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后宫,向来是我们吃瓜群众热衷的话题。那么,被视为千古明君的李世民,最宠信后宫中的哪一位?
纵观正史,在李世民的后宫里,能说的上受宠的,貌似只有长孙皇后一位。其次就是妃子徐惠,其他的十几位贵妃、才人等,几乎没留下什么具体记载。
长孙皇后对于李世民而言,远非妻子这么简单。
首先,长孙家族,对于李世民极其重要。(为了阐述那时家族联姻的意义,此处内容略作延伸)
北周、隋朝的统治集团,是形成于关中地区的贵族群体,被近代史学家冠以“关陇集团”的名称。数十年来,他们之间互相联姻,形成了若干个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而李氏家族也出自这个集团,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朝,李虎、李昞、李渊,子孙三代都延续了唐国公的爵位。
李昞的妻子、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北周柱国(最高武勋)独孤信的四女儿;而独孤信的长女,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七女儿,正是大名鼎鼎的独孤伽罗、隋文帝杨坚的皇后;即,杨坚是李渊的姨夫,杨广是李渊的表弟。
李渊的妻子窦氏,则是北周柱国窦毅之女。而窦毅的妻子,则是北周奠基者宇文泰的女儿,是宇文觉、宇文毓、宇文邕三位皇帝的姐妹,即:窦毅是宇文家族的女婿。
李氏家族的地位可想而知,他们之所以能经久不衰,自身的功劳固然不容忽视,但这种裙带关系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同样至关重要。
而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同样出自名门望族。
长孙家族为鲜卑贵族,源自北魏皇室拓拔氏,因为是宗室之长,就以长孙为姓。早在北魏孝文帝元宏(拓跋宏)时期,长孙稚就受封上党王;北魏末年,长孙家族进入关中投奔宇文泰,其后英才辈出,比如长孙绍远、长孙览、长孙兕、长孙炽等等。
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是隋朝的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催生了成语“一箭双雕”的神射手;终其一生,为瓦解、统御北方强敌突厥而努力。根据他“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战略,隋朝软硬兼施、以夷制夷,轻松将强盛一时突厥瓦解、降服。
长孙晟的第三任妻子出自渤海高氏,是大名鼎鼎的初唐名臣高士廉之妹,长孙无忌、长孙皇后都由高氏所生。对了,高家出自北齐皇族,高士廉的祖父是北齐清河王高岳,父亲高劢(高敬德)担任隋朝扬州刺史。
这种庞大的裙带关系意味着什么?不可估量的社会资源。
长孙无忌、长孙皇后年级尚幼时,长孙晟去世,他们由舅舅高士廉抚养成人。作为贵族圈的老熟人,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可以理解为发小。
据《新唐书》记载,早在长孙皇后年幼时,长孙晟就在哥哥长孙炽的建议下,与李渊家定下婚约;长孙晟去世后,长孙皇后13岁时,舅舅高士廉就将她嫁给了16岁的李世民。
李渊太原起兵后,长孙无忌第一时间前来投靠,其后跟随自己的妹夫李世民征战四方,成为了最可靠的心腹,并立下了显赫功勋。贞观年间,长孙无忌担任宰相(仆射、侍中、中书令),在凌烟阁功臣录中排名第一。
高士廉则在公元622年投靠唐朝,其后也成了自己甥女婿李世民的铁杆支持者。玄武门之变中,他和长孙无忌积极出谋划策;贞观年间,也担任过宰相之职(尚书右仆射),在凌烟阁功臣录中排名第六。
高士廉、长孙无忌能得到李氏的重用,当然与长孙皇后有关联;但他们的卓越贡献,反过来又强化了长孙皇后的地位。
当然了,即使没有这一层关系,长孙皇后本人,已经足够优秀,她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贤后。李世民对她,不仅仅是宠爱,而是敬重。
长孙皇后自幼饱读诗书,“造次必循礼则”,极其遵守礼制;而且生性简朴,虽贵为豪族,但衣食住行仅仅秉承够用的标准。
玄武门之变前,李氏兄弟日渐剑拔弩张,而相对于老成圆滑的李建成,耿直的李世民在李渊面前没少吃亏。而长孙皇后竭力从中缓和关系,她比以往越发孝顺李渊,同时对后宫嫔妃也礼数周到,帮助李世民扳回了不少分。
而在玄武门事变的当夜,不仅高士廉、长孙无忌积极出谋划策,长孙皇后本人也亲自出面慰问、激励李世民麾下的勇士,让众人无不振奋感激。
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入主皇宫,长孙氏自然也成了皇后。虽然母仪天下,但长孙皇后仍保持着朴素、低调的作风,由此越发让李世民敬重。
跟很多夫妻一样,李世民回宫后经常与皇后谈及工作。他知道妻子饱读诗书,于是经常就一些朝廷大事询问长孙皇后的意见。
对于绝大部分皇后而言,能够参与朝政,可谓梦寐以求的事;但长孙皇后却完全相反,她说:“牝鸡司晨,家之穷也,可乎?”即女子乱政,是家国败亡的根源,自己不会参与。越是这样,李世民却越是执意要讲,但长孙皇后从头至尾不发一言,让李世民讨了个没趣。
长孙皇后虽不参与政事,但对于李世民政务中的明显失误或不足,她总会以合适的方式进行提醒。比如她多次劝说李世民善待、尊重魏征;时常替那些触怒龙颜的后宫工作人员开脱,避免冤枉、委屈事件的发生。
此外,深知若外戚过于受宠,对自己家族、对王朝都不是好事,长孙皇后屡屡劝说不能过于重用长孙无忌、长孙安业等兄长。这与其它皇后唯恐自己的家族不能位居高位的心态相比,更加显得难能可贵。
长孙皇后病重时,太子李承乾曾建议请父皇大赦天下以消灾避难,这也是古代皇室面临灾害时的常见手段。但长孙皇后极力反对,她认为:“死生有命,非人力所能改变;发布赦令,是破坏国法的行为”。因此不准儿子提及这事。
李承乾由此不敢吱声,只能偷偷告诉房玄龄。李世民获悉后,越发感动。后来在群臣的建议下,李世民决定破例大赦天下时,长孙皇后拖着病体坚决阻止,最终作罢。
长孙皇后临终前,留下遗嘱,愿“因山为垅,无起坟,无用棺椁,器以瓦木,约费送终”即简朴下葬;此外再三叮嘱李世民要继续“纳忠容谏”,不要接受谗言,同时注意体恤民力、节省费用开支等等,无一不是披肝沥胆之言。
不久后,长孙皇后去世,年仅36岁。李世民由于思念过度,时常在皇宫城楼上眺望皇后陵墓的方向痛哭流涕。
中国古代的王朝衰败、政权更迭,时常跟后宫参政、外戚专权脱不了干系,在绝对权力的诱惑下,多少女子为了母仪天下而不惜抛弃伦理道德、坏事做尽。但长孙皇后作为深受李世民敬重的后宫之主,从始至终严格要求自己、严格束缚自己的宗亲,可谓古代宫廷乱局中的一股清流。
就像明代名相张居正说的那样:“太宗外有忠臣,内有贤后,天下安得不太平”。贞观之治,有长孙皇后的功劳。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