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秦王朝的儒学,还能兴盛起来呢

阿颜说历史 2023-05-18 09:02:00

后人往往认为“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一项残暴政策,但这两项政策却是众说纷纭,一项是秦始皇并没有完全销毁儒学(秦人放火烧六部著作,并不排斥其他学者),另一项则是关于这两项政策的争论。

《百家之言》,文本皆存,有目共睹;秦始皇“坑术士”,而不是“坑儒”。那么,在秦以后,儒学究竟是什么样子?

让我们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开始:

火烧书本的经过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说,秦始皇33年,咸阳宫设宴,邀请71名大夫赴宴,当时就发生了激烈的辩论,辩论的重点就是秦国是否应当取消分封制度。

1、开端:由周青臣称赞秦始皇“平天下,驱蛮族,受其光,其人皆敬之”,此等壮举,为历代君王所不及。

2、论战:不过,大夫纯于岳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君王固然有史无前例的功绩,可是“不从古人,而能久者,未有耳闻”。

因此,废除封疆大吏设郡县并非明智之举,而是要向商、周朝那样的体制进行改革。

秦始皇立即命人对此进行研究,后来宰相李斯提出意见,说三皇五帝时期的政体并非固定不变,如今不必效法商、周朝,所谓“时变异也”。

就是如此。而在春秋时期,由于各个国家对周礼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所以各个国家之间也是争斗不休,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一种“误人子弟”。

臣请史无所不焚。除非是大夫,否则,任何藏有诗词、书籍、文字的人,都会被带到衙门,由衙门烧掉。胆大包天者弃市,偶语成诗。以古为本,以今为本。官员们发现了不能提供情报的人,也会受到同样的惩罚。三十天之内,不得焚烧。所不取,则为医术、占卜、植树。

结果:秦始皇采纳李斯的意见,发动了一场举世皆知的“焚书”运动。

坑儒始末

“坑儒”一说最早由西汉刘向提出,《史记》只是“烧了诗文,坑了道家。”这件事情的原因,就是秦始皇向方士们求丹,侯生和卢生因为秦始皇性格倔强,目中无人,觉得秦始皇贪得无厌,所以才会落荒而逃,这件事情,让秦始皇大发雷霆。

他命御史台查证学生,学生们互相禀报,说有四百六十余人犯了罪,将他们埋在了咸阳,昭告世人,以示惩罚。被流放边疆。

至于秦始皇长子扶苏,则是在“诵法孔子”一事上,被秦始皇下令“北守上郡守孟人之地”。

其次,从“焚书坑儒”以后,对儒学在秦王朝中的位置进行考察:

秦始皇还没有彻底放弃儒学,没有放弃。

柏杨在其《中国人史纲》中写道:嬴政皇帝虽以烧儒籍为目标,但其用意,只是为了控制古风之风,但对于儒士,不但不减其地位,反而鼓励其学习。

秦始皇三十六年,一块流星落在东郡,上面写着:“君王薨了,大地裂开”,秦始皇将流星毁掉后,心情很不好,便请大夫为仙人作诗,并命其游历四方,广邀乐师,以歌奏之。这也是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之后,仍坚持使用儒学的一个例子。

秦二世仍用孔夫子

在陈胜叛乱最激烈的时候,秦二世召见了三十多位学士,请他们出谋划策,“作汉礼仪”的伯孙通,就是其中之一。

从秦到汉,儒学一直在发展。

比如说,在项羽被杀之后,鲁国不肯向刘邦臣服,刘邦命军队想要攻打鲁国,结果鲁中的儒生依旧在吟唱着《乐章》。

鲁国的状况也说明,自秦始皇统治至秦亡,“天下士大夫,尽学孔夫子”的风气并未发生多大变化。

事实上,在秦孝公时代,商鞅就已经把“礼乐,诗书,仁爱,孝弟,诚心,忠贞,仁义,非兵羞战”作为“六虱”,对国家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在此期间,他还推行了“禁书禁书”和“禁儒”的方针。这说明“焚书”并不是秦始皇发起的,秦始皇对儒学并没有影响,但却并没有彻底地放弃,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秦始皇秦二世,再到楚汉之战,儒学的兴盛并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