊军大败” ;益州刺史赵颙等,也被黄忠军斩杀。汉中地区的曹军在张郃的率领下退守阳平关。

此战后,刘备掌握了汉中争夺战的主动权,这也是他志得意满地说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的底气所在。

因此,定军山一战,黄忠虽不是指挥,但由于他诛杀了曹操阵营的统帅夏侯渊、直接导致曹军溃败,从而推动了汉中战局的扭转。从正史来看,这一战绩,确实够让他跻身五虎上将之列。

反观于禁,则是相反的典型:风光了一辈子,却在最关键的战斗中掉了链子。

除曹、夏侯之外,曹营中的异姓将领中,于禁是曹操眼前的头号红人。

在公元190年,当时的曹操势单力薄,于禁就跟随时任济北相的鲍信,成了曹操的忠实拥护者。鲍信死后,于禁死心塌地的跟着曹操。他持军严整、骁勇善战,为人威严、公正无私,为曹操四处征战、功勋赫赫。

所谓日久见人心,曹操对于这位忠心的老伙计极为信赖,称其远胜古代名将。公元216年,曹操被册封为魏王后,对部下按功封赏,于禁被封为左将军,享受“假节钺”的特权,也就是可以替代曹操行使权力。

襄樊之战的爆发,恰好是在汉中之战之后,曹操的心里自然是憋了一股子气。得知曹仁被项羽围攻后,曹操派出自己信任的于禁带领七军前去救援樊城。

于禁等军抵达后,曹仁让他们驻扎在樊城北部的低洼处。由此可见,曹仁虽长期驻扎樊城,但对当地的气候、地势、水文情况掌握得极其糟糕。其后汉水暴涨、“水淹七军”,早有准备的关羽则趁机坐着大船进攻,于禁、庞德等人全军覆没、狼狈不堪。

此次失利,第一责任人其实应该是曹仁。但随后于禁的表现,成功的转移了大家的视线。

面对得意洋洋的项羽,跟随曹操不久的庞德铁骨铮铮、力战而死;追随了曹操30年的老伙计于禁则毫无骨气的举手投降。 曹操百感交集、哀叹许久,话语中吐露出深深的无奈:“于禁与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

也难怪曹操如此伤感:不久前,自己的亲人、军中的左膀右臂夏侯渊战死,关中丢失,曹营上下备受打击;此时关羽来势汹汹,如果自己再落败,队伍还怎么带?这个时候,正是需要于禁这种铁杆亲信、军中老将带头血战到死、提升士气。没想到他却贪生怕死,对敌人摇尾乞怜,如何让曹操不生气?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曹丕要故意羞辱于禁了:你当初让我们曹家下不了台,如今还指望我会对你既往不咎?

一句话形容于禁被后世“无限黑”的原因:曹操最需要他死的时候,他却选择了苟活。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