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雄并立——拓跋珪北征柔然,击溃刘卫辰,慕容垂攻灭翟魏和西燕

雁玉历史 2025-01-09 02:59:56

在古代的大草原上,始终遵循着弱肉强食的法则。日益强大的拓跋贵族渴望更多的牧场、奴隶、牛羊以及财富。拓跋珪立志复兴代国联盟昔日的辉煌,他的目光犹如鹰隼一般,越过连绵起伏的阴山山脉、广袤无垠的大戈壁和松涛阵阵的林海,搜寻着一个又一个猎物。

后燕国皇帝慕容垂察觉到了来自北方大草原的潜在威胁,这位六十九岁的不败名将再次拿起武器。战神出征,慕容鲜卑的铁骑迅速踏平了两个王国。敌人被消灭之后,下一个目标便是曾经的盟友。

在拓跋代国瓦解之后,大漠南北陷入了分裂的状态。从西伯利亚到蒙古边境,一直延伸至阿尔泰山、杭爱山和肯特山的广袤戈壁滩北部草原上,栖息着众多游牧部落,如西北部的高车族、南边的铁弗匈奴、柔然族以及贺兰匈奴等,各自占据着一片丰美的草场。

而在大兴安岭的南端,则聚集了诸如库莫奚、契丹与解如等凶猛且野蛮的林地部落。

公元388年四月,正值北魏登国三年,拓跋珪动员了魏国联盟的所有兵力,发起了对北方草原的大规模征讨,并向东进军征服林地部落,开始了统一漠南漠北的征程。

六月间,拓跋珪麾下的骑兵于弱落水(即今天的内蒙古拉木伦河)之南重创库莫奚部落,俘获了四部混杂的牲畜十余万头,随后大军渡过弱落水。库莫奚尝试集中力量偷袭,但被拓跋珪再次击败。

接着,魏国远征军继续向东挺进至女水一带,成功击溃了解如部落。次年正月,拓跋珪率领骑兵突袭了高车族东部的各个部落,掠夺了大量财富。二月,在女水河畔又战胜了吐突邻部,将该部落中的男女老幼全部迁往云中川充当奴隶。此次东征北伐,魏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共缴获马、牛、羊共计四十余万头。

经过一年的休整,拓跋珪将目光转向了西部的高车人,并率领大军西进数千公里,直至鹿浑海(今新疆布伦托海,即福海县)。他从中挑选出最精锐的骑兵,向西北快速推进百余里,突袭了高车袁纥部,缴获了超过二十万匹马、牛和羊。这次西征再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然而,在攻打吐突邻部时,魏军遇到了一些困难。作为贺兰部的一个附属部落,吐突邻得到了贺讷和贺染干兄弟及其统领的各部落的支援,但最终还是被魏军击败。拓跋珪意识到,与强大的贺兰部之间的冲突已不可避免,因为贺兰部已经公开与魏国为敌,而且其实力不容小觑。

与此同时,魏国派遣使者拓跋仪前往后燕国的都城中山城。拓跋仪不仅是拓跋珪的堂弟,也是贺氏改嫁后的家族成员,他们同属慕容垂的外孙辈。此次访问中,拓跋仪一方面向燕帝表达了谢意,另一方面提议两国联手对抗贺兰部。不过,拓跋仪此行还有另一个目的——暗中考察后燕王国的实力。随着自身力量的增长,拓跋珪对占据中原地区的后燕国也怀有吞并之心。

在中山城那金碧辉煌的宫殿中,后燕皇帝慕容垂以草原霸主自居,接见了来自草原的使者。他态度傲慢,在龙椅上慵懒地斜倚着,白眉低垂,眼帘微闭。

当听到拓跋仪转达魏王的感恩之词时,慕容垂冷哼一声,质问道:“为何魏王不亲自前来致谢?”

拓跋仪镇定自若地回应道:“我们的先王与燕国祖先曾一同为晋朝皇室效力,关系亲如手足。我此次作为使者前来,在情理上并无不妥。”

从代王和燕王皆受晋朝册封这一点来看,两国本是平等的关系。

此时的慕容垂已是一位历经百战的名将,他让燕国重获新生,对东晋的战争胜利使山东地区归入后燕版图,后燕也一跃成为北中国最具实力的国家。

后燕军队多次出兵塞外援助魏国作战,拯救拓跋部于危难之中。慕容垂身为拓跋珪祖父辈的人物,自然盛气凌人:“我现在威名远扬,岂能与过去相提并论!”你所说的都是多久以前的事了?

拓跋仪毫无惧色地说:“大燕如果想凭借武力增强自身实力而不是注重品德修养,那是军事将领们的事,不是我这个使臣所能知晓的。”他的言辞间透露出一股杀伐之气,但老谋深算的慕容垂却并未在意,只当作是年轻气盛者的轻狂之语。

通过默默的观察,拓跋仪回到国内对拓跋珪说:“慕容垂年事已高且身体虚弱,太子慕容宝既无能又胆小,范阳王慕容德自恃才华,绝不会甘心成为未来君主的臣子。一旦慕容垂去世,燕国内部必将陷入混乱,那时才是我们图谋的最佳时机,现在还不是时候。”

魏国与燕国之间的紧密同盟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尽管拓跋仪在朝堂上委婉地反驳了慕容垂的意见,但燕国的老皇帝依然决定继续支持北魏,并派遣赵王慕容麟率领军队出塞攻打贺兰部。

慕容麟与拓跋珪率领的西征胜利的魏军会师,在意辛山(现今位于内蒙古二连浩特西南)大败贺兰部及其盟友纥突、纥奚三部联军。纥突部和纥奚部战败后,选择向魏国投降。

面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贺兰部本应团结一致对外。然而,贺染干却企图暗杀兄长贺讷,导致双方发生混战。贺兰人的内斗,无疑为敌人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慕容麟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最终后燕军成功俘虏了贺讷,并收编了数以万计的投降牧民。

分配战利品往往伴随着诸多矛盾与痛苦。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拓跋珪和慕容麟就贺兰部的去留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那个时代战争频发,加上大量汉人南迁,导致人口资源极度紧张。

胜利的一方通常会将战败方的民众强制迁移到自己的都城附近进行农业生产,以此增加财政收入,后燕也不例外。然而,拓跋珪同样急需人口,因此不同意慕容麟强行迁移贺兰部的计划。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燕帝慕容垂发布了一项折中的命令:贺兰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贺讷带领留在草原,另一部分则由贺染干率领迁往中山,两国各自分得一半。尽管如此,慕容麟依然不满,回到中山后对慕容垂说:“儿臣观察到拓跋珪的行为举止,认为他将来必定成为国家的大患,不如召他入朝,让他的弟弟代管国事。”

慕容麟为人极为狡猾,眼光敏锐,从拓跋珪的行为中察觉到了其潜在的巨大野心。

然而,慕容垂并未采纳这一建议,因为他有更为紧迫的任务需要处理,并不想在此时招惹拓跋珪。

当时,后燕控制着今天的河北、辽宁等地,而在山西则有另一个燕国政权——西燕,在河南还有一个魏国政权,即翟魏。

翟魏是由丁零族的翟辽建立的小国,虽然国力较弱,但因其地理位置处于东晋、后燕和西燕之间,而得以生存下来。

翟辽以其狡诈手段,在三国势力间游刃有余,顽强地维持着国家的存在。每当东晋势力强大时,他就投降东晋;当后燕或西燕占据优势时,他又向它们称臣。面对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人物,即便是以智谋著称的慕容垂也多次被愚弄,最终决定彻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在战争中,马匹是必不可少的资源。燕国的核心军事力量是由重装骑兵构成的,这些骑兵需要高质量的战马才能发挥其战斗力。而北方的大草原正是优良马匹的主要产地,因此为了支持其频繁的军事行动,后燕必须依靠北魏提供的军马来维持其军队的需求。

两国之间的外交往来频繁,表面上看起来双方的关系相当和谐。然而,随着后燕为了应对与西燕及翟魏即将爆发的冲突,决定增加从草原进口的战马数量时,谈判陷入了困境。

由于后燕对优质战马的无尽需求与拓跋珪势力的增长之间产生了无法调和的冲突,北魏最终拒绝了继续向后燕供应所需数量的战马。作为回应,后燕扣押了来自北魏的使者——拓跋觚。

这一举动激怒了拓跋珪,因为拓跋觚不仅是他的同母异父兄弟(由他们的母亲贺氏所生),而且还是王室成员。结果,后燕不仅未能获得所需的战马,还导致了两国关系的彻底破裂,最终北魏停止了与后燕的所有联系。

在蒙古高原,贺兰部、西方的高车部落以及东方的库莫奚等部落都被魏国所灭。此时,在广袤的大草原上,唯一还能与魏国相抗衡的就只剩下位于朔方地区的匈奴铁弗及其附属部落柔然了。

北魏的拓跋珪总是能在逆境中崛起,他与后燕的关系恶化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于是,北魏开始联合西燕,迅速对铁弗匈奴发起了进攻。在大草原上的各个部落里,匈奴铁弗由于占据着河套地区那片肥沃的草地,实力最为雄厚。然而,在面对塞外部落间的争斗时,曾经经历过无数风雨的刘卫辰却失去了年轻时的锐气,唯恐失去河套这块宝地。

刘卫辰就像一条摇尾乞怜的小狗,谁强大就去巴结谁。他对南边的后秦俯首称臣,又向东边的西燕卑躬屈膝,摆出一副奴颜媚骨的样子,但这并不能改变其最终走向覆灭的命运。

为了实现对大草原的统一,稳固魏国的后方,并确保在与后燕作战时没有后顾之忧,拓跋珪毅然决然地将矛头指向了刘卫辰及其附属的柔然部落。

柔然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我们对它的了解非常有限。然而,这个民族却是突厥民族的孕育者。尽管我们常常惊叹于突厥的狼头大纛,却往往忽略了柔然曾是突厥狼群的主宰。

那么,柔然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有人认为,威震欧洲的阿瓦尔人实际上就是柔然人的后代;还有观点指出,蒙古族的始祖可能也是柔然人。关于柔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个名叫“木骨闾”的孩子。当时,鲜卑拓跋部的代王猗卢统治着草原,频繁地掠夺高车诸部。

他通过大规模的“掠骑”行动,抢夺牲畜以补充军需物资,俘获的人丁则被编入军队,而老幼妇孺则沦为奴隶。这一系列的掠夺行为,成为了柔然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这样的历史背景不仅揭示了柔然的复杂性,也展示了其在古代北方民族中的重要地位。

根据《魏书·高车列传》中的记载:“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或云其先匈奴之甥也。”

从这段文字中,结合考古资料和其他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讨高车的起源。

高车最初自称为狄历,春秋时期被称为赤狄,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丁零。丁零还有其他称谓,如丁令、丁灵和钉灵,这是一个主要活动在贝加尔湖区域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

随着匈奴向西迁移,丁零占据了原先属于匈奴的土地。到了三国时期,各部鲜卑南迁,占据了匈奴旧地,并对大漠南北的各个部落进行了掠夺。在这种压力下,丁零被迫四处迁徙,就像匈奴人一样。

一部分丁零人迁移到了塞外的阴山地区,被北方人称为敕勒。另一部分则迁入中原地区,仍被称为丁零,在淝水之战之后建立了翟魏政权。还有一些丁零人与匈奴混居在一起,在贝加尔湖南部继续他们的游牧生活,这些人在汉人眼中被称为高车。

在北方草原上,高车与匈奴两族共同过着游牧生活,他们的语言相近。高车由多个部落组成,其中较大的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和异奇斤氏六大部落。据《魏书》记载,有一段故事生动地展现了高车与匈奴之间的联姻历史。

传说中,匈奴单于育有两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国人皆视若天仙。单于认为,如此美丽的女儿不应嫁给凡夫俗子,而应许配给天神。

于是,单于在漠北的荒无人烟之地筑起一座高台,让两个女儿居住其上,并向苍穹祈祷:“愿天神亲自迎娶。”三年过去了,天空中并未出现任何迹象表明天神有意迎娶她们。母亲想要接回女儿,但单于坚决不同意。

又过了一年,一头老狼不分昼夜地守在高台下嚎叫,并用爪子挖掘洞穴,无论天气多么恶劣,它始终坚守不离。

小女儿对父亲说:“您将我留在此处,本意是让我等待天神的到来,如今老狼出现,或许它就是天神派来的使者。”她打算走下高台与老狼结合,姐姐惊恐万分地劝阻道:“那是一只野兽,不可玷污了父母的名声!”

然而妹妹心意已决,缓缓走下高台,成为了老狼的妻子,并生下了许多后代。这些后代逐渐繁衍壮大,形成了一个族群,他们喜欢引吭高歌,歌声犹如狼嚎。

匈奴人称高车人为“狼族”,并视之为自己的外甥一族。由于高车人所使用的车辆轮径巨大且辐条众多,因此汉人称之为“高车”。

在一次对高车部落的突袭中,拓跋鲜卑人俘获了一名幼童。这名幼童前额光秃,年纪尚小,对自己的名字一无所知。于是,捕获他的人给他取名为“木骨闾”,这个名字意为“秃头”。由于鲜卑拓跋部习惯编辫发,而高车部落则剃发,这种发型与后来蒙古部落的剃发方式相似,因此有人认为“木骨闾”可能意为“蒙古里”。

随着年龄的增长,木骨闾变得强壮英勇,并从奴隶身份中解脱出来,成为了一名骑兵。然而,由于违反了军令面临处决,木骨闾聚集了一百多人逃入大沙漠的山谷之中,最终投靠了纥突邻部。

木骨闾去世后,他的儿子车鹿会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吸引了不少牧民追随,并自称为柔然。据说,“柔然”这个词在蒙古语中有“贤明”的含义。车鹿会选择以与父亲名字相近的“郁久闾”作为家族姓氏。

在那个时期,柔然部落的实力相对较弱,他们依附于拓跋代国,并担任别部首领,定期向代国进贡马匹、貂皮等物资。冬季时,他们会迁徙至漠南地区,而夏季则返回漠北。

车鹿会去世后,经过三代传承,首领之位传到了郁久闾地粟袁手中。

地粟袁去世之后,柔然部落分裂为两部分:长子匹候跋接管了东部,次子纥提则统治了西部。

当拓跋珪重建代国并建立魏国之后,他开始向东征伐北方各部落,大多数部落都归顺了魏国,但柔然依旧选择效忠于匈奴刘卫辰。在刘卫辰的影响下,柔然频繁袭击魏国边境的部落。为了彻底消灭刘卫辰,拓跋珪决定先解决这个帮凶——柔然。

在公元391年,即北魏登国六年的冬季十月,拓跋珪在击败贺兰部后的三个月内,迅速发动了对柔然部落的攻势。柔然部落因畏惧北魏军队连胜的威名,从其狼山的游牧地举族逃走。拓跋珪率领部队长途追击,自狼山向西追赶了六百里。只见四周衰草连天,被朔风卷起,茫茫四野中不见柔然人的踪迹。

由于轻装上阵,魏军粮草供应不上,将领们和部落首领都认为继续追击毫无意义。然而,拓跋珪性格固执且自信,不愿轻易放弃。

大家想起他对谋士张衮的意见总是采纳,便请求张衮前去劝说。

张衮同样认为追击无果,便传达众将的想法给拓跋珪:“敌人已远,我们的粮食也耗尽,不如尽早返回。”

拓跋珪却自信地笑着反问道:“如果我们宰杀备用马匹,作为三天的食物,是否足够?”了解成吉思汗蒙古大军西征历史的人会知道,蒙古骑兵每人配备两匹马,在长途行军时轮换骑乘,以确保人不休息而马可以歇息。

当到达战斗地点时,无需休整即可换乘另一匹未负重的马直接投入战斗。因此,魏军也采用了类似的策略,所以拓跋珪才会提出这个问题:“即使粮食短缺,我们还有副马,若将其宰杀作为三天的食物,是否可行?”

众人思索后一致认为这确实可行,并点头表示认可:“足够!”虽然食物的问题解决了,但回来的路上又该如何应对呢?

拓跋珪目光坚定,果断决定:“那就继续追击!”

在广袤无垠的戈壁滩上,魏军骑兵昼夜兼程,天空湛蓝如洗,与大地融为一体。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偶尔能看到几丛骆驼刺和芨芨草,在凛冽的北风中显得格外枯黄憔悴。

戈壁已失去了最后一丝绿意,呈现出一种凄凉的灰褐色,仿佛诉说着无尽的荒芜与寂寥。魏军的马蹄声震耳欲聋,扬起的尘土弥漫在空气中,回荡在这片浩瀚的戈壁之上。

终于,魏军在南床山下追上了逃窜的柔然部落。魏骑如猛兽般迅猛出击,迅速将柔然人分割包围。刀光剑影间,鲜血四溅,战场上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柔然两部首领匹候跋与纥提丢下族人仓皇而逃。魏军随即展开了残酷的屠杀与掠夺。战争总是如此残忍,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劫掠从未停止。魏军抢夺了大量财物、牲畜、妇女和儿童,几乎俘获了半个柔然部落。

拓跋珪得意地向众将领解释道:“你们知道我前几天问三天粮食的意思吗?”众将领摇头表示不解。拓跋珪接着说:“柔然部落带着家畜逃跑多日,到了水源处必然会停留。我派出轻骑追赶,计算路程远近,料定不超过三天一定能追到。”众将领听后无不佩服。

魏军将领长孙嵩与长孙肥持续追击柔然残余势力。长孙嵩追赶至平望川(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在那里击败并斩杀了柔然别部首领屋击;而长孙肥则向西追至涿邪山(今阿尔泰山东脉),迫使匹候跋投降。在这次行动中,魏军俘虏了柔然王族郁久闾纥提及其子郁久闾曷多汗、侄儿郁久闾社仑、郁久闾斛律等数百名柔然宗室成员。

在成功消灭柔然部落之后,拓跋珪立即率领六千精锐骑兵迅速返回。面对众将的疑惑:“既然敌人已被打败,为何还要如此匆忙地撤军?”

拓跋珪自信地回应道:“我料定刘卫辰这个老家伙会趁我们全力进攻柔然之时,对我们进行偷袭。趁着他还未察觉,我们必须快速回军截击,这样才能确保胜利。”

自从北匈奴迁徙到远方后,南匈奴所建立的汉国及前赵相继覆灭。然而,匈奴铁弗部依然坚守着匈奴昔日辉煌的荣耀。

随着拓跋魏国势力的逐渐壮大,刘卫辰感到如坐针毡,由于他缺乏进取心,只能眼睁睁看着拓跋珪日益强大。最终,战争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其附属部落也受到了打击。

刘卫辰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明白拓跋珪的目标是铁弗匈奴。在拓跋珪远征柔然之际,刘卫辰之子直力鞮动员了国内所有牧民,集结了一支九万大军偷袭魏国。九万人在当时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这几乎是刘卫辰押上了匈奴人的全部家当。

拓跋珪早已预料到刘卫辰不会对柔然之战坐视不管,因此率领六千骑兵从戈壁迅速返回,并急行军至铁岐山(今包头阴山北)。在那里,他收集了弓箭和牛车,布下了方阵,并命令士兵们手持强弓硬弩,在铁岐山南设下埋伏。当匈奴大军突然遭遇魏军时,顿时陷入混乱。

直力鞮见敌军人数不多,便指挥匈奴骑兵发起猛烈冲锋。然而,凭借有利地形和牛车的掩护,魏军利用强大的弓弩火力,向匈奴军队倾泻了一波又一波的箭雨。

轻装上阵的匈奴骑兵毫无防备,遭受了惨重的损失,最终溃败而逃,直力鞮也仅以单骑逃脱。拓跋珪仅凭六千骑兵便大破九万匈奴军,堪称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弓弩对于轻骑兵而言犹如克星,若轻骑兵不顾一切地依赖人数优势冲击车阵,几乎没有不失败的先例。汉代李陵、晋代马隆都曾用过这种战术,屡试不爽。

拓跋珪乘胜追击,正值寒冬,黄河渡口被冰封住。魏军自五原郡金津(今内蒙古包头西)强行渡河,直捣铁弗匈奴部落的核心地带,逼近刘卫辰的都城代来城,导致匈奴部众陷入恐慌。刘卫辰与直力鞮父子弃城而逃,魏军顺势攻克代来城。

随后,魏将伊谓率轻骑兵紧追不舍,直至木根山(今内蒙古五原西),成功俘虏了直力鞮。刘卫辰则被自己的部下所杀,并将其首级献给了拓跋珪。魏军继续前进,直到盐池(今陕西定边北),擒获了刘卫辰的宗族。

在前秦出征代国的战役中,冲突是由刘卫辰挑起的。拓跋珪心中满是旧怨新仇,于是他在黄河岸边处决了刘卫辰家族中的五千多人,并将尸体抛入黄河,导致河水被染成了红色。

在这场屠杀中,只有刘卫辰的三子刘勃勃成功逃脱。而这个刘勃勃,就是后来击败刘裕率领的关中军队并建立匈奴大夏国的赫连勃勃。

这场胜利后,河套地区的各个胡族部落纷纷向魏军投降,使得魏军获得了超过三十万匹马和四百万头牛羊,这比他们在之前与草原各部落作战所获得的所有财富还要多。铁弗匈奴积累的所有财产,甚至连一只羊都没能幸免于难,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北魏国家的经济实力。

此时,拓跋鲜卑的领土东至勿吉,西达鹿浑海,北抵贝加尔湖,南至长城沿线,整个大漠南北的大片草原都成为了他们的牧场。随着北魏对草原各部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邻近的后燕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为了应对这种局势,慕容垂加速了他的军事行动,开始对附近的翟魏和西燕发动大规模进攻。

后燕国的皇帝慕容垂察觉到了来自北方大草原上的潜在威胁,这位69岁的不败名将再度拿起武器。为了实现心中的目标——消灭西燕国的皇帝慕容永,他加快了对周边国家的军事行动。

然而,真正的智者不会仅凭一时之气行事。慕容垂深知需稳扎稳打,所以在进攻西燕之前,他决定先解决黎阳地区的丁零人小国。

公元388年,也就是北魏登国三年,丁零族建立了自己的魏国,而此时山东已被后燕占领。东晋曾因名将谢玄领军北伐士气高涨,但随着谢玄病逝,朱序接替其职位并驻守洛阳,晋军的气势不再如从前那般凌厉。

丁零首领翟辽见状,向后燕提出归顺请求。实际上,翟辽善于玩弄权术,他曾多次反复无常地投降又背叛后燕,利用慕容垂重视仁义的心态,试图通过表面上的降服来避免被讨伐的命运。

但是,慕容垂最终失去了耐心。面对翟辽又一次的投降提议,慕容垂果断拒绝,并处决了前来谈判的丁零使者,以此表明立场。翟辽则立即宣布自己为大魏天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由丁零族主导的中原政权——翟魏。

翟魏的领土面积不大,位于黄河两岸,夹在后燕、西燕和东晋之间。翟魏巧妙地利用大国间的权力斗争维持自身的势力均衡,这让慕容垂对狡猾多变的翟辽无可奈何。

翟辽在位时间短暂,仅三年便去世,其子翟钊继承王位,并将年号改为定鼎。虽然他的野心很大,但似乎缺乏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借此机会,慕容垂率领后燕军队大举进攻翟魏。

面对危机,翟钊迅速向西燕求援。西燕皇帝慕容永与朝中大臣商讨对策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部分大臣主张保守策略,他们认为:“敌方两强相争,双方都会消耗巨大,我们只需静观其变,何必冒险出兵?”

而另一部分主战派则提议立即出兵,并提出围点打援的战略,他们指出:“慕容垂实力强大,翟钊虽弱小,但我们若能迅速支援,便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我们可以派遣部队攻打中山,白天布置疑兵,夜晚点燃大量火炬,使慕容垂感到威胁从而撤军。届时我军正面迎击,翟钊从后方包抄,这正是消灭慕容垂的大好时机,绝不能错过。”

慕容永最为忌惮的人便是慕容垂,除非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否则他绝不愿意与慕容垂交手。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慕容垂一生从未尝过败绩。

后燕的大军迅速攻占了丁零国的都城黎阳,并在黄河北岸布阵列队。翟钊孤注一掷,将所有兵力撤至南岸,依靠黄河这一天然屏障进行防御。此时,慕容垂与他的将领们站在黄河岸边,望着奔腾不息的河水,只见对岸的丁零士兵阵容整齐,警戒森严。

众将感叹道:“丁零人向来勇猛善战,且已做好充分准备,我军不宜轻易渡河!”

然而,慕容垂却轻扬白眉,微微一笑:“翟钊这小子能有何作为?今日就让大家见识一下!”

原来,慕容垂早已谋划好了一条声东击西的策略。距离黎阳约四十里处另有一渡口,名为西津口。

于是,慕容垂下令将营地迁往西津口,并制造了一百多艘牛皮战船,船上站满了士兵,逆流而上。翟钊远远看到这一幕,以为慕容垂打算从西津口渡河,便急忙调动部队前往西津口防守。

慕容垂秘密派遣将军慕容镇,从黎阳渡口连夜渡河,并在天刚破晓时完成了防御工事的建设。翟钊察觉到中计后,急忙返回攻击慕容镇的营地,但后燕军队坚守不出战。丁零部落的士兵因往返奔波而疲惫不堪,无法攻下燕军的营地,最终只得撤退。

与此同时,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农率领部队从西津渡河,与慕容镇的部队内外夹击,使丁零部落大败。翟钊被迫撤退至滑台,并带着家人和剩余兵力北渡黄河,进入白鹿山进行游击战。

随后,慕容农向慕容镇提议:“翟钊缺乏粮食,无法长期待在山中。我们不妨假装撤军,等他下山后再发动攻击。”于是燕军佯装撤退,留下侦察骑兵监视动向。

​果然,没过多久,翟钊便下山了。慕容农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回军突袭并包围了敌军,迫使丁零军队投降。翟钊则独自骑马逃往西燕国的都城长子。慕容永曾任命翟钊为车骑大将军。然而,仅仅一年后,翟钊因谋反被处死。就这样,由源自贝加尔湖的丁零族所建立的翟魏政权,在仅仅存在了四年之后,便宣告覆灭。

曾经的前燕帝国疆域辽阔,涵盖了如今的河北、山东、山西全境以及辽宁、河南的部分地区。但到了慕容垂试图复兴之时,其控制范围仅限于山西一地。

北魏登国八年(393年)的秋天,慕容垂抵达邺城,召集文武百官,计划利用战胜翟魏的有利形势进攻西燕。多数将领持反对意见:“慕容永并未侵犯边境,而我军历经多年征战,士兵们已疲惫不堪,不宜再度兴兵。”

唯有范阳王慕容德力挺出兵:“慕容永不过是旁系宗亲,却妄图称帝,混淆视听。唯有将其铲除,方能凝聚大燕民心,即便士卒疲惫,也必须行动。”

当时已六十九岁高龄、一头银发的慕容垂仰望着天空中排列成行的大雁,秋风瑟瑟,红叶漫天飞舞,他目光炯炯,立下誓言:“尽管我年事已高,但我轻轻拍打口袋,剩下的这点智慧也足以应对他们,绝不能让这个祸患遗留下来,成为子孙后代的负担。”

(原文引用:“吾虽老,叩囊底智,足以取之,终不复留此贼以累子孙也。”)

后燕和西燕以太行山脉为天然屏障,分界线明确。太行山的五个重要隘口成为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西燕凭借这些险峻关隘进行防御。

在这片险峻的太行之巅,慕容鲜卑的两位顶尖高手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太行山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但这场战争的结果表明,再坚固的地势也无法替代智慧的力量来赢得胜利。

慕容垂集结了七万步骑主力,兵分两路进攻西燕。第一次战役爆发时,张崇率军出井陉关,直指晋阳;平规则率领部队攻打沙亭(今河北临漳西南)。面对后燕的强大攻势,西燕的慕容永任命尚书令刁云和车骑将军慕容钟统帅五万大军在潞川布防。

次年二月,第二次战役再次拉开帷幕。慕容垂留下慕容宝之子清河公慕容会镇守邺城,并征调地方部队,宣称将兵分三路再次进军。

慕容楷从滏口出发,慕容农从壶关进军,而慕容垂亲自率领一支部队从沙亭出发,大造声势,各军准备就绪。

为了应对后燕的军事部署,慕容永迅速调整兵力,严守滏口陉等关键隘口。他以台壁(今山西黎城西南)作为总后方,聚集粮草供应前线,并派遣小逸豆归、王次多、勒马驹三位将领率领一万兵马负责保卫工作。

后燕三路大军在邺城西南集结,超过一个月未见行动。慕容永心中满是疑虑,认为慕容垂经验丰富、谋略深远,这次三路出兵却迟迟不进,必定另有图谋。

考虑到太行陉道路宽广,慕容永怀疑慕容垂可能采用声东击西之计,暗中派遣部队穿越太行陉或者轵关陉。于是,他召回了驻守在滏口陉的所有兵力,集中在轵关(现位于河南济源西北),封锁了太行陉的通道。

尽管慕容永也十分狡猾,但与慕容垂相比仍显逊色。慕容垂故意让大军按兵不动长达一个月,就是为了制造迂回包抄的假象,迷惑西燕军队。

当得知慕容永撤走了滏口陉的防守力量时,慕容垂亲自率领主力部队穿过滏口陉,一举攻占天井关,直逼西燕的重要粮仓台壁。

慕容永急忙命令大逸豆归前去救援台壁,然而平规击败了他;接着小逸豆归从台壁出战,又被慕容农打得落花流水。

在这场战斗中,后燕军斩杀了勒马驹,俘虏了王次多,小逸豆归只能逃回城内,最终台壁被后燕军重重包围。

慕容永发现自己中了慕容垂的计策,愤怒不已,命令驻守在潞川的大将刁云和慕容钟回援台壁,并召回轵关陉的所有军队返回长子城。然而,刁云和慕容钟被后燕军的强大攻势吓破了胆,选择率部投降。这一举动让慕容永怒不可遏,他下令处决了刁云和慕容钟的家人,并亲自率领五万精锐部队前往台壁。

当慕容永的军队行进到距离台壁南边三十里的地方时,远远看见前方旗帜飘扬,原来是慕容垂亲自率领的后燕大军严阵以待。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慕容永激励士兵们奋勇向前,亲自击鼓助威,西燕军士气高涨,向着后燕军发起了猛烈攻击。慕容垂指挥军队迎战,两军随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混战。

战斗中,慕容垂假装败退,慕容永以为有机可乘,立即驱兵追击。追了几里路后,突然间,埋伏已久的慕容国带领骑兵从山谷中杀出,切断了慕容永的退路。

紧接着,四周的伏兵纷纷现身,慕容垂立刻掉头反击,彻底击败了西燕军,斩杀了八千余人。慕容永仓皇逃回长子城。随着台壁失守,晋阳的守军听闻消息后弃城而逃,后燕军顺势占领了晋阳。

随后,后燕各路兵马包围了西燕的都城长子,慕容永试图向后秦求援。有人建议道:“当年石虎攻打龙城时,太祖坚守不出,最终奠定了大燕的基础。如今慕容垂已是七十高龄之人,厌倦战争,不可能长期围困我们,我们应该坚守城池,拖垮敌人。”

慕容永采纳了这个建议,但并没有坐以待毙,一方面向晋朝献上玉玺请求援军,另一方面向魏王拓跋珪求救。然而,在晋、魏两国的援军还未到达之前,长子城内的部分将领打开城门投降,引后燕军入城,慕容永被捕。

面对这位挑战慕容鲜卑皇族正统的对手,慕容垂愤怒地斥责了一番,最终下令将慕容永斩首示众。

燕帝慕容垂在消灭翟魏和西燕后,获得了大量领土,势力日益壮大。当长子被围困时,魏王拓跋珪应慕容永之请求,派遣其弟拓跋虔与大将庾岳率领五万骑兵东渡黄河,前往救援西燕,并驻扎在秀容(今山西忻州市境内)。

尽管西燕最终覆灭,两军并未直接交战。

此前,后燕与北魏的关系曾一度紧张,虽然两国因急于向外扩张而发生了索马事件及扣押人质等摩擦,但并未因此爆发军事冲突。然而,这两个原本关系密切、世代通婚的鲜卑族国家之间的裂痕已难以弥合。

如今,随着北魏出兵援助西燕,双方的军事对立态势正式形成。在各自清除了周边敌对势力并巩固了自身后方之后,北方两大强国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为什么人类总是陷入战争的泥沼?为何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战争的噩梦,从诅咒中挣扎出来却又再次投身其中?

鲜卑族是一个以武力著称的民族,他们普遍早熟,历代王族年少便精通骑射。慕容鲜卑更是其中的典型,他们的辉煌、衰败、复兴与最终的覆灭,无一不是通过战争来实现的。

慕容垂的一生,正是慕容鲜卑性格的真实写照。他自十三岁起征战高句丽,历经大棘城之战、入关之战、擒杀冉闵之战、淝水大战、复国之战、灭翟魏之战以及统一两燕之战,几乎每战必胜。然而,尽管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慕容鲜卑的命运却注定是一场悲剧。

慕容垂逐渐意识到,再坚强、勇敢的战士也会对战争感到厌倦和反感。经过无数次的战斗,慕容鲜卑的贵族和平民都已疲惫不堪,如同日暮黄昏般心力交瘁。

与此同时,拓跋鲜卑在拓跋珪的带领下迅速崛起,四处掠夺草原上相对弱小部落的财富。北魏的迅猛扩张让慕容垂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受其民族好战传统的驱使,慕容垂毅然决定举起武器,一场关乎北方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即将拉开帷幕。

在对比交战双方的实力时,无论是从综合国力还是军队的战斗力来看,后燕都占据明显优势。后燕的军队历经了自淝水之战后的十余载战火洗礼,这些士兵曾水淹邺城、五桥泽击败东晋北府兵、攻克滑台、夺取晋阳、围困长子、攻破台壁,在中原大地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堪称当时最为精锐之师。

然而,拥有最精良具装重骑兵的后燕军,为何最终会遭遇惨败?难道是因为魏国军队更为强大?答案是否定的。魏军是由各个部落组成的联军,在武器装备和军事训练方面都无法与后燕军相提并论。

就在后燕大军准备挥师北上之际,戎马一生的老皇帝慕容垂却突然交出了军权,将指挥权转交给太子慕容宝。作为一支军队的核心灵魂,指挥官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这一变动对战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前,燕国的大臣高湖对拓跋珪和慕容宝进行了对比,他认为慕容宝不及拓跋珪:“拓跋珪沉着勇敢且富有谋略,自幼历经磨难,军队强大,不可轻视。而皇太子年轻气盛,志向坚定、锐不可挡,若将军事指挥权完全交予他手中,恐怕他会低估魏国的实力,因轻敌而导致失败。”

尽管高湖措辞委婉,但其言外之意十分明显,毕竟慕容宝是未来的燕国皇帝。

拓跋珪从十六岁开始起兵复国,在草原上征战多年,他在高柳城击败了拓跋窟咄,于弥泽湖大破刘显,西征库莫奚至弱落水,东伐吐突邻于女水,北攻高车诸部,并千里奔袭柔然,渡河消灭匈奴,这一系列辉煌的胜利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卓越的指挥官。

相比之下,慕容宝从未独自指挥过任何一场战役,本就不是拓跋珪的对手,再加上他心高气傲,锐气十足。如果让他掌握全部兵权,统领全国精锐之师,必定会骄傲自满,轻视敌人,最终招致失败。

慕容垂深知,论军事才能,慕容宝不如其他儿子,但他让慕容宝担任主将的目的,是为了锻炼他。

慕容垂的子嗣众多,其中慕容农、慕容隆和慕容麟等皆以卓越的军事才能闻名遐迩。然而,太子却未曾立下任何军功。“泼墨汉家子,走马鲜卑儿。”没有显赫的战功,在鲜卑族中难以赢得人心,又怎能服众并登上帝位?

高湖深知慕容垂的心思,他警告道:“如果事情的发展偏离了我们的预期,不仅会损害太子的威望,还可能破坏大局。”

尽管如此,慕容垂仍坚持锻炼太子,不愿听取这些建议。后来的事实证明了高湖的预见,慕容宝确实不是拓跋珪的对手。

慕容宝作为慕容垂的第四子,由大段后所生,并因嫡出身份被册立为太子。年少时的慕容宝是个纨绔子弟,性格轻浮且缺乏志向。然而,在成为太子之后,他一改往日作风,开始深入研究儒学,并逐渐展现出对时政的独到见解,其文笔也日益精进。不过,他有一个小缺点,那就是喜欢迎合慕容垂身边的宠臣,以此获取他们的赞誉,最终赢得了朝中士大夫的好评,甚至连精明的慕容垂也被蒙蔽。

尽管慕容宝心思缜密、善于伪装,但他的无能却被一个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就是慕容垂的皇后——小段后段元妃。

段元妃劝说慕容垂废黜太子,另立新君:“太子资质出众,举止雍容,但性格优柔寡断。若天下太平,他或可成为仁慈明智的君主;若逢乱世,则非济世之才。”鉴于当前局势动荡不安,群雄纷争不断,将国家托付给太子恐怕无法带来繁荣昌盛。

接着,她又提及赵王慕容麟:“赵王为人狡诈且野心勃勃,平日里对太子颇为轻视。一旦陛下驾崩,太子必然无法掌控赵王,内乱恐将不可避免。”

小段皇后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她看穿了慕容宝兄弟的本质,并预见到了局势的发展。果然,如她所料,在未来北魏大军压境之际,慕容宝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后燕的一个个城市相继失守。

而慕容麟不仅没有伸出援手,反而处处设置障碍,最终暴露出他觊觎皇位的野心。兄弟间的争斗导致北魏顺利占领了燕都中山,使得后燕失去了中原地区的统治权。

遗憾的是,小段皇后的远见和苦心并没有得到慕容垂的理解,反而引起了不必要的猜疑。

慕容垂冷冷地讽刺道:“你想成为骊姬吗?”在春秋时期,骊姬曾谋害晋献公的世子申生,因此慕容垂怀疑小段皇后意图为其子争夺太子之位。

一代杰出的将领慕容垂,尽管在军事上展现出了深思熟虑的一面,但在政治策略方面却显得缺乏远见。他在选定继承人的问题上,与晋武帝司马炎犯了类似的错误,过于依赖既定的制度而忽视了个人才能的重要性。为了确保权力交接的平稳过渡,他过分强调嫡长子继承制,却忽略了新君主是否具备应对突发局势的能力。

慕容垂明白治理国家不同于开疆拓土,因此选择了备受士族儒生推崇的慕容宝作为接班人。然而,在天下未定、战事频仍之际,这一选择显得不合时宜。

既然慕容垂决心让慕容宝继承大统,便不遗余力地为其树立权威。过去总是亲率大军征战的他,这次将讨伐北魏的重任交给了慕容宝。

然而,这一决策最终导致了慕容鲜卑历经千辛万苦才复兴的大燕国走向覆灭。这种安排不仅未能稳固政权,反而暴露了继承人处理复杂局势能力的不足,使得原本有望再度崛起的燕国陷入了不可逆转的困境。

​自古以来,英雄多历经磨难,而纨绔子弟少有成就。一方是从小经历重重考验、在战火中成长的遗腹子;另一方则是生于富贵之家,在父亲庇护下长大的贵族公子。

胜负似乎早有定数。

公元395年(北魏登国十年)五月,燕国皇帝慕容垂任命太子慕容宝为统帅,率领辽西王慕容农与赵王慕容麟,统率八万鲜卑步骑从中山出发,经马邑向塞北进军攻打魏国。范阳王慕容德和陈留王慕容绍则带领一万八千步骑兵殿后,负责粮草运输及后勤保障。

这场中原帝国与草原帝国之间的关键战役就此拉开帷幕。这场关乎两大王朝命运的重要会战,因一个美丽之地的名字被铭记于史册——这就是参合陂之战!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