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网络上有安徽博主吐槽:和几个同学开车去湘西和凤凰古城玩,回来的时候把湖北荆州作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早上兴致勃勃准备去看看期待已久的荆州古城墙,一行步行十几分钟就到城墙,但是一问得知上城楼要买35块钱的门票,真的让人想不明白,登个城楼怎么还要买票,曾经去安徽的寿县、歙县,古城墙都是不要门票的啊。

该博主吐槽称:怪不得看见荆州古城上没有一个人呢,一个地方的旅游不能完全靠卖门票啊,杭州西湖那么好的风景也是免费开放的,真的希望荆州不要再干这种蠢事了。博主的推文一度引起了网络热议,转发的人也不少。
一、评论区很热烈,反对者居多也不乏支持者各有道理
该吐槽网文的评论区里非常热烈。 细细观之反对者居多,也不乏支持者各有道理。反对的人认为城楼与城墙是历史文化遗产,是延续传承当地文化内涵的标志性遗址,是人们了解荆州历史过程及文化传播的载体,是扩大本地影响力的一个直观物体,应该采取措施,让人们对其感兴趣,才能聚集更多的人前往,而不是用收费,来体现它的价值!更有甚者称荆州旅游之所以搞不起来,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没有宽广的胸怀,35元不多,但会因小失大,失去了游客在荆州的其它消费,也让荆州失去了“口碑”。


支持者则认为:全国各地但凡能跟名胜古迹沾点边的不都是圈起来收费的吗?去张家界、凤凰古城、西安古城墙不都要掏腰包?况且荆州古城宾阳楼是重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参观确实是有限制的,不然游客多了都挤上去真的怕有什么问题,其他几个城楼都可以免费上。
而据了解,近些年来,荆州先后利用世行贷款加地方投资共10亿元用于名城保护,荆州古城景区也先后投资14.8亿元创建国家5A级景区。荆州古城墙有6座古城门,除了东门宾阳楼景区,其他都是不收费的。
而从2020年起,荆州古城宾阳楼对荆州市民、65岁以上老人、军警等人群都是免费,寒暑假对学生群体也是免费的,在传统节日及大型节日期间景区有各种丰富多彩的表演,都是免费的。
难道35元的登城票,成为横亘在千年历史与当代游客之间的微妙门槛。荆州这座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军事要塞,经历过18次毁建轮回的古城墙,正陷入现代文旅产业最具争议的困局: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点究竟在哪里?
二、收费争议背后的三重困局及国内外城墙管理的二种镜鉴模式
毋容置疑,荆州古城面临维护成本现实压力的困局。10亿元世行贷款与地方投资的资金流向,在青砖灰瓦间形成具体投射。专业测绘显示,3.75公里完整城墙每年维护费用超过2000万元,这还不包括宾阳楼等标志性建筑的专项修缮。看似高昂的35元门票,实则仅能覆盖约5%的年度养护开支。
荆州古城同时面临游客体验的价值落差困局。实地调研显示,东门宾阳楼游览动线平均耗时27分钟,这与西安城墙3小时骑行体验形成鲜明对比。古城墙现存6座城门中,5处免费开放区域日均接待量达3000人次,而收费区客流量不足500人。这种冷热差异暴露出单纯"登楼观景"的体验模式已显单薄。

荆州古城还面临城市文旅的定位困惑。当襄阳古城通过免费开放实现年游客量增长180%、二次消费提升4.2倍时,荆州仍在5A景区申报与民生需求间摇摆。文旅局数据显示,古城周边餐饮商户空置率达27%,与西安回民街、成都宽窄巷子形成强烈反差。
南京明城墙的"分段经营"模式。中华门50元门票包含城墙博物馆、瓮城演艺等复合体验,玄武湖段免费开放但设置文创消费场景。这种差异化策略使18公里城墙年收入突破2亿,同时保持日均4万步行客流量。
意大利卢卡城墙的活化样本。16世纪建造的4.2公里环形城墙完全免费开放,通过自行车租赁、城墙马拉松、露天剧场等衍生服务,带动古城内酒店均价上涨40%,创造出单日10万游客的"无门票经济"奇迹。
(三)破解困局的三种方式及对收费与否之外的深层思考
如何破解困局,有三点值得考虑。加大空间价值的立体开发力度。西安城墙在保留54元基础门票同时,开发出《梦长安》演出(298元)、城墙晚宴(888元)、考古体验(150元)等20余种增值服务,实现人均消费提升至210元。这为荆州提供了可借鉴的消费分级模型。
对三国文化IP的深度激活。荆州完全可依托三国文化打造沉浸式体验:在免费城墙段设置关公巡城互动(09:00-10:00),在收费区开发"火烧赤壁"、“刘备招亲”等光影秀(19:30-21:00),通过时空分区实现文化价值转化。
对流量经济的系统重构。杭州西湖免费模式背后,是政府每年投入2.8亿元维护资金,换来周边商业体年均80亿税收增长。荆州若能建立"城墙保护基金",通过酒店税收反哺、文创产品分成等创新机制,完全可能走通公益化运营路径。

德国纽伦堡城墙采用"市民认养"模式,个人可赞助500欧元/块墙砖维护,获得镌刻姓名的纪念证书。这种参与感建设远比强制收费更具可持续性。
当襄阳取消城墙门票后,市民自发组织的"古城讲解团"每年服务游客超15万人次。这种主人翁意识的觉醒,才是历史文化遗产最好的守护者。
苏州平江路在保留免费开放的同时,通过AR技术实现"穿越宋朝"的数字化体验,单此项衍生品年收入即达3000万元。科技赋能打开了文化变现的新维度。
站在站在被誉为“中国南方不可多得完壁”的荆州古城瓮城斑驳的砖石上远眺,收费与否的争论本质是城市发展观的抉择。或许,当荆州古城墙能像成都茶馆那样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像杭州西湖那样成为城市精神图腾,门票将不再是困住历史与未来的围城。
毕竟,真正的文化遗产从不是明码标价的商品,而是滋养城市文明的活态基因。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墙,需要的不是门票闸机,而是一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