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
1.王武卫.你了解冠心病的并发症吗[J].药物与人,2025,(02):33-35.
2.许佳毅.速速了解老年人的“心脏第一杀手”——冠心病[J].健康必读,2025,(04):157-158.
3.马伟钦.冠心病预防、诊断与现代治疗技术[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25,(01):46.
张运,是我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他是中国冠心病诊疗模式革新的推动者,也是中西医学融合研究的引路人。从“手抄本求学”的青年工人,到享誉国际的医学学者,张运的一生,始终围绕一个目标:让心脏病诊断更精准、治疗更安全、患者更有希望。

1952年,张运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医生家庭。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父母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家庭骤然失去庇护。年仅十几岁的他白天在工厂做钳工,夜晚借着煤油灯苦学专业知识。张运曾整本手抄《机械制图》,工厂所有图纸几乎都出自他手。最难时,他甚至躲在玉米地里偷偷学英语。知识,是他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1973年,高考恢复,张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医学院,师从著名心血管专家高德恩教授。当时国内医学教材极度短缺,他一边系统学习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一边偷偷跟随刚被“解放”的英语教授胡玫学习,在田间地头默背五年制英语教材,为后来打通中外医学交流打下语言基础。
1983年,张运公派赴挪威奥斯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曾质疑:“中国学生能完成这个难度的课题吗?”他没有辩解,而是主动选择了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定量化诊断这一复杂研究课题。张运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6小时,连坐公交的时间都在推导公式。最终,他创新性提出了多普勒超声定量诊断方法,将心脏瓣膜病的检查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2分钟。研究成果连续发表于《英国心脏杂志》,震动欧洲学界。

1985年博士答辩时,评委会临时提出一道刁钻问题:“如何比较中西医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异同?”张运连夜赶赴美国国会图书馆查阅中医典籍,将中医“不通则痛”的理论与西医导管扩张术巧妙结合,完成了一场跨学科演讲,令评委震惊。挪威文化科学大臣在毕业晚宴上感叹:“张运让挪威学生见识了中国人的聪明与深度。”
回国后,张运把研究重心全面转向冠心病的机制探索与诊疗路径创新。他敏锐地察觉到:传统冠心病治疗思路大多围绕“狭窄斑块”展开,而斑块破裂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核心,在于心肌细胞的整体代谢与功能环境。
在这个基础上,张运提出了“太阳系模型”:将心肌细胞置于核心位置,周围则是斑块、炎症、微血管病变等多个环节——这不仅打破了“狭窄即病灶”的旧思维,也为冠心病诊疗带来了系统性新视野。该理论已被纳入国际指南,推动全球冠心病治疗观念从“局部堵塞”向“全局调控”转变。

在临床实践中,张运进一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远比狭窄更致命。传统活血化瘀药物虽能短暂改善血流,但难以真正增强斑块稳定性。他选择以通心络胶囊为切入点,开展一系列系统研究。
最初动物实验中,服药组兔子的动脉斑块破裂率为0%,而对照组高达60%。尽管团队中有人怀疑:“中药能比他汀强?”但张运坚持扩大样本至75只,并持续追踪关键炎症因子IL-6与TNF-α的表达变化。最终结果表明,通心络通过稳定纤维帽、抑制炎症反应,显著增强了斑块稳定性。这项研究发表于《美国生理学杂志》,成为国际主流心血管期刊首次接受的中药复方研究论文。
2019年,张运主导的大型多中心CAPITAL研究在全国35家医院实施,共纳入1212例冠心病患者。研究表明,通心络可使颈动脉斑块进展延缓37%,心绞痛发生率下降47%。《循环》杂志专文评论:“这是中药复方首次以高等级证据证明其可靶向稳定动脉斑块。”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中医药在冠心病预防领域的证据空白,也极大提升了国际医学界对中药科研的信心。

科研之外,张运也始终重视基础科研与临床应用的结合。2004年,他推动山东大学设立教育部“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培育跨学科科研团队。张运指导的博士后中,既有数学建模专家研究血流动力学,也有纳米技术学者专攻血管微结构,在“交叉学科攻坚”的模式下不断拓展冠心病研究的边界。
今天的张运,早已被誉为中国心血管医学的旗帜性人物。他不仅在专业领域树立了权威,更以踏实严谨的学术精神,成为无数年轻医生追随的榜样。从少年时借煤油灯苦读图纸、默记英文单词,到亲自推进“通心络”研究进入国际循证体系,张运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临床与科研的交汇点上,不问得失,只为让更多中国人有机会跨过病痛的“高坎”。
四十余年的一线实践让张运越来越清楚,冠心病绝非仅仅是“血管狭窄”这么简单的事情。它背后,是一个复杂的代谢失衡系统,与慢性炎症、心理状态、饮食作息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张运常说:“血管通不通,是起点;血管养不养,是关键。”

在他眼中,药物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血管长期健康的,是每一个日常生活中看似细微却至关重要的变量——饮食节律、情绪稳定、身体代谢的节奏,甚至是睡眠质量。
有一次,在一场大型心血管健康宣讲会上,一位年轻记者当场提问:“张教授,很多患者按时吃药、不抽烟不喝酒,甚至做了支架手术,可心绞痛还是老毛病一样反复发作。这到底是为什么?到底有没有一种方法,能真正把心脏养好?”
面对这个问题,张运没有回避,他语气平和却十分坚定地回答道:“大多数人理解的‘心脏养护’,无非是清淡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这当然是基础,但还远远不够。我常提醒患者,还有三个不太起眼但非常关键的日常细节,只要坚持做到,反复发作的心绞痛就能明显减少,支架也不会那么容易再次堵塞。只要你认真去做,几个月后身体自己会告诉你答案!”

第一件事,是控制情绪波动,尤其避免“突然的情绪激动”或“长期情绪压抑”。
情绪与心血管健康关系密切,短时间内的愤怒、焦虑、惊吓,可能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飙升、心率加快、冠脉收缩,甚至诱发斑块破裂和心绞痛发作。而长期处于抑郁、紧张、压力之中,也会持续激活体内炎症通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加速发展。研究发现,焦虑程度越高,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越高。因此,保持稳定的情绪,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需求,更是保护心脏的“刚需”。
第二件事,是保持良好的睡眠节律,尤其避免“睡得太少”或“睡眠质量差”。
睡眠对心血管系统的修复作用不可忽视。充足、规律的睡眠有助于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同时还能调节神经系统、控制炎症反应。相反,睡眠不足或作息紊乱,会导致体内激素紊乱、交感神经持续活跃,长期下来会加重心血管损伤。研究显示,长期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7至8小时睡眠者。尤其对冠心病患者来说,晚上入睡困难、频繁醒来、早醒,都是需要引起警惕的信号,建议及时调整作息,必要时寻求专业睡眠干预。
第三件事,是调控进食节奏和方式,特别是避免“晚餐过饱”“吃得太快”或“经常夜宵”。
不少人虽然控制了饮食内容,却忽视了进食的时间和节奏,这对血管健康也有不小影响。晚餐吃得太晚、太多,会增加夜间血糖和血脂波动,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内脏脂肪堆积,进而加重动脉硬化的风险。同时,进食过快也会增加交感神经负荷,诱发胃肠道反射性地刺激心脏,容易引发心绞痛或不适。而频繁吃夜宵则会打乱体内代谢节律,让血管始终处于“应激”状态,不利于血管修复。

因此,建议晚餐尽量在晚上6点至7点之间完成,食量控制在七八分饱,并放慢进食节奏,每顿饭用时不少于20分钟。避免边看电视边吃饭、狼吞虎咽等习惯,同时减少夜间吃零食的频率,有助于心血管代谢系统进入良性循环。
很多人以为心血管疾病的控制只靠药物和手术,其实日常生活中的“慢变量”,才是真正决定长期健康的关键。情绪管理、睡眠节律和进食方式,看似琐碎,却在无形中塑造着血管的状态。真正做到“通则不痛、稳中有养”,不仅靠药物,更靠我们每天一点点的坚持和改善。
当这些细节成为习惯,心脏自然就会反馈以健康与稳定。心血管的保护,从来不在远方,就藏在你每天的生活方式里。
(《40年研究成果浓缩成3个关键点,张运院士教你养好心脏,不走弯路》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