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说到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很多人就会想到苏杭一带的同里、周庄、乌镇等知名古镇,但其实在江苏省常州市东北部武进区的郑陆镇,也有一处这样环境优美,诗情画意的古村。这就是被列为被列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焦溪古村。

焦溪古村地处常州、无锡、江阴三市交界处,西距常州市中心约 20 公里。焦溪历史悠久,据《毗陵高山志》记载,相传4200多年前, 舜帝巡历至古延陵西边的高山,开河耕作,教化村民 。在唐代逐渐形成集镇雏形,宋代时称焦村,明初朱元璋的老师焦丙在此隐居当塾师,村因此更名为焦塾。到了清代此地已成市镇,更是成为常州东门外大集镇,又更名为焦店。焦店有一条河龙沟河,因为南街支流到鹤山一段叫南溪,当地人以五行相克之说,为了以水克火,在清代乾隆之前改称为焦溪。


焦溪古村依山傍水,临河而筑,龙溪河蜿蜒东流、穿村而过,是一个“面街背水户通舟,台榭高低临水际”的传统江南村落。沿河而设的街道与垂直于街巷的弄堂构成了焦溪纵横交错的脉络,明清时所建的青龙、咸安、中士、三元等精致古朴的石拱环洞桥横跨龙溪河上,仍然存有的“一河、四桥、五街、十三弄”的空间格局,编织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美景。古村的历史建筑有31 处,总面积达 4400平方米,历史街巷有 22 条,总长度 4008米。


繁盛时期的焦溪商业异常发达,主要涉及有粮食、生猪、蒲包、木材、布庄等30多个行业,大商号有30多家。焦溪历史文化渊源深厚,名士人才辈出,前由舜帝巡历、季子躬耕、始皇在望,后有魏璞赋诗、焦丙设塾、仲明论学,舜山学所、鹤峰书院、菊花诗社等一批人文蔚起,焦溪可谓文贤辈出、文脉渊远,是崇德尚学、华夏圣贤聚集的人文盛地。因为繁华的商业存在,也因此衍生了不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间艺术,像锡剧、常州小热昏、常州宣卷、常州唱春、滩簧、说书、山歌、马灯、龙灯、高跷、风筝等,其中锡剧和常州小热昏更是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鹤峰书院山长承越等人于1869 年创办的“菊花诗社”也名噪一方,明清两代12个宗族留下诗词作品逾千首。


焦溪的民居建筑比较有意思,这些建筑对外封闭,墙面多开小窗,入口成为立面处理的重点,入口处为了避免水淹,通常会抬高入口标高,并设置多级台阶踏步。与许多古村古镇不同的是,焦溪的建筑以“黄石半墙”这一特别的建筑构筑方式存在,巨大尺寸的黄石作为建筑的主要维护结构,高度少则占总立面的一半,多则直至檐下。这些黄石远超出了石质基础、勒脚的功能,具有防潮、围护、防御的功能外。“远看是个村,近看是个城。民居当城墙,圈门作城门。”这是一首当地流行的顺口溜。富庶的焦溪常常引来盗匪,智慧的焦溪先民在每条街道两端、弄堂口设置可关锁的圈门,白天打开,晚上关闭,构建出焦溪特有的 “府外关城”城防构造 。



富庶繁华的焦溪同时也成为很多家族躲避战乱的风水宝地,其中就有“是、承、奚、仇“等稀有姓氏,随着寻亲热潮在海内外的兴起,这些姓氏的后人也从五湖四海赶回焦溪祭祖省亲、游览先祖故宅。到焦溪,味蕾肯定是要满足一下的,那用老灶台上柴火蒸出的一碗碗扣肉、家家户户自酿的米酒、老街里随处可见声名远扬的一盘羊糕。。。。。。都是焦溪祖辈代代相传的美食,足以勾起你的馋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