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将韩先楚生平未败一次,抗战时却被雪藏五年,到东北后一夜崛起

东效聊历史 2023-10-10 05:17:00

开国将帅水平谁高谁低,是军史圈经久不衰的热点话题。

诸如超一流顶尖者,彭林粟徐刘(排名不分先后),又如大将中的陈赓、徐海东,上将中的杨得志、陈士榘、刘亚楼、许世友、叶飞等等。

韩先楚是上将中指挥能力非常强的一位,但论名气、热度,历来不如前述诸位,因为其军事生涯有一段特殊的“雪藏期”。

一、五年雪藏为哪般

韩先楚的军事生涯有一个令人诧异的波谷期。1941年至1946年,他远离战争一线,一直待在延安。

这对一位战将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浪费。

韩先楚的起点并不低。在红十五军团时代,他已经当上了师长。八路军成立后,他随着红十五军团一起编入115师,在林聂手下的344旅688团当副团长,没过多久便到新组建的689团当上了团长。

从副到正只用了4个月,说明最初位置不够,而能力是足够当团长的。

1940年2月,韩先楚升任344旅副旅长,杨得志的代理旅长出缺后,韩先楚顶上来当了代旅长,344旅扩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后,韩先楚又当上了新三旅旅长。

了不得啊。344旅双大将配置,首任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大将里排位一个第二,一个第三。老杨哥从团长升为副旅长再到代理旅长,对黄克诚非常尊敬。一来黄克诚是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空降来的,资格老威望高,二来黄克诚为人忠直仗义,很得人心。

韩先楚比老杨哥慢一步,接任代理旅长后,资历、心理上的位差很大,韩先楚做事一流,做人却稍显直接,没有老杨哥那样聪明、周到、人缘好,有可能与黄克诚的关系处的不是很好。

这里还要说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据说在张绍东叛逃事件中,黄克诚主持整顿,批评了很多干部,尤其是对老红四干部批评的多,因而韩先楚和黄克诚有点矛盾。

更有甚者说,韩先楚自此在黄克诚手下干得步履维艰,所以到1941年初负气离职,回延安学习去了。

网上许多人云亦云的,都把这事说的有模有样煞有介事。

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笔者在当代中国出版社《黄克诚传》、《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黄克诚》和《韩先楚传》中,都没有见到这件事的直接记录。

这两套大书,都是当事人去世很多年后撰写的,当年的很多政治斗争也早就公开披露了。但两位当事人的传记并没有记录此事。

所以说,基本可以定性为谣言。

那么韩先楚为什么会在1941年3月返回延安后,再也没有来到抗战一线呢?

1941年2月韩先楚为什么回延安呢?因为原定中共要在这一年召开党的七大,许多高级干部都奉命回到延安组织学习,统一思想。

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朱老总,原本要统一指挥山东八路军的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等等,都在这一时期回到延安。徐向前回到延安后就地转任,当了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再也没回山东。

不止这一次,1943年又组织过一次前线干部调回学习,像后来东野炮兵司令朱瑞,1943年从山东根据地回到延安,也缺席了后两年的抗日战争。直到我军挺进东北,才又出现在前线。

当然也有学习后返回前线的,像聂老总、耿飚等等,因为前线战事紧急重新回去的也有。

只能说,这些将领们留在延安或不留在延安,各有各的现实因素,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律可言。

韩先楚留在延安一直参加各种学习,因为七大一推再推,始终处于学习、生产状态。前方将领比较多,也不缺他一个,就这样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

如果非要找一个理由,那就是中央有意培养提高一线年轻将领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军事专业素质,当时在延安学习的高级干部多达120人,其中有党政干部,也有大批将领。可见中央并不只注重眼前使用,更注重长远的人才储备。

至于韩先楚,我们没有必要过高估计中央对他个人的考虑和安排,大概他就是中央有意雪藏的众多储备干部中不太起眼的一员,随着时代的洪流,书写了一段略显低光的历史。

二、一夜崛起

韩先楚这种优秀的干将能在后方一待就是五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党培育人才成果之丰硕,优秀干部之充沛。

五年延安生活,远离战斗一线,对韩先楚的军界进阶之路难免产生一些影响。

1946年2月,韩先楚到达东北后出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相比当年八路军时代同批次当上团长的老战友们,像一纵司令李天佑(115师343旅687团团长)、二纵司令刘震(344旅688团政委)、四纵司令吴克华(山东纵队第二支队长)等等,都已担任纵队正职,韩先楚任副职略显委屈了些。

不过这并不重要,到东北之后立即投入紧张的战斗生涯,韩先楚过人的军事才能,以及在延安学习培训积累出来的本事,使他具备了并不亚于各位纵队司令的本事。

到四纵之后,很快就遇上了新开岭战役。

这场仗历来被誉为东北战场首次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整师的范例云云,确实打得不错。有道是一俊遮百丑,因为中央军委的表扬、东总的表扬,这场仗过程中的细节,尤其是一些忙乱混乱的细节和疏失,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

笔者在41集团军军史中注意到一些细节。

新开岭战役包围国民党军25师,这是国军所谓的千里驹,战斗力很强,四纵部署兵力进围22师,兵力约二比一,指挥难度很大,战斗也很困难,过程中出了很多情况。笔者择其要而述之。

第一是兵力调度出了问题。部队行将开展歼灭战,但四纵10师的三个团各自分散的很开,其中两个团距离师部都在20华里以上,导致战役发起时无法迅速进入攻击位置。而其10师接纵队命令也晚了一步,战斗打响后,一度扎不住口子,若不是国军25师异常骄横只顾前进,这场包围战就打不了了。

第二是战场指挥也有点问题。没有预料到国军也会进行侧翼迂回,四纵11师的一个营把守我侧翼要道,被国军25师打了个措手不及,差点被轰的全营覆没,胡奇才恨恨地命令该营撤出阵地。

第三是火力运用的问题。25师在老爷岭被包围后,判断共军进攻力量不强,炮火不够强大,杜聿明发电询问25师师长李正谊需不需要空投兵力增援,李正谊说不要兵,25师自己够用,只有空投炮弹即可。

从这些细节可以得出大致的结论,四纵的指挥调度并不能称为完美,整场战役方向固然是对的,但我军和国军25师都有一些错进错出的失误,只不过我军及时调整了失误,而国军先入为主意识太强烈,固执进兵,掉进口袋阵。

怎么调整的呢?四纵司令胡奇才、政委彭嘉庆和副司令韩先楚分头到各纵加强指挥,韩先楚一到老爷岭就发现了问题,各师打各师的,不仅战术指挥各自为政,火力也是各自为政。韩先楚建议把全纵队的火炮都集中到一点,进行集中突击,打掉老爷岭,全局皆活。

胡奇才、彭嘉庆同意,便打破各师藩篱,火炮集中使用,果然立竿见影,老爷岭攻破,25师很快顶不住了。

集中火力打一点,形成纵深突破口,再两翼扩大,这种指挥思路和林总、粟裕大将近似,都是对战场细部有过深入观察才能得出的结论。

新开岭战役韩先楚说不上有太大贡献,但他敏锐的战场嗅觉和敏捷的反应,给其他纵队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保临江战役,胡奇才因病住院治疗,东总并没有给四纵派新司令,而是让韩先楚以副司令身份负责指挥,不能不说新开岭战役留下的印象之好起的作用。

四保临江战役,韩先楚指挥四纵深入国军后方开展游击袭扰,把一个纵队三个师的兵力指挥出十几万大军的效果,逼得杜聿明从进攻南满的部队中抽出三个师回防腹地,敌人的反应,是对韩先楚指挥功力的最直接承认。

及至第四次保卫临江战役,韩先楚与三纵司令曾克林共同指挥。韩先楚来了一次超新星大爆发,彻底奠定了他在东野的地位。

发生什么情况了呢?

按惯例,三纵全纵都参与战斗,而四纵只有一个师,该三纵司令统一指挥。曾克林是正司令,韩先楚是副司令,一个官高一个官低,也该曾克林指挥。两人因为作战方案不同,发生了争执,各持己见,韩先楚做事为重,把两个方案都报到辽东军区请萧劲光、陈云裁决,陈萧一致同意,按韩先楚的方案打,并明确由韩先楚统一指挥三、四两纵。

陈、萧同意韩先楚,背后更有深意,东总对韩先楚杰出的指挥能力亦非常认可,很有可能是林总亲自审定了方案,并打破常规由韩先楚指挥曾克林。

是役战局果如韩先楚所料,我军创下25:1的夸张敌我伤亡,彻底粉碎国军对南满的攻势。

战后不久,东总迅速调任韩先楚为三纵司令,取代了曾氏。

雪藏五年,一夜崛起。

细尘不遮大象,盖韩先楚之谓也。

三、神似粟裕

在笔者看来,韩先楚的指挥风格、反应能力和见识水平都与粟裕大将颇为相似。

如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反应时间极快,敢于临敌行险等等。为什么我们刻意强调这些特质,而不是顽强、勇敢、骁勇呢?对军一级的指挥员,前面的那些特点更重要。

战争通常来说是双盲决策,尽管现代战争的侦察情报能力比古代有质的区别,我军经常能截获国民党军的电报,在敌人进攻之前就知道他们要打哪里,什么时间动身。但部队接受命令后的行动,往往会发生巨大差异和变化,毕竟命令是由人来执行的。

人数越多,执行偏差越大,尤其是几万人、十几万人的大集团行动,谁也无法全部料准敌方下一步的行动,新开岭战役我军被国军打了个侧翼迂回就是这样的道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战役指挥员的判断能力、指挥水平显得非常非常重要,哪一方指挥员适应得越快,兵力调度的越敏捷,战斗时就能在单位时间、特定区域内集中更多兵力。

粟裕和韩先楚在这方面都特别擅长。

比如韩先楚到三纵后的头一炮,威远堡战役。

此战也是一个典型的临机判断的模式。

国军五十三军116师在威远堡、西丰部署,其中师部和一个团在距离我军较远的威远堡,另外两个团在距离我军较近的西丰。

我军要打这个师,一般人的本能反应都是就近打,而且其师部不在,指挥不灵。

但国民党军也是这么想的,其师部带一个团缩在后面,避免被打,让两个团顶在前面,据城死守。如果共军来攻,那么就让五十三军的另外两个师过来增援。

韩先楚初来乍到,三纵领导班子对他不熟悉,也不太尊重他的意见,上来就提出先打西丰两个团,再纵深扩大战果。

韩先楚敏锐地发现这种打法的不利,打西丰要攻坚,短时间解决不了战斗,国军增援一来,我们就要撤,极易无功而返。他建议纵深奔袭,打防守相对较弱的威远堡,一举破掉116师的指挥中枢,再回过头来打西丰的两个团。

三纵政委罗舜初大感意外,没有把握,不建议这样打。两种意见僵持不下,又来了一次上呈东总裁决,东总回电,就按韩先楚的打。

后来战局果如韩先楚所料,打威远堡非常顺利地歼灭116师师部和一个团,掉过头来又顺利吃掉西丰一个团,116师基本崩溃了。

韩先楚在东总名气越来越大,虽为三纵司令,历次战斗,东野总部都习惯让韩先楚一同指挥周边兄弟部队,俨然当成一个不挂名的兵团司令来使用了。惺惺惜惺惺,好汉识好汉,林罗首长火眼金睛,知道谁才是真正的高手。

至于著名的解放海南岛战役,乃是解放战争中尤为经典的考量战役指挥员水平的经典之战,学界、坊间论述者多矣,笔者就不再多说了。

总得来说,雪藏五年,对韩先楚虽说略有遗憾,但拉长了看并没有对韩先楚的军事成就有太大影响。1955年大授衔,这位在解放战争初期只是纵队副司令的旋风将军,超越了同期大多数纵队司令,授衔为上将。生平从未败过一次,韩先楚配得起上将军衔。

历史不会辜负真正的英雄!

5 阅读:1086

东效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