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悲歌——后燕内讧火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拓跋珪虎踞中原

雁玉历史 2025-01-10 03:54:53

在敕勒川的北魏皇帝帐篷内,拓跋珪正与鲜卑和汉族的大臣们商讨南征的事宜。

各部落首领和鲜卑将领们他们聚在一起,各个情绪激昂,围着拓跋珪,齐声高呼:“大王您是天选之子,注定要主宰草原与大漠!也必将统治中原大地!”

拓跋珪听完也是激情澎湃,猛地一拳砸在毡毯上,对众臣说道:“我对着雄伟的大鲜卑山立誓,一定要征服整个天下。当拓跋鲜卑的铁骑踏上中原的土地时,我将成为一位真正伟大的帝王!”

此时,拓跋部的首领们争先恐后地高呼:“南征!南征!大王如同天空中翱翔的雄鹰!是草原上疾驰的骏马!是拓跋鲜卑人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焰!”

在公元396年的八月,大草原上秋意正浓,牧草茂盛,马儿肥壮。

夜晚,草地上的篝火熊熊燃烧,柴草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十道浓烟直冲云霄,在盛乐城的上空盘旋。

每个篝火边站着四位萨满巫师,他们腰间挂着一圈铜铃,手中敲击着木鼓,疯狂地跳跃着,口中念念有词地进行祈祷仪式。他们祈求天地神灵和祖先保佑此次征战顺利。

熊熊烈火向四周的部落传递着信息:鲜卑拓跋部即将展开南征行动。

经过三个月的周密筹备,拓跋珪发起了大规模的战略反击。北魏各部落集结了超过四十万步兵和骑兵,浩浩荡荡地向中原进军,意图攻打后燕。鲜卑拓跋贵族们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未知踏上征程。

魏军气势如虹,扬起漫天尘土,战鼓震天,一路南下穿过马邑,翻过句注山,旌旗飘扬,绵延两千多里。魏军分兵两路,左将军李栗率领五万骑兵作为先锋部队直指晋阳;而封真等将领则率军通过东道穿越军都关,进攻燕国的幽州地区。

魏军逼近晋阳,试图引诱燕军出城交战。由于城内粮食短缺,慕容农决定率领主力部队迎战北魏军队,双方在晋阳城外展开了激烈战斗,最终燕军败退回到城中。

随着慕容宝新政弊端逐渐显现,守将慕舆嵩在地方豪强的支持下投降了北魏,并紧闭城门不让慕容农进入。

无奈之下,慕容农带领数千骑兵向东撤退。北魏大将长孙肥紧追不舍,在潞川再次击败燕军,俘虏了慕容农的妻子和孩子,几乎全歼了燕军。慕容农虽身负重伤,但幸运地与三名骑兵一同逃回中山。

在北魏攻占并州的过程中,拓跋鲜卑首次深入中原核心区域。通常情况下,游牧民族初入大城市时会显得手足无措,因为他们不了解城市的复杂性,往往按照草原上的习惯行事,进行烧杀抢掠等破坏行为。

然而,年轻的魏王拓跋珪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成熟与智慧。他的举止优雅、处理事务从容不迫,完全按照封建国家的标准建立了朝廷的行政体系,任命了刺史、太守、尚书郎等一系列地方官员,大胆启用汉族知识分子担任要职。

只要有才能,不论年龄大小都能得到重用。从刺史到尚书郎等各级职位都由儒学之士担任。例如张恂等汉人被委任为各郡太守,他们致力于安抚民众、鼓励农业生产,使得并州地区逐渐恢复稳定繁荣。

在这次进军过程中,北魏军队没有伤害任何平民,也没有焚烧任何房屋,实现了近乎完美的和平过渡。

曾经战无不胜的将领慕容农被拓跋珪击败,这一结果令慕容宝大为震惊。他在东堂召集会议商讨对策时,所有文武官员都建议坚守城池,无人敢提议主动出击。这表明此时后燕与北魏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中山尹苻谟则主张利用险峻地形防守,阻止敌人越过太行山脉和长城关隘。他认为魏军兵力雄厚,且士气高昂,若让他们进入平原将难以抵挡,因此应依托地理优势坚决防御。

中书令眭邃主张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他认为:“魏军以骑兵为主,行动迅速且战斗力强,但他们携带的粮草仅够维持十天左右。我们应命令各郡县将居民集中起来,每千户人家组成一个堡垒,深挖壕沟,筑高壁垒,使田野间既无人烟也无粮食可掠夺。敌人到来后找不到任何可供抢夺的物资,最多六十天内便会因粮尽而被迫撤退。”

尚书封懿则支持苻谟的观点,并反驳了眭邃的意见:“当前魏军有数十万之众,是天下最强劲的敌手。即便百姓修筑了堡垒,也无法确保自身安全,这反而会将兵马和粮食拱手相让。此外,此举可能动摇民心,显得我们软弱无力。我认为应当据守关隘,与敌人决一死战,这才是上策。”

赵王慕容麟不同意凭险守关的策略,他赞同眭邃的看法,并提出更为保守的战术:“魏军现在士气正旺,正面交锋难以抵挡。我们应该固守中山城,等待敌人出现失误或弱点时再反击。”

于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防御方案:一种是凭借险要地形在边境拒敌;另一种则是通过坚壁清野打持久战。

这两种战术在历史上都是应对强国入侵的经典策略。

最终,慕容宝采纳了第二种建议,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了慕容麟,放弃了小城镇,集中力量保卫主要城市。他们加固城墙、储备粮食,并实施了坚壁清野的策略,为长期对抗北魏做好了准备。

可以说,慕容宝所选择的军事方案是当时最为明智的选择。

面对士气高涨的北魏军队,如果贸然出战必然会导致失败,就像慕容农的经历一样。只有在实力差距明显的情况下,较弱的一方才更倾向于采取持久战策略。这样不仅能保存自身实力,还能寻找敌方的弱点进行反击。

对于燕国而言,采取第一种方案并非明智之举。并州已经失守,太行山的关隘众多且大多已被北魏控制。

一旦敌军突破某个关隘,驻守的军队可能会陷入被切断后路的险境。分散兵力进行防御,容易顾此失彼,这也是西燕灭亡的原因之一。

此外,北魏军队以草原游牧民族为主,不擅长攻城掠地。因此,慕容麟选择坚守中山,并实行坚壁清野的策略,实为上策。那么,燕国能否通过持久战拖垮北魏大军呢?

北魏军队行动迅速,在占领晋阳后的次月,魏将奚牧便率军南下进攻汾川地区。与此同时,于栗磾与公孙兰带领两万步骑兵秘密东进,重新启用韩信当年修建的栈道。拓跋珪则亲自率领大军经井陉关直逼后燕国都中山城。

北魏军队进展神速,轻松攻克常山,这一结果甚至超出了拓跋珪的预期。由于燕军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防守,导致北魏骑兵几乎可以长驱直入,所到之处,各地官员要么逃窜要么开城投降,各郡县纷纷归顺北魏。后燕军集中力量固守大城市的策略,使得北魏军队几乎未遇抵抗便进入了河北地区。此时,只有中山、邺城和信都三座城市仍由后燕掌控。

随着寒冬的到来,北魏军队分成三路展开攻势:东平公拓跋仪率领五万骑兵直指邺城;冠军将军王建与左将军李栗则带领另一支五万大军进攻信都;而北魏的君主拓跋珪亲自率领部队攻打中山。

攻城战不仅需要精良的器械,还需要熟练的操作技能。

这对于擅长在草原上作战的游牧民族而言,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后燕国的首都防御工事极为坚固,因此中山之战变得异常艰难。

在高阳王慕容隆的带领下,燕军利用坚固的城墙顽强抵抗,从清晨一直激战至正午,成功击退了数千名魏军士兵。面对如此坚不可摧的中山城,拓跋珪无奈地叹息道:“中山城如此坚固,慕容宝又不肯出城应战。强攻只会导致大量伤亡,而长期围困则需耗费大量粮草。我们不如先去占领邺城和信都,待得手后再考虑如何应对中山。”

于是,拓跋珪决定绕过中山,转而集中力量攻击其他关键地点,并将部队南移至鲁口驻扎。事实证明,慕容麟确实是一位出色的将领,局势的发展正如他所料。

然而,北魏军队在这三路进攻中遇到了重重困难。拓跋仪在邺城遭遇了慕容德的夜袭,被迫撤退。

为了扭转局势,拓跋珪派遣辽西公贺卢率领两万骑兵前去支援。贺卢是贺讷之弟,同时也是拓跋珪的舅舅,按辈分也是拓跋仪的舅舅。由于贺卢不服从拓跋仪的指挥,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导致邺城的战况毫无进展。与此同时,王建与李栗的部队在信都也陷入了持久战,难以取得突破。

在魏国,各个部落间的矛盾随着战事的不顺逐渐加剧。据史书记载,“魏别部大人没根有胆勇,魏王恶之”。这句话显得颇为蹊跷,因为一位将领具备勇气和能力本应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为何反而会引起君主的厌恶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别部”的含义。“别部”指的是魏国部落联盟中除鲜卑拓跋部之外的其他部落。由此可见,拓跋部与其他被征服的部落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与猜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跟随拓跋珪南征的附属部落产生了不满情绪呢?这个问题并不难解答。草原民族作战的目的非常直接——掠夺财富,如金银财宝、牲畜、妇女和儿童等。

在草原上征战时,牧民们参战的积极性非常高。然而,当他们进入中原地区后,为了争取民心,拓跋珪制定了一些新的政策,例如“军之所行,不得伤民桑枣”,类似于现代军队中的纪律规定。习惯了草原自由散漫生活方式的部落首领们难以接受这种新纪律,尤其是那些在战争中牺牲了众多士兵却不能随意掠夺财物的规定,因此他们开始抱怨不断。面对这些不听从命令且有能力的部落首领,拓跋珪萌生了除掉他们的念头。

由于将帅之间的互不信任,导致了一场叛变。

没根背叛并投降了燕国,并建议偷袭魏军营地。慕容宝对没根的投降感到非常高兴,破格晋升他为镇东大将军。

然而,“处难则非济世之雄”的慕容宝并没有曹操那样的谋略。当年曹操在得到许攸投诚后,迅速采纳了他的计策,火烧乌巢,最终大败袁绍。

尽管如此,慕容宝虽然封赏了没根,但并未完全信任他。当没根提议夜袭魏营时,慕容宝没有派遣大量兵力支援,只给了他一百多名骑兵。尽管如此,没根依然选择了合适的时机——拓跋珪完全没有预料到坚守城池的燕军会突然发起攻击。

没根率领这一百骑兵伪装成魏军,利用魏军的口令混入敌营,一路杀到了中军大帐,差点擒获拓跋珪。

尽管拓跋珪狼狈逃走,但由于人手不足,没根只能短暂地制造混乱后撤退。原本可以取得大胜的机会就这样被浪费掉了。

进入冬季后,战局依旧没有明显变化,燕国在中原的三大据点一个也没能攻克。王建和李栗围攻信都两个多月,士兵伤亡惨重却未能攻下。

拓跋珪亲率大军进攻信都,守将慕容凤被迫跳墙逃往中山,信都城随即向北魏投降。虽然信都被攻克,但在邺城的北魏军队再次遭遇挫败。围城的拓跋仪和贺卢两军各自为战,缺乏协调,最终被燕军击败。

中原地区的战事久拖不决,之前被征服的并州以及魏国所在的塞外草原地区频繁发生动荡。

没根的侄子丑提当时在并州担任监军,当他得知叔父投降燕国的消息后,担忧自己会受到牵连,便率领军队返回草原发动了叛乱。贺兰部、纥邻部和纥奚部也纷纷加入这场反叛。

由此可见,反对拓跋珪的力量并非微不足道,而是拥有相当规模的势力。这些草原部落不愿意追随拓跋部南下征战,为拓跋部卖命,他们更倾向于回到草原继续他们的游牧生活。

不仅仅是被征服的部落有这种想法,就连拓跋部内部也有不少人怀有二心。

例如,在拓跋珪生死未卜之际,留守草原的拓跋顺曾试图自立为王以掌控国家事务。

面对国内的重重危机以及河北地区胶着的局势,魏军丧失了初入中原时的锐气,显然处于不利地位。

最终,拓跋珪决定撤军北返,并派遣使者前往中山向后燕求和,提出将其弟弟作为人质以表诚意。

拓跋珪真心实意向慕容宝求和,但这一次慕容宝并不买账,直接拒绝了讲和的提议。慕容宝心想:你国内局势动荡,想借机撤军回国?这根本不可能。你不能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这样我大燕国岂不是成了笑话?

于是,慕容宝决定采取行动。他首先拿出宫中的珍宝和宫女作为赏赐,在各郡县招募那些山野间的亡命之徒、强盗匪徒,以此扩充军队。同时,他还派遣使者前往北魏军营,指责拓跋珪忘恩负义。

随后,慕容宝动员了后燕全国的兵力,集结了十二万鲜卑汉人组成的步兵,还有较为精锐的三万七千骑兵,在曲阳柏肆(即今天的河北藁城市)驻扎下来,并在滹沱河北岸建立了防御营地,意图阻止撤退中的北魏军队。

这场战役,即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战役——柏肆之战,就此正式展开,它不仅是一场关键的军事对决,也重新定义了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

二月初九,魏军抵达滹沱河南岸并安营扎寨。慕容宝趁魏军尚未站稳脚跟,迅速率领部队渡河,并挑选了一万多名新招募的敢死队成员夜袭魏营,自己则亲自带领大军在敌营北部列阵,准备随时支援。如果慕容宝能早下决心,在当初没根投诚时就可以大败魏军。不过现在也不算太晚。

夜幕渐浓,广袤的原野上北风呼啸。后燕皇帝慕容宝头戴防风帽,身穿狐皮大衣,脚蹬高筒鹿皮靴,静静地伫立在滹沱河畔,任凛冽的西北风扑面而来,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先锋部队的一举一动。

敢死队借助风力点火,冲进魏军营地展开猛烈攻势。魏军瞬间陷入一片混乱,拓跋珪原本正在熟睡,听到警报后惊慌失措地从行军床上跳起来,赤着双脚就往外冲。

燕国将领乞特真带领一百多名士兵杀入中军大帐,左右厮杀,缴获了拓跋珪的衣物和靴子。魏国皇帝拓跋珪十分慌张,都光着脚仓皇逃到营地外,由此可见当时魏营的混乱局面,形势对燕军极为有利。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距离不远魏军大营不远的慕容宝却像观众一样,并没有下达全面进攻的命令,十几万大军只能无奈地在一旁等待。

正如段元妃所评价的那样,慕容宝的性格“柔而无断”,这四个字彻底摧毁了大燕国征服中原的梦想。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形势瞬息万变。

尽管拓跋珪逃到了营地外,他依然密切观察着局势的发展。在熊熊烈火中,燕军敢死队突然自乱阵脚,开始互相砍杀,可能是因为他们发现了魏营中的珍宝。

魏军作为部落联军,劫掠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技能。对于那些不抵抗的人,他们是不会去抢夺的;然而,对于那些敢于抵抗的人,他们则会毫不犹豫地进行掠夺。当攻下一座城池后,官府积聚的财富便成了他们的囊中之物。那些装满金银财宝的车辆和箱子令人垂涎欲滴,这也难怪强盗们会自相残杀。

拓跋珪抓住这一时机,击鼓召集刚刚溃散的士兵,侍卫和中军将士逐渐聚集过来。他命令在营地外插满火把,并指挥魏军骑兵不断冲击劫营的燕军,结果募兵大败,逃回了燕军的大阵。

慕容宝见局势已无法挽回,便渡过滹沱河撤退。

尽管慕容宝曾有绝佳的机会,但魏军其他部落的士兵已经逃得相当远。如果当时他果断地下令发动冲锋,拓跋珪能否安全返回塞上仍是未知数。

然而,这正是将领之间的差异所在,临战指挥的不同足以决定一场战争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

次日,拓跋珪整顿队伍逼近燕军营地。经过一夜激战,燕军士气低落,慕容宝只能撤回中山。魏军紧追不舍,燕兵屡战屡败。最终,慕容宝感到恐惧,抛弃大军独自率领两万骑兵逃走。

天空阴沉,风雪肆虐。慕容宝唯恐被魏军追击,下令士兵们抛弃袍甲、兵器等装备,轻装逃亡。

在狂风暴雪的侵袭下,无数燕国士兵冻死于路途,尸体横陈于道旁。他们不仅未能带回任何武器辎重,就连一把小刀也没有带回中山城。由此可见,将领的无能常常会导致整个军队的覆灭。

在柏肆之战之后,燕军丧失了与魏军对抗的实力,这让拓跋珪信心大增,决定调整原先的撤军计划,转而重新围困中山城。他仅安排大将庾岳带领一万骑兵返回草原平定叛乱。

庾岳不负期望,顺利地平息了三部的叛乱,使辽阔的草原重归宁静。

随着魏国内部局势的稳定,拓跋珪能够全力应对燕国。此时,慕容宝提出议和,表示愿意释放拓跋珪的弟弟拓跋觚,并割让常山以西的土地作为议和条件。

拓跋珪接受了这个提议并撤回了他的军队。然而,事后慕容宝心有不甘,违背了先前的承诺,再次改变了主意。

魏军再度回师,第三次围困中山城。自从进入中原以来,魏军历经近半年的苦战,伤亡惨重。尽管在柏肆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但始终未能攻克中山城。这次挫折让拓跋珪开始反思魏军进展缓慢的原因。他意识到,参合陂之战中的屠杀行为激起了燕国百姓的强烈反抗,导致他们坚决不降。

拓跋珪深感懊悔,一个伟大的征服者不应依靠屠杀俘虏来赢得胜利。

大规模的屠杀只会激起敌人的仇恨,导致魏军所到之处,燕国百姓纷纷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进行顽强抵抗。被围困的城市里,士兵们浴血奋战,宁死不降。

为了纠正过去的错误政策,拓跋珪实施了“安抚新附”的策略,不再对柏肆之战中的投降士兵进行杀戮,并罢免了一些过度杀戮的将领。这一系列措施旨在平息民众的反抗情绪,稳定局势。

例如,虽然拓跋素延在平定并州叛乱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由于他在讨伐过程中滥杀无辜,拓跋珪毫不犹豫地解除了他的职务。这一系列措施逐渐缓和了局势,为后续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为了赢得中原地区汉人的支持,并分化燕国的力量,拓跋珪在张衮等人的建议下,开始大量启用汉人中的杰出人才担任官职,参与国家军政要务。他先后任命了北方著名的士族领袖崔宏、屈遵和崔逞等人。

当时,河北地区战乱频繁,燕国的高阳太守崔宏逃到了海边的一个小岛上。拓跋珪亲自骑马追赶至海边,这一幕颇有“月下追韩信”的意味。他的诚意最终打动了崔宏,使其下船归顺,并与张衮合作,共同参与制定了北魏的多项军政制度。

与此同时,博陵令屈遵选择投降,拓跋珪授予他中书令一职,连升数级。燕国秘书监崔逞则被任命为尚书,掌管三十六曹。

通过降低征服者的姿态,拓跋珪成功稳定了河北地区的局势,赢得了部分百姓及汉人士族豪门的支持。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中山城内爆发了一场叛乱。

当人们面临危险时,往往会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然而,一旦形势稍有好转,利益的纷争又可能使人变得冷酷无情。在这样的背景下,慕容宝下令驻守辽东龙城的将领慕容会发兵救援,但由于对改立太子一事心存不满,慕容会对这一命令并不情愿。

尽管如此,在慕容宝多次催促下,慕容会最终勉强答应出兵,但他的军队在到达蓟城后便停滞不前。与此同时,魏军持续围困中山,而辽东的援军却迟迟未至,这让城内的士兵们感到绝望,他们渴望与敌人决一死战。

慕容隆向慕容宝请求出战,表达了与敌人拼个鱼死网破的决心。

面对无计可施的局面,慕容宝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燕军整装待发,准备出击,但负责军事指挥的慕容麟却多次阻止大军行动,导致慕容隆不得不四次集结部队又解散。

数千名急切的燕军将士聚集在皇宫门前,恳求慕容宝允许他们出战。慕容宝被将士们的豪情所打动,终于下达了出击的命令。慕容隆披甲上马,召集部下,表达了必死的决心,并对战士们留下了遗言:“如果我遭遇不幸,请你们中有人回到北方时,代我向我的母亲转达此刻的心情。”

就在大军即将出发之际,慕容宝再次听从了慕容麟的劝阻,取消了出战的命令。对此,将士们感到极度失望和愤怒,慕容隆含泪返回营地。慕容麟阻止燕军与魏兵决战,背后另有图谋,他打算趁魏军围城松懈之时发动军事政变。他唆使部将慕舆皓刺杀慕容宝,但计划被慕舆皓妻兄告发而败露。事情暴露后,慕舆皓及其同伙数十人打开城门投降了魏军。

慕容麟不再掩饰自己的野心,撕下了伪装,直接采取行动,派遣士兵劫持禁卫军将领慕容精,并要求他带领禁军杀死慕容宝。然而,慕容精拒绝了这个命令,结果被慕容麟杀害。随后,慕容麟带着亲信逃出城外,投奔丁零族部落,中山城内人心惶惶。

面对如此局势,慕容宝感到非常焦急。由于不确定慕容会率领的龙城部队的具体位置,慕容宝担心慕容麟可能会夺取这支力量并占领龙城,这将使他自己无路可退。因此,慕容宝决定撤回辽东地区。

在一个黑暗的夜晚,慕容宝带领鲜卑的皇亲宗室包括太子慕容策、亲王慕容农、弟弟慕容隆和儿子慕容盛等人,率领一万骑兵向北撤离。中山城顿时陷入混乱,部分人选择投降北魏,另一些则逃往邺城。由于失去了领导者,城市陷入了无序状态,民众惊慌失措,城门大开。

拓跋珪原本计划连夜进入中山城,但王建担心士兵们会在夜间失控抢夺财物,建议等到天亮再进城。考虑到慕容宝已经逃离,拓跋珪认为晚一天进城也无妨,于是采纳了王建的建议。

次日清晨,北魏的士兵们惊讶地发现中山城的大门紧闭。原来,城中的军民担心魏军会进行掳掠,于是拥戴未能及时逃离的皇族慕容详为领袖,共同坚守城池,拒绝让魏军进入。

尽管拓跋珪派遣部队试图攻破城门,但均未成功。感到沮丧的他,派人向城内喊话:“你们的皇帝已经抛弃了你们,自己逃走了,你们为何还要白白送死?”

城内的百姓却回应道:“我们只是些普通的小老百姓,只希望能拖延一些时间,哪怕只有十天半个月也好,以免重蹈参合陂那些人的覆辙。”

听到这样的回答,拓跋珪怒视着王建,心中的怒火几乎要喷薄而出。他暗自责怪王建,因为上次在参合陂的惨败就是他的馊主意造成的,这次又建议不要连夜攻城,结果导致现在无法进城。

愤怒至极的拓跋珪朝王建脸上吐了一口唾沫,并命令长孙肥和李栗率领三千骑兵去追捕慕容宝,但慕容宝跑得飞快,根本连影子都没追到。

由于军中粮食短缺,拓跋珪不得不撤回对中山的包围,转而前往河间寻找粮草。在此期间,中山城内部发生了动乱。

慕容详见魏军撤退后得意洋洋,不仅杀害了慕容宝留在中山的将领库官骥等人,还自立为帝,并且下令将拓跋觚斩杀枭首,以此表明与北魏彻底决裂的决心,企图借此增强民众抵抗的信心。

拓跋觚是拓跋珪的同母异父弟弟,担任北魏派驻燕国的外交官。由于索马事件导致两国关系恶化,他被扣留在中山城。慕容垂非常欣赏这位外孙,私下里有意让他成为魏国的新君主,并对他格外优待。在中山期间,拓跋觚专心学习经典,赢得了后燕人的尊敬。

然而,慕容详因杀害了拓跋觚,激起了拓跋鲜卑族的强烈愤怒,这一行为并未给他带来任何好处。为了震慑反对者,慕容详在其短暂的一个月执政期内大肆屠杀,包括王公在内的五百多人被杀,使得朝廷内外人人自危。但威望并不是通过杀戮获得的,人们逐渐对他失去了信心。

面对城中严重的饥荒,慕容详禁止居民外出寻找食物以防止魏军偷袭,结果导致大量民众饿死街头。

当慕容麟归来时,他利用民众对慕容详的不满情绪,迅速将其推翻,实现了自己长久以来的帝王梦。尽管如此,他的统治异常艰难,因为百姓连基本的食物都难以获得,他不得不允许人们出城寻找粮食。

现在攻城的魏军没有粮草,守城的慕容麟和燕国人也没有军粮。

坚持到底的人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这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又有几人呢?许多士兵或战死沙场,或因饥饿而亡,尸体腐烂,瘟疫肆虐。这场灾难对双方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魏军损失惨重,人畜伤亡过半,几乎没有人再愿意继续这场战争。

那些坚韧不拔的北魏勇士们泪流满面地向拓跋珪诉说:“跟随大王从边疆一路征战至今的士兵,如今只剩下四五成。”

当人员伤亡超过一半时,众将以为这次魏王必定会撤军。

然而,拓跋珪的回答出乎所有人意料,他的话语冷酷无情:“死亡是天意,有什么办法?普天之下的百姓都可以成为我的子民,关键在于我能否统治他们,难道我还怕没有臣民吗?”

拓跋珪向他的将领和部落首领们传达了三个明确的信息:

第一,绝不撤退;第二,不惧牺牲;第三,不担心草原各部落不会忠于他。

一片死寂笼罩着众人,有时候话语比死亡更令人胆寒。

拓跋珪的这番言论对那些曾为他出生入死的草原各部战士来说,显得尤为冷酷无情。他逐渐以中原百姓的皇帝自居,这一态度转变也为日后与拓跋部及其附属部落首领之间的矛盾埋下了隐患。

中山城的粮食终于耗尽,慕容麟在无奈之下率领两万燕军出城迎战,意图与魏军决一死战。

九月二十九日,即甲子日,拓跋珪发起了对中山城的总攻。太史令晁崇试图劝阻:“今日不吉利,昔日纣王就是在甲子日灭亡的,这一天被认为是疾厄之日,兵家通常会避开。”

然而,拓跋珪却冷笑着反驳道:“纣王虽在甲子日灭亡,但周武王不也是在同一天兴起吗?”

晁崇无言以对。最终,拓跋珪与慕容麟展开了决战,大破燕军,斩杀敌军九千余人,慕容麟侥幸逃脱,魏军则乘胜攻克了中山城。

对于投降的燕国公卿、尚书、将领、士兵共计两万余人,拓跋珪一律予以赦免,展现了他作为君主的宽广胸怀。随着中山城的沦陷,燕国皇叔慕容德从邺城南渡黄河,退守山东,后燕在河北的最后一块据点也随之丢失。

经过长达一年零五个月的激烈战斗,拓跋珪经历了从主动进攻到被动防守,再到重新掌握主动权的过程,最终彻底击败了强大的后燕,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大片领土,使北魏成为北方最强盛的国家。

继匈奴、羯族、慕容鲜卑、氐族之后,又一个胡族登上了中原的历史舞台。此时,人们不禁要问:慕容宝身在何处?慕容鲜卑是否会甘心于这场失败呢?

慕容宝,这位燕国的皇帝,在中山城被攻破后,匆忙逃离。他带着随从们日夜兼程,然而在途中,许多侍卫和官员纷纷离散。幸运的是,高阳王慕容隆带领着数百骑兵始终紧紧跟随,保护着慕容宝一行人。经过长途跋涉,他们终于抵达了蓟城——今天的北京。

对于慕容宝来说,到达蓟城就意味着接近了安全地带,因为只要穿过长城,就能抵达辽东地区,那里是慕容鲜卑族的传统领地。当他在蓟城见到次子慕容会率领的辽东军时,心中感到无比的宽慰。但是,慕容会的态度却异常冷淡,他的目光中甚至流露出一丝怨恨,这让刚刚松了一口气的慕容宝又开始担忧起来。

此前经历过的慕容麟叛乱让慕容宝变得格外敏感,他对慕容隆和慕容农透露了自己的忧虑:“你们觉得,慕容会不会是因为没能成为太子而对我怀恨在心?他会不会也想发动叛乱?”

两位亲信急忙安慰慕容宝,认为这只是年轻人的傲慢与任性,并无恶意。

然而,为了以防万一,慕容宝还是决定将部分辽东军的指挥权分配给两位王爷。

得知这一消息后的慕容会既愤怒又恐惧,意识到一旦回到龙城,父亲很可能会完全剥夺他的兵权。如果失去军队的支持,自己这个非太子的地位将变得毫无意义。回忆起祖父临终前对父亲的嘱托,再看看现在坐在皇位上的兄长,慕容会心中充满了不甘。既然父亲如此不仁,那么自己也不必再守孝道了。

慕容会擅长与人交往,平时与士兵们关系融洽,辽东的将士们感激他的恩情,不愿意归附于二王。在慕容会的鼓动下,辽东军队的将领们集体觐见皇帝,请求任命慕容会为统帅,带领部队南下解救中山之围。

然而,慕容宝身边的亲信担心如果慕容会掌握了大权,可能会报复他们曾经支持太子慕容策的行为。于是他们纷纷劝谏:“清河王未能成为太子,对此显得非常不满。而且清河王才华出众、武艺高强,善于赢得人心。陛下若采纳辽东将领们的建议,臣等担忧一旦解除包围后,恐怕会发生类似春秋时期卫辄拒父那样的事件。”

这里提到的“卫辄拒父”是春秋时期的典故:卫国太子卫蒯聩因违背卫灵公命令逃亡国外,后来其子卫辄即位,拒绝让父亲回国。这些近臣以此为例提醒慕容宝,如果让慕容会去解中山之围,那么慕容宝可能也会像卫蒯聩那样无法回到中山城。

这番话正好击中了慕容宝的心思,但他明白目前还需要依赖辽东军队的支持,不敢直接拒绝。于是他委婉地对大家说:“慕容会还年轻,才能不及两位王爷,怎么能让他独自领兵呢?我需要依靠他来处理事务,怎么能让他离开呢?”尽管如此,将士们还是带着失望的情绪离开了。

父子间的危机一触即发,亲信们建议皇帝处决慕容会。然而,侍御史仇尼归得知了这一计划,并强烈建议慕容会抢先一步行动,除去两位王爷并废黜太子,甚至将皇帝囚禁起来。尽管局势紧迫,慕容会仍犹豫不决,未能采纳此计。

另一方面,慕容宝向慕容农与慕容隆提议铲除慕容会,但两位王爷坚决反对,认为在大敌当前之际,父子相残只会成为笑柄。

慕容宝无奈地感叹道:“慕容会的反心已定,你们这般仁慈,不愿早早动手,恐怕一旦变故发生,他必将首先害死诸位叔父,接着便是朕,到时候切莫因今日的宽恕而后悔。”

三人密谋的消息再次泄露给慕容会,令其愈发恐惧,最终决定迅速采取行动。大军即将抵达龙城,驻扎于广都黄榆谷(今辽宁朝阳西南努鲁儿虎山畔)。

随后,慕容会派遣仇尼归与吴提染干率领二十多名勇士,在夜幕掩护下分头袭击慕容农和慕容隆。吴提染干潜入慕容隆营帐,一刀斩下了他的首级。

慕容农虽被刺客砍伤头部,但他强忍剧痛奋力反抗,成功擒住仇尼归后逃入深山。

仇尼归失踪后,慕容会担心阴谋暴露,决定抢先一步行动,连夜赶往慕容宝处,诬陷两位王爷:“慕容农和慕容隆企图谋反,已经被我制服了!”

慕容宝心中最担忧的事情终于成真,但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安慰慕容会道:“朕对二王早有怀疑,你做得很好。”

慕容会以为自己成功骗过了慕容宝,便下令加强警戒,并亲自带领队伍加速前往龙城。

最终,慕容农逃离追杀,从山中返回营地。这位辽西王头部重伤,几乎能看到脑髓。面对满面鲜血的慕容农,慕容宝严厉地质问道:“先帝驾崩时,你曾誓言辅佐朕,如今为何违背诺言,成了叛贼?”随即下令将其关押。

在中午时分,大军已经行进了十几里路,士兵们开始埋锅做饭。慕容宝召集了众臣前来共进餐食,并借此机会商讨如何处置慕容农的罪责。当所有大臣都到齐后,慕容会也入座参与。

席间,慕容宝向禁军将领慕舆腾使了个眼色,示意他行动。

于是,慕舆腾心领神会,悄悄地走到慕容会的背后,突然拔剑刺去。然而,慕容会反应迅速,他低下头一躲,尽管如此,剑刃还是划过了他的头部,留下了一道长长的伤口,鲜血立刻涌了出来。

惊慌之下,慕容会猛地跳了起来,冲出了帐篷。见状不妙,慕容宝带领着数百名骑兵亲信迅速撤离,直奔龙城而去。随后,父子二人各自率领军队,在城外展开了一场激战。最终,慕容会战败,逃往中山,被镇守那里的慕容详所杀。

得知中山沦陷的消息后,慕容宝决意重返中原,于是调动了辽东的所有兵力,从龙城出发南下。此次出征,慕舆腾担任先锋,慕容农统领中军,而慕容宝则亲自指挥后军,三支队伍连绵近百里,气势恢宏。

然而,这种表面上的强大无法掩盖内部的疲惫。由于燕国常年征战,士兵们早已心生厌倦。在行军途中,后军将领段速骨与宋赤眉趁机发动叛乱,拥立慕容隆之子慕容崇为帝。

慕容宝仓皇逃至慕容农所在的中军,两人联合慕舆腾的前军试图平息叛乱。但是,士兵们对战争已无心恋战,不愿再继续南进或自相残杀。结果,中军士兵纷纷丢弃武器逃离战场,前军也随之溃散。无奈之下,慕容宝和慕容农只能退回龙城。

在龙城中出现了一位野心勃勃的人物——兰汗。兰氏家族作为鲜卑族的贵族,与慕容家族世代联姻。兰汗不仅是慕容垂的舅舅,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慕容宝的次子慕容盛。他暗中与叛军首领段速骨勾结,率领军队在龙城东边建立了一个大营。

长乐王慕容盛将附近的居民迁入城内,动员了一万多名壮丁登上城墙进行抵抗。当时,段速骨的同谋仅有百余人,其余士兵都是被迫参与叛乱,因此士气低落。

三月间,段速骨开始进攻龙城。慕容农因担心守不住城池,又受到兰汗的诱惑,便趁夜潜逃至段速骨的军中,试图以此保全自己。次日清晨,段速骨等人发动攻势,但城上的士兵奋力抵抗,导致段速骨的部队损失了数百人。

为了动摇城内的士气,段速骨让慕容农绕城行走。慕容农一向以忠诚和勇敢著称,城中的士兵因此才坚持抵抗。

然而,当他们看到慕容农出现在敌军阵营时,无不震惊失色,士气崩溃。段速骨趁机攻破了龙城,纵容部下肆意屠杀和掠夺,死伤无数。

慕容宝、慕容盛、慕舆腾、张真、李旱、赵恩等人则轻装骑马向南逃亡。段速骨将慕容农囚禁在宫殿内。

段速骨的主要谋士阿交罗认为高阳王慕容崇年幼无力,打算拥立慕容农为帝。然而,慕容崇的心腹鬷让和出力犍得知此计划后,将慕容农和阿交罗处死。

兰汗利用这一混乱局面,击败了段速骨,并占领了龙城,成为了辽东的新统治者。他废黜了慕容崇,改立太子慕容策,并派人寻找慕容宝,试图引他回到龙城,实则是为了彻底消灭慕容家族。

实际上,兰汗的真实意图是将慕容策作为诱饵,吸引慕容宝回城,以便一举将其擒获。

此时的慕容宝已经无处可去,因为留在中原的最后一支慕容家族的力量——范阳王慕容德的部队也已撤离邺城,退守山东,并拒绝接纳他们,慕容德自己也有称帝的打算。

流亡在外的慕容宝开始怀念家乡。

危险!危险!慕容盛反复告诫他的父皇,留在中原进行游击战还有一线生机,但返回龙城无疑是自投死路。他对自己的岳父兰汗的野心了如指掌。

然而,对于从小生活在富贵环境中的慕容宝来说,上山打游击比夺去他的生命还要痛苦。他厌倦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一心渴望回到龙城过上安稳的日子。

慕容盛拦住父亲的马头,泪流满面,恳求父皇相信自己。可是,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使慕容宝忽视了潜在的危险,最终拒绝了儿子的忠告。

慕容宝回到龙城后,结局已注定,他与儿子慕容策被囚禁后,最终双双被杀。

兰汗自封为大单于、昌黎王,他的兄弟兰堤被任命为太尉,兰加难则成为车骑将军,兰家兄弟掌握了后燕的政权。

慕容盛当时藏身于荒郊野外,听闻父亲遇难的消息后,毅然决定前往龙城奔丧。部将们纷纷劝阻:“这不是自投罗网吗?”

慕容盛却冷笑道:“兰汗性格愚钝,我现在走投无路去投靠他,他必定会顾念我与他女儿的婚姻情分,不会对我下手。只要给我十天半月的时间,我定能手刃仇人,报此血海深仇!”

拓跋珪三岁便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建立了伟大的功业,这正应了陆游那句名言“自古功名属少年”。

而慕容盛正是慕容鲜卑家族中的年轻才俊,他一生历经磨难:十一岁时被困于长安城,十二岁时逃往慕容冲处寻求庇护,十四岁时又从慕容永的军队中逃离,回到了中山。

慕容盛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与深邃的心思,这一点在他十二岁时便已得到证实。

当时,慕容冲在阿房登基称帝,慕容盛曾言:“若要成为十人的领袖,必须比其他九人都更为出色,方能稳固地位。如今慕容冲既无过人智慧,亦无显著功绩,更未曾施恩于民,却已然骄傲自满。依我之见,他必败无疑。”果然,慕容冲最终被部下所杀。

当慕容垂从淮淝之战后退至河内,举起反秦复国的大旗时,慕容家族的许多成员仍滞留在长安。经历关中战乱后,他们随鲜卑大军东归,慕容盛也在其中。

东归大军行至山西时,慕容永尚未称帝。十四岁的慕容盛对叔父慕容柔及弟弟慕容会说:“主上虽已在幽、冀两地复兴大业,但东西两方仍未统一。我们身处嫌疑之地,无论聪明与否,都难逃一死。为何如此?若显得愚昧,他人或许会怀疑你是故意伪装;而表现得过于聪明,则更为危险。因此,不如趁早向东归去,如鸿鹄展翅高飞,一飞万里,切莫坐以待毙。”

慕容盛早已洞悉慕容永的野心,在他年仅十四岁时便已预见未来的局势。

慕容永刚登上西燕皇帝的宝座,就对慕容皇族展开了一场血腥的清洗。然而,慕容柔、慕容盛和慕容会却幸运地逃过了一劫。

这三位叔侄从长子城逃离后,沿着小路向东前往中山。在穿越太行山时,他们遭遇了一群强盗。

年轻的慕容盛表现得异常冷静且自信,他对那些强盗说道:“我身强体壮,入水不沉,在火中亦不会被烧伤,你们谁敢挑战我的锋芒?现在把你们的箭插到百步开外的地方,如果我能射中,那你们就要小心自己的性命;若射不中,我会束手就擒。”这群强盗根本不相信这个少年的话,但还是照做了。

结果,慕容盛一箭命中目标。强盗们见状大惊失色,不仅放弃了抢劫的念头,还给了他们一些钱财作为资助,让他们顺利返回中山。

当慕容垂见到儿子和孙子们平安归来时,非常高兴。他询问三人关于西燕国的情况以及是否有机会攻取长子城。

慕容盛回答道:“敌军内部混乱,士兵们都渴望回到东方家乡。陛下应施行仁政,等待最佳时机。一旦大军出发,敌军将士必定会放下武器投降,如同孝顺的儿子回到慈祥的父亲身边一样。”说着,他在地上画出了详细的地形图,展示了西燕国的地理环境及军事布局。

慕容垂对聪明勇敢、心思缜密的慕容盛十分喜爱,摸着他的头笑着称赞说:“从前魏武帝曹操曾抚摸明帝的头并赐予他侯爵之位,我的爱孙,难道不应该得到同样的待遇吗?”

慕容盛自幼历经坎坷,四处漂泊,这些经历塑造了他勇敢且果决的性格。一旦他认定某件事,便会不顾一切地去完成。他的自信很大程度上源于他有一位贤良淑德、对他深情厚爱的妻子。当他们抵达龙城时,慕容盛拜见兰汗,而兰氏兄弟则一致建议兰汗除掉他。

为了拯救丈夫的生命,慕容盛的妻子兰氏先是向她的母亲乙氏求情,随后又逐一跪在兰家兄弟面前,泪如雨下,恳请他们放过自己的夫君。兰汗被这份真情打动,决定将慕容盛留在宫中,并给予了他特别的关照。

尽管兰氏兄弟多次劝说兰汗处决慕容盛,但兰汗并未采纳他们的意见。相反,慕容盛巧妙地利用机会,在兰汗与他的兄弟们之间制造猜疑。随着时间推移,兰汗兄弟之间的信任逐渐瓦解。

暗地里,慕容盛鼓励慕容家族成员发起反抗,最终促使兰汗的外孙慕容奇发动了一场叛乱。

面对这一局势,兰汗派遣兰堤率军平叛,而慕容盛则进一步挑拨离间:“像慕容奇这样的少年,绝无可能策划如此大规模的行动,恐怕有人假借其名号起事,意图成为内应。鉴于兰堤素来傲慢,难以让人信赖,不应将重兵交予他指挥。”

兰汗认为此言有理,意识到内部可能存在隐患,于是剥夺了兰堤的军事指挥权,转而任命部将仇尼慕率领军队前去镇压慕容奇的叛乱。

兰氏兄弟听闻消息后勃然大怒,决定联合起来进攻仇尼慕的军队。兰汗愈发觉得慕容盛所言有理,于是再次集结部队,派遣太子兰穆去讨伐兰氏兄弟。兰穆分析道:“叔伯们并不足惧,最令人担忧的是慕容盛,他必然是此次事件的幕后黑手,我们应当先除掉他。”

兰汗深以为然,便派人前去邀请慕容盛,打算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行动。然而,又是兰氏暗中向自己的丈夫透露了这一消息,慕容盛称病未去赴约。事情纷繁复杂,兰汗暂时搁置了对慕容盛的疑虑,让兰穆率军偷袭兰氏兄弟,并取得了大胜。

兰氏父子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功宴来庆祝胜利。在宴会上,他们喝得酩酊大醉,完全没有意识到兰穆麾下的将领大多已被慕容盛收买。

深夜,慕容盛借上厕所之机,翻墙进入东宫,与那些将领们一起杀死了兰穆。随后,慕容盛正式从幕后走到台前,率领士兵攻入王宫,斩杀了兰汗,并将兰氏家族的所有成员全部清除。

慕容盛通过伪装和虚情假意,最终成功地报了弑父之仇,上演了一出中国版真实的王子复仇记。

慕容盛一贯冷酷无情,甚至打算处决自己的妻子兰氏——一个为了保全自己而甘冒生命危险周旋的女子,她的家族与他有着血海深仇。幸亏有太妃丁氏的极力劝阻,兰氏才得以保住性命,但她终究未能成为皇后。在这场亲情与爱情的抉择中,身为女性的她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兰氏毅然选择了爱情,为了丈夫不惜让自己的父亲和兄弟惨遭不幸。然而,她最终是否赢得了慕容盛的心呢?不必苛责男子薄情,毕竟女子的一生往往充满了悲剧色彩。

慕容盛思维独特,他主动放弃了帝号,改称庶人天王,以此表明自己不敢僭越祖宗的功业。他吸取了父亲因软弱而失去国家的教训,对臣民实施严苛的统治,并采用残酷的刑罚,自认为可以洞察一切细微之事。对于那些稍有不满的大臣或将领,他会毫不犹豫地先发制人,导致许多人因此丧命。

尽管如此,慕容盛确实聪明过人。每隔十日,他会亲自审理案件,无需严刑逼供便能准确破案。然而,水至清则无鱼,他的这种治理方式使得皇族和功臣们人人自危。禁军将领们密谋刺杀慕容盛,事情败露后,五百多人被处决。随后,这些人的儿子率领敢死队再次潜入皇宫发动袭击。慕容盛亲自带兵迎战,在战斗中被一支突如其来的暗箭射伤。

中箭受伤的慕容盛强撑着身体,坐在轿子上前往前殿,从容指挥,平息了混乱的局面,随后便溘然长逝。令人惋惜的是,这位历经磨难、忍辱负重最终实现复国大业并完成复仇的庶人天王,年仅二十九岁便离世,在位仅三年。

慕容盛的一生充满了悲情色彩,他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在千军万马和矢石如雨的战场上毫发无伤,却不幸被奸佞之人所害。

慕容盛去世后,丁太后不顾众人反对,不让太子慕容定继承王位,而是扶持她的情人慕容熙登上了天王之位,慕容熙成为了慕容鲜卑后燕国的最后一任君主。由于连年战乱,辽东地区的慕容鲜卑族人已经无力再向中原进军,为他们的仇恨讨回公道。

不过,他们心中稍感宽慰的是,自己的宿敌——北魏皇帝拓跋珪最终疯癫,并且死于亲生儿子的刀下。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