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人们都知道黄金和白银的好处,为什么还会出现重农和抑商的现象呢

阿颜说历史 2023-05-13 11:20:32

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春秋战国到明清,几千年来,无论风雨飘摇,朝代如何更替,都有一个国家的方针,即“重农抑商”,也就是“抑制商业,扶持农民”,这个方针为何会被所有的掌权者所认可?难道他们就不明白,做生意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财富?

这一点,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历代皇帝,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们的喜好,这是历史的必然!

中华文化主要起源于中原,这里有黄河,有淮河,这里有长江,有广袤的土地和富饶的资源。自从有了农场,工人们就一直依赖于农场来获取生存必需品,而在远古时期,由于科技水平比较低,对于天灾的反应也比较迟钝,“六年壤,六年旱,十二年一大饥”。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想要让更多的人去种地的原因。想一想,许多人都不愿意面对着泥土,然后天天辛勤工作,还需要交纳各种各样的赋税,因此,统治阶级就会创造出各种思想上的桎梏,来教导人们,制造各种障碍,让他们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耕耘,这也是为什么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常见,而且大部分都没有形成什么大的成果。

而那些处于统治阶级地位的贵族和官员们,就像是天经地义一样,每天都能享受美食,特别是慈禧太后,即使是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也能吃上一顿丰盛的大餐。可是,这样的享受,也代表着皇室的权力,多少读书人都想要通过科考进入官场,摆脱社会最底层的地位,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即使是孔子,又何尝不是以歧视工人为目的,以种种“仁”与“礼”为手段,来实施意识形态的束缚呢?

做生意,就是要有钱赚!然而,在农事难赚,而商事容易赚,所以,如果不鼓励农夫,许多农夫都会离开农事,去做生意,这就造成了人力和食物的匮乏,正如《汉书.贡禹传》中所说的那样:“所以,民无所依,无所务农,贫苦之人,虽得其田,一旦开战,大量的士兵和粮食被消耗殆尽,就有可能出现灾祸,导致民不聊生,甚至有可能导致王朝更替!没有哪个君王会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因此就算他们思想在落后,也知道必须要遵循先祖遗训:重农,抑商!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贸易都受到了限制,在春秋时代,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各国都会大力招揽一些王侯巨贾。例如子贡富甲,可以与君主并肩而立,而吕不韦则是个做政事的商贾,足见在一个没有一统天下的庞大势力前,商业仍可兴盛一时,可是当天下一统,政事安定后,君主想要恢复元气,必会采取重农,抑制商业的政策。虽然当时的当权者都在竭力打压商贾,降低商贾的身份,但也有一些人私下里通过商贾买卖,甚至是通过商贾买卖来充饥。朱元璋起初待沈万三如同亲兄弟,可是到了后面,只要有人敢对他的皇位不利,他都会痛下杀手,绝不手软!和珅的家大业大,他不但贪婪,而且在商业上也颇有一手,地产、金融、矿业、煤炭、医药等等,这些都让他赚得盆满钵满,就算是乾隆皇帝下江南,他也能自己搞定,这怎么能不讨乾隆的欢心呢?

乔家大院,周莹,都在慈禧太后的帮助下,资助了几百万两白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不过,他们都生活在“重农”与“抑商”的博弈之中,一不小心,就会让他们破产,最稳妥的就是那些年迈的农民了,他们的收入很少,在历史上,他们一向采取“重农”和“轻商”相结合的办法,这样,他们就可以使自己的财政收支相抵,让他们的收入得到了保障,却也限制了商品的发展,压制了贸易,就等于压制了外交,而这也导致了一场又一场的灾难!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