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战役,粟裕竟然被国军逼得连续七次变阵,对面高人是谁?

东效聊历史 2023-08-30 17:42:00

今天这篇文章,首先要明确两条原则,就像学习物理学必须先知道牛顿三定律。

第一,战争没有明确的规律,如果非要找一条那就是:没有规律是铁打的规律。

第二,战争是变化着的事物,如果非要找一条不变的特征那就是:一直在变化是不变的。

是不是有点绕?

接下来进入正题,莱芜战役。在以往的军史宣传中,大家容易形成一种印象:粟裕在莱芜画了一个圈,把十几万国军骗进去,然后一顿打,歼灭国军5万多人。

这样概括辉煌的莱芜战役,对国军未免过于贬损抹黑,对粟裕大将又不免过于神化,这样的粟大将很难让人有什么认同感,太神了,简直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随身装着无数锦囊,遇到难题掏出来拆开一个,顿时迎刃而解。

实际上莱芜战役过程相当复杂曲折,粟裕战前并没有什么成算,莱芜战役最终呈现的模样,与他设想的作战方案完全不一样,时间地点对手都不一样。

从第一次制定作战计划,到最后打胜,粟裕被逼得连续七次变阵。

七次!难以想象,到底国军有什么高人主持这场战役,能把粟裕逼出最高状态呢?

为便阅读,不再多过讲述背景,简要概括之。

1947年初,鲁南战役结束十几天后,陈诚即指挥几十万大军,从三个方向朝临沂杀来,企图逼华野在临沂城下决战。

其中欧震率8个整编师从苏北杀向鲁南,共约20万人。这是南线。

山东绥靖司令(即第二绥靖区)王耀武的副司令官送头天王李仙洲率3个军从北线杀向莱芜新泰一线,共约7万人,这是北线。

另有王敬久兵团从鲁西南杀过来,以第五军为主,共3个整编师,约10万人,主要任务是隔断晋冀鲁豫野战军与华野的联系。

一、第一次变阵

粟裕不得不调整之前准备南下进攻陇海线、歼灭欧震兵团的策略,改为背靠临沂,寻机击破南线敌军攻势。这是第一变。

这一变,粟裕没想到的是,国军竟然能在1月中旬鲁南战役惨败后仅仅七天,就集结起更大兵力发动进攻。

这更能说明,莱芜战役胜利之宝贵。

第一次变阵,粟裕心里没底。

三路国军,南线是主力,北线是配合,西线距离遥远,几乎不用担心。主要目的就是要打南线,但南线不好打。

敌军三路进攻,每一路都有一个骨干整编师,配上几个稍弱的主力,同时三路之间互相配合,齐头并进,不好穿插分割。

粟裕寻思再三,制定了先打南线右路的方案。

南线左路是胡琏整编11师和59、64师,中路是张灵甫整编74师和83师、第七军(桂系未整编),这两路都有五大主力坐镇,不太好打。右路是黄百韬整编25师、整编65师和一个更弱的67师(此师不是整编师),稍弱于另外两路。

只是这一方案并没有成功,欧震指挥三路大军并没有太大破绽。

粟裕不得不命令各部暂时按兵不动。

此时我们要说一说文首提到的第一条原则,没有规律是战争的铁打规律。

历来对付敌军分进合进,惯性思维就是抓住敌人兵力分散的规律,破其一路,粉碎其攻势。但这一条规律成立吗?从敌人南线进攻的情况看,并不成立。若是执着于破敌一路的所谓规律,在临沂恐怕要吃大亏。

所幸粟裕大将并没有拘泥于成法,在中央军委“可暂时放弃临沂”的指导下,积极改变了作战方案。

二、第二次变阵

从这一次变化看,大家要尽量置身当时情景。无论国军指挥官欧震,甚或更高级别的参谋总长陈诚,还是我军指挥员陈毅、粟裕,在战争中都处于迷茫状态。

迷茫什么?敌军到底想怎么打,敌军在什么位置,敌军有什么弱点?

不要过于神化间谍、卧底的作用,截至莱芜战役开战前,我军地下情报系统使出浑身解数,也只能提前几天探听到陈诚发动新的攻势的情报,至于具体兵力部署、进攻路线、兵力分配、后勤保障、通信条件等等战场具体情况,我们几乎是不知道的。国军最高战略固然不变,但落实到每名军长、师长、团长头上,因其精神意志、指挥风格与部队构成不一样,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粟裕制定或改变计划,只能靠两样东西:

1.随时在敌前搜集的战场情况,这比卧底从南京偷来的情报宝贵一万倍,这是一线指挥员赖以决胜的根本条件。

2.经验与决心。敌人大致会走哪里,大致会采取什么战略,如果一味依赖敌前情报,有可能会出现敌人行动过快导致我军来不及反应的情况。所以必须大胆决策,预判(有时是盲判)敌之进攻方向,提前做好应对。至于应对准不准,会不会一拳打空,这就看指挥员的经验丰富不丰富、眼光准确不准确。

一场战役的指挥员,承受压力非常巨大,粟裕后来在淮海战役中连续几天几夜无法入睡,美尼尔综合症突然爆发,盖由此所致。

可暂时放弃临沂,中央这一指导策略解放了华野指挥员的思路,陈毅据此提出,既然南线敌人不好打,可以跳出临沂,到北线去打李仙洲的三个军。

粟裕认为这一提议非常高明,遂按照陈毅的思路,设计了弃北打南的作战方案。

此方案要点如下:

1.全军主力北上到莱芜、新泰一线,准备打李仙洲三个军。

2.留一个半纵队在临沂继续伪装华野主力,与欧震集团周旋。

3.派出少量部队到运河架桥,伪装出准备西渡运河与刘邓大军会合的假象。

此次变阵,是中央军委与方面军良性互动的绝佳案例。

三、第三次变阵

粟裕提出的作战方案,得到华野高级指挥员的一致认可。

但粟裕出于万全考虑,并没有把此案作为居定不移的唯一一案,而是提出了另一套补充方案。

他考虑到,万一北上打李仙洲而不得,李仙洲缩回济南、明水、淄博一线,背靠胶济线与我相持,且南线一个半纵队万万抵挡不住临沂,届时进退不得,正好堕入陈诚南北夹击的既定方案之中。

这种情况不一定出现,但一旦出现,华野将面临灭顶之灾。

未料胜先料败,这是合格的战略指挥员的基本素质。国军许多高级指挥官之所以在尽占先机的进攻中屡屡失败,很多就是过于骄狂,只虑胜,不虑败,一旦攻势顿挫,极易出现连串崩溃。

如果出现了怎么办?南北西都有敌军,那只有往东打。

粟裕提出,如果北线作战不利,那就紧急调头向东打,切断淄博及以东的胶济线,把鲁中、胶东、渤海三个军区打通,联成一片,取得更大的回旋空间,从容迎战南线敌军。

有了这个方案,去北线即使打不成,也不必担心了。

至此,华野进行了三次变阵,战争不可捉摸的魔鬼特性展露无遗,没有什么不变的规律,没有什么可供遵循的不易法则,只有随时根据战情变化调整策略,才能保持主动权。

如果非要给前三次变阵寻找一个特点,只能说,由于兵力集中较多,体大难移,国军的变化相对少一些,其踪迹相对较易掌握。且欧震并非多谋善战之将,国军在鲁南总体保持稳步推进之势。

到了北线,粟裕才真正迎来挑战。

四、第四次变阵

挑战者是王耀武。

国军有数几个有头脑的大将,王耀武要算一个。

他早年曾在七十四军当过军长,抗战胜利前夕当过第四方面军司令官,以指挥兵力而论,略同于后来的兵团。

王耀武抗战胜利后即受蒋介石命令到山东抢占地盘,在他一力运作之下,从零开始,国军集结了十几万精兵,打通山东交通大动脉胶济线,东头一个青岛,西头一个济南,掐住了山东两大中心。

抛开阵营来说,王耀武实为一个可敬可畏的对手。

正当粟裕率军隐蔽北上时,王耀武居然突然变阵,迫使粟裕不得不随之调整阵形。

原来王耀武一直不太放心南下作战,他迭经宿北、鲁南两次战役教训,对华野非常忌惮,况且手中兵力不多,又系东北军(十二军)、中央军(七十三军)和桂系军(四十六军)杂牌拼凑而成,想多经营一些时间,不愿遽行投入大战以免丧败。

受蒋介石严令催促南下后,他也一直在观望,准备一有动静就缩回济南。

2月15日李仙洲三个军南下之时,王耀武接到情报,临沂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共军撤出城池,在野外与国军周旋。同时,又发现费县有共军向西北方向运动。

费县在临沂以北,再往西北走是哪里?正是新泰,再往北,就是莱芜。这里正是李仙洲的三个军进军主要方向。

这个情报并没有谁通报给王耀武,是他自己发现的。谁的部队谁上心,谁的地盘谁有办法。王耀武没有完全依赖国军高层情报系统,自己掀开鲁南大战幕布的一角,确实有头脑。

王耀武判断,共军必然有新的行动,于是立即命令已经进至新泰的军收缩,北退。

同时打电报给参谋总长陈诚,要求“准予机动作战“。

华野各纵发现李线洲集团各军后撤,纷纷要求提前发起进攻,迅速杀到莱芜,抓住李仙洲集团的尾巴。

针对这一重大变化,粟裕陷入两难。

提前打,肯定有收获,能抓住尚在莱芜的四十六军。但也只能吃掉一个军,李仙洲另两个军在济南淄博一线不动,对我是巨大威胁。南线敌军发现我之企图立即跟上来,那将不得不放弃北线歼敌计划,转而执行粟裕之前策划的东进方案。

如此一来,且不说之前付出的巨大粮草、枪弹等后勤转运代价,对军心士气也是极大的打击。

粟裕坚持压住各纵队的请战意愿,决心加速北进,就赌国军没有发现我们的全部意图,如果在莱芜围不住敌军主力,就赶到莱芜以北,在章丘、明水打。

五、第五至七次变阵

粟裕赌对了。

面对王耀武的持重与小心,陈诚视之为畏敌,强调,共军在临沂遭受重大损失,国军已歼灭共军16个旅,要王耀武立即转兵南下,继续执行南北夹击之方案。

王耀武无奈,只好命令已经北撤的部队掉头南下。

粟裕察觉到这一情况,于是再次变阵。这是第五次变阵。

敌人不是已经掉入我军口袋中了吗,为何不打,还要变呢?

粟裕认为,王耀武既然命令李仙洲再次南下,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察知我军意图,既然这样,总攻便不着急,可以把部队充分北调,完全扎住莱芜这个大口袋,再行发起攻击。

粟裕这次变阵的核心是,多给各纵队一天时间,待打下口镇(莱芜正北咽喉)、博山(莱芜东北咽喉)后,再发起总攻。

岂料敌情在一天之内又发生重大变化。

王耀武派飞机侦察敌情,发现共军各纵已在莱芜周边全部展开,大惊之下,赶忙命已进至新泰的部队缩加莱芜,同时命令在博山的一个77师南下到莱芜城与七十三军军部会合,增加莱芜的防守力量。企图达成两个军集中莱芜的强大态势,使共军啃不动吃不下。

粟裕随即再次变阵,这是第六次变阵。

粟裕下令,总攻时间提前两小时,在博山截住77师。八、九两个主力纵队随即合围国军77师,莱芜战役正式打响。

由于77师行动过快,八、九两纵准备时间不充分,差点把77师放过博山。

同时,一纵打口镇,因为77师在东侧牵制,也没有迅速解决战斗。

这一变化使王耀武赢得了时间,利用北面大战的时机,急令四十六军迅速退回莱芜城。

不得不说,在复杂的战场上,王耀武虽然没到一线,却在济南城中尽观一线虚实,几乎摸准了粟裕的脉搏,把粟裕逼得连连变阵,属实精彩。

此时战情再变。粟裕不得不作出又一次调整,也即第七次变阵。

国军集中于莱芜,如果强攻打不下,就放弃歼敌于莱芜城的既定方案,把他们往北放,在口镇挡住,于运动中歼灭敌人。

至此,莱芜战役的高潮,也即世人熟知的最后决战场面到来。

七十三军、四十六军不想坐陷死地,拼死向城北突围,四十六军军长韩练成关键时刻脱离部队,四十六军中枢混乱,造成国军整体溃乱,华野得以在极短时间内歼灭5.6万国军,创造出一段辉煌胜利。

只有了解了真实情况,才能明白粟裕大将的指挥艺术究竟有多高超。

只有明白了真正的战场法则,才更能明白粟裕因时而动、神机天纵的可贵。

1 阅读:35

东效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