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夺取荆州之后,吴国相较于魏国而言,依旧处于劣势,甚至可说被魏国强力压制。细究起来,其中缘由大致可归结为三个主要方面。
其一,从地理因素来看,吴国所占据之地,在当今虽属经济发达之处,可在三国那个时期,南方尚未展开大规模开发活动。如此一来,吴国的耕地面积以及人口数量,实际上都和魏国相差甚远,即便后来拿下了荆州,情况也依旧没有改变。
其二,吴国内部的风气偏向保守。要知道,吴国得以建立的根基,乃是江东地区的若干豪强家族。可对这些豪强家族而言,向外扩张所能获取的益处颇为有限,相较之下,远不如关起门来守好自家地盘。如此一来,从发动战争的动力这个角度去看,东吴明显存在动力不足的情况。
而说到第三个原因,那就是在东吴的后期阶段,其内部矛盾已然严重到了极为突出的程度。正是这样的内部矛盾状况,使得东吴在面对魏国的时候,根本就没办法将全部的力量投入到与魏国的战争当中去。
要讲清楚为何吴国在夺下荆州之后,依旧被魏国所碾压,这实际上得从吴国夺取荆州之前的情况开始说起才行。
不少人都清楚,孙权身为吴国的开国皇帝,他这位置实则是从其兄长孙策那儿承袭而来的。在三国时期的诸位开创者里面,唯独孙权属于“继承者”的身份。而他从孙策手中继承到的地盘,仅仅是大半个扬州,外加荆州的一个郡罢了。
身为根基尚不稳固的继承者,其家族又恰恰属于外来户的情况。故而在东吴政权得以建立起来后,孙权尽管同顾陆朱张等本土士族相处得还算不错,可实际上双方之间依旧是存在着一些嫌隙的。
在孙权主政时期的数届重要臣子当中,周瑜、鲁肃以及吕蒙这几位,均是从外地而来的人士。唯有陆逊有所不同,他是属于本土的士族出身,在这些重臣里面显得较为特别。
与此同时,周瑜与鲁肃皆为外来之人,可在战略规划方面实则存有分歧。周瑜所期望的,乃是将刘备的势力压制下去,进而达成吴国与魏国平分天下之局面。然而鲁肃却认为刘备并非轻易就能压制得住,倒不如留存刘备以制衡曹操,故而盼着能与曹操、刘备三分天下。
《三国志》中记载,孙权对于那两人所提出的主张,均流露出赞许之意,可却未曾清晰表露自己究竟倾向于哪一种路线。后来,随着周瑜病故离世,进取的那一条路线仿佛渐渐被众人抛之脑后。自那之后,东吴整体的政治风格便逐步呈现出趋于保守的态势。
在周瑜与鲁肃掌握大权之时,孙权选择与刘备携手,共同发起了赤壁之战。赤壁一役过后,东吴集团成功再度占据荆州的部分区域。并且在此之后,东汉集团径直南下,进而将交州纳入了自己的版图之中。
孙权的第三位爱臣吕蒙,相较而言并没有太多自己的主张。吕蒙确实聪明,经过学习后更是有很大的长进,可他在战略构想方面并不突出,大多时候主要是依照孙权所下达的命令行事。
后来,到了吕蒙掌握权力的时候,东吴方面为了进一步稳固长江沿线的防御态势,便渐渐萌生了要将整个荆州都收入囊中的想法。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掌控荆州,让长江防线更加牢固,以此来保障东吴政权的安全与稳定。
然而,在那个时候,东吴尽管成功拿下了荆州三郡,但要知道,荆州的南部区域依旧掌控在刘备手里呢。并且刘备和东吴是盟友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东吴想要直接对刘备所占据的荆州南部采取行动,那可是极为困难的事儿。
在这一时期,蜀汉的发展态势颇为良好。刘备成功夺取了汉中,于此同时,关羽在襄樊之战里施展妙计,水淹七军,更是将曹操麾下的得力战将于禁俘获。关羽也正因这一系列壮举而“威震华夏”,以至于曹操甚至都产生了迁都的念头,以此来避开关羽的强劲锋芒。
原本蜀汉与东吴是盟友关系,然而随着蜀汉的势力迅猛增长,孙权心里便不太舒坦了。于是在此之后,东吴一方已然下定了决心,企图从蜀汉手中夺取整个荆州,以此来全面稳固自家的长江防线。
在那之后的事情便是,吕蒙巧施白衣渡江之计,使得关羽只能败走麦城。紧接着,张飞因急于为关羽报仇,却不想被自己的部下杀害。而刘备呢,全然不顾群臣的反对意见,执意出征,最终在夷陵遭遇惨败,蜀军也因此大伤元气。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之后,荆州最终被吴国顺利拿下。然而没过多久,吕蒙便因病离世了。吕蒙这一死,使得他生前精心谋划的战略构想,自此渐渐偏离了原本的方向,无法再按照他所设想的那样去实施了。
并且,在吕蒙离世之后,孙权不得不去应对一个全新的状况:彼时那些出色的外来人才,差不多已经所剩无几了。如此一来,接下来他就必然要着重依靠本土的士族力量了。
然而,东吴内部的本土士族与孙权所率淮泗集团的武将有着明显区别。孙家就如同流水般更替的县长一般,可东吴本地士族却宛如铁打不动的老爷。因而对这些本土士族而言,在他们掌握权势之后,实际上并不愿付出过高的代价去和曹魏展开战事。
要知道,他们的根基主要就在江东一带。至于北方呢,他们在那边压根儿没多少影响力,就算费力气打下来,对他们而言也并无多少益处可言呐。
基于上述种种缘由,此后东吴尽管成功拿下了荆州,可其政治风气却愈发呈现出保守态势。再后来,孙权居然接受了曹丕所封的“大魏吴王”这一称号,此事令诸多大臣深感屈辱,个个悲愤不已。
然而,此结果实则正是孙权所谋划之事。接受曹魏的册封,一来可稳住曹魏,使其不对自己发动攻击;二来,按照“君忧臣辱,君辱臣死”的观念,得借此刺激一下众人,如此往后自己若称帝或者举兵反魏,方能获取更多的支持。
曹魏对孙权予以册封,而孙权接受了这一册封之事,既能视作东吴采取了保守退让之举的例证,亦能当作东吴君臣彼此存在嫌隙的佐证。并且,君臣间的这种矛盾状况,反过来还会促使东吴在政治方面愈发保守,进而对东吴的发展形成限制,使得东吴与曹魏在实力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然而,将东吴和曹魏之间存在的差距全都归咎于东吴内部,这恐怕有失公允。地理因素所带来的限制作用其实极为关键。实际上,南北经济方面存在的差距,才是致使东吴与曹魏在实力上产生差距的最为关键、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在古代那漫长的岁月里,北方的经济状况一直是优于南方的。而后呢,历经了一回又一回的经济重心往南迁移,大量的人口以及各类技术纷纷向南方流动,如此这般,南方的经济才一步步地超越了北方呢。
在孙权治理东吴之时,南方的经济潜力尚待挖掘,就连第一次经济重心南移都未完成呢,东吴在此情形下更像是一位开拓者。反观曹魏那一方,主要是在着力恢复经济。毕竟开拓之举哪能比得上恢复来得迅速呢。
要知道,因为存在这种经济差异,北方人口向来就多于南方。哪怕是东吴人口与曹魏人口差距最为接近之时,东吴人口也仅为曹魏人口的一半罢了。况且,这已然是东吴将领不断对山越发起讨伐,把俘获的人口迁移安置下来,使其归入政府户籍,如此竭力去增加人口后所呈现出的状况了。
人口数量上的差异,一方面可作为经济差距存在的有力证明,另一方面也会成为导致国力差距出现的因素。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古代时期,人口乃是极为关键的生产要素。故而古代对人口极为看重,即便打了败仗,也定会将百姓一并带走,毕竟百姓可是既能投入战事,又可从事农耕的重要资产。
除人口差距外,南方少马亦是极为不利之因素。受地理条件所限,彼时北方人大多擅长骑射,与之相对,南方人则普遍水性颇佳。
由此可见,曹魏受江水所限难以肆意展开攻击,而东吴呢,其战斗力也因马匹匮乏受到了局限。在《三国志》当中,常常能发现相关记载,比如东吴会从曹魏那里换取马匹,蜀汉也会给东吴送马,就连孙权都曾主动向蜀国索要过马匹呢。
彼时刘备已然离世,蜀汉的主事之人成了诸葛亮。孙权面对蜀汉派来的使者讲道:“诸葛恪这人喜爱骑马,你回去之后告知你们丞相一声,劳烦他帮忙给弄几匹品质上乘的好马过来。”
诸葛恪一人能用得了多少匹马?说不定实际上是孙权自己有这方面的需求呢。就从孙权开的这么个小玩笑便能瞧出来,东吴着实没多少马匹资源,要不然的话,他咋不拿别的物件来开玩笑呢?
在古代进行战争之时,马匹无疑是极为关键的物资。若要开展北伐等军事行动,战马的重要性更是凸显。毕竟,倘若缺乏足够的马匹,军队的战斗力势必会受到极大影响,而这其实也是受地理方面因素所带来的一种局限啊。
倘若皆为客观方面的因素,东吴与曹魏的国力差距或许尚不至于如此之大。然而孙权到了晚年,其所进行的一连串举措,却使得东吴内部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了。
《红楼梦》中有句话说得好:“像子是弄不死的,唯有从内部自己折腾、自相残杀起来,才会彻底衰败。”孙权到了晚年的时候,情形便如同东吴版本的“抄检大观园”一般啊,内部纷争不断,逐渐走向下坡路。
孙权一开始弄出了吕壹案,搞得东吴的众多臣子们个个都人心惶惶的。要知道,酷吏常常会被君王当作加强君主集权的一种手段来用呢,那些被治罪的人,说不定也并非全都是被冤枉的。可不管做啥事都得有个度,一旦做得太过分了,那必然会遭到众人齐心协力地反对。
在吕壹案发生过后,孙权呈现出一种“我竟被蒙在鼓里了,真是后悔不迭,你们怎么都不早些提醒我一下呢?”这般姿态。然而,实在难以判定孙权是否是有意为之。说不定他真的因吕壹如此胆大而倍感惊诧,可对于吕壹去折腾士族以及重臣的这一行为本身,孙权肯定是持满意态度的。
后来,孙权对小儿子极为宠信。最初,孙权在立孙登为太子的同时,就已对小儿子孙和宠爱有加。而当孙登不幸因病离世后,孙和得以被立为太子,可这时孙权却又转而宠爱另一个小儿子孙霸了。
当太子之外还存在深受宠爱的皇子时,往往极易引发事端。孙和不像孙登那般有能耐,面对这种局面,没多久便难以应对了。大臣们察觉到太子的地位出现了动摇,纷纷开始选择阵营,最终导致了“两宫并立”这般局面的出现。
孙权到了晚年,出现两宫对立的局面,诸多大臣都被牵扯其中。有不少人在先前的吕壹案里好不容易侥幸得以平安无事,可没料到在这两宫之变当中,却平白无故地遭受猜忌。
陆逊此前极受孙权的信赖,孙权甚至特意将自己的印刻了个副本交予陆逊保管,而且还把原太子孙登托付给他照料,这般情形,仿佛是在仿照刘备与诸葛亮的相处模式呢。要知道,陆逊在《三国志》里可是仅有的两位能单独列传,无需和其他人挤在同一传记之中的人物。
陆逊不过是劝说孙权莫要太过偏心,结果却屡遭孙权呵斥,最后竟忧郁而亡。从陆逊获封丞相算起,到他离世,仅仅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
孙权欲削减士族势力,这本身倒也说得过去。可差不多每次他推动相关行动时,都把控不好局面发展。那些酷吏就像没了缰绳的野狗一般,把大臣们彻底惹恼了,搞得孙权只能匆忙收场。两宫相争一事,虽惩治了不少大臣,然而幼主登基后,却也为东吴往后数年的政局动荡埋下了隐患。
相较而言,曹魏与蜀汉这两方,内部争斗虽说也未能避免,可在关乎国本的大事上,却并未折腾出太过严重的纷争来。
曹操曾在曹丕与曹植二者间有所迟疑,不过在贾诩一番劝告后,没多久便明确了曹丕作为继承人的身份。刘禅才能虽有所欠缺,可其有着一大突出优点,那便是身体康健且长寿,并且他的太子也一直活到蜀汉覆灭之时,没在皇位传承一事上让人产生无端猜测的机会。
就内部矛盾这方面来看,在诸葛亮在世之时,蜀汉之中无人敢肆意妄为。待诸葛亮离世后,魏延与杨仪之间闹得颇为厉害,不过也正因他俩闹得如此严重,相应的问题反倒解决得挺快。再说刘禅,他是个喜欢和稀泥的人,只要不编造关于他的黄色谣言,也不说诸葛亮的坏话,他基本是不会轻易杀人的。
由此可见,在面对内部矛盾这一方面,魏蜀吴三国之中,东吴的处理情况着实是最不理想的。可以说,与魏国、蜀国相比,东吴在处理内部矛盾之事上,表现欠佳,称其为处理得最不好的一家,也并不为过。
因此,东吴在得到荆州之后,仍比不上魏国,这实属正常情况。从地理方面来看,东吴在人口、经济方面同曹魏相比,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再者,东吴的众多重臣皆是本土士族出身,这使得其在决策时往往会趋于保守。
更为严重的是,孙权到了晚年做出了不少不理智之举,由此致使东吴内部矛盾变得极为激烈。在这样一种内部氛围高度紧张的状况下,无疑会给东吴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起到的必然是负面的作用。
当上述诸多因素相互叠加后,最终呈现的局面便是东吴只能偏安于一方角落,根本没办法顺利完成北伐之举。即便东吴拿下了荆州这块地盘,也不过是能让其维持的时间再多上那么一段罢了,绝无可能凭借此就将曹魏给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