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所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事,自其发生之后,在后世当中便始终存在着极大的争议。
有部分人觉得,汉武帝实施的乃是进行思想大一统的举措。恰是由于汉武帝达成了思想的统一,方才能够维系住国家统一的信念,这对于后续中原地区能够长时间保持统一的局面而言,无疑是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然而,部分人持有这样的看法:罢黜百家这一举措,对思想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禁锢。自那之后,儒家学说俨然成为了唯一的标准答案,而其余的所有思想,皆被视作“异端”。如此一来,直接致使后来思想全然固化,人性也被彻底地禁锢住了。
这两种看法呢,其实都有其合理之处。要知道,儒家思想的确存在弊端,在后世历史进程里,着实长时间对人性起到了禁锢的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对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而言是极为有利的,也有助于大一统政权能长期稳固地存在下去。
倘若在当年,汉武帝并未做出罢黜百家之举,反而是坚定不移地持续运用黄老思想来治理国家,那后续的历史又将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去发展演变呢?
若要把这个问题想明白,或许可以先从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前,汉朝所呈现出的社会状态来谈起。
自汉朝开国起,便始终对黄老之道予以尊崇,这黄老之道实则就是道家思想。从汉朝初建,直至文景之治这段时期,汉朝的中央政府一贯秉持无为而治的理念,秉持的原则便是“能不折腾尽量别折腾”。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汉朝着实因“无为而治”的思想获益匪浅。汉朝政府不随意折腾,如此一来,百姓得以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生产当中。故而汉朝开国之后,短短时间内便逐渐恢复了国力,抚平了秦末乱战所致的创伤,随后还迎来了文景之治。
因此,在后世不少人看来,倘若汉朝能持续奉行“无为而治”的理念,那么后续汉朝的经济便会持续获得发展。百姓的日子会过得更为殷实,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也会不断取得进步,甚至存在着直接催生出工业革命的可能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只能无奈地讲:这样的一种状态实在是太过于理想化啦,离现实似乎有着不小的距离呢,要真达到这般状态,恐怕是很难很难的,所以说它确实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呈现罢了。
其实,早在汉武帝登上皇位之前,汉朝便由于推行黄老之道而滋生出诸多问题了。就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些问题大体上能够划分为三个类别。
第一类问题可归结为思想过度自由化这一方面,在此情形下,社会原本构建起的伦理道德体系正一步步走向崩溃瓦解的态势,其稳定性遭受极大冲击,对整个社会的有序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在西汉前期的那几十年间,西汉政府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不怎么管事的状态。就思想领域而言,更是彻底放开了管控。一方面,废除了秦朝时期的挟书律,让诸子百家的各类思想能够自由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还开展了公开的策论考试,将其面向全国范围内的诸多知名学者。
这些政策乍一听好像很不错呢。然而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后,状况却渐渐偏离了正轨。待到文景之治后期,汉朝思想领域里,各类极端思想开始冒头了。并且,由于人们缺乏公认的道德准则,形形色色奇葩的社会事件那是频频出现。
在人类社会之中,自由向来是众人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当自由超出了应有的限度,变得过分时,其往往就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具毁灭性的不良影响。
第二类问题所涉及的情况是财富呈现出迅速集中化的态势。也就是说,在相关情形下,财富出现了快速向某些方面、某些群体聚集靠拢的现象,这种财富迅速集中的状况便构成了所提到的第二类问题的主要内容。
在西汉最初的几十年间,商业发展几乎未受到任何限制。历经这几十年的发展进程后,不少地方渐渐呈现出行业寡头的状况。像冶铁、食盐、布帛等关乎民众生活的关键物资领域,更是冒出了诸多类似“大鳄”般的商业巨头。
就拿四川的冶铁大亨卓王孙来说吧,在其事业巅峰之际,家中光是家奴就多达八百人,所拥有的家产更是不计其数。要晓得,即便在当时,老刘家那些诸侯王的府上,恐怕也不见得能有如此多的仆役家奴。而且像卓王孙这般极为富有的巨富,在汉朝时期可不在少数,差不多各个地方,都存在着“富可敌国”的这类巨富呢。
这里所谓的富可敌国,可绝非只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哦,那是实实在在的情况!就拿卓王孙来说吧,他所拥有的家产,那是实实在在能与当时汉朝一些刘氏小诸侯国的全部资产相匹敌的呢。
这着实是一件极为可怕的事儿。其可怕程度超乎想象,让人一想到就不禁心生寒意,仿佛有一股无形的恐惧紧紧缠绕着,怎么也挣脱不开,总之,这件事所带来的那种可怕感觉,真的是很强烈呢。
国家财富之所以会迅速集中,出现顶级巨富,正是由于商业过度自由所致。而这类顶级巨富一旦现身,财富的“马太效应”便会随之迅速加剧。实际上,在这些顶级巨富产生的背后,是无数底层百姓正逐渐丧失自身的财富。
第三类情况在于,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国家内部所存在的矛盾呈现出逐渐加剧的态势。也就是说,人口数量的迅速攀升这一状况,引发了国家内部矛盾不断增大这样一个后续结果呢。
这事儿或许说出来不太中听,可实际情况就是如此。在汉朝最初的几十年间,由于中原地区经济得以快速恢复,百姓们辛勤劳作从事生产,使得那时中原地区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曾有历史学家经过考证后提出,在汉武帝登基之前,汉朝的总人口数量已然快要突破四千万这个大关了。
事实上,这是一个相当可怕的数字。
需明确的是,在土豆、玉米这类高产粮食作物尚未大规模传入中原之时,中原地区所能承载的总人口数量极限,基本都未曾突破一亿。确切来讲,从秦汉一直到唐朝覆灭这段时期,中原地区可承载的人口上限,大致最多也就是六千万上下。
一直到宋朝时期,由于引入了“占城稻”,宋朝的巅峰总人口数首次近乎达到一亿。也有部分人觉得,北宋在其巅峰阶段,总人口数其实已经稍稍越过了一亿这个界限。然而在北宋之前,不论是汉朝也好,唐朝也罢,它们各自处于极盛之时,总人口数都未曾突破六千万的大关。
并且,要是人口数量超出五千万,逼近六千万这个关口以后呢。不管是汉朝也好,唐朝也罢,都会涌现出极为严重的社会矛盾。要知道,中原地区的耕地总量就那么有限,在粮食平均亩产量维持不变的情形下,每年所能产出的粮食量也就是那么多。
当处于社会中上层的富裕阶层凭借商业手段占有了更多的粮食时,底层百姓手中所能拥有的口粮便会出现不足的情况。如此发展下去的话,汉朝大概率是要面临农民起义爆发这一严峻局面的。
人口增加这一状况,似乎和汉朝秉持何种治国思想并无关联。毕竟,不管老刘家是以黄老之道治国,还是凭借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只要国家能在较长时间里保持稳定发展,那么人口增加便会是必然的结果。
然而重点在于,自汉武帝将儒家学说尊为正统思想之后,汉朝整体的战争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随后,汉武帝便开启了与匈奴的战争,在整个汉武帝时期,汉朝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事。借助这些战争,汉朝一方面获取了诸多新的领地,另一方面人口也大幅减少了。
在汉武帝统治后期之时,汉朝的人口总数实际上已然近乎要达到三千万这个量级了,差不多就要触及三千万的这一门槛啦。
在汉武帝即位之前,汉朝一直推行着黄老之道,而彼时汉朝社会存在着三类较为突出的大问题,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那三个问题。顺着这样的思路,接下来我们便能够继续深入地去思考相关事宜了。
倘若汉武帝未曾罢黜百家,而是持续推行黄老之道,那么接下来的这三类问题,究竟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呢?
答案是很明显的。就第一类涉及思想自由化的问题而言,情况会愈发严重。要是国家在较长时间里不着力扶持主流思想,那么短期内或许能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可时间一久,各类不同的思想便极有可能对国家的统一构成极为致命的威胁。
至于第二类涉及财富集中方面的问题,倘若汉武帝未曾罢黜百家的话,后续要开展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将会十分艰难,只能眼睁睁看着“马太效应”不断加剧。在此之后,那些势力庞大的富商极有可能会为了守护自身的财产,进而去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军队。
就第一类情况而言,随后呢,那些大富商在凭借自身所拥有的巨额财富组建起武装力量以后,大体上便会选择去独立创建一个国家了。
第三类问题即人口问题,实则最为致命。就拿汉武帝时期来说,若其未曾罢黜百家,那后续要对匈奴开战便会极为艰难。毕竟开战之时,国内思想若无法统一,汉武帝就难以将各方力量有效集结起来,从而难以开展大规模对抗匈奴的战事。
在此之后,便只存在两种可能性了。其一呢,倘若汉武帝未施行罢黜百家之举便率先发动战争,鉴于国内当时未能达到高度统一的状态,边疆军队极有可能会接连战败,如此一来,匈奴势必会大举长驱直入,很可能就会出现类似北宋末年“靖康之耻”那样的局面。
存在第二种可能性,那便是汉武帝执意强行开启战事,此举招致国内绝大多数人的反对。随后,诸多富商群体以及地方贵族,会趁机迅速拉起军队,紧接着便宣告独立。如此一来,汉朝原本的统一局面将会再度瓦解崩塌,具体可参照后来隋朝出现过的类似情形。
当然啦,除此以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状况呢。也就是汉武帝依旧选择以黄老之道来治理国家,在治国理政这件事上不采取任何行动,就那么维持着原有状态,什么举动都不做,只是遵循着黄老之道来行事。
要是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接下来,汉朝的人口便会不断地增多。至多经过一代人的时间,汉朝的总人口数量就会接近六千万这个大关。而后,汉朝内部的矛盾将会庞大到难以解决的程度,进而引发农民起义。在此之后,各地的地方豪强又会渐渐重新走向独立。
具体而言,这种情况我们能够参照明末时期的情况来了解。在明末,有着诸多相关的情形可供我们在探究此类情况时作为参照示例,通过对那时状况的分析,能够更好地明白与之相似的这种情况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呈现。
无论属于何种情形,一路推演下来,最终只会呈现一个结局,那便是汉朝会快速走向灭亡!倘若汉武帝毫无作为,依旧奉行黄老之道,那么后续的发展态势,必定会越发恶劣!仅仅是在亡国的具体方式上存在差异罢了。
后世不少人觉得汉朝会持续不断发展下去,可实际上这种可能性极小。要知道,在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力的上限未取得突破之时,一个王朝的国力所能达到的上限是存在极限的。一旦抵达这个极限,走向盛极而衰的结局,基本上就是必然之势了。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形,后世才有历史学家发出这般感慨:并非是汉武帝去选定了儒家思想,实则是历史作出了选择,让儒家思想脱颖而出。在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以及相应的生产力状况之下,董仲舒所提出的那套思想方案,已然堪称最为理想的解决之策了。
倘若当初不选取儒家学说来治国,而是依旧选用黄老之道,又或者是采用其他的思想理念来治理国家的话。那么在之后的发展进程中,汉朝的整体状况,极有可能会朝着更糟糕的方向去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