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与血肌酐,作为慢性肾脏病评估中的两大核心指标,其水平的上升往往预示着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出现了损伤。
在多数情境下,这两项指标,确实与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那么,尿蛋白、血肌酐只有轻度异常或是正常,肾病的病情也是轻度的吗?
答案并非如此绝对。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经常符合这一规律。但不容忽视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继发性肾病,以及肾小管/间质疾病,尽管尿蛋白和血肌酐看似温和,实则病情在悄然恶化。
比如:
糖尿病肾病,在早期阶段,尿蛋白与血肌酐的检测结果完全正常,但这并不代表患者安全无忧。相反,糖尿病肾病的尿毒症风险在所有肾病病种中“傲视群雄”,且病情进展迅速,不容忽视。
狼疮性肾病,在非活动期时,尿蛋白与血肌酐的数值同样可能保持低调。但一旦进入活动期,病理变化加剧,肾功能急剧下降,患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陷入肾衰竭、乃至尿毒症的境地(多数是可逆的)。
慢性间质性肾炎,早期虽然血肌酐还在正常范围,但肌酐清除率可能已经下降了,提示肾功能已经受损。
多囊肾,在青少年时期,尿蛋白与血肌酐可保持正常。但随年龄增长至中年,肾功能衰退速度加快,尿毒症也步步逼近,作为一种严重的遗传性疾病,多囊肾的威胁不容小觑。
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膜性肾病、微小病变肾病比较喜欢打“明牌”,进展速度通过尿蛋白可以看出来。
然而,也有很多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他们的尿蛋白会“伪装”:
比如膜增生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IgA肾病,病变部位不仅局限于肾脏血管壁(尿蛋白从此处漏出),其他的肾脏部位(系膜区、肾小囊、球旁器等等)也可出现严重病变、却和尿蛋白关系不大。此时尿蛋白就开始“伪装”了:尿蛋白水平仅轻微升高,甚至无明显自觉症状,但损伤在肾脏内部悄然蔓延,肾脏组织逐渐经历纤维化、硬化乃至萎缩的过程,最终丧失其功能。
所以说,尿蛋白、血肌酐没事,不代表肾脏就安全,这是两个下游的指标,很多上游的病因和进展风险,是此二者诊断不出来的。
肾病朋友还需要综合考虑血压、血糖、肾脏B超、尿蛋白组分、尿微量白蛋白、尿微球蛋白、补体,部分肾友还需要肾脏病理活检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估,才能揭示潜在的病情进展风险,避免肾病在不知不觉中恶化至终末期,错失宝贵的治疗时机。
自欺欺人的愚蠢医学骗子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