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荆州55名农民评上了教授!他们还真有绝活

楚天热 2025-03-20 21:10:55
在监利市红城乡的虾稻田里,46岁的农民高级工程师杨永智正躬身在田间调试水质监测设备。这个从武汉创业失败的农家子弟,用12年时间把自己锤炼成了服务10万亩农田的农业专家。他推动的"菜虾稻"立体种养模式,让6000多亩稻田化身"聚宝盆",每亩年收益突破万元。 而在百公里外的公安县,退伍军人王祖发创办的无人机培训学校,正培养出年收入15万元的"飞手"李建操这样的新农人。这些场景勾勒出新时代中国农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图景——当"高级农民"这个群体在荆楚大地破土而出,一场静悄悄的农业革命正在田间地头蓬勃生长。 一、制度创新政策赋能,55名荆州农民当上"教授" 2021年,"宜荆荆恩"四地率先启动的农民技术人员高级职称评审,犹如春雷惊醒了沉睡的土地。这项改革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了传统社会对农民身份的固化认知。在荆州市,获得高级职称的55名新农人中,有返乡创业的"海归",有退伍转业的军人,有跨界转型的企业家。他们用实践证明:新时代的农民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劳动者,而是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懂得市场经营的新型职业群体。 这种制度创新带来的不仅是荣誉证书,更是发展机遇。获得职称的农民可优先参与农业项目申报、享受技术培训资源、获得信贷支持。在公安县,王祖发的培训学校能获得政府购买服务,正是源于其"高级农艺师"的专业资质。这种政策赋能,让农民从"身份象征"转变为"能力认证",为农业人才成长开辟了制度通道。 二、“论文”写在田垄间,新农人的创新实践 在杨永智的虾稻基地,每个田块都是天然实验室。他创新的"四季有虾"养殖模式,通过精准控制水温、优化饲料配比,实现了全年不间断供虾。这项技术突破不仅让亩产提高40%,更带动周边3000多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在田间地头,这样的"土专家"正用实践智慧破解着现代农业的难题。 王祖发团队研发的无人机变量施肥系统,将北斗导航与遥感技术结合,能根据作物长势自动调节施肥量。这项创新使农药使用量减少30%,作业效率提升5倍。更令人振奋的是,他们的技术标准正上升为省级行业规范,形成可复制的技术模板。这种源于实践的技术创新,正在重构传统农业的知识体系。 三、培养"田秀才""土专家",有效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在公安县狮子口镇,参加过王祖发无人机培训学校培训过的村民李建操组建了12人的飞防大队,年作业面积覆盖周边三县。这支"空中农技队"不仅提供植保服务,还承担着技术推广、灾害预警等职能。类似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荆楚大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培养一个能人、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链式反应。 更深层的改变发生在人才结构层面。监利市统计显示,获得职称的新农人中,45岁以下占68%,大专以上学历占52%,涵盖植保、农机、电商等多个专业领域。这些数据折射出乡村人才队伍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升级,传统"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的留守格局被打破,代之以知识化、专业化的新生力量。 四、破解难题持续护航,绘就乡村振兴美好蓝图 当我们为这些"田秀才""土专家"喝彩时,更要看到制度创新的深化空间。当前农民职称评定仍存在区域壁垒,跨省资质互认尚未打通;技术成果转化缺乏市场化机制,许多创新止步于田间试验;社会认知滞后,"农民专家"的职业荣誉感有待提升。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构建更完善的职业发展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职称评定标准,搭建农业技术交易平台,设立专项创业基金,完善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在江汉平原的晨曦中,无人机群掠过青青稻田,传感器实时回传着作物数据。这充满科技感的场景提醒我们:当"高级农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们书写的不仅是个人奋斗史,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行时。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从"凭经验"到"靠数据",这场发生在田间地头的深刻变革,正在重塑千年农耕文明的面貌。当更多"杨永智""王祖发"在沃野上涌现,荆州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必将加快实现。
0 阅读:0

楚天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