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杨梅之乡仙居西炉郑氏多忠义

嘉澍看旅游 2024-05-24 07:19:49

说到杨梅,很多人都知道仙居的杨梅好吃也最有名,仙居的杨梅主产区是在西炉村。西炉村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步路乡西南面,明代时属于升平乡,到了清代属于二十六都,后又为西炉庄,解放后先是属仁马乡人民政府,一九八五年后,西炉一直隶属步路乡管辖。

西炉村村名有两种说法,一是相传源于村落周遭的地理位置与形胜,其地处于永安溪与南溪交汇的溪谷盆地,四周有犁头庄、大山、狮子山包围,使全村形成火炉状,且村口向南,温暖如炉,又因村落位于步路之西而得名西炉村。另外一种说法则是因此地原为卢氏所居的村落,据《光绪仙居县志》的记录,西炉作“西卢”,又因明代应良《双忠祠记》:“谨按二公(郑恕、卢迥),皆仙居二十六都人。卢公由岁贡,革除间历官户部侍郎于方正学(方孝孺)之门,从游最密。其死也,在壬午(1402)夏六月,亦与正学同时。今其故居曰西卢者久矣。”

现在的西炉村郑姓是大姓,西炉郑氏世称乐安郑氏南溪西炉派。据《乐安郑氏宗谱》载,仙居郑氏始祖为郑简,郑简为唐代时人,原籍会稽今绍兴,为西汉安远侯郑吉后裔。唐太和间,掌教闽中,就居其地。郑简有子二人,曰泽,曰润。郑润又名郑回,有子郑松、郑宏。五代梁朝时,郑宏为福宁太守。后来闽王被南唐所灭后,郑宏逃至永嘉南溪寓居,生子鑑。郑鑑生五子,长子曰伏,迁居仙居,随后又迁回永嘉。永嘉南溪郑氏真正徙居仙居是在郑简十一世孙时,有郑綵八位仙居县尉,定居市桥,为市桥郑氏始迁祖。此后,郑氏开始大举入迁仙居——有郑倣迁居蓼溪,郑攸迁居西乡郑桥、郑修迁居南溪(今步路一带),时间大约在宋建隆元年(960)前后。郑修生秋,和,穆,程四子;郑秋生仁俊、仁岩、仁晓三子,其中郑仁岩迁居西炉,为西炉村郑氏始迁祖。

明代初期,西炉村名还是为西卢,当时此村卢氏是大族。到了明代建文帝时,发生“靖难之役”卢氏家族因忠臣卢迥受方孝孺案受牵连而被杀,其族人怕受牵连,大多外迁他乡。而同受牵连被诛杀的还有同乡郑恕,郑恕为步路新庄人,新庄郑氏派分自西炉,因此合族也遭受迫害,惟有改姓或暂时躲避。在靖难之役的风波平静之后,郑氏族人回到西炉村后复得繁衍生息,遂成村内大姓。郑氏历代先人重文重教崇文尚儒,是仙居历史上少有的科举仕途兴旺的族姓。宋代时七里郑氏的郑瑞仁、郑良仁分别为评事和武经郎,郑子宪为国子博士,郑显以文学闻名乡里,郑雄飞为户部侍郎,曾皆对合族人文的兴盛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到了明朝初期,当时的名士大儒都先后为郑氏族人郑斗、郑显则写过热情洋溢的赞美之词。

走进西炉村,会发觉村落内的建筑可谓是泾渭分明,村头是是一栋栋漂亮的新式建筑,而村中心则大多是明清时期的老建筑。西炉村内的中心为一处“三间厅”古建筑,这里曾经是西炉村的中心点,也是村里的文娱场所,每逢农事闲暇之时有什么祭祀活动时便会在此戏台唱大戏。据老人们介绍,“三间厅”前面的台阶,是按繁体字的“鄭”字十四笔画辅设而成四级平台共十四级台阶。虽然经历过岁月的洗礼,但还可以通过那黄色的土墙和青色的砖墙以及美丽的镂空雕花石窗和木质窗棂,感受到古村曾经的辉煌,但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西炉村的古建筑也快速的破败乃至消亡。

近年随着仙居杨梅的知名度越来越响亮,随着仙居全域旅游的升级打造,恢复古村古貌的进度也逐渐加快。西炉村立足本村山地资源优势,确立“高山远山森林山,近山矮山花果山”的目标,对全村的近山矮山进行“统一规划,分户种植,村组扶持”的杨梅发展政策。现今西炉村的杨梅已经成为仙居杨梅的核心主产区,每年的杨梅节西炉村是重头戏。那些破败颓废的古老建筑也正逐渐修复,同时又加入了新时代的元素,使得西炉村环境更优美,居住的更舒适。此时的西炉村正借助“仙梅”这一个优势品牌,让古村焕发新的活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