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2年的时候,汉和帝才仅仅十四岁,就在这一年,他突然下达了一道命令,宣称自己要前往白虎观,去参与那里举行的讲经活动呢。
在东汉时期,皇帝参与经筵活动实属平常之事。说白了,就是皇帝对书中某些内容不太明白,那就需要找诸多大儒来为其答疑解惑。可皇宫乃是皇帝的私人领地,里面住着不少妃子,让大儒们进宫不太妥当。于是,皇帝便得在皇宫周边另寻一处地方,来举办这类学术交流会议。
所谓的“经筵”,指的便是这样一种学术活动。
在东汉时期,开展的这类活动其实并不称作经筵,而是叫做讲经。经筵这一叫法,是到宋代才出现的。但甭管它叫啥名字,该项活动所具有的性质大体上是相差无几的。
因此,在汉和帝下达这一命令后,众人皆未觉有何不妥。要知道,此前的好些年里,汉和帝就多次参与过类似活动。毕竟他幼年便登基称帝了,年仅九岁就坐上皇位,如此年幼,需要学习的东西那肯定是非常多的。
彼时,太后窦氏对自己儿子那勤学好问的表现是极为支持的。况且白虎观就位于皇宫之内,所以窦氏对此事也未过多询问,就任由其发展了。
可谁都未曾料到,当汉和帝去往白虎观之后,东汉的局势便开始悄然发生变化,就如同天空的颜色渐渐转变一般,整个东汉的气象,自此逐渐有了不同以往的走向,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开启了新的变化态势。
在随后的十多天时间里,汉和帝着手展开一系列行动。他先是调集起自己的心腹之人,随后将白虎观周边负责守卫的禁卫军队来了个大换血,全部予以更换。与此同时,汉和帝行动极为迅速,即刻派人前去接管了皇宫以及京城的防务相关事宜。
差不多就在一夜之间,窦太后的一众党羽纷纷落马,无一幸免。窦太后自己也由此丧失了对朝廷局势的掌控权,只能无奈地坐以待毙。这场政变落下帷幕后,窦太后即刻遭到软禁,数年后竟离奇离世。至于她的那些党羽,不是被直接诛杀,便是被责令自尽。
就这样,仅仅在短短一日之内,一位年仅十四岁的小皇帝,轻动手段,便将东汉彼时最为强盛的外戚家族一举击垮,而且是连根彻底拔除,其手段之果决,行动之迅速,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究竟什么才算得上是手腕呢?
这便称作手腕!
后世那些被称作明君圣主的人,仅仅反杀一个大臣,便会被众人视作极为厉害。可这要是与汉和帝相较,那可就差得远啦。要晓得,汉和帝当时所面对的,乃是一个极为强大的外戚家族。并且,这个家族的首领是当时的太后,而扛起整个家族的,更是刚刚勒石燕然的窦宪呢!
那么,彼时的汉和帝究竟为何会突然发起那场政变,从而将窦家彻底掀翻呢?年仅十四岁的少年,究竟是怎样在短短一日之内,就把整个窦家给扳倒的呢?汉和帝与窦家之间,究竟存在着何种难以化解的仇怨?
汉和帝发动政变之后,却做出了囚禁自己母亲的举动,这究竟是为何呢?
请留意,下面要讲述的这个故事,在整个东汉历史的长河之中,堪称是最为精彩绝伦的一场权力角逐啦!其精彩程度,绝对会让你深深为之震撼,它将为你呈现出那个时代权力斗争的波谲云诡与惊心动魄。
其实,这个故事最开始的时候,是由一段十分恶俗的宫斗案引发而来的呢。也就是说,其最初的源头,恰恰就是那起让人觉得很是恶俗的宫斗案子啦。
十七年前那场政变尚未发生之时,东汉的第三位皇帝汉章帝便已正式登基即位了,要知道,这汉章帝可是后来汉和帝的父亲。
汉章帝即位之时颇为年轻,在其即位前,并未有明确的正妻人选。如此一来,待汉章帝即位后,各大世家便纷纷行动起来,疯狂地将自家女子送进宫中,其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要让自家女子去角逐皇后之位。
在那之后,由于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同时窦家之人也极为努力奋进。最终,窦家的一位姑娘脱颖而出,在诸多竞争与发展的历程过后,成功获得了胜利,得以入主后宫,被册立为汉章帝的皇后。
这位窦太后,便是后来被汉和帝给推翻掉的那一位。
按理说,窦氏已然成为皇后,后续理应一切顺理成章。可关键在于,东汉仿佛存在一条未被史籍明确记载的潜规则,即皇后本人并没有亲生的子女。
整个东汉时期,最初有阴丽华和郭圣通这两位皇后。而在此之后的绝大多数皇后,居然都未曾生育子女。一直要到东汉末年,才又出现一位育有孩子的皇后,即何皇后,她生下了汉少帝刘辩。
窦氏被立为皇后之后,始终未曾有过自己的孩子。依照东汉那时的惯例,身为皇后的窦氏在后来收养了由妃子梁氏所生的儿子,而这个被收养的孩子便是日后的汉和帝刘肇。
确实如此,在历史记载当中,汉和帝与窦太后之间并非亲生母子的关系,汉和帝实则是窦太后的养子。正因为并非亲生这一情况,也就为后续诸多事情的发生预先埋下了种种伏笔呢。
当然了,在窦太后刚开始收养刘肇的时候,并没有人察觉到其中存在什么问题。毕竟那个时候在位的汉章帝,其情况也是这般的呢,所以大家也就没觉得窦太后收养刘肇这事有不妥之处啦。
他本为之前的皇后马氏所生之子,之后才获立为太子。汉章帝当上皇后以后,与自己的养母马氏之间的感情依旧极为深厚,相处和睦,那份情谊并未因身份等因素而有所改变。
可问题在于,轮到窦皇后与刘肇的时候,情形就有所不同了。
刘肇被收养后,有两件事给这对母子关系埋下了大隐患。其一,窦皇后收养刘肇使其成为嫡子,可之后汉章帝并未立刘肇为太子,反倒选了另一个儿子刘庆当太子。
于是在后来,窦皇后为了助力刘肇去争夺太子的位子,便开启了宫斗模式。这一段宫斗的经历那可真是相当精彩呢。总之到了最后,窦皇后在这场宫斗较量里成功胜出,顺利使得汉章帝废掉了原先的太子刘庆,转而将她的养子刘肇立为太子啦。
就这件事情而言,刘肇实则是受了窦皇后的恩情。要知道,倘若没有窦皇后从中助力,刘肇在后来那是压根儿就不可能拥有登上皇位的机会的呢。
第二件事则有所不同。概括来讲,在刘肇被立为太子后,其年龄不断增长。而到了这般情形下,窦皇后心中有了忧虑,毕竟自己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将刘肇扶上太子之位,可日后刘肇要是让他的生母梁氏当上太后,那势必会分走自己手中的权力。
所以到了最后,窦皇后瞅准了一个时机,将刘肇的亲生母亲梁氏,干脆利落地给害死了。
刘肇和窦皇后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这主要源于两件事。其一,刘肇由窦皇后抚养长大,其间有着养育的恩情,并且当初若不是窦皇后极力为其争取,他压根儿就无法登上皇位。其二,窦皇后却杀害了刘肇的生母,如此一来,二人又有着杀母的仇恨啊。
在正史上,此事一直都未曾有过明确的记载。不过依据后世的考据情况来看,这件事确实存在一定的可能性。要是这件事真的属实的话,那么窦皇后与刘肇之间可就不仅仅是存在杀母之仇了,甚至还会有杀父之仇啊!
总而言之,先前那些低俗不堪的宫斗情节的存在,使得这对母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极为别扭、纠结,情况就是如此,这种拧巴的状态正是被那些恶俗宫斗情节给硬生生造成的。
公元88年之际,汉章帝离世,年仅九岁的刘肇得以顺利登上皇位。由于当时刘肇年纪尚幼,在其登基之后,窦皇后也就是后来的窦太后,便开启了临朝称制的局面。
在那之后的数年时间当中,东汉王朝便步入了窦家掌控大权的时期。整个东汉仿佛就此开启了一段被窦家深深影响的时代,其势力在诸多方面得以施展,在这数年里于东汉的历史舞台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年仅九岁的孩子,能懂的事儿必然不会太多。就拿当年宫斗的那些事儿来说吧,窦皇后一直隐瞒着,这孩子又怎么可能知晓呢?也正因如此,在刚登上皇位之时,刘肇和窦太后之间的关系倒还算得上是不错的呢。
在刘肇的心中,彼时的窦太后就如同亲生母亲一般。她不辞辛劳,历经诸多艰辛将自己抚养长大,更是助力自己登上了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因而那时的刘肇,对窦太后以及整个窦家,可谓是极为信任,差不多对他们所说的话都是言听计从的呢。
彼时窦太后临朝称制,所有权力皆掌控于其手。在这样的情形之下,随后的几年时间里,窦家犹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般,得以彻底兴盛起来,势力迅速扩张,在当时的局势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受窦太后影响,东汉高层的诸多关键岗位,大体上都被窦氏族人及其亲戚所掌控。军队方面呢,同样基本处于窦家人的牢牢把控之下。而在地方层面,窦家的那些亲朋旧交,也渐渐开始独揽大权了。
就这样,一张权力大网逐渐编织而成,而窦太后正处于这张大网的核心位置。随后,这张大网不断蔓延扩张,最终将整个东汉都笼罩其中,使其处于这张大网所营造出的权力氛围的全面覆盖之下。
就在那几年间,窦太后的兄长窦宪,领数万大军奔赴北方,一举灭掉了北匈奴,成功达成勒石燕然的伟大壮举!倘若抛开其他历史背景,单就这一结果而言,窦宪所取得的成绩,完全能够与昔日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相提并论。从那以后,勒石燕然便成了后世所有将领们共同追逐的梦想。
然而与此同时,这般情形下的窦家,已然渐渐发展到权势过于庞大的地步了,并且开始逐步对汉和帝的皇位构成了威胁。
先前的汉和帝,年纪尚幼,对于权力的重要意义还未能有所知晓。然而随着他慢慢长大成人,在逐渐与权力有了更多接触之后,便开始察觉到窦家所带来的潜在威胁了。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在此之后,也不晓得是从何时起,
刘肇了解到了往昔发生的那些宫斗旧事,从中知晓了窦太后曾逼死自己母亲的这一情况。
在这一年的时候,刘肇的年龄大概也就是十二三岁左右的模样。
然而,仇恨的种子已然渐渐地在他内心深处种下了。那仇恨如同悄然滋生的野草,在他心间的土壤里开始扎根,一点点蔓延开来,逐渐占据着他内心的某个角落,从此在那里埋下了日后可能会引发诸多情绪与行为的隐患。
与此同时,通过史书里那些若有若无的蛛丝马迹能明确一点:彼时的窦太后已然开始察觉到刘肇身上出现的转变了。平心而论,窦太后对于刘肇这个养子,无疑是怀有感情的。可与此同时,刘肇的这种转变,也使得窦太后心中生出了几分警觉之意。
自那之后,窦太后心里便生出了些念头,想着把刘肇废掉,另立其他皇子为皇帝。然而,直至刘肇后来发动政变了,窦太后也始终未曾将这想法真正付诸行动。大概在窦太后眼中,刘肇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子罢了,没什么可担忧的,于是便一直搁置着没去理会这事。
事实上,这恰恰是刘肇日后能够取得成功最为关键的因素。
倘若窦太后能够事先有所察觉,并早早地将皇帝废掉的话,凭借当时窦家所拥有的强大权势,刘肇确实是无力进行反抗的,如此一来,也就不会出现后来刘肇成功实施反杀的这一情况啦。
以上所述的这些内容,大体上便是刘肇着手发动政变之前,所对应的大致历史背景情况了。随后,时间推移到了公元91年的正月,至此,那场关于政变的故事,也就正式拉开了帷幕。
公元91年正月的时候,年仅13岁的刘肇正式开始启用了一套全新的礼仪制度。而在此之后,刘肇便身着那套有着特殊意义、能够象征皇帝身份的冕服,开启了属于他在相应身份下的历程。
在古时候,衣服可不是能随意穿着的哦。当皇帝正式着上属于自己的那套工作制服时,在众多人看来,这便意味着皇帝已然开始执掌大权啦,它就如同一个鲜明的象征,标志着皇帝权力行使的开端呢。
正是从这一时刻起,刘肇与窦家之间的较量,就此正式拉开了帷幕。双方的这场斗法,已然踏上了征程,往后的局势发展,也自此变得波谲云诡起来,而一切的开端,便是此刻了。
彼时,面对势力强大的窦家,刘肇压根儿就没什么反抗之力。就在刘肇披上工作服的当日,在京城这一方天地,凡事皆由窦太后一人决断。而在北方,窦宪正统领着数万大军,对北匈奴展开猛烈攻击,眼瞅着就要迎来最后的金微山之战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审视,像这样的窦家,看上去都绝非刘肇所能与之抗衡的。
然而,聪慧过人的刘肇终究还是寻觅到了打破困局的关键所在。而这一关键,便是士族集团。
接下来,咱们先把刘肇的故事暂且搁置一下,先来讲述两个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情况。
其一是东汉士族集团崛起这样一个背景情况。东汉时期,士族集团逐渐崭露头角并发展壮大起来,这一现象成为了当时诸多局势发展、社会变革等所依托的重要背景方面,在历史的进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东汉历史具有特殊性,自开国起,便存在世家大族势力过于庞大难以掌控的问题。对于这一状况,当年刘秀在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之后,其实也已经留意到了。
于是,在正式实现天下一统后,刘秀便推行了一套“功臣并不用”的制度。具体而言,就是全部的开国功臣,统统都要退休返回家乡。往后,他们无需再承担专业相关的工作事务,只需安安稳稳地回到家中,依靠股份分红过日子便行。
东汉开国功臣团体,就因这一招,被彻底压制住了,此后再也没能兴起,也未对局势产生任何威胁可言。
可问题在于,这一招虽说确实好用,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副作用。那便是:要是所有的开国功臣都选择退休的话,那么接下来,各项工作又该由谁去承担、去完成呢?
刘秀对于这个副作用其实早就有所准备。东汉开国之际,他便在第一时间让察举制得以恢复。借助察举制,能够成体系地选拔官员。而随着时间推移,那些经由察举制选拔上来的官员,渐渐承担起了那帮开国功臣所负责的各项工作。
由于这段特定的历史缘故,之后我们便能察觉到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在东汉的历史进程中,正常国家体系下的最高官员被称作司徒。实际上,东汉的司徒就是西汉时期的丞相换了个称谓罢了。然而,当我们查看整个东汉司徒的人员名单时就会发现,其中绝大多数人似乎都没什么名气。
东汉时期的司徒名单里,排在首位的是邓禹,此人颇为有名,乃是东汉的头号开国功臣呢。然而在邓禹之后的那几十位司徒,就没什么知名度可言啦,几乎都不怎么被人熟知。
东汉时期有一位较为出名的司徒,此人便是王允。提到王允,大家想必都有所耳闻,他就是那个联合吕布一起将董卓诛杀的人。
在从邓禹到王允这段几乎贯穿整个东汉的历史时期里,有几十位司徒存在。可说来奇怪,这些司徒大多没什么名气。一般人,也就是那些并非专门钻研东汉历史,或者对东汉历史并非特别感兴趣的人,基本都没法说出几个他们的名字来呢。
其实,其根源就在于刘秀当年所设计的那套制度。也就是说,这一切背后的根本原因,恰恰是刘秀在往昔所创设出来的那一套相关制度所导致的呢。说到底,此事根源正是刘秀当年设计的那套制度无疑了。
在东汉所实行的这套制度当中,有不少官员皆是凭借察举制得以选拔而出。他们的角色类似于后世的职业经理人,只管履行工作职责,并不持有股份。在涉及重大事件的决策事宜时,像国家股权出现变更,又或是未来集团要更换接班人等这类问题,他们这些职业经理人,是没资格去参与其中的。
在此种背景之下,东汉时期的士族集团渐渐兴起了。所说的士族集团,是那些起初家世平平的群体,他们凭借察举制,一步步成为了国家的职业管理者。这些人为了自身的权势与地位,打从一开始就与那些大股东合不来,双方从本质上而言就是政敌关系。
汉和帝的机会就这样出现了。
所谓的内外朝制度,构成了第二个背景。
正常情况下,汉朝在国家体制方面是承袭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的。不过到了汉武帝当政之时,他创设出了一套内外朝制度。通俗来讲,打这以后,像丞相、御史大夫还有九卿等这些官职,都被归为外朝官员范畴了,他们仅有执行之责,并无决策权力。
在皇帝身旁,其设置了若干职位,像大司马便是其中之一。这几个特定的职位,拥有能直接与皇帝进行私密商讨的权限,能够参与到关乎国家走向的重要决策当中去呢。
东汉时期大体上依旧沿袭了此前的那套制度。就内朝而言,差不多是窦太后及其亲戚掌控局面,国家的决策大权都握在窦家手里。至于外朝呢,则是由那些凭借察举制接连考中的人,也就是类似职业经理人的群体,来负责平日里的实际工作事务。
恰恰是这两项制度,为刘肇提供了能够反制并击败窦家的契机。
彼时刘肇将整个朝堂细细打量了一番,竟察觉到一个颇为有趣的状况:窦家在当时权势极盛,那势头简直能一手遮天,已然完全掌控了内朝的决策部门。可在外朝呢,存在不少凭借察举制得以入朝为官的人,这些人就如同职业经理人一般,心里对窦家极为不服,甚至还敢公然与窦家叫板呢!
实际上这就是两个阶层之间与生俱来的矛盾,仅靠拉拢的手段是没办法解决的。即便窦太后有拉拢个别大臣的想法,可对于士族集团整体而言,他们若要谋求发展、取得进步,那就必然得和已然处在最高阶层的窦家展开博弈,双方的矛盾根本无法调和。
在外朝这一范围内,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有部分官员呢,因为窦家那强大的威势所迫,无奈之下只能对窦家表示臣服。然而,也有诸多官员,根本就不把窦家放在眼里,非但不买窦家的账,甚至还敢于公然和窦家对着干呢。
在那帮职业经理人之中,当时有个起带头作用的人叫袁安。要知道,此人便是后来《三国演义》里袁绍的太爷爷。袁家赫赫有名的四世三公,正是从袁安这儿开始的呢。
在当时那个时期,袁安所担任的职位乃是司徒,这一职位就相当于西汉时候的丞相之职。彼时,众多外朝的官员们纷纷以袁安作为领头人,与窦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对抗呢,双方之间的矛盾冲突颇为激烈。
就这样,这个袁安可把窦太后以及窦家给得罪狠了,他们对袁安那是恨得咬牙切齿,时刻都盘算着要给他找点茬儿。可关键在于,袁安这人做事极为精明干练,行事向来滴水不漏,压根就没给窦家留下什么可乘之机。于是呢,即便窦太后瞅他怎么都不顺眼,却也没办法直接就把他的官职给免掉喽。
于是,汉和帝便迎来了机会。
想当年霍光、王莽把控大权之时,老刘家的皇帝缘何无力反抗?还不是因朝堂之上,压根不存在能与之抗衡的势力嘛。但看今朝,以袁安为首的士族集团已然能够与窦家相抗衡。即便处于相对弱势的境地,可好歹也算是拥有了一个能够扭转局势、实现翻盘的契机。
于是在公元91年年初,刘肇身着皇帝的服饰后,率先展开了行动。彼时,无人知晓刘肇究竟给士族集团的官员发出了何种暗示。但就在这之后,以司徒袁安以及司空任隗作为首领的那些士族官员,一同上书进行弹劾,指出窦宪在前线作战期间,其部下滋扰民众,还胡乱征税,并借此向窦宪行贿。
在西汉时期,有两个重要的官职,其中司徒所对应的便是丞相这一职位哦。另外,司空呢,它所对应的则是御史大夫啦,这就是西汉时司徒与司空分别和丞相、御史大夫的对应关系。
外朝那两位最为重要的官员都已然直接上书了,这显然是代表了士族集团的想法和意志呢。随后呢,刘肇便顺势而为,干脆利落地一口气就把窦家所任命的四十多个官员的职务都给免除掉了。
毫无疑问,这一招使得窦家的力量遭到了直接的削弱。
然而与此同时,刘肇所采取的这一举措,无疑是彻底惊动了窦家,就如同打草惊蛇一般。也正因如此,没过多久,窦家便展开了反击行动。
没过多久,士族集团里位列第三的重要人物尚书仆射乐恢,向朝廷呈上了奏书,其内容是弹劾外戚干预朝政之事。面对乐恢的这份上书,窦太后凭借自身太后的权威,直接将他的意见给驳回了,而且还给他安上诸多罪名,随后便把他逐出京城,打发到地方任职去了。
刚刚被下放的这位士族集团三号人物,就遭遇了窦宪派人前来逼迫的厄运,最终竟被直接逼着服毒自尽了。
乐恢的离世,着实把整个士族集团吓得不轻。而与此同时,窦家表现出的那种强势做派,也愈发引得众人反感起来。于是乎,在这之后,接替乐恢出任尚书仆射一职的郅寿,又一次上书进谏,弹劾窦宪太过骄纵,甚至还在其奏书中引用了王莽篡汉的相关典故呢。
这差不多已然到了撕破脸的地步。
结果呢,这一回的上书事宜,毫无意外地又被窦太后给强行压下去了。并且没过多久,窦宪再度采取行动,竟然将这位刚刚上任的三号人物给逼得走上了绝路,最终丢了性命。
接连有两位手握实权的重要人物被逼得走投无路而离世,这一状况瞬间点燃了整个士族集团内心的怒火,令他们群情激愤,义愤填膺。
在那样的局面之下,刘肇瞅准时机恰到好处地采取了行动。就在这一年的十月,刘肇动身前往长安,并且颁布诏书,寻觅西汉开国功臣萧何与曹参的后人,还打算给予他们赏赐与封诰。这般举动,显然是在向整个士族集团暗暗示意,让他们学学当年的萧何、曹参,力保自己这位皇帝,去和太后相抗衡!
在此之后,士族集团那一方显然也明白了其中的意味,进而愈发紧密地团结到了一起。
在另一边,窦家看到当时的那一幕后,便也着手展开反击行动。随后,窦家借着刘肇下达伴驾的指令,窦宪径直前往长安。待其抵达长安之后,诸多朝臣在迎接窦宪之时,竟然直接呼喊万岁。
事实上,事情已然发展到这般田地,双方之间已不存在能够妥善解决的可能了。要是换成其他任何一位权臣,处在当下这种情形,接下来通常都会径直发动政变,进而将皇帝给废掉。
可问题在于,就在这个时候,窦家却恰恰并未如此行事。
事实上,这个关键之处恰恰是在窦太后那边。
一直到这个时候,窦太后心里都还在犹豫,拿不定主意到底要不要真的发动政变,把刘肇给废掉。毕竟,不管从哪方面来讲,刘肇可都是她的养子。要是真把刘肇废了,然后改立别的皇子当皇帝,说不定那接下来的皇帝,还比不上刘肇呢。
就在这样的一个时候,窦太后脑海中忽然就浮现出了当年吕后所经历的那些事儿。紧接着呢,窦太后便做出了一件颇为有趣的事情来。
她并未选择发动政变之举,反倒对窦家那头进行压制。就在这期间,窦太后这边也着手展开行动了,开始为刘肇挑选合适的妃子呢。
不少后世史学家经分析后认为,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窦太后心里的盘算很可能是这样的:得让刘肇尽快娶个媳妇,好生下子嗣。等刘肇有了孩子以后,她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废掉刘肇,进而改立刘肇养子的孙子来做皇帝。
自然,此事在史书当中并未有所记载。但在那之后的实际情况是,确实有诸多女子陆陆续续地被选入宫中,继而成为供刘肇进行挑选的对象。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的一个结果,竟然意外地给予了刘肇一个全新的契机。
彼时的刘肇,正为没办法与其他高层家族取得联系而发愁呢。然而,这选妃一事的出现,恰恰就给刘肇送来了一个极为难得的好机会!
最终,刘肇挑中了一位极为关键的女子,而这位女子便是日后成为刘肇皇后的阴氏。
阴氏其人,其曾祖父的妹妹乃是阴丽华。再者,阴氏的母亲身份也不一般,是东汉开国功臣邓禹的亲孙女呢。
刘肇经由这名女子,一下子便与阴家以及邓家建立起了联系。要知道,阴家、邓家可都和窦家属于同一层级的家族呢。自那阴家女子入宫后,他们从本能上就会去争夺外戚家族的地位,自然而然地就站在了与窦家对立的立场上。
就这样,刘肇手中所握的牌又增多了一些。
当然啦,也存在这样一种看法,就是认为那个阴氏是在窦家垮台之后才真正进入皇宫的。至于阴氏入宫的确切时间,我们仅仅能够明确是在窦家倒台的那一年,不过在具体是哪一天或者哪个时段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不管怎样来讲,既然当时双方都已经有了那样的意向,那么这些世家大族,肯定也就开始更多地去支持刘肇啦。
就在同一时刻,窦家那头,又打出了另外一张牌。
公元91年行将结束之际,从西域传来了一则消息。历经多年不懈的努力,班超终于将西域北道完全平定下来。那个此前始终不肯臣服于汉朝的龟兹国,这下也彻底服软了,还开始派遣使臣前往汉朝呢。
在东汉的整个历史进程当中,班超成功打通西域一事,无疑算得上是极为重大的事件了。然而,就当时汉和帝所处的情形而言,班超通西域这件事,却并非是一个能让他感到欣喜的好消息。
从某种层面来讲,班超可以说是与窦家存在着特定关联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意义上,班超算得上是窦家的人。
因此,实际上这个消息等同于在以另一种方式给窦家增添助力。不过还算幸运的一点是,班超看上去并没有坚定地站在窦家那一方,在窦家后来垮台之际,他也未曾为窦家提供过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无论如何,事情已然发展到这般田地,双方已不存在和平解决的可能了。彼时窦家的那几位关键人物,已然着手筹备相关计划,企图直接将汉和帝置于死地。与此同时,汉和帝这一方呢,也开始不断拉拢众多士族大臣,着手谋划进行反击之事。
汉和帝着手进行一系列安排,首当其冲的便是去拉拢曾被废黜的刘庆。想当年,汉和帝取代刘庆坐上了太子之位,可到了此刻,他俩却因窦家而站在了同一战线。究其缘由,是刘庆与窦太后之间有着杀母的深仇大恨,刘庆被废之后,他的母亲就被窦太后害死了。
鉴于两人乃是亲兄弟,在这样关键的时刻,他们不再执着于皇位的争夺,而是选择携手合作,一同将矛头对准了窦家,毕竟亲情在此刻让他们意识到,先共同应对窦家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彼时的汉和帝,身处窦家的严密监视之下,可谓是举步维艰,想独自做成什么事儿压根就不容易。不过好在有刘庆出手相助,如此一来,局面便大不一样了。在刘庆的全力协助下,汉和帝迅速与其他颇具实力的刘氏宗亲接上了头,并成功获得了他们的支持。
与此同时,汉和帝借助刘庆的力量,在宫廷之中扶植起了一位宦官,此人名叫郑众。而在之后的发展中,这个郑众居然成为了那场政变里极为关键的人物,并且就此开启了东汉时期宦官得以掌握权势的先例。
就在这一年的年初,年仅十四岁的刘肇,已然不动声色地在窦家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成功将刘氏宗亲、宦官以及士族集团的力量汇聚到自己一方。并且,东汉高层之中的其他几大家族,也陆续开始在暗中给予刘肇支持与助力。
然而,即便这些力量已然出现了,可对于刘肇而言,其并未因此就拥有绝对能够取胜的把握。
至少在这个时候,刘肇手中的牌全都是隐藏着的。从明面上来看,京城以及皇宫的禁卫军队,无一例外地掌控在窦家手中。并且,各个决策部门也都被窦家的党羽所把控着。
这可如何是好?
在面对这一棘手难题之际,随后刘肇精心谋划出了一套极具针对性的作战方案,此方案可谓是抓住了关键要害。具体来讲,便是要先透彻明晰窦家那庞大关系网的核心所在之处,而后径直发起一场政变,以从根本上,也就是从肉体层面将窦家关系网的核心予以消灭。
经过刘肇一番仔细的梳理,没多久,以窦太后作为核心所形成的那个关系网,便一点点地被梳理清晰了。在这张关系网当中,关键人物的数量大概不足十个。
其一,窦太后凭借太后这一身份,处于中枢要位,从而将权力基础牢牢掌握在手中。其二,窦太后的兄长窦宪,对东汉最为精锐的军队实施直接管控,并且在北方展开战事。
接下来要说的是窦太后的三个弟弟。窦笃任职黄门侍郎,该官职主要承担传递皇帝诏命的职责,如此一来,便掌控了刘肇与大臣之间相互沟通的途径。窦景呢,出任执金吾一职,得以把控京城内最为关键的驻防军队——北军。而窦瑰则担任光禄勋,能够直接管辖皇宫内的守卫军队。
其次,窦太后有一位闺蜜,名为邓夫人。邓夫人育有两个儿子,即邓磊与邓叠。另外,窦宪的女婿郭举以及郭举的父亲郭璜,这几人皆属于窦家集团的核心成员,他们肩负着重要职责,一方面直接管控京城内的其余军队,另一方面还把控着中枢要地。
在理清窦家的关系脉络后,刘肇随即着手展开下一步行动,开始依据涉及的相关人员直接进行布局谋划。随后,刘肇借助刘庆,向下面的人借阅西汉的外戚列传,并且特意指明要借阅记载当年汉文帝诛杀舅舅薄昭以及汉武帝处死窦婴的相关部分。借此举动,向下面的人传达出自己即将发动政变之意。
在悄然完成相关布局后,紧接着,又出现了两个意想不到的情况,而这两个意外,进一步推动了刘肇的计划向前发展。
有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那就是在当时,汉朝士族集团里位居首要地位的人物袁安,居然突然离世了,这一情况着实出乎众人的意料。
袁绍的太爷爷究竟是如何离世的,史书之中并无相关记载。不过在那时,不少人都心存疑虑,觉得袁安极有可能是被窦家暗中使手段害死的。也正因袁安的死,使得众多士族集团的官员愈发团结一心,怀着同仇敌忾之情,坚定地追随皇帝,誓要扳倒窦家。
而第二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是,窦宪居然自己从外面返回来了。
后世不少人觉得,窦宪当初回归一事,窦家是企图借此增加自身在朝中的筹码,进而向朝廷施压。可实际情况是,窦宪回来以后,北方的军队就脱离了窦家的掌控,窦家根本没法再对其进行控制了。
刘肇由此获得了能够平稳发动政变的契机。
就这样,上述两件事先后出现,刘肇由此彻底将自己的政变计划实施完毕。在袁安离世之后,刘肇把另一位士族官员丁鸿予以提拔,使其接任大司徒一职,丁鸿也就此成为了新的士族群体里的头号人物。
接下来刘肇发动政变,而其中的关键人物便是丁鸿。很明显,在将丁鸿予以提拔之前,刘肇心里就已然明确,丁鸿是站在自己这边,是完全能为自己所用之人。
公元92年六月,待一切准备妥当后,刘肇以参与讲经活动作借口,来到了皇宫内的白虎观。此前,刘肇就已暗中吩咐宦官郑众在白虎观悄然布置好了所有事宜。此刻,白虎观这儿的诸多宦官,已不再是窦家安插的眼线,而成了郑众的手下。
自刘肇来到白虎观的那一瞬间起,便已然彻底摆脱了窦家的掌控。
随后,刘肇悄然任命丁鸿担任太尉一职,自此慢慢将触角伸向了军队方面。过了十几天,经由刘肇精心安排,丁鸿突然手持其诏书,一举接管了京城的禁军、金吾卫,还有负责驻防的北军。
就在丁鸿采取行动的那一刹那,窦家便即刻丧失了对京城军队的指挥大权。
汉和帝成功掌控军队后,便果断采取行动,将窦太后的一众党羽统统诛杀殆尽。不过,窦家的几位男性成员,汉和帝并未直接将其处死,而是留了他们性命。并且,在收缴窦宪印绶之时,汉和帝还赐予窦宪一个冠军侯的爵位呢。
后世不少人持有这样的看法:汉和帝此举并非是念及旧情。因为要是贸然诛杀窦家高层,极有可能引发窦家党羽的疯狂反扑。所以他得花费一定时间,为窦家党羽提供投效自己的契机。并且,他还需向众人表明一种态度,即这场政变不会去追究底下那些窦家党羽。
随后,在汉和帝的精心部署下,窦太后遭到囚禁,窦家的那几位男子也被快速遣返至各自的封地。在此过程中,窦家原本的诸多党羽,因没了关系上的核心依靠,便陆续转变立场,纷纷向汉和帝表明忠心。如此一来,汉和帝不费太多周折便将窦家苦心经营多年的关系网轻易撕开了!
此后,窦家的那几个男人恰好回到了各自的封地。就在他们返回封地之际,汉和帝随即下达命令,要求他们即刻自行了断,选择自杀这条路,没有丝毫转圜的余地。
如此一来,窦家的数位男子相继自杀,窦太后也遭到囚禁,至此窦家算是一败涂地了。从这往后,汉和帝得以完全独揽大权,稳稳地在皇位上坐定。待汉和帝皇位稳固之后,虽说并未展开大规模的株连行动,可窦家所提拔的那些党羽,无疑都被罢黜官职了。
真的让人很难去设想,自始至终,那一系列精妙绝伦的布局安排,竟然全部都是由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小男孩一手策划出来的。这实在是太出乎人们的意料了,谁能想到如此厉害的布局会和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联系在一起呢。
在那之后的数年时间里,窦太后一直处于被软禁的状态,地点就在皇宫内的南宫。而汉和帝呢,是居住在北宫之中。又过去了四年,窦太后所在的南宫,竟然突发一场大火。虽说这场火并未烧到窦太后身上,可也着实把这位太后给吓得不轻。
在那之后,又历经了八个月的时间,窦太后因病离世了。至于窦太后的逝世,其背后究竟和汉和帝是否存在关联,这一点并没有人能够知晓确切情况,一切都被笼罩在未知的迷雾之中。
从客观角度来讲,窦太后与汉和帝之间的关系着实别扭。一方面呢,窦太后对汉和帝有着养育的恩情,在辅佐方面也有所付出。可另一方面,窦太后却跟汉和帝有着杀母的仇恨,甚至还曾妄图杀害汉和帝呢。
因此,历史上的汉和帝在面对自己那位养母的相关事宜时,想必是极为为难的。不管此前曾经历过怎样的种种,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二人之间的母子关系,在那之前确实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
甭管汉和帝内心究竟作何想法!反正随着窦家的垮台,属于汉和帝的时代已然拉开了帷幕,就此正式开启啦。
彼时的汉和帝年仅十四岁,可其展现出的治国天赋却超乎想象,高得离谱。随后在他的治理之下,东汉即将迈向极盛阶段,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元之隆也由此拉开帷幕,即将开启那段辉煌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