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对华野的威慑力:人虽在中野,一纸电报吓得陈参座发报道歉

东效聊历史 2023-09-13 04:05:01

这篇写陈毅,我们却要从粟裕说起。

一、一封奇怪的电报

1998年编纂、2003年出版的《粟裕文选》,收录了一篇比较奇怪的电报。

此电是1948年7月28日所发,怪在如下这几点:

1.此电的发送对象是陈毅和军委,而且是陈毅在前,军委在后。

历来军队上下级或平行之间发电报,一般来说抬头都是司令政委并行,如刘邓、林罗、陈粟、粟谭、陈谢等等,再有,就是参与决策的领导集体,比如给华野,就有粟谭陈唐、粟陈张(张是副参谋长张震)。

很少有只给司令一个人发而不给其他领导人的。

同时,如果主送对象有军委,那不消说,军委肯定要放在前面。

2.粟裕很少作战役总结,或者严谨些讲,粟裕很少把战役总结写到正式电文中,多是部队层面组织。这个时间点是豫东战役结束后不久,《粟裕文选》前前后后关于豫东战役的总结,只有这一篇。少见即为奇。

3.既然是战役检讨总结,就应该是全面性的总结,而此电的检讨总结,九成以上是讲炮兵战术的。

4.电报的署名是粟、陈、唐(撇开了另一外华野重要领导人副政委谭震林),电文中居然很罕见地出现了陈士榘单独作为主语的段落。按理说,粟裕排在署名第一位,文中自我称谓通常应该是我们,哪怕出现单独一个人的自称,也应当是粟裕的自称。陈士榘算怎么回事呢?

里里外外透着奇怪。

如果单看这篇电报,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什么缘由。

好在编写组比较贴心,也很有历史专业素养,把这封电报的逻辑源头一并注于附录。

起因是陈毅在7月24日给粟裕、陈士榘发了一封语气不是很和谐的电报。

电报一称华野发布的一篇新闻宣传豫东战役大胜,没有充分表扬中原野战军协助作战的贡献。

二称陈士榘在洛阳战役后总结,当着中原野战军同志的面,过于强调炮兵的作用,助长了过于依赖装备的不良倾向。

三称陈唐兵团三纵过于骄傲,而且是从中野同志们嘴里说出来的。

只看这三条,各位看官能发现什么问题吗?似乎也并不是很严重嘛,不过就是没有充分夸一夸中野。三纵骄傲,那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哪家野战军的王牌军还没有点傲脾气?打了胜仗不骄傲,难道等打败了再骄傲?

所以只看陈毅这封电报还不够,我们还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去考察。

电报的标题是开封、睢杞、洛阳战役的几点检讨与解释。

打了胜仗还要检讨吗?肯定不用,胜仗后总结,或者自我查找问题可以,决用不到检讨这样的字样,更不要提解释了。

所以,这封电报根本不是什么战役总结,实质就是一封带有道歉性质的报文。

给中野和陈赓兵团道歉。

二、粟裕忽视了人情

给中野道歉,自然是没有充分表扬中野在豫东战役期间给华野提供的支持。

豫东战役的发展演变,超出了粟裕的预料。

细观豫东战役从筹划到实施再到最关键的决战时期,粟裕对中野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起初,粟裕来往电文虽然一直向刘邓通报战情,但直到胡琏率兵北上支援开封时,与刘邓来往电文主要是涉及调陈唐兵团到开封、睢杞战场参战,因为那时陈唐兵团受中野指挥。

粟裕并没有请中野出兵协助作战。

到1948年6月24日,邱清泉攻打开封并重新占领之,胡琏自周口北上增援,华野压力增大,粟裕开始向刘邓请求,中野主力不要太过西靠,以备有用时过来为华野提供增援。

说实话,6月24日这封电报有点语气唐突了。

又过三天,粟裕发报更加明确地请求刘邓大军在河南周口牵制胡琏部队,粟裕语气很诚恳,说华野部队已经全部用上了,实在没别的兵力了。

刘邓回电,我们召集团以上干部在豫西开会,如果事情很着急,怕是来不及。

此电相当于给粟裕过于直接不讲究语言艺术的风格,很隐晦地回绝了一下。但刘邓顾全大局,仍然表示愿意配合华野。

一周之后,随着黄百韬兵团加入睢杞作战,胡琏疯狂向北进攻,粟裕给刘邓发报几乎每电必问刘邓大军位置,就差给中野下令在哪里哪里作战。

粟裕以华野代司令的身份这样协调两大野战军,实在是太难了。中野在中央军委的命令下,中规中矩地拦住了胡琏兵团,也算得上顾全大局给面子。

刘邓二位做到这一步,实在不错了。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仗打胜后,必须要实实在在、非常正式地向刘邓表示感谢,把面子回馈过去。

但是这一步,没做好。

豫东战役胜利之后,照例要发表宣传文章,宣扬我军大胜敌军大败。稿子由华野政治部撰写,华野主要领导审阅。或许是事情匆忙,又或者是高层领导同志们集体忽略了人情面子,在这篇公而告之的文章里,对中野阻拦胡琏的功劳只略微提了一句,没有大讲特讲。

陈毅看到后马上意识到不妙,赶紧发电提醒粟裕,粟裕感到了问题所在,便立即起草文电,专门向陈毅解释自己审稿不认真致有此疏失,并向中央军委发送此电,特意说明中野功劳极大,用于阻援的兵力比华野投入战斗的兵力都多……

当然,以刘邓首长宽广的胸怀,不会计较什么,就算宣传通稿有点小瑕疵,有了这篇电文补充,有什么过节也都能过得去。

真正奇怪的是,该电文表达对中野感谢的篇幅并不长,只占约四分之一,另四分之三都在检讨炮兵战术。

三、陈参座惹人不高兴

表面上讲的是炮兵战术过于浪费,形成依赖装备的思想。其实醉翁之意大概不在酒,主要是对洛阳战役后陈士榘有些高调。

简要说一下此事的来龙去脉。洛阳战役中央作出一项决策,由陈唐兵团统一指挥攻城,陈谢兵团也受陈唐指挥。陈赓的资历能力其实都远超陈参座,这是毫无争议的事实,新中国大授衔陈赓名列大将第四,陈参座是上将。

指挥关系与资历倒挂,难免引起中野部分同志有些情绪。进攻洛阳的过程出了一些小波折,陈赓四纵进攻一时未能奏效,陈士榘指挥华野三纵以强大炮火敲开国民党守军最坚固的堡垒,最先攻入城内的部队也是华野三纵,荣誉称号“洛阳营”也给了三纵。

但是打下洛阳后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中野部队占领国军炮兵阵地后,缴获一大批大炮,留了一些人看守。结果华野三纵的人来了之后,不由分说把大炮拉走。中野的士兵骑到大炮上就是不让,结果连人带炮都被拉走了。

中野四纵十旅二十八团的同志气不过,找陈赓评理,陈赓把他们训了一顿,说:“谁缴获不都是一样嘛!快去把你们骑在炮上的同志叫回来吧。”这个名场面的改造版,相信大家都在《亮剑》里看到过。

三纵骄傲,与这些事不无关系。

更要命的是,战役胜利后,中野在豫西召开会议,陈士榘在会上兴高采烈地介绍破城经验,把炮兵的威力放在第一位,称只有足够的炮火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这样的介绍方法无异于打四纵的脸。陈赓四纵十旅、十一旅和华野三纵八师同时攻城,中野攻西门、南门,华野攻东门,攻南门的部队因为炮不够用,用爆破的方法攻城,结果被国军打了个反击,部队受到损失。陈参座介绍经验虑不及此,让四纵很伤颜面。

陈赓大将气量宽宏,自然不会因为这些小事计较什么,但广大四纵官兵可不干了,对三纵的议论越来越多。

好在刘伯承元帅通情达理,在大会上客观地说,华野中野各人仗手法不同,各有所长,勉强安抚了中野参战官兵的情绪。

陈毅自1948年5月转任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以来,一直跟着刘邓在一起,目睹这样的情况,脸上自然是挂不住。陈参座是他的老部下,而且他头上还挂着华野司令兼政委的头衔,两家野战军出了点小插曲,他这个老司令员不能装看不见。

所以才有了那封电报。

陈毅虽然自华野成军之日起,就把作战指挥权让给粟裕,但论起来对山东八路军、华中新四军部队的号召力,整个华东无人能出其右。别看平日里他脾气和善,爱开玩笑,但老总这两个字不是白叫的,华野有人敢和粟裕顶牛,但没人敢拍陈毅的桌子,多年积威,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粟裕、陈士榘都是聪明人,掂量得出陈毅矛头所指实际上是参座同志。陈参座老老实实解释一遍,为自己的草率而表达了歉意。粟裕多添了几笔,请军委帮助转达对中野的感谢,这格局一下子就上来了,既坦承自己的疏失,又充分表示对中野功劳的尊重。

陈毅的面子大,陈参座不敢不听老总的话,刘邓首长也不能不给陈老总这个四川老乡兼多年老战友台阶下,一场若有若无的小疏忽,就这样愉快地消弥了。

14 阅读:3746
评论列表
  • 2023-10-01 22:36

    元帅和大将就是有区别!

  • 2023-09-15 13:40

    当时华野与中野,合并就好了。粟总肯定会写出大手笔的神机妙算,与淮海战役一样的大决战,肯定提前发动!!!

    苍山如海 回复:
    其实在淮海战役中,粟裕已经在指挥华野、中野两支部队。
  • 2023-09-15 13:21

    [点赞]

  • 2023-09-17 14:44

    老陈是山东纵队的一把手一直都是华野参谋长,但是只打仗不参谋,只能攻坚硬打,不会运动战,所以豫东之后张震上位

  • 2023-09-19 07:39

    所以陈世渠 58 年才授上将

    大千世界 回复:
    第一,那个字念Ju,不是qu;第二,陈士榘是伟人从井冈山带出来的队伍,嫡系中的嫡系,第八兵团司令,55年大授衔时的开国上将。我军19个兵团司令(包括起义的三个国军将领,除了程子华因转任地方未授衔外,其余全授予了上将及以上军衔。

东效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