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蒋介石逃离大陆的前一夜,面对"天下第一长联"为何落泪?
1949年12月12日,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垂垮,蒋介石在成都最后的夜晚,临别前他来到望江楼。在那里,面对钟耘舫笔下的"天下第一长联",蒋介石久久凝视,最终泪水滂沥,哽咽万分。这副长联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何能让蒋介石如此动容?让我们追根溯源,一探究竟。
一、钟耘舫:清末文坛泰斗,传世大家
清末民初,钟耘舫堪称文坛翘楚,其诗词对联挥毫泼墨,气势磅礴,独树一帜。江南钟氏祖荫浓厚,从小便受良好家教熏陶,自幼酷爱读书,尤着迷于词章佳作。他从师张潘孙、文人书士,潜心钻研,终获大家真传。倏忽间,名声渐隐,遐迩驰誉。
至清光绪年间,钟耘舫名震文坛,被推为"第一对联家"。当时扬州文人雅士,素以谐趣对联见长,钟氏之作无不顶礼膜拜。由是擢升为"江南第一人"、"长联泰斗"等美誉,其出手之作无不矜夸推崇。尤其是他那副长达数百字、波澜壮阔的长联佳作,更为人赞不绝口。名流学者趋之 若骛,将其长联匾额,悬挂于楹联名家之门。苏州、杭州、上海、南京等一时文墟,莫不钟氏手迹流传。
钟氏素以笔墨飘逸、洒脱豪放著称。浙江诸生曰:"彼可谓一代文宗,写尽纷华锦绣,将一纸万卷尽收囊中。"闻诗人谦逊从容,又不矜夸、傲气冗长。宦游四方,长于交游,与众文人切磋琢磨,互有砥砺。当年誉满中原,文坛泰斗的美名无人不晓。
光阴流转,钟氏晚年隐居太湖,只为清静无为。直至病重时,执笔临终遗嘱余作:"我去后,家中所存诗稿、词曲应付一炬,勿复垄陆。"为表达对文字的执著与虔诚。如此才情蓄积,实令人难释余恨。
二、望江楼:俯瞰三峡美景,文人墨客竞佳作
望江楼乃成都盛景,地处锦江之滨,临江而筑。数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游览赏景、抒怀托志的胜地。黄州路通蜀,沿江筑城,此乃楼阁所在。自古视作蜀道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孕育沉淀,始终是锦江一隅美景。当年诗人杜甫于此浣花沐月,手植枇杷树,赋作佳作,盛赞"四江溯溯汇入川"的美景。唐宋以来,文人雅士汇聚此地,如梁实秀、王士祯、陈去病、高启等前贤祖师,无不于望江楼留下佳构美句。著名画家黄筌题写"阙字楼联",悬挂于楼顶,吸引游人驻足凭吊。
时移世易,历经几度兴衰。明万历年间,楼阁倾颓破败。后有地方官僚重修整饰,因此亦有"万里重修"之称。重修之后,阁内设书房,多有文人结社雅集。清初,多有遗老题咏赞颂,唱和吟咏频频作赋。到了晚清,楼内更是挂满了钟氏等人的名家杰作。
蒋氏读书无数,乐赏名联。传闻其侄蒋纬曾考取武昌钟氏门生。因此,蒋氏对钟氏大家手笔自是赏析有加。纵观史书,蒋介石年轻读书期间,便对钟氏佳作如数家珍。尤其是那副"天下第一长联",意蕴深远、气魄雄浑,引为至宝。多年之后,举目望江楼联,难免怀缅往昔,油然而生感慨万千。
临别之际,蒋氏携其子蒋经国前来,一为饯行,一为告慰。孰料面对望江楼巍峨气象,竟勾起了无数往事。想起年少求学时代,曾同友人攀登楼顶,远眺三峡胜景,置身天地间,豪情遂怀。亦曾见过钟氏长联亲笔手札,当时深有体会。如今执掌大权,纵横天地间,却已是人去楼空。故园不复从前模样,反思人生沧桑,实在感慨良多。
三、"天下第一长联"细解
父子俩登临望江楼,手执灯火,怀着万分激动之情,一同品味那副钟氏留驻的"天下第一长联"。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的文思泉涌,才情横溢。
上联先以望江楼作为切入点,描绘江水潺潺、山色苍翠的自然景色。"聚葱岭雪,散白河烟",这两句写遥远苍山的积雪和峡谷间袅绕的云雾,勾勒出一派令人心旷神怡的江山胜景。接下来转笔至近景,描写枇杷花盛开时节的宁静祥和,"早埋了春闺宝镜",是个贬褒并用的手法,借景抒情,写那盛开的枇杷花娇艳欲滴。
联中夹带旧事往谭,渗透了诗人对往昔文人骚客的缅怀。"薛涛旧居,空留着绿墅香坟",正是指祖籍重庆的明代诗人薛涛的故居。联中将其称作"诗人"、"猛士",可见钟氏对薛涛的敬重之意。
上联尾又写"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援引古语从高处远眺江河月色,抛出一个耐人寻味的哲学命题,引领读者进入另一种思索与遐想。
下联同样以望江楼为穷基点,先概述四川府的沧桑兴衰,百年更替。"千年事屡换西川局",道出此地见证了无数风云变迁。再艺术性地引入典故,引用诸葛、庞统、李雄、公孙述等古人形象,意在说明文人学者常于此地吟诗作赋,宣扬忠勇义气。
终联再次借景抒怀,写江水长流,人物亦随波逐浪而去。"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洒些幽恨闲愁",表达了作者一颗惆怅悲凉、无奈的心境。最后写到"且向危楼俯首,看看看,哪一块云是我的天",意思是回顾如今的身世,对自己前程未卜,判若云中,也心生迷惘。
总体而言,这副长联上下联承前启后,富有韵致。前些抒景写物,中间穿插人事,后面又倒转回归。情景交互描写,诗情画意相得益彰。字字珠玑,句句惊心,确实可谓集大家手笔之大成。
四、蒋介石泪下的深层原因
面对钟耘舫笔下的"天下第一长联",蒋介石久久凝视,最终泪水滂沥,哽咽万分。究竟是何等深层原因,让这位曾执掌大权的人物如此动容?
或许,这副长联将蒋介石心中无数积郁已久的愤懑与仇怨勾起。长联写道"千年事屡换西川局",道出了四川这一命脉之地屡经沧桑更迭。蒋氏则是在这里最后的几日,国难当头,不得不放弃重镇成都,最终node选择逃离大陆。作为曾掌控军政大权的人,看着国土渐次被蚕食,自己的努力却难以阻挡大势,心中诚有万般无奈与无力感。
长联中"鸿篇巨制,装演英雄"一句,更将蒋介石推向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痛楚与自我怀疑。他曾倾力一生,奋勇杀敌,孜孜不倦为国效力,却终难敌命运的无情嬉笑。功高震主,宏图大略,最终归于一场空。回首来时路,蒋氏心怀惘然,人生前途未卜,不免怅然若失。
也许,长联唤起了蒋介石对前尘往日的缅怀。"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洒些幽恨闲愀"一语,道尽了从前时日的快意年华。蒋氏年少求学成都时,亦曾途径望江楼。当年那副锦绣山河,如今已是风光无际。那时的志向远大、孜孜不倦,如今却只落得一身伤痕累累。由此引发了蒋氏对人生前程的困惑与茫然。
更有甚者,当蒋氏注视着长联尾联"哪一块云是我的天"这句透射出的孤寂之感时,或许心中油然升起了一种惘然无依的孤寂感。万里逃亡,避难台湾,此消彼长,并非出于本心。无奈形势所趋,只能一步步退让,最终抛家别井离开熟悉的家园。这种游子离乡、漂泊无依的哀凉,恰与长联相呼应。
五、时代更替,风云变幻
天地沧桑,岁月更迭,万事万物无不随时代潮流而变迁。昔日的辉煌终将黯然失色,曾经的盛世必将转瞬即逝。望江楼虽然巍然依旧,却也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兴衰沉浮。
钟耘舫壮年时期,正值清末民初,国家腾挛一时。他以出众笔力,留下了无数精妙绝伦的佳作遗世。"天下第一长联"正是其中的杰作,堪称人间瑰宝。时光飞逝,这位泰斗亦最终归于平凡,隐居乡野,归返尘土。而他手笔遗世的那些名联佳作,却一直流传于世,为后人所传颂。
后来的蒋介石虽然手无缚鸡之力,却也一度执掌军政大权,统帅将士,让这座曾经屡遭兵燹的城池暂时重现太平。然而"千年事屡换西川局"这句长联真言,亦启示着权力更迭的无常规律。终于在1949年的那个寒冷冬夜,蒋氏亦不得不操戈西征,离开故土,前往云南、台湾谋生。
成都一隅,望江楼巍然屹立,见证了无数英雄人物的沉浮兴衰。当年诗人杜甫为其手植的枇杷树,如今已不复存在,但却化作了千古佳句,流芳百世。长联中写及的诸如薛涛等前贤诗人的佳作遗韵,也早已随风而逝。而今朝的丰功伟绩,恐怕也难免如此归于平淡无奇的命运。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一切都在渐行渐远,一切都将变作过往云烟。昔日的英勇战士不复存世,唯有那些铭心刻骨的诗句佳作,留存于世,绵延不绝。可见纵使风云变幻,英雄人物来去匆匆,惟有文字与艺术的魅力,方能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