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继承了秦制,但是在汉代初期实行的是诸侯制,这是汉代以后一个很大的倒退

阿颜说历史 2023-05-20 11:49:09

所谓“汉承秦制,而稍改”,就是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定的一套政策,基本为汉朝所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做了一些改动而已。

但是,汉代对秦政权的改革,并不一定就是一种历史性的进展,例如汉代初期实行的“封侯拜相”,其实就是一种很大的倒退。当然,这个倒退也与汉代以后的政局有关。

第一,宰相制度的沿革

丞相制由来已久,早在商王朝,就已经有了“宰”这个官吏,负责管理内务,管理仆役,到了周王朝,更是出现了“太宰”这个官吏,直到春秋战国,诸侯国中才出现了丞相这个官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第一次将宰相改成了丞相,分为左右丞相和中丞相,其中右丞相的地位最高。

“相权”是中国政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展,尽管人们通常把夏以后的政权称作“家天下”,但这个称谓并不准确,“天子”这个称谓在古代是由世袭的,而且不需要承担任何政治义务,但是“相权”这个称谓,是可以随时更换的。钱穆在其《国史大纲》中曾提出:“从“义”的字面意义看,“相”是辅佐皇帝的意思,宰相就是“副天子”的意思。

换言之,中国古代政权的首脑为皇帝,而国家政权的实权则为“宰相”。因此,皇帝的继位是一个国家的存亡,宰相的更替是一个国家的存亡。

第二,秦朝的丞相制

秦武王时代,秦国设立了两个丞相,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革了秦国的体制,建立了三公九卿的体制,三公是统领军队的将领,执掌监察的大臣,还有一位手握重兵的大臣,一位手持重兵的宰相,还有一人手持“金玺、紫玺印,执掌朝政,辅佐皇帝。”由秦国历代大臣,例如吕不韦和李斯,可知秦国在任用大臣时,最重视的就是人才。

第三个关于汉代初期“封侯拜相”的问题

不过,在刘邦建国以后,就有了一个“封侯拜相”的传统,那就是非侯不能为相。

而刘邦更是立下“白马之盟”,以“不无不王,无功不候”的誓言,以确保刘氏江山的稳固,其中的“功”自然就是“军功”。因此,汉代初期的宰相,都是由有功之人组成的。例如:

1、萧何在汉高祖年间。

2、曹参,王陵,陈平,审食其,汉惠帝,吕后在位期间。

3、周勃,灌婴,张苍,申屠嘉,汉文帝时。

4、陶青,周亚夫,刘舍,以及汉景帝年间的其他人物。

5、汉武帝前期,魏绾,窦婴,许昌,田蚡(以臧荼的姓氏为丞相的名义,以臧荼的名义封的),薛泽。

汉代初期,宰相之位显然为诸侯所把持。

一直到元朔五年,公孙弘被册封为宰相,“少年薛狱吏,犯过大错,赐给家人,放牧于大海之中”,这是汉朝历史上的第一个“布衣卿相”。

公孙弘的拜为宰相,是汉代王室从“立功”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也是汉代“封侯拜相”之始的结束。不过,从汉高祖建国到公孙弘成为宰相,这八十年来的宰相之位,却是一种倒退。不过,这样的妥协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汉高祖刘邦和他的后起之秀,可以将那些有可能对他们造成巨大影响的人赶尽杀绝。

但是,他们不可能将所有的人都赶尽杀绝,于是,封他们为丞相,或者是校尉,就成为了一种安慰他们的方式。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