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1年的时候,年仅十七岁的汉顺帝刘保,不得不去应对一个极为令人头疼的难题。
所面临的这个问题在于,究竟应当挑选谁来担当自己的正宫娘娘呢。
站在如今的视角去看,要是一个年仅十七岁的孩子思考这方面的事儿,大概率会被家长给扣上早恋的名头。即便有些父母思想较为开明,同意自家孩子早恋,可距离符合国家法定的结婚年龄,那也还远得很!所以在当代不少人眼中,这原本就不该算是什么值得纠结的问题嘛。
可在当时,这对于汉顺帝而言,却是一件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大事。
这事儿讲起来稍显复杂呢。简而言之,汉顺帝在年仅十岁时,便发动了一场政变,成功将此前掌权的外戚阎家给铲除了,随后他自己登上皇位,成了皇帝。然而汉顺帝登基以后,不少大臣仍旧认为他年纪尚幼,对他的执政能力并不是很认同。
如此一来,就汉顺帝而言,在年满十八岁之际正式册立皇后这件事,从一定层面来讲,是能够被视作其亲政标志的。毕竟唯有他将后宫之事处理妥当,他所坐的皇位才会越发稳固!
然而,关键的问题便在于,究竟应当选择谁才合适呢?
在东汉之前差不多近百年的光阴里,绝大多数皇帝压根不用去琢磨这样一个事儿。通常来讲,皇帝的婚事那得是他的爹妈来拿主意。虽说东汉时期的皇帝大多都没太长的寿命,可太后倒是挺多的。如此一来,一般状况下,新皇帝要选谁当皇后,这事儿往往就是由太后去做决定的。
年仅十七岁的孩子,在面对自身感情之事时,无疑会显得茫然无措。汉顺帝便是如此,彼时的他虽身为皇帝,可也不过十七岁罢了。其后宫之中妃子众多,据史料所记,当时就有四位深受他宠爱的妃子,个个都极为出色。因而在这个时候,汉顺帝不得不从这四位妃子里挑选一人册立为皇后。
这究竟该如何去选择?
彼时,汉顺帝苦思良久,始终未能想出恰当的法子。思来想去,到了最后,汉顺帝索性决定听凭天意。他最终选择以抽签之法,从四位妃子里挑出一人,使其成为自己的皇后。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就在汉顺帝即将着手进行抽签之际,这一消息便被下面的大臣们知晓了。紧接着,那些大臣们竟集体站了出来,纷纷对此表示反对。
彼时,有一位大臣位居众人之首,此人名叫胡广。胡广率先上书,对汉顺帝通过抽签来选皇后的这一想法表示反对。其缘由颇为简单,他认为选皇后一事,关键应考量品行与能力。要是真的凭借抽签来抉择,一旦选出品行不佳的皇后,日后极有可能出现外戚干政、权臣专擅朝政的麻烦局面。
从客观角度来讲,胡广所给出的理由,确实还算能说得通。不过要是将其放置到东汉那段历史的大背景之中去看的话,就会发觉这理由着实有些可笑了。毕竟在此之前,东汉不管怎样以较为科学的方式去进行选择,最终依旧出现了众多掌握大权的外戚。
至少在胡广上书之际,持有与他相同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也正因如此,后来汉顺帝也唯有作出妥协,改为从品行、能力以及家世等多个方面展开全方位的考察。
在历经此次“科学考察”后,汉顺帝极为宠爱的妃子粱妠成功从中崭露头角,一举击败了其余三位竞选者。就这样,没过多久,在公元132年的正月,梁妠得以被正式册立为皇后。
然而,当时的汉顺帝无论如何都未曾料到,他所采用的那种看似极为科学的挑选方式,最终选出的竟然是东汉历史上最为“跋扈”的外戚家族。在后续的历史进程中,梁家掌控朝政长达二十多年。更甚者,在汉顺帝离世之后,梁妠的大哥梁冀为了独揽大权,甚至还曾将东汉后来的小皇帝给毒死了!
于是乎,汉顺帝所做的这一回所谓的“科学选择”,到了后来的诸多史书当中,便沦为了一则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然而,有一点许多人并不知晓,那便是倘若我们将视角回转到汉顺帝那里去看的话,便能够发觉:此次所做的这一选择,实际上是一个正确无误的抉择。
汉顺帝的这一回抉择,虽说并没有为自己挑到最为理想的大舅哥,可实实在在是给自己选定了一位堪称最佳的老丈人呐!
虽说后来梁家张狂到了极点,行事极其跋扈,可在汉顺帝在世期间,梁家的表现那可堪称完美无缺。毫不夸张地讲,即便把其放在历朝历代的外戚群体里去比较,梁家也绝对能位列“好外戚”的前十排名之中呢。
并且在当时,不只是汉顺帝持有这样的看法,下面的诸位大臣以及众多刘氏宗亲同样如此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梁家被大家一致视作最为完美的外戚。其行事极为公道,举荐人才颇具成效,在朝堂之上从不会去争权夺势,不会让自家亲属占据要职,还全力协助皇帝操办政务呢。
像这样的外戚,那可真是打着灯笼都难以寻觅到!简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存在呢,世间能有如此的情况,实在是太难得啦,完全就是那种极为罕见、让人不禁感叹打着灯笼都找不着的情形。
那个被满朝公认的优质外戚家族,究竟是如何演变成后来的“跋扈世家”的呢?在此过程中,梁家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故?又是为何在汉顺帝这一朝,梁家能够获得众人的一致认可呢?
那得从一个名为梁商的人这儿开始讲起了。
毫不夸张地讲,在整个中国古代史的范畴内,就故事里的这位主角梁商而言,他绝对能跻身于“优质皇帝岳父”的前十行列当中呢。
皇后梁妠的父亲乃是梁商,不仅如此,梁商还是跋扈将军梁冀以及汉桓帝第一任皇后梁女莹的父亲。
史书中有记载,公元70年梁商诞生,彼时正是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执政之时。若以历史事件来定位的话,这一时期的东汉尚处于休养生息阶段,而针对匈奴展开反攻以及收复西域等事宜,也才刚刚开始被提上日程安排。
大约在梁商出生三年之后的时间,班超才开启了出使西域之行,进而演绎出那场著名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彩故事。
然而,就童年时期的梁商而言,东汉呈现出的蒸蒸日上之态,对那时的他而言其实并无多大意义。在史书当中,有关梁商早年的经历几乎没有什么记载。不过,要是参照其他人的故事来推测的话,大致能够推断出,梁商极有可能是在越南那一带出生的!
这事儿讲起来还挺复杂的呢。简要而言,差不多在梁商诞生的九年前,他祖父的兄长犯了些过错,就因为这样,整个家族都受到了牵连,被流放到别的地方去了。
梁家的这位大爷,往昔究竟所犯何事,在史书当中仅仅记着“悬飞书诽谤”寥寥数字罢了。至于究竟诽谤的是何物,史书之上却未留下任何相关记载,具体情形全然不详。
需明确,当年梁商的太爷爷梁统可是东汉开国之际河西派的二号重要人物,在东汉开国初期那地位是相当高的呢!之后呢,这位梁家的长辈更是迎娶了刘秀的大女儿,由此就成了汉明帝的姐夫。真的很难去设想,身为皇帝姐夫的他,究竟是因为诽谤了何种事情,最终落得个自己被杀,且全家还被流放到越南这般下场!
后世不少人持有这样的看法:彼时那位梁家大爷,极有可能暗中与其他刘姓王爷勾结,妄图造反进而篡位。只是尚未真正展开行动便已败露。汉明帝顾及皇家的体面与尊严,特意将此事隐瞒了起来,这才致使出现了如此这般的处理结果。
不管怎么说,在梁商尚未出生的时候,梁家就已经举家被流放到越南去了,而且这一流放的时间长达近十年呐!
大约在汉明帝在位后期,差不多就是梁商出生的那个时候,汉明帝想到自己的姐姐彼时依旧在越南那一带遭受流放之苦呢,于是便下达了赦免梁家的旨意,准许梁家重新回到京城之中。
按理说,这件事和梁商压根就扯不上关系。毕竟在梁商年纪还很小的时候,这件事就差不多已经画上句号了。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件事在梁商的人生历程当中,竟然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在东汉初期,梁家可谓权势滔天。彼时梁家的诸多后辈,一个个骄狂无比,正因如此,才出现了当年梁家大爷那档子事儿。历经十年的流放生涯后,梁家的这些后辈们,特别是梁商的爷爷和父亲那一代人,算是真切体会到了人生的跌宕起伏,打这以后,做事也越发谨慎起来了。
自梁商开始懂事起,家中便一直对其进行教导,要求他行事务必小心谨慎。因为一旦稍有差池,再惹出什么事端的话,那后果可不堪设想,甚至极有可能致使全家都惨遭杀身之祸。
梁商此后一生的性格,被这种教育直接给决定了。
倘若把当年梁商的祖父梁统在乱世选择投靠刘秀视作梁家的首次“起”,那么因当年梁家大爷所出之事,致使梁家举家遭受流放的情况,便可谓是梁家的第一次“落”了。
接下来,历经了首次起落之后,梁商慢慢长大成人,梁家的状况也日益好转起来。想当初,梁家那位大爷虽因犯事被逼无奈选择自尽,可他毕竟迎娶过刘秀的女儿。待梁家获赦之后,刘秀的这位女儿,也就是那位长公主,还收养了梁商的一个姑姑呢。
后来,差不多在梁商七岁左右的时候,那位长公主充分利用自己手头的各类关系,经过一番运作,最终成功地把梁商的这位姑姑送进了皇宫之中,使其成为了东汉第三位皇帝汉章帝的一名妃子。
更为凑巧的是,在那之后没过多少时日,梁商的这位姑姑便有了身孕,再之后顺利生下一个男孩。而这个男孩,正是日后的汉和帝刘肇呢。
梁家获赦免之后,梁商的姑姑得以入宫,还生下了皇子,这无疑可算作梁家的第二次“起势”。在梁商的童年时期,他便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了梁家这第二次“起”的整个过程。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此事之后竟给梁家惹来了大灾祸。要知道那时身为皇后的窦氏并无子嗣,于是在后来,窦皇后瞅准了一个时机,将梁商的这位姑姑毒害致死,还把刘肇过继过来,置于自己膝下进行抚养。
就在同一时期,窦皇后一心想要切断梁家和刘肇之间的关联。于是在接下来的许多年当中,她始终不遗余力地对梁家进行打压。如此一来,好不容易才迎来复兴契机的梁家,又再度被打压得衰败下去了。
此次的衰落情况,已然可算作是梁家经历的第二次“落”的状况了。
这一回的下落过程,前前后后延续了十多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十多年当中,有了以往的经验教训,梁家行事愈发谨慎小心起来,时刻担心会被他人揪住把柄。并且在教导自家孩子时,更是慎重到了极点,就怕孩子在外面闯出什么祸端来。
梁商便是在这样的一种环境当中逐渐长大成人的。
大约在梁商23岁的时候,梁家总算又迎来了新的转机。就在这一年,年仅十四岁的汉和帝知晓了自己的身世后,突然发起政变,一举将窦家给扳倒了。窦家被打倒之后,梁家作为汉和帝生母的家族,理所当然地迅速得到了提拔与重用。
此次,可算作是梁家迎来的第三次“起”的阶段了。对于梁家而言,这一回的情况无疑又是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新的“起”点,如同前两次那般,这第三次的“起”也有着别样的意义,标志着梁家又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当中。
年轻的梁商正巧赶上了这个风口,于是跟着一同起飞了。彼时的梁商才二十出头,就得到了火速提拔,先是被擢升为郎中,之后又进一步被提拔担任黄门侍郎一职。
然而,面对梁商这般如火箭般迅速的提拔情况,彼时整个朝廷的文武百官,竟无一人对此提出任何质疑。究其缘由,主要是梁商与汉和帝之间的亲属关系极为亲近。从亲戚层面来讲,汉和帝乃是梁商姑姑家所生之子,换言之,梁商实则是汉和帝的表哥,这关系恰似当年王莽与汉成帝那般呢!
梁商与相关之人有着如此亲近的亲戚关系,那么即便他所被提拔到的位置再怎么高,那也完全是合乎情理的,根本谈不上有什么过分之处呢。
凭借着这层亲戚关系,梁家日后的荣华富贵那必然是稳稳当当的。只要他们家往后不做出造反这类大逆不道的事儿,那可就是要什么有什么啦。想必梁商在年轻之时,心里头大概也是这般盘算的呢。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作为顶级外戚,梁商本可尽享荣华富贵的好日子,此次却仅仅持续了十几年的时间便结束了。
公元106年,汉和帝刘肇,也就是梁商的皇帝表弟,竟猝然离世了!更为严重的是,在刘肇驾崩之后,没多久便出现了绝嗣的状况!
在这一年的时候,梁商的年龄刚好是37岁。
汉和帝离世且绝了子嗣,这对于梁家而言,无疑是遭受了毁灭性的重创。要知道,在此之后,梁家与后续的东汉皇帝之间便不存在血缘关联了。一旦没了这层血缘关系,那就表明他家那外戚的名号,实际上已是形同虚设,毫无价值可言啦。
自汉和帝离世起,梁家便步入了第三次“落”的阶段。事情便是如此这般发展的,汉和帝一去世,梁家就开启了这一特定的发展时期,也就是进入到了其家族历程里第三次呈现出“落”态势的阶段之中。
在之后将近二十年的时光当中,东汉先后处于邓绥以及汉安帝掌控政权的局面之下。在此期间,梁家由于和汉安帝之间不存在什么血缘关联,于是没过多久便渐渐被边缘化了。如此一来,梁商的仕途之路也差不多走到了尽头,再也难以有什么新的进展了。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直至公元126年方才有所改变。在此之前,相关情形始终维持着这样的态势,历经漫长时间,直到公元126年这个时间节点,情况才出现了后续可能的不同走向。
此前一年,汉安帝离世,其子汉顺帝随之登基。差不多就在这一年,梁商的父亲梁雍也不幸去世。待父亲故去后,梁商便正式承袭了家中“乘氏县侯”的爵位,开启了属于他的一段历程。
在这一年的时候,梁商的年龄已经达到了57岁。
彼时,梁商已然历经了梁家的三起三落。这般人生中的极大起伏,促使他慢慢地参透了一个家族能够延续传承的那种“至高奥义”。
试问,于东汉时期,一个家族究竟该如何行事呢?要怎样做才能够获取到足够高的权力与地位,同时又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自身安全呢?
答案仅有一个!那便是去做外戚,务必竭力维持与老刘家的近亲关联呢!并且,为人可不能太张狂了,没什么事儿的时候千万别去惹是生非,最好还是尽量收敛着,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呐!
自从领悟了这一奥义,梁商就好似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打这以后,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引领着梁家,开启了再度腾飞的征程,让梁家在其带领下向着新的发展高度迈进。
在梁商一番运作过后,历经两年时间,于公元128年时,他的妹妹与女儿双双被送进了皇宫,成了汉顺帝的妃子。彼时梁商年纪已然不小,可他的妹妹和女儿却都还年幼,仅仅是十几岁的模样。
梁家的两个女子入宫之后,梁商便即刻受到了重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擢升为侍中以及屯骑校尉。
在汉顺帝作出选择之前,梁家呈现出的大致状况便是如此。也就是说,在汉顺帝确定选择梁家的时候,彼时梁家所具有的各方面情形,就如同前文所描述的那样。这便是汉顺帝选择梁家之前,梁家整体的大概情况了。
梁商的个人经历乍看之下,与后面汉顺帝一朝的主线剧情好像没多大关联。可事实上呢,要是不把梁商的故事给讲清楚,那我们想要弄明白梁家后来究竟是怎样的真实状况,可就太难啦。
在汉顺帝所处的这一朝代当中,就梁家而言,其真正处于核心地位的那个人,并非是后来成为皇后的梁妠,同时也不是那个以跋扈闻名的梁冀。
并非他人,恰恰是这位身为老丈人的梁商。
早年的经历让梁商深知自己的所求,也明白低调做人的意义重大。故而在得到汉顺帝重用后,他毫无嚣张跋扈之举,做事越发小心谨慎。并且严格要求梁家的后人,时刻担心会给梁家惹来麻烦。
与此同时,梁商在这个时候,已然将目光紧紧锁定在了一个最为关键的目标之上,而这个目标不是别的,恰恰就是皇后之位。
梁商心里十分明白,对于梁家而言,唯有梁家的女子能够当上皇后,梁家才可以算是真正有了安全的保障。只有达成这样的情形,梁家才能够在复杂的局势当中站稳脚跟,确保自身的安稳无虞,不至于时刻面临危机与风险呢。
于是在接下来的四年当中,梁商便在背地里使出浑身解数,全力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尽管史书里并未对此有清晰明确的记录,可之后不少历史学家都持有这样的看法:胡广的那一次上书举动,其背后定然有着梁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按抽签方式选的话,梁妠还真不一定能被选中呢。可要是考量家世以及个人品行的话,梁家就具备优势了。相较于其他几位妃子,梁家在这方面的优势那可是相当明显的。
总而言之,经过梁家全家人齐心协力地付出与努力,时间来到了公元132年,就在这一年,梁妠成功地被正式册立为皇后,开启了她人生中这一极具标志性的新身份阶段。
自此刻起,梁家再度跻身当朝外戚之列。可以想见,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岁月当中,梁家的地位已然是稳固如山,无需担忧会有什么变故了,其尊贵之势,稳稳当当得以确立。
然而在这个时候,梁商却极为难得地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并没有仗着自己身为外戚的特殊身份,去和他人勾结起来,为谋求私利而形成党派。同时,他也未曾借助自己是皇帝老丈人的这一身份,去干那贪污受贿的勾当。
与之相反的是,在这个时候,梁商做出了“退”的选择。
在接下来的数年当中,梁商总共完成了四件事。其中首要的一件事,便是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以此来获取汉顺帝的认同与认可。
公元133年,距粱妠被正式册立为皇后恰好过去了一年。彼时,汉顺帝下达旨意,打算将梁商的大儿子梁冀封为襄邑侯。然而,面对汉顺帝如此的封赏举动,梁商却主动予以拒绝。他觉得自己的儿子并没有什么突出贡献,压根就不配得到这般高的爵位。
随后,在公元134年的时候,汉顺帝再度提出,打算任命梁商担任大将军一职。可这一回,梁商依旧是想要推辞掉这份任命。甚至为了能够成功拒绝,梁商不惜称自己生病了,连朝堂都不去了,直接就不去上朝当班啦。
公元135年,也就是过了整整一年之后,汉顺帝下达旨意,并且是强行下的旨,还命人径直将圣旨送到了梁商的家中。如此情形下,梁商已然没有办法躲避了,最终只能无奈地做出选择,接受了汉顺帝给予的任命。
就这样,那令寻常人梦寐以求的大将军之位,梁商获取起来毫不费力,甚至还多次主动推辞,可最终这宝座依旧稳稳地落在了他的手中。
可以认为,梁商这般行事,实则是以退为进之举。其逻辑并不复杂,汉顺帝情况较为特殊,他并无母族可作依靠。而依照东汉的体制,皇帝非得扶持一个外戚家族不可,唯有如此,其皇位方能稳固。
因而,扶持梁家起来,这对于汉顺帝而言,实则是他仅有的一种选择了,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更好的途径或选择余地,毕竟当时的诸多情况综合起来,使得梁家成为被扶持的对象,这已然是既定事实了。
然而不同之处在于,要是梁商亲自去索要,又或者在汉顺帝初次给予封赏时梁商便接受了,那梁家定会遭众人鄙夷。可在其多次婉拒之后,汉顺帝以及满朝的文武官员,都渐渐对梁家另眼相看了,都觉得梁家当真是有着高风亮节!
尤其是汉顺帝,要是说此前他提拔梁家是因为形势所迫的话,那么在梁商数次表现出谦让的态度之后,汉顺帝就从内心深处对梁家予以认可了。
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时候,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着实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做法。这种做法往往能在看似后退的表象下,蕴含着更大的前进契机,巧妙运用的话,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呢,确实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智慧之举。
梁商在当上大将军之后,依旧维持着以往的作风。彼时的他,并未对梁家后人予以提拔,反倒在用人方面大力推举士族官员。像巨览、陈龟、李固、周举等士族中的年轻一辈,皆因他的提拔与引荐,得以被推选出来,从而顺利进入朝廷担任官职。
梁商所做的第二件事乃是提拔引荐士族官员,其实这件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在对士族进行拉拢。
这一举措,乍看之下仿佛是在伤及外戚集团的利益,同时助长士族集团的声威。然而事实上,梁商所做的这般选择,反倒令梁家收获了整个士族集团的认同。
刹那间,无论是朝堂之上,还是民间各地,数不清的地方士族,皆接连不断地为梁家拍手称赞起来。在众人眼中,梁商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国家贤能辅佐之臣,其贤能之举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认可与赞誉。
与此同时,梁商在举荐贤能之臣的情况下,还着手做了另外一件事,也就是去拉拢宦官集团。
在东汉中后期的历史进程中,外戚与宦官长时间以来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然而,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却单单在梁商这儿出现了不一样的情况,成了一个例外。
在梁商的一番拉拢操作下,没过多久,众多正直的宦官都陆续与梁商建立起了良好关系,进而开始替梁家发声。这里得额外提一下,梁家在选择与宦官交好时,是很看重人品的。品性优良的宦官,梁商会全力与之交往;而对于那些品行恶劣、贪赃枉法的宦官,梁商则持反对态度。
于是在后来的时候,那些遭到梁商抵制的宦官们,便一同跑到汉顺帝跟前,去编排汉顺帝的不是,实则是想给梁商使绊子。可一番彻查下来,众人竟然没能找出梁商哪怕一丝的负面情况。倒是那些诬告梁商的宦官,被查出诸多劣迹,最终都只能灰溜溜地倒台了。
这里顺带提一下,梁商曾与一些宦官交好并予以扶持,其中有个宦官名叫曹腾。而之后呢,曹腾收了一个养子叫曹嵩,再往后,曹嵩又有个儿子,便是大名鼎鼎的曹操啦。
倘若没有梁商的扶持,曹家之后能否顺利起兵,这着实是个让人存疑的问题呢。要知道,梁商的扶持在其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缺了这份助力,曹家后续起兵之事能否顺遂开展,确实难以确定。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在梁商还活着的时候,就屡次把梁家自家的粮食运到京城,用以赈济那些受灾的民众。每遇荒年,梁家都会全力施为,助力灾民一同熬过艰难时刻。可关键之处在于,每次梁家开展赈济灾民的行动时,向来都不宣扬自家名号,反而是打着朝廷的旗号去做的!
这种举动,大体上就相当于后世所讲的“做好事不留名”的情况。其本质就是在做了有益之事后,并不去宣扬自己,也不图他人知晓自己的善举,默默为之,和后世人们所赞誉的那种做了好事却不留下自己姓名的高尚行为是极为相似的。
汉顺帝身为皇帝,面对梁家的种种作为,无疑是极为满意的。毕竟梁家成功替他化解了难题,关键还不刻意去收买人心。如此一来,在百姓那边,对梁家的印象也是日益向好,好感不断攀升。
总而言之,在经历了一系列相关举措后,皇帝、宦官、士族以及平民,均被梁商成功安抚协调妥当。众人皆达成共识,觉得梁商实实在在就是那能够匡扶济世的贤能之臣!由他来担任大将军一职,那可真的是名符其实、当之无愧的!
在东汉诸多外戚里,能取得这般成就的,似乎唯有梁商一人而已。相较而言,曾经同样担任大将军之职的邓骘,却未能妥善处理好与皇帝的关系。而那有着勒石燕然壮举的窦宪,更是几方势力中哪一方都没能成功摆平。
梁商不仅在朝堂内部颇得人心,而且在处理政务一事上,同样彰显出了极为出众的智慧。
史书记载,在公元140年的时候,南匈奴的句龙王挑起了叛乱之事,对东汉边境展开袭扰行动。面对南匈奴这般叛乱情形,彼时东汉的众多高层人士,皆强烈呼吁,要派遣军队前往进行镇压。然而,唯有梁商与众不同,他极力排除众人的不同意见,坚持主张以招抚的方式来应对为主。
梁商在面对诸多不同意见时,坚决摒弃了投降主义,一心想着用最小的代价去化解难题。就在提出相关方案后,他立马与镇守北方的马续将军取得联系,并向其详细阐述了一套完整的招抚方案。之后,马续依照这套方案去执行,匈奴的叛乱还真就迅速得以解决。并且,那些参与叛乱的敌军也逐渐被东汉给平定了。
与之相反的是,在西线的羌族作战区域,那段时间羌族挑起了叛乱之事。梁商当时觉得,应当任用年轻将领宋汉前去应对,可汉顺帝却执意要派老将马贤出征。然而最终的战况表明,还是梁商的看法正确无误。马贤抵达前线后,果不其然吃了败仗灰溜溜地回来了。
若有一位岳父,他能将内部关系处理得极为妥当,近乎获得所有人的认同。并且在朝堂之上,其做事能力出众,还肯勤奋付出,既不贪婪也不侵占,向来不会令身为皇帝的女婿陷入为难之境。如此这般的岳父,无疑是每一位皇帝内心都渴盼得到的!
如此一来,随着汉顺帝在位的时日不断增加,他对梁家的满意度也日益攀升。无论是身为正宫皇后的梁妠,还是作为老丈人的梁商,皆能让汉顺帝极为安心,全然没有丝毫的担忧与疑虑。
基于这样的缘故,数年过后,在汉顺帝离世之际,他便做出了将自己全部的身后相关事宜,都交托给梁家来处理的决定。
就这样,在公元141年的时候,梁商于家中离世,享年72岁。
梁商在临终之际,曾明确提出自己要薄葬,不愿给他人增添任何负担。然而,这次汉顺帝却罕见地违背了他的这一遗言。汉顺帝对自己的老丈人满心感激,于是在梁商离世后,不仅为其举办了极为隆重的葬礼,还亲自送葬至城外,直至目送其远去。
梁商的一生便是如此。
在梁商离世后,仅仅过去了大概三年的光景,汉顺帝竟也与世长辞了。梁商生前的表现极为出色,正因为如此,在汉顺帝临终之际,才会把幼主托付给梁家,并且安排皇后梁妠来辅佐朝政。
不妨来讲讲,梁家之后那滔天的权势,其中的大半可都是梁商给奠定下来的呢。等到梁商离世之际,整个东汉,上至朝堂,下至民间,大家伙儿都一致认为梁家那可实实在在是“好外戚”。
那么像这样一个几乎可被称作“完美”的外戚家族,究竟是怎样一步步演变成后来那“跋扈梁家”的呢?
这便不得不提及梁商生前存在的疏漏之处了。
确切来讲,梁家之后那种跋扈的所作所为,着实与梁商毫无关联。要是梁商能再多活些时日,大概率而言,梁家后续是能够得以善终的,也不至于发展到后来那般跋扈的程度,甚至去干出毒杀皇帝这样大逆不道的恶行。
然而,要是非得从梁商这边探寻缘由的话,那便只能讲,在梁商还在世之际,他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疏忽遗漏之处。
梁商未曾料到的第一个疏忽之处在于,日后梁妠竟然未曾生育子嗣。并且梁妠所收养的孩子,在之后也早早离世。如此一来,便表明梁家与后续的东汉皇帝之间,已然不存在任何的血缘关联了。
当然啦,相较而言,这一疏漏呢,其实梁家在后来还是存在弥补机会的。毕竟在此之后,梁家只需再将一名女子送进宫去,让其成为下一位皇后,如此一来,也就能够把这个疏漏给补上啦。
而在那之后,梁家确实依照这样的做法去行事了。
然而与之相较而言,后面出现的那两处疏漏,却是没办法再去进行弥补了。
梁商存在的第二个不足之处,便是在教导子女方面有所欠缺,可谓是教子无方。
或许是由于梁商成婚生子的时间相对较晚,使得他的那几个子女,都未曾亲身经历梁家的衰败过程,又或者即便有所经历,感触也并不深切。于是在梁家的后世子孙群体里,绝大部分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梁家所拥有的权势是与生俱来的。
在这当中,最为关键且糟糕的一个人物便是梁商的大儿子梁冀。从史书记载来看,梁冀在才学方面极为欠缺,能力也相当差劲。相较于他的父亲,梁冀在政治智慧上可谓差了许多。他除了只会肆意作威作福、到处拉帮结派之外,压根就不具备担当大将军一职所应有的能力。
梁商存在的第三个失误之处,就在于未曾为梁冀寻觅到一位贤良的媳妇。
史书中有记载,梁冀的妻子是孙寿。孙寿凭借着梁家所拥有的权势,大力提拔自家的娘家人。在她的怂恿之下,梁冀做出了诸多嚣张跋扈之事。而这样的结果,使得梁家后来根本没办法平稳地退出历史舞台,只能走向衰败。
自然,这已经是属于后来梁冀他们那一代人所发生的事情了。
总而言之,在历史记载里,梁商实实在在是一位相当不错的大臣。尽管他的儿子在后来行事极为嚣张跋扈,可就梁商本人来讲,那真的是很不错的。毕竟,要是他自身表现不佳,汉顺帝又怎会对梁家如此信任呢?
然而,梁商无论如何也未曾料到,自己穷尽一生所付出的努力,乃至梁家数代人持续不断的奋斗,最终竟然会因他儿子的张狂蛮横、肆意妄为,而被全然断送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