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他为何不直接造反自保?

微笑蜻蜓 2025-01-24 13:03:10

白起之所以甘愿赴死,其最核心的缘由在于当时秦国所施行的军事制度,在那样的制度之下,根本就不给他留下造反的可能,所以他只能选择接受赴死这一结局。

并且,在对白起赐死之前,秦昭襄王便已有所防备,生怕他起兵造反,所以早早就让他脱离了军队。要知道白起虽有着“一代杀神”的名号,可一旦手中没了军队,那他所能发挥出的战斗力其实也是极为有限的。

就如同后来扶苏选择自尽那般,其中的道理是相似的。在后世,不少人觉得,当赵高伪造秦始皇圣旨要赐死扶苏之时,扶苏着实太傻才会去自尽。毕竟,只要扶苏振臂高呼,凭借他公子的身份,再加上蒙恬所统领的三十万大军,完全可以轻松地反制赵高。

对于这一点,我们也只能明确地讲,这种情况基本上是没什么可能会发生的。

像扶苏这般身为皇子之人,想要直接举兵造反都极为困难。同理,白起作为领兵的大将,在已然失去军队指挥大权的情况下,指望凭借造反来保全自己性命,那几乎是毫无可能之事,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可行性。

那么说到白起为何没办法造反这件事呢,我们首先得来讲一讲秦国的军事制度才行。

秦国的崛起之路,实则是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启了。回溯到西周中期,秦国的始祖嬴非子,因其养马技艺颇为精湛,深得周天子赏识,故而获赐了一块土地,专职为周王室饲养马匹。就这般,在之后将近百年的岁月里,嬴氏家族不断繁衍壮大,族人数量也逐渐多了起来。

西周灭亡之际,嬴家一得知西周首都被攻破的消息,便率领全体族人火速赶来援救。之后,那一代的嬴氏家主还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周平王为表感激之情,同时也出于拉拢之意,这才正式给予嬴家应有的名分,准许他们建立秦国,且可在函谷关以西自由扩张。

正是从这个时候起,秦国才算是真正意义上诞生了,方才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在此之前呢,秦国不过就是一个专门负责养马的部族罢了,还远未达到一个国家应有的形态呢。

此后便是秦国持续崛起的历程。历经春秋战国这数百年岁月,秦国在不断努力发展的过程中,其势力范围逐步拓展,所占的地盘日益扩大,直至最终成功实现了对中原的统一大业。

如此一来,问题便随之产生了。

想问问,在秦国最初建立之时,其军队究竟是通过何种方式组建起来的呢?亦或是说,当秦国刚刚开国之际,它到底是依照怎样的办法来进行征兵的?

答案说来挺简单的,只要身为老爷们儿,那就得毫不犹豫地跟着一块儿上,没什么可犹豫迟疑的,这就是摆在面前的要求,作为老爷们就该有这样的担当,直接冲上去,一起去面对该面对的情况。

这件事理解起来并不困难。要知道先前老嬴家被派到西边去养马的时候,所面临的环境那是相当恶劣。并且诸如犬戎以及其他蛮族部落,老是会前来侵扰。如此一来,老嬴家凡是到了能拿起武器年龄的子孙后代,在那时都必须奔赴战场才行呢。

秦国开国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维持着一种状态。在整个春秋初期阶段,每逢秦国打仗,充当战争主力的基本都是嬴氏一族的男子,他们统领着旗下的奴隶与平民作战。甚至连秦国国君的太子,也需要亲自率领军队奔赴战场。

然而,待到春秋中期之时,大致是在秦穆公称霸过后,此前的那种状况便开始慢慢地出现了转变。

秦国的历史进程中,秦穆公堪称极为关键的一位国君。在其之前,自秦非子获封养马起,历经秦国开国,直至秦穆公成就霸业,这段时期秦国始终处于发展上升态势。在此历史进程里,秦国一步步占据了整个关中地区,同时也吸纳了诸多其他大氏族融入秦国之中。

在那些并非嬴氏一族的诸多大型氏族里面,有三个家族格外重要,它们在后世被统一称作“孟西白三大家族”。这三家在当时的氏族群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影响力不容小觑,成为了除嬴氏一族外极为关键的存在。

简单来讲,在秦穆公当政之时,有孟明视、西乞术以及白乙丙这三位将领深受重用。于秦穆公在春秋时期称霸的进程里,此三位将领贡献颇为巨大。也正因如此,之后他们各家的后人便在秦国落地生根、不断繁衍,逐渐发展成为秦国极为重要的大家族。

后世不少史学家经考证后持有这样的看法:在战国时期的白起,极有可能是白乙丙的后人,即便不是直系后人,那起码也是出身于白乙丙所在的家族当中。

自秦穆公时代过后,直至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之前,秦国便陷入了一种“停滞状态”。春秋中后期时,秦国东边有着强大的晋国阻拦其发展。待至战国初期,强大的魏国又取而代之成为阻碍。总之,在这漫长阶段,秦国一直被封堵在函谷关以西,连四川也未能拿下,基本没什么改变。

倘若一个国家长期处于没有对外拓展发展空间的状态,那么其内部所存在的诸多矛盾便会慢慢地不断增大起来。

于是在这一时期,秦国的军事制度渐渐出现了变化。诸多老嬴家的后裔,特别是那些拥有爵位的,都不愿再亲临战场作战了。打仗这事,交给孟西白三大家族去处理就行啦!老嬴家的人即便上了战场,那也得是担任中上层军官的角色。而底层士兵的位置,就由其他家族的人来担当咯。

秦国在春秋中期至战国初期,因内部矛盾不断加剧,高层贵族一味贪图享乐,使得其国力持续下滑。待到战国中期商鞅变法前夕,秦国已然不复当年身为春秋五霸之一的辉煌,彻底沦为二流国家,甚至被魏国接连压制,处境颇为艰难。

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在接下来商鞅推行变法之际,其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当中,最为关键的一项改革便是针对军事制度所展开的改革。

自商鞅推行改革举措后,甭管是老嬴家的贵族后裔,还是其余家族的后人,又或是寻常平民百姓,统统都得奔赴战场作战!一旦身处战场,是生是死,那就只能凭借自身本事了。若想获取更优的爵位以及优厚的待遇,也唯有拿性命去拼搏才行!

商鞅所推行的这一改革举措,毫无疑问是从根基之处,对彼时秦国旧贵族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强烈冲击。要知道在改革之前,那些旧贵族们无需奔赴战场,只需安安稳稳待在家中,靠着以往积攒的家底坐享其成便可。然而因商鞅这一番改革动作,他们从此没了安逸日子,都得奔赴战场去奋力拼杀了。

最终的结果是,商鞅遭受了车裂之刑。

不过话说回来,商鞅所推行的这一系列改革举措着实成效显著。打那之后,秦国军队的作战能力便不断迅猛提升。哪怕是老嬴家本族的人,也都得奔赴沙场,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也正因如此,等到了白起所处的时代,他才能够率领着一支异常勇猛强悍的秦国大军,在天下间纵横驰骋,所向披靡。

在白起开始领兵作战之前,秦国当时大体上呈现出的军事状况便是如上文所描述的那样。也就是说,以上所提及的种种方面,就代表着白起还未承担领兵职责之时,秦国在军事领域相关情况的一个大致面貌。

沿着这样的思路去思考,我们便能理解清楚,为何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白起是没办法发动叛乱的。

在当时的秦国,其实并没有那种严格意义层面的常设军队哦,和后世常见的常设军队是存在差异的。秦国推行的是耕战一体模式呢,当前线没有战事时,绝大部分士兵就会立刻脱下铠甲,返回田园去耕种土地啦。要是国家有需求了,那全国绝大多数男子可都有责任马上投身军旅,奔赴前线去杀敌建立功勋。

像这样的情况,即便白起率领军队长达数十年之久,可他始终都难以培育出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如此一来,他压根就不具备能够用来造反的条件,也就是完全没有造反的资本可言呐。

若一位将领期望培育出对自身忠心耿耿的军队,那就得满足两个必备条件。其一,该军队需长时间接受此将领的统管约束,绝不能如秦国那般,战事一结束军队便解散各自归家。其二,将领务必手握财权以及人事任免大权,唯有如此,方可持续收揽人心。

在秦国当时实行的制度之下,财权以及人事权这两项权力,很明显并不在白起的掌控范围之内。他所拥有的,仅仅是纯粹的军事指挥方面的权力罢了。

如此一来,白起显然是没了能够去培养属于自己心腹军队的可能,更不具备培育出那种会和他一同造反的军队的条件。

其次,秦国有着特殊的军事发展历程,这使得在白起所处的那个时代,秦国军队的中上层人员构成里,有超过一半的人皆是老嬴家的直系后代。

彼时在白起帐下担当握有实权之将领的那批人,他们或许是秦昭襄王爷爷堂弟一脉的玄孙,亦或许是秦昭襄王远房堂叔的子嗣。但不管怎样,这一帮人,全都姓嬴,无一例外。

就政见方面而言,他们与秦昭襄王或许存在分歧。说不定其中某些人,内心并不希望秦昭襄王稳坐秦王之位,反倒倾向于支持其他的人选来担当秦王。然而,当涉及到对待老嬴家本族的态度时,众人的看法却是出奇地一致。

身为嬴氏的后人,怎么能去帮白起造反?这可是在造咱们老嬴家自己的反呐,这究竟是为啥要这么做呢?

即便造反取得了胜利,可这对咱们而言又能有啥益处呢?要是白起真的成功了,那白家说不定就会顺势崛起,反倒让老嬴家走向衰落啦。这明摆着是桩赔本的买卖,显然任谁都不会去干这种傻事的。

因此,即便白起在当时存有造反的念头,可他手下那些隶属于赢氏一族的将领,也是决然不会跟随他一同造反的。

另外,极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彼时的白起已然遭到秦昭襄王的提防。长平之战落幕之后,白起满心打算乘胜追击,径直攻克邯郸。然而那时秦昭襄王顾及到秦国的补给存在欠缺,又受到范雎的撺掇,于是便下令让白起撤兵返回了。

自白起撤回来的那一刻起,便已然彻底与军队脱离了关系。也就是说,从其完成撤回行动之时,白起就完全不再隶属于军队体系之中,从此与军队划清了界限,不再参与军队相关事务,彻底告别了军队生涯。

没过多久,秦昭襄王又动了再次攻打赵国的念头。可这时的白起呢,居然以生病为由,怎么都不肯应召前往。这一行为让秦昭襄王认为白起是故意在跟自己作对,于是一怒之下就把白起贬成了普通士兵。不仅如此,秦昭襄王还下旨要将他贬谪到阴密,也就是现今甘肃灵台一带,只是鉴于白起的身体状况,才暂且延缓了贬黜之事。

又过了数月,前线战事接连失利,这让秦昭襄王心中的怒火愈发旺盛,而他竟将这败绩之责全都迁怒到了白起身上。最终,秦昭襄王全然不顾其他,强硬地颁布命令,要求必须将白起押解上路,不容有任何迟缓与违抗。

不过在此之后,关于白起究竟会被送往何处这一问题,史学界内部存在着不同看法。一部分人觉得,是要安排白起赶赴前线,负责指挥作战事宜。然而,另有一些人则认为,是准备把白起送至甘肃灵台,去落实此前对他的贬黜决定。

不管作何选择,总之在白起刚踏出咸阳不多久的时候,秦昭襄王便派人送来了一柄剑给他。彼时的白起,身旁别说什么嫡系军队了,就连一兵一卒都不存在,白家的其他族人同样也不在其身边呢。

在那样的情形下,白起已然陷入绝境,除了选择自尽,似乎再无他路可走。即便他有逃跑的念头,那也是无法实现的,毕竟彼时在他身旁的,全都是秦昭襄王安排的人手。至于想要举兵造反,就更不具备这个条件了,毕竟他手中压根儿就没有可供调遣的军队。

于是乎,有着“一代杀神”之称的白起,最终也唯有选择自尽这条路,以此来终结自己的一生。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