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学扩招了,你却没觉得考大学容易了

望月飞看生活 2025-02-22 05:47:01

可能很多人只记得大学扩招很多年了,差不多有整整一代人那么久了,但具体哪一年未必了解。

其实确切年份不难查到,根据有关数据,大学扩招应始于1999年,因为前一年1998的的招生人数为108万人,而到了1999年直接猛增到了160万,增长了近半成。

而到了2000年直接超过了200万,达到220万,此后基本上每年都有近20%的增长。

而大学扩招的结果自然让人想到考大学肯定容易了很多,照此趋势下载必定有一天可以人人上得了大学,离全民大学不远了。

然而,时间来到2025年,距离大学扩招整整27年后,很多当年参考高考的父母发现,跨越了足足一代人后,他们的子女似乎考大学并没有比他们更容易。

这是错觉吗?不,那是有数据支撑的,以上海为例,某机构统计了2001至2021这20年间几所大学的录取率,令人意外的是,以复交医学院为首的上海顶尖985的录取率竟然从2001年的3.68%降到了3.28%。

而华师大、同济、上财大的录取率下降更显著,特别是同济大学,2001年有1.9%的收取率,到了2021年仅剩下0.89,一百个上海人里没有一个能进同济。

不是扩招了么?难道这些大学没有扩招?当然不是,只是招收的本地名额少了,更多的名额都分配给全国各地了。所以也许对全国人民来说考上海的大学相对容易些了,但对本地人民来说,想进入本地名校更困难了。

那么一定会有人说,这是合理的,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都是全国人民的名牌大学,只是正好座位在你们上海而已,不是你们上海人专享的。

那么,上海本土的大学又是怎样一种情况呢,比如上海大学、上外大、上财大、上经贸、上理工、上师大。。。结果我们发现,除了上外大、上经贸和上师大略有提升,其余都是减少的,特别是像上大、上理工,几乎减少了一半的录取率,实在令人咋舌。

所以问题来了,扩招的这部分名额空间去哪里了?不翼而飞了吗?

当然不是的,这里面主要集中在两块,一块是分摊到了全国各地,这个是能理解的,不论是只是坐落在上海的教育部直属院校,还是名字上冠有上海字样的大学,实际上都已经大半的名额贡献给全国人民甚至世世界人民了,这部分不需要纠结,毕竟上海是全国人民的上海嘛,相信上层有上层的考量。

但显然这部分被分摊掉的名额还不是全部,毕竟招生人数是成倍增长的。于是我们继续追查终于发现,除了一直以来我们熟知的这些大学院校外,又诞生了一批新的,或者也有一部分是原本的大专院校,摇身一变也变成了本科院校了,然后名额都跑到他们这边去了。

但为什么之前没有发现他们的身影呢?因为很简单,在很多上个世纪的大学生家长眼里,这些学校算不得什么正经的大学,有些是原本的所谓三本,或者是专科、高职,也有些是新创办的民办本科。总之在很多家长眼里是属于末流的。在他们眼里,这些学校的录取分数也已经低到在过去是根本上不了大学的。

至此谜底揭开了,扩招确实是事实,但扩招的名额除了分给了全国人民就是分给了处在尾部的三本和民办,而很多家长们眼里那些正经的好大学的录取率根本没有任何提升,甚至很多还是下降的。这才是真相。

当然,客观的是,这些大学也是教育部认可的大学,文凭也是正式被承认的,区别只是在于社会评价和就业前景不同。

相对来说,这些情况本科在就业上显然是不如那些老牌院校的,这也是合理的,毕竟大家都是通过统一的高考来分流的。

不管怎么说,大学的扩招也给了这些原本上不了大学的同学也有了上大学的机会,至于大学的好坏,这完全是凭个人努力和天资来决定的,扩招毕竟也给了他们更好的机会,这是无可厚非的。

所以准确地说,扩招以后你没觉得考上大学容易是错觉,确实是容易多了,正确的表述应该是“考上好的大学没有变得容易”。我觉得这种做法也是最合理的,既要保证生源质量,也要让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也唯有这种分层的办法了。

0 阅读:65
评论列表
  • 2025-02-25 17:04

    原来如此[点赞]

望月飞看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