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培训进中小学?是福利还是营销?

望月飞看生活 2024-09-25 21:46:43

自从中高考逐渐减少甚至取消大部分的艺术特长加分政策,一时间校外的艺术培训机构哀鸿遍野,十不存一!因为事实很显然,很多家长并不是真的多喜欢艺术,并不是多希望自家孩子拥有艺术细胞,也并不是有多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说到底还是为了那可怜的几分加分项,现在政策转变,也就没这个念想了,当然果断止损了。

说起来,艺术教育一点都不便宜,成本颇高,比如学的人最多的钢琴,首先一架普通的国产钢琴都要好几万,更不用说进口的三角钢琴了。其次一堂课基本不会少于200,而且少于20节课根本看不出效果,甚至连最简单的儿歌都还不会弹。通常那些考到七八级以上的学生哪一个不是学了五六年的。

这下好了,全白费了!当然,这种想法未免有些功利,毕竟技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就算不能加分不能走上艺术道路,只要有兴趣有热爱,没事弹弹琴也不失为一种乐趣。哪怕你长大后去送外卖,照样可以在商场里一展你的风姿。

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整个艺术培训行业来说确实是灾难性的。过去一到寒假,各家艺术培训机构都会迎来前来咨询报名的小朋友和家长,现在就算你还坚持开门,很可能半天都不能迎来一对家小。就算进来咨询一下,很可能也只是随口打听一下行情,并且对你的开价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哪怕你再怎么强调你家的老师有多么专业,获得了多少奖项。

最近数据显示,国内多家乐器厂业绩大跌,如几大头部钢琴厂商更是出现上千万的亏损,且根本没有止跌的迹象。

其实原因并不难理解,本身这几年新生儿的出生率在不断下降,而少年儿童显然是艺术培训和乐器市场的主要消费者。再叠加上中高考政策的变动,于这个行业无疑是雪上加霜。至于整体经济情况,比如消费降低带来的影响已经相对不重要了,本身就已经身中数刀,已经不在乎再多那么几刀了。

但即便是严冬,这个行业也仍然在倔强抗争中,所谓十不存一,言外之意毕竟也是还存活了一成的,那么这一成的机构又是怎么存活的呢?

近日我收到了孩子所在学校的通知才恍然大悟。学校的通知里说,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艺术素养,学校将开设第二课堂,在正常教学结束后再提供一节艺术类课程,有学乐器的、有学舞蹈的、当然也有棋类和运动类。而乐器类是校外请的专业老师,乐器自备,当然也可以由培训老师代为购买。

这类培训通常并不是长期的,一般只是一个学期,参加课程的学生能够得到启蒙和入门程度的学习,而如果想要继续深入学习,那么培训老师一定会建议你到外面机构继续上课。

我不知道这类合作是机构找上学校还是学校找上机构的,也不知道学校是否会为此支付一定费用,但从总体效果来看,一定会有部分学生因为入门后产生了兴趣转而到外面报班继续学习。这在客观上给校外的艺术培训机构带来了生源。

所以在我看来这显然是一种营销手段而不是单纯的福利,至于学生是不是从中受益了,可能还要学生自己来评价。可能他因此而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能,虽然不算熟练,好歹能上上手。也可能学了一学期就把乐器扔在一边积灰了,从此再也不碰了,那显然不过是浪费了乐器和自己的时间。

不过这件事对学校和机构都是双赢,学校可以大大宣传自己在美育方面的努力,上头满意家长也觉得这学校不错。机构可能付出了一些师资成本,但闲着也是闲着,可能能得到学校的一些聘用费,更会带来一些生意,不失为一条寻找生源的路子。

当然,对于乐器厂商来说这种增量还是远远不够的,他们也在想尽办法积极拓展业务,比如转型“演出+文旅”,与演艺公司合作,甚至和各地的一些旅游活动提供赞助,比如艺术节、美食节、啤酒节等等。只是短期内,似乎也难以看到能扭转大势的迹象,眼下也只是为了能再活下去。

其实在我看来这也未必坏事,当大众对艺术培训趋于理性,不再以加分等功利的目的作为学习的动力,而是真正出于热爱和兴趣时,那才是艺术培训市场真正成熟的时候。至于学校的这种半福利半营销的行为,只要不影响到学生和家长的利益,倒也无妨。

0 阅读:8

望月飞看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