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抢人”两年记:上半场靠送,下半场如何摆脱“驴的命”

调查清样 2018-12-27 20:02:29

《调查清样》—撰文 | 文一刀

纷扰不堪的2018结束了,这个狗年最为瞩目的现象之一是一场在超过25个城市间上演的旷日持久、声势浩大的“抢人大战”,参战者包含全部所谓新一线城市(其实也就一堆发展参差不齐的二线)和众多二线城市。无形却竞争激烈的“战场”上,各地此起彼伏地祭出力求快速致胜的大招,期间不乏种种带有魔幻现实色彩的奇形怪状。

该景象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这场“人口之战”背后隐藏的“零和博弈”味道:在所有城市正步入的新一轮总体规划制定周期里,人口数量与构成是衡量一座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让自己的城市未来占据更有利的位置的一个重要砝码。那些人才、人口被“抢走”的城市,在未来若干年的国内版图上,或将被遗忘在政策的边缘;而那些抢到人的城市,虽然他们需要为新增人口支付更多的社会资源,但同时却在政策倾斜、招商投资、土地房价等方面获得了一项万能的“要价”法宝,这样的诱惑是任何一座二线(含以下)城市主政者都无法抗拒的。

既然要干,那肯定是先下手为强,于是2017年初,西安提前打响了“第一枪”。以户籍放宽政策发布时间为参考坐标,西安起始于2017年3月,在参与这轮“抢人战”的二十多个城市里是最早。

西安如此心急并非没有缘由,快速出手背后是急剧变化的经济要素环境。从2014年开始,中国大陆16至64岁的适龄劳动人口首次出现下降,较前一年减少了110万余人,之后便开始连年下降。根据人口学者梁建章的分析,“从2015到2025年十年间,21到25岁的年轻人口将萎缩36%”。这种年轻人口的“断崖式萎缩”趋势便是“抢人大战”愈演愈烈的深刻背景。

而此时,北上广深这几个国内仅有的一线城市正因长期饱受“大城市病”之苦而表现出愈发显著的“控人”趋势。2014年3月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了“3个1亿人”目标,包括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当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徐宪平解释称,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与承载能力的矛盾在加剧,因此要疏散转移特大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其他功能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

2016年1月,北上广三地均提出控制人口的规划,北京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内的红线,上海提出2020年人口不超过2500万人的控制目标,广州提出适度控制人口规模(上限约2000万)。但即便如此,这几个一线城市的人口数量依然步步逼近划定的“人口红线”,这就使得城市治理中“控人”的手腕越来越硬,以至于表现出“驱人”的特征。

以北京为例,就在2014年,北京首次提出人口增速明显下降的目标,并提高非京籍适龄儿童入读公办小学门槛,要求提交就业证明、全家户口簿、暂住证等“五证”及其他如父母双方劳动合同、社保记录等“相关材料”,所需证件细分统计后高达28个。

一系列“控人”措施让当年的北京市常住人口及常住外来人口增速出现双下降,常住外来人口增量从2011年的37.7万人降至2014年的16万人,增速从5.4%降至2%。事后看,这种严厉只是开了个头。

2016年下半年,北京居住证制度计划正式实施,同时发布积分落户政策,其中,连续缴纳7年及以上社保是目前有积分落户政策的城市中要求最高。据估测,依此标准,每年在北京积分落户的人数很难超过1万。北京还发布了“以水定人”的人口红线,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2017年年初,北京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主要包括拆除违法建设、整治“开墙打洞”、城乡结合部整治改造等十个方向,并设定目标值。2017年9月,“‘疏整促’11项行动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共整治开墙打洞26124处,清退地下空间1277处,整治群租房11289户。2017年11月20日,北京市启动进行为期40天的“安全隐患大整治”。

当强有力的“控人”措施与经济“新常态”相叠加时,就给众多所谓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招揽人才、吸引人口提供了机会。而西安,一个人才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却几十年如一日地遭遇“人才外流”的城市,终于看到了可以放手一搏且胜算颇大的比拼领域。

在此之前,西安一直施行的是2006年制定的“五年社保”落户等户籍迁入政策。虽然这种户籍政策的“门槛高度”赶不上北上广深,但依然是得之不易。常被引以为例的是有位从北京返回西安的陕西籍硕士研究生曾发贴文,吐槽自己两年奔波二十余次“落户难”的坎坷经历。

而“抢人”,短期可快速出成绩,长期也永远有效益;从城市发展阶段来看也逻辑合理,操作起来更简单易行。此时不“抢”,更待何时?

2017年1月底,西安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吸引人才放宽我市部分户籍准入条件的意见》,对部分户籍准入条件做出重大调整。 2017年3月1日,西安新版户籍政策带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气息呱呱落地,其力度之大让许多人一边瞪大眼睛一边张大嘴巴给这一版户籍政策扣上了那个已经被使用滥觞了的“史上最宽松”礼帽。

这一版户籍新政的主要内容被概况为“三放四降一兼顾”。 “三放”是放开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落户限制、放宽设立单位集体户口条件、放宽对“用人单位”的概念界定;“四降”是降低技能人才落户条件、降低投资纳税落户条件、降低买房入户条件、降低长期在西安市区就业并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人员的社保缴费年限;“一兼顾”就是兼顾户籍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但人们很快就发现,原来自己的想象力是如此胆小保守,因为“史上最宽松”这顶帽子,实在是抛得太早。西安这次早已拿出拆城中村的速度与激情,将围在“西安户口”周围种种碍事的规定、挡道的流程,大刀阔斧地拆的拆、改的改。在之后的一年时间里,人们不断看到,在落户西安的政策之路上,升级降门槛成为常态,宽松之后还有更宽松。从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的一年时间里,户籍新政就出现了5次更新。

2017年6月中旬,西安进一步放宽部分户籍准入条件,将本科以上学历落户年龄放宽至45岁;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不设年龄限制。

2018年1月19日,西安户籍新政流程升级:学历落户,只凭身份证、毕业证即可申请。

2018年2月1日,西安推出个人落户一站式全办结,通过学历、人才、投资纳税落户的,一人落户直系亲属可举家随迁。

2018年3月5日,西安“掌上户籍”绿色通道正式运行,即凭学历落西安社区集体户,只需通过网络“掌上户籍室”提交资料即可。

2018年3月22日,全国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西安落户。

一系列升级让西安的户籍规定迅速“零门槛”化,落户西安的大门虽然彻底敞开,但对于大部分中高端人才来说,在人生命运未定之前,落户某个二线城市往往只是一种“骑驴找马”式的选择,一旦另有“高头大马”伸出橄榄枝,就有可能弃“驴”而去。甚至有些人虽然在西安落了户,但依然在北京、上海工作、看家、带娃、攒积分,从开始就抱定一颗“骑驴”的心态。

因此,对于人才的争夺来说,不仅要将之变为户籍人口,还有让其成为拖家带口的常住人口。西安在此方面表现出罕见的大方,几瓶舍得酒下肚,一系列很“舍得”的人才新政就陆续出笼。

2017年5月,西安出台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若干政策措施》,简称“人才新政23条”;接着,为全面落实23条的要求,西安市人社局、财政局又制定印发了《西安市进一步加快人才汇聚若干措施》,简称“人才措施十三条”;2017年11月24日,“西安市招才引智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 成立大会上又集中发布了《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的十三条措施》、《“西安伯乐奖”奖励政策》、《高层次人才创业或成果转化绩效奖励政策》、《技术转移机构资助兑现政策》等6项升级版人才政策。

如果对这一系列人才政策的实质内容进行精炼,那结果就一个字:送。送户口只是毛毛雨,接下来还有送职称、送补贴、送奖励、送房号、送房子、送宿舍、送公寓、送关怀、送照顾、送扶持....好一派“只要你能来,这里掘地三尺都能送”的架势。

比如在“落实人才新政23条的十三条措施”中,有关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职称评审、人才认定、工作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中,,就有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奖”,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在西安就业落户、签订劳动合同并交纳社会保险的,西安将给予1000元一次性奖励补贴;高校毕业5年内首次在西安创办企业或者从事个体经营,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且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西安给予5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并将大学生创业贷款最高额度由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

“西安伯乐奖”中,对用人单位及中介机构每引进落户一名A类、B类、C类人才,共给予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奖励;引进高层次人才来西安市开展创业和成果产业化的中介机构,每引进一名A类、B类、C类人才,分别予以一次性90万元、45万元、15万元奖励。等等,等等,其不一而足、琳琅满目的程度简直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把酒临风、乐不思蜀。

连给带送之下,短期的确有刺激作用,但长期效果如何尚待观察。与“骑驴找马”的人才这种不确定性相比,长期在这个城市劳作的外来“人口”无意中成为这次“抢人大战”的确定受益人群。从厨师、电工、司机...到修脚的、做指甲的、搞家政的...这些算不得“高端人才”但却一直在这个城市里打拼的劳动者们,他们以往都因各种条件关卡而无缘落户,此时终于不必面对过去那些繁冗的流程和惯于懒散、长于刁难的工作人员了;还有那一群一群虽然大学毕业但学士能力还赶不上十多年前高中毕业生的所谓大学生们,往往是走出校门就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命运,当其希望落户西安从长计议时,也赶上了“史上首次”的机会能如此顺利地在西安获得户籍身份。

但“人口”们喜大普奔之后很快发现,这个城市在许多方面并没有做好面对户籍人口数量迅速增加的准备,最明显的一个指标就是许多公共服务都陷入“摇号化”的困境:买房摇号、上学摇号,医疗、交通处处人满为患,更可怕的是,让无论是人才还是人口都能呆得住的就业机会、谋生渠道却有萎缩的阴影。

据《猎聘2018二季度大数据报告:抢人大战中的人才红利热点及流向》的统计,北上广深的就业机遇主要来自互联网、机器制造和金融,而杭州、西安、长沙等城市为外来人才提供的就业岗位多集中在房地产和服务外包。

眼下,“抢人战”的“政策子弹”已被大量消耗,但相应的效果在2018的下半年却出现明显疲态。2018年年初,政策红利井喷的时候,西安曾创下一天内吸引8050名各类人才落户的记录 ,2018年一季度,平均每月落户近10万人。2018年4月16日,第30万名“新西安人”诞生;5月14日,落户人数突破40万;6月21日,过50万。纵观整个2018的上半年,落户每10万人所用的时间虽然缓慢拉长,但尚能维持一个月上下的速度。

从50万落户之后,增长便显著放缓,2018年西安新落户数突破60万的时点出现在9月4日,这个10万用了两个半月。11月20日,西安迎来今年第70万名“新西安人”落户,与之前间隔时间仍为两个半月。其实早在6月份,有人爆出西安民警开着巡逻车沿街招揽落户申请者的视频,就已折射出继续保持之前增长速度的艰难。

此前,西安公布的人口目标是:“从2018年至2020年底,实现西安市主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000万、全域人口达到1500万的任务”。如果从2017年1月启动户籍新政开始算起,到2020年底是四年时间,现在正好行至中局。因此,“抢”来人之后,如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遇和更好的公共服务,不仅是下半场面临的严峻挑战,也必须成为需要解决的核心议题。

据分析,愿意落户西安的人主要为三类,一是那些长期在西安居住但无法落户的打工族;二是当年毕业的大学生,被西安提供的各种优惠条件所吸引;还有就是在北上广深工作但家乡在西部的人群,眼看北上广深落户无望,就将自己的户口先放在西安。

这些“新西安人”当中,“骑驴找马”心态者能占多大比例目前不好评估,但相关风险是存在的,如果人来了却留不住,那争抢过程中为之付出的许多代价都将付之东流。进入2019,“抢人大战”越打越难,想留人,只靠房地产是不行的。—《调查清样》

5 阅读:2173
评论列表
  • 2018-12-28 16:17

    后头好多人发现不好耍,貌似有挺多高学历人才为买房落户西安,当时好像有政策,后来发现,即使是落户了,买房还是得摇号,没关系就是摇不上,摇几次都摇不上,有新闻报道过这个

    帝王 回复:
    最重要的是把你忽悠来落户了房价涨了两三倍!然后你后悔了吧?想回去了吧?但是发现回不去了[呲牙笑]
    liuxigua 回复: 帝王
    想买买不到,想走走不了

调查清样

简介:阅读清样,观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