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赣边界的邵武市,有一座千年古镇,名曰:和平。和平古镇位于邵武市西南部,属低山丘陵地带,自然条件优越。古镇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越族先民在此拓土定居,繁衍生息,农耕历史悠久,素有“闽北粮仓”之称。唐代称为“昼锦”,宋、元为“和平里”,明时为三十三都,清设和平分县,民国为邵武第三区,1950年设和平镇。因地处闽赣要冲,是古代邵武沟通闽西北和江西的交通枢纽,因此这里早在后唐天成元年(926年),和平就已形成街市,五天一墟,商贾云集,附近府县和福州、江西等地都有大量客商前来进行纸业、笋干、茶叶、粮食等贸易,直到清末这里的商贸和经济都还相当发达和繁荣。



地理位置的显耀,加上商贸和经济的繁荣,在动乱年代自然也会引起各方势力的关注,特别是一些山匪更是神出鬼没,于是镇内的一些富商牵头自发集资建造城墙以防匪寇。这些墙体就地取用河卵石砌筑,与官方所建郡县城池用特别烧制的城墙砖筑造迥然不同,故又称“土堡”。古堡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周长 200米,开设8门,东西南北4个主城门上建谯楼。现存东、北、西3 座城门和东、北2座谯楼。谯楼均为木结构,东门谯楼为三檐歇山式顶,北门谯楼为重檐歇山式顶,因面对武阳峰、故又称“武阳楼”。


古镇由两条主街构成主干道,分别是南北向的和平街和东西向的东门街,这两条主街形成“丁”字相交于古镇中心,辅以数十条纵横交错,呈网络状的俄卵石巷道从主街向外延伸发散,形成较为完整的古街巷体系。主街和平街连接南北城门,最早形成于后唐天成元年(926),距今已逾期千年,长 600 余米,宽6至8米,街中心以青石板铺筑两侧铺鹅卵石,这便于马车通行。东门街连接东门与和平街,长约 200 米,宽约2至4米,由双排青石板铺就。在两条主街两边分布着众多的建筑,这些建筑大多为典型的前店后居。主街两侧的几十条大小巷道,这些巷道长的数百米,短的仅十几米宽窄不一,宽的尚能可过轿车,最窄的仅容一人通行,巷道纵横交错,曲折迂回,人置其中如进迷宫。







古镇内现存的明清民居建筑众多,其中仅“大夫第”就有5座,还有司马第、郎官第、“恩魁”宅、“贡元”宅等等。因为当地传统聚族而居,故多座院落连环组合成院落群,合院间有公共通道并辟小门可以以相互沟通。高大的封火山墙多为阶梯状三山或五山式马头墙高低起伏、纵横交错,青砖黑瓦加之弧线起翘,极富层次韵律感。宅子多以四合天井院落布局、以斗砖封火墙围合,以二进厅的中型合院为多见,亦有纵向数进和横向护厝相结合的大型合院。屋面均采用四面坡向天井的“四水归一”做法,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些古民居内的装饰,又多以砖雕和木雕,内容丰富,技艺精湛。


古镇内除了大量的民居之外,还有不少公共建筑,如和平书院、县丞署、谢氏庄仓、旧市三宫、旧市义仓以及岐山公祠等等。和平书院是后唐工部侍郎黄峭(871-953)弃官归隐此地时所创建,是闽北历史上最早的一座书院。现存的和平书院是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复建,位于古镇西北隅,四合天井式建筑,马头墙单进厅、穿斗式构架。天井两侧建廊楼,堂房地面高出天井和廊楼地面约 1.6 米,天井正中筑 13 级石阶达堂房大厅。堂房五开间,中间厅堂两侧教室。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设和平分县,置“县丞署”和“把总署隶属邵武府治,委派武官,驻兵防守位于古镇东南隅,坐西朝东,两进厅五开间,构架以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用材硕大,有明代建筑遗风。署衙前大片空坪,为驻防官兵训练演武之所,称为“校场“。和平古镇商贸发达,往来客商众多,民众信仰也多元,这里有福建民众祭祀的妈祖娘娘天后宫,又有江西客商所建的万寿宫以及道观三仙宫,俗称“旧市三宫”。


和平古镇是黄氏发祥地之一,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归隐和平,其娶妻妾三房(上官氏、吴氏、郑氏),每房都生了7个儿子,共计21个。在他八十大寿时令各房仅留长子尽孝送终,其他18子各得一匹马与一斗瓜子金,并以《遣子诗》赠别:“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朝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现在黄峭后裔已遍布世界各大洲,达1000多万人。每年均有大量海内外后裔前来和平镇寻根认祖,黄峭公祠也一直香火旺盛,为古镇平添了许多热闹的景象。



和平古镇除了黄峭公祠外,还有众多的宗族祠堂、家庙也是和平古镇的特点之一。保存下来的歧山公祠、赵氏宗祠、廖氏宗祠、丁氏家庙等,无不诉说着古镇过去的辉煌。由古人在岁末迎神以驱逐疫鬼、祛除邪气的仪式演变成而来的傩舞“跳幡僧”和“跳弥勒”构成了闽北地区特有的人文历史与文化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