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霞浦竹江古村的奇观一座会隐身的桥

嘉澍看旅游 2024-05-25 07:10:24

霞浦是福建东部的一座小城,这里靠山面海,勤劳勇敢的先民们战天斗地,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在霞浦的沙江镇竹江岛上,有一座特殊的桥,说它是桥又不像桥,说它是路又不像路汐路桥。这汐路桥可以说是当地一大奇观,当大海涨潮的时候,这路就被海水淹没,而退潮的时候这路桥又露出水面,方便那些潮水褪尽渡船无法行走有需要来往岛屿与陆地的人们。此桥得凭潮汐涨退行走,故称汐路桥,又因路桥是修建在滩涂上,故被游人称赞为“滩涂之路”。

关于这条汐路桥,当地还有一个流传已久的传说。话说在清朝时期竹江岛上的郑氏家族里有一位叫郑启昂的学子,带着一个书童上京考举。路经一家客栈,客栈主人捧出三杯清茶招待他们。见此他感到很奇怪,便问:“我们就两人,您为何泡三杯茶?”主人解释说:“在你们身后还有一个小鬼,它在暗地里反对你科举求名,你应该回家修一条一铺长的路桥,方便乡民通行做件善事。”郑启昂回头看看身后,又见主人一副道人仙骨形象,认为是碰上了仙人,于是便听从了指点返乡。竹江岛四面环海,外出很不方便,回家后的郑启昂发动兄弟选择竹江岛至小马村这段距离修路桥,他们买下岛南对面的一片山石,请人凿石运石抢在海水退潮时填土铺石。当这路桥初步成形时,郑启昂用尺子丈量一下发觉还不够仙人所说的一铺长,于是就改建成弯弯曲曲的,这样就满足了一铺长的长度,就成了现在弯弯曲曲的汐路桥。

竹江村是个小岛,地处霞浦县中南部,东吾洋北侧,四面环海,是个传统的渔耕岛屿村落。小岛像一只老虎卧伏于海面上,东高西低,因其形似古乐器“筑”,故取名筑屿。后因“筑屿”和“竹屿”谐音相同,俗称竹屿。因竹屿四周临海而改名竹江。岛上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代先民们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他们在岛上劳作,繁衍生息。但也因为地处大海,与陆地上的交通一切都要靠船只,如果退潮后船只不能通行,滩涂泥泞通行很是不方便,修桥通行这也成为岛民们一个梦想。

清乾隆年间,竹江岛乡绅郑绣轩提出修桥倡议,这一倡议立即得到郑氏家族的全体赞成。嘉庆十六年(1811年),当地富商郑启昂献出巨资,郑氏族人踊跃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开始全面筑建路桥。因为地处滩涂泥泞中,建设非常不易,先民们集思广益,用松树打桩形成路基,上铺垫杂木草皮夯实,然后铺上条石横竖三层砌成。历经三年辛苦施工路桥全面完工,建成后的路桥全长达3651米,最宽处有1.8米。路桥又搭起六座桥,使得六条港道畅通,这六座桥最高有2.9米,其中的四座桥,桥孔上下二层,边上再设小孔。路桥修建好后又一度被潮水冲垮,郑启昂的儿子郑琼森又进行了三次大修。有了从岛上通向陆地的路桥,大大方便了岛民的外出。为了汐路桥能够长久的保存,郑氏后人派专门的人员每天洗桥,还抽取郑氏公田、店租作为修路基金,订立家规,世世代代守护。

竹江村(岛)风景优美外,因盛产一种拇指粗的竹子,古称竹屿,岛上无田可耕、无山可垦。明成化年间,岛上渔民开始尝试养蛎,但是产量低,还常为鱼蟹所食,岛民又以石块圈围防护,又遭风浪倾覆。后来岛上的先民在劳作中发明了砍竹插扦养殖牡蛎,使得蛎朵叠生,获益颇丰,遂取名竹蛎。竹江名贤、明朝江西都昌县令、赠奉政大夫郑鸿图详实记载插竹养蛎的气候条件和生长规律,对养殖技艺进行总结,成为我国首部系统介绍海蛎养殖的专著,流传于世,造福人类。

岛上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奶娘宫、锣鼓井、颂德碑、海鲶乡禁碑等古迹。前、后两座天后宫风格迥异,但都富丽堂皇,36口明清古井各有各的故事,其中“锣鼓井”更是闻名遐迩。据《福建省志》和《霞浦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竹江郑姓人家在家门口挖了两口井,相距不足2米,久旱不干涸。扔石头于井中,上井响锣声,下井响鼓声,因此得名“锣鼓井”。一年一度的‘妈祖走水’活动是竹江岛上沿袭600余年的传统信俗活动。竹江人信仰妈祖由来已久,每年农历三月廿一日至廿七日,岛上居民便要举办隆重的庆典活动来纪念这位海上女神、天上圣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