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或许是史上最大的卧底,直接改变了靖难之役的结局

词人说历史 2024-03-21 01:58:53

靖难之役是一场明朝早期的内部夺权战争,作战双方实力悬殊,而结果诡异。困守一隅的燕王朱棣久战不能取胜陷于苦战之中,破釜沉舟地使出一招黑虎掏心,坐拥全国的建文帝则被之斩首成功,明朝正朔也自此由嫡传太子朱标一系转移到燕王朱棣一系。

站在今人的视角审视这场战争,可以给朱棣的胜利找出许多理由,但是设身处地代入那个历史时期,你会发现朱棣其实难有胜算。建文朝既不像八王之乱时的晋国朝廷一样昏庸腐败,燕藩又没有七国之乱中作乱七国的强大实力。靖难之役其实只不过是朱棣在大难临头之际的奋戈一击罢了,而偏偏就是这一击,大力出奇迹!

近期热播剧《山河月明》播出了关于这段历史的剧情,但是主角光环过于耀眼,使原本险象环生的朱棣靖难,看起来更像是天选之子取回原本就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仅埋没了南朝忠臣勇将的奋勇抗争,更使燕军将帅的胜利少了几分成色。剧中的朱棣威风八面潇洒从容,而历史中的胜利则源于他的坚韧与不屈。历史就是因为这样的扑朔迷离而有趣,这次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看一看靖难之役中的燕王朱棣。

李景隆出征

之前我们说到,朱棣在真定之战中击败了耿炳文,耿炳文缩回真定城内闭门守御,燕军围攻三日不能克只能回师北平(想了解之前的内容,请看《》)。名义上耿炳文统帅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实际上朱棣击败的只是他的十三万先头部队,后续的朝廷大军仍在向北平汇集。燕藩的压力并没有因为真定之战的胜利而减轻,胜利的意义更多在于提振了燕军的士气,加强了底层士兵以寡击众的信心而已。

果断的回师北平可以看出,朱棣并没有被这场胜利冲昏头脑,相比于燕军骑兵的野战能力,他还是更相信北平坚城的防御力。

耿炳文之败使年轻的建文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大怒问道:“老将也,而摧锋,奈何?”。首席谋士黄子澄给他的建议依然是简洁而强硬,“胜败常事,毋足虑。聚天下之兵,得五十万,四面攻北平,众寡不敌,必成擒矣。”,并且在选帅的问题上黄子澄推荐了李景隆。

也许在儒生黄子澄的眼里战争就是这么简单,兵我有五十万,将我有李景隆,李文忠的儿子能差得了么?拥有这么丰厚的筹码,就像周润发拿着四条A,想取胜只需要把牌扔到桌面上就行了。周润发还知道故弄虚玄的引诱对手梭哈,黄子澄却不知道验一验李景隆的成色,当然建文帝也没验过齐泰和黄子澄的成色。

关于燕藩的对策朝廷中也有不同的声音,监察御史康郁就上疏道:“今诸王,亲则太祖之遗体也,贵则孝康之手足也,尊则陛下之叔父也。乃残酷竖儒,持一己之偏见,废天下之大公。...周王既窜,湘王自焚,代王被废,而齐臣又告王反矣。为计者必曰:‘兵不举,则祸必加。’是则朝廷激变之也。及燕之举兵,迄今两月,前后调兵者不下五十余万,而乃一夫无获,谓之国有谋臣可乎?陛下不察,臣愚以为不待十年,必有噬脐之悔矣。伏愿兴灭继绝,释齐王之囚,封湘王之墓,还周王于京师,迎楚、蜀为周公,俾其各命世子持书劝燕,以罢干戈,以敦亲戚,天下不胜幸甚!”

康郁的上书,其为天下臣民计之心可谓真挚,但是在建文帝看来则是“你骂谁呢?我不要面子的啊?”。因为康郁的上疏不仅大骂齐泰、黄子澄为残酷竖儒,更直指建文前期削藩手段过于粗暴,最后还补上一句,这样下去不出十年准玩儿完。后面虽然提出了请楚、蜀二王进行调停的建议,但是朝廷也要面子啊!至于迎楚、蜀为周公的建议,这更是万万不能的,建文帝可不是年幼的周成王。

果然,“疏上,帝不能用。”在我看来,建文帝当真好涵养,没把康郁砍了就不错了。由此观之,建文朝中也确实无远见实干之臣,即便有建设性的建议也不能以恰当的方式提出,气氛烘到这儿了,不打都不行。朝无良臣还不是致命的,军有庸帅才真正打废了建文帝的一手好牌。

建文帝最终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任命李景隆为大军统帅,替换战败的耿炳文。临行之前还亲自为李景隆践行,并赐给他通天犀带和斧钺,命其总转征伐之事,不用向朝廷请示。建文帝用实际行动证明,他对李景隆真的信任,而李景隆后来也用实际行动证明,臣确实靠不住。

李景隆是李文忠的长子,十九岁就承袭了曹国公的爵位,长得眉清目秀,身材高大,并且举止雍容,朱元璋在世的时候都爱多看他两眼。曾经数次派李景隆到地方上练兵,但是他却没有实战的经验。建文称帝以后对李景隆愈发的信重,之前废黜周王就是派李景隆领兵。这次配了大将军印,李景隆赶到德州,一面收纳耿炳文败军,一面征调各路军马,很快就集结了五十万大军,随即进军河间。

突袭大宁卫

朱棣听说是李景隆当统军大将,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对燕军诸将说:“李九江膏粱竖子耳!寡谋而骄,色厉而馁,未常习兵见阵,辄予以五十万众,是自坑之也。”

事实也却如朱棣所料,李景隆领军之后摆出一副贵公子的做派,他本不懂行军打仗之事,却妄自尊大,听不进他人建议,军中宿将都很不服气。南军将帅不和的情况被朱棣侦知,这可把朱棣高兴坏了,当下对李景隆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兵法有五败,景隆皆蹈之。为将政令不修,上下异心,一也。北平早寒,南卒裘葛,不足披冒霜雪,又士无赢粮,马无宿藁,二也。不量险易,深入趋利,三也。贪而不治,智信不足,气盈而愎,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三军易挠,四也。部曲喧哗,金鼓无节,好谀喜佞,专任小人,五也。”

面对草包的对手,朱棣生出了一个大胆的对策。当时辽东的镇将吴高、耿瓛、杨文已率军队入关,准备与李景隆夹击北平,正在围攻永平。朱棣对诸将说道:“李九江知道我在北平,必定不敢来攻打,我先率军救援永平,他听见我出兵,定会来攻城,到时候我们再回师夹击,坚城在前,大军在后,肯定能击败他。”

燕军诸将还有些担心,说道:“咱们本身兵就少,再分兵去救永平,那北平的军队更少了。”

朱棣又说道:“北平军队虽少,但城池坚固,出战不足,守御却有余,再说我的骑兵在外围游击,想打哪儿就打哪儿,比困守孤城要强得多。吴高也是个胆小的人,听说我亲自救援必定退兵,这样我们一来解了永平之围,二来引诱李景隆出击,可谓是一举两得。”

定好了计策朱棣就率军出发了,出发前命令世子朱高炽守城,并叮嘱朱高炽“景隆来,坚守勿战也。”

吴高没想到李景隆都大军压境了,朱棣还会出兵救援永平,当燕军突然出现在永平,吴高措手不及。燕军立即发动进攻,吴高连列阵的时间都没有,只能且战且退撤回山海关。燕军骑兵追杀了一阵,斩首数千级。

朱棣料到了吴高一击即破,但他没料到李景隆居然没有进攻北平。恰在此时,朱棣听到了宁王护卫被削的消息。原来在洪武年间,燕王曾受命巡视北境边防,巡视大宁的时候和宁王相处非常融洽,燕王起兵后,朝廷就怀疑宁王支持燕王,因此削夺了宁王护卫。朱棣闻讯后大呼“天助我也!”。

洪武后期的对蒙作战主要在辽东,而大宁是辽东重镇,很多投降过来的蒙古骑兵都被编进了大宁卫,其中还包括成建制的蒙古骑兵朵颜三卫。燕军虽然精锐,但是要对全国军队作战,兵力就显得十分单薄了,而大宁卫的精锐骑兵正是燕王梦寐以求的。而这次朝廷主动疏远了宁王,正好给了朱棣吞并大宁卫的机会。

“我都打到永平了,你李九江还不进兵,既然如此,我就趁这机会再给你加加担子吧!等我将大宁的骑兵收入麾下,再来对付你。”朱棣心中想到。

想到就干,朱棣一面写信麻痹宁王,说“哥哥我压力大啊,北平要守不住了,兄弟帮我向朝廷求个情吧!”,一面率军日夜兼程突袭大宁。当时大宁卫的将士也被朝廷征调进攻北平,屯驻在松亭关。朱棣则避开了松亭关,取道路险难行的刘家口,隐秘急行军,很快就到了大宁。并趁城防空虚攻克了大宁西门,俘获了都指挥使房宽,都指挥使朱鉴战死。

在控制了大宁城防后,朱棣将大军留住城外,自己单骑进城会见宁王。明里与宁王虚与委蛇,暗中却派人联络朵颜三卫的渠长和服役的戍卒,就这样过了几天,朵颜三卫和很多番骑、戍卒都被燕王拉拢了过去。

松亭关的明军听说大宁被袭后赶忙发兵来救,这支明军由都指挥使卜万、刘贞、陈亨三人率领,其中卜万有勇有谋,陈亨则于燕王安通款曲。陈亨一直想率众投降燕王,但是因为畏惧卜万一直没敢行动。

燕王了解这一情况后决定帮陈亨一把,就给卜万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对卜万极尽吹捧,对陈亨极尽贬低。又找来一个大宁俘虏,让他把信捎给卜万,并且故意把捎信这事让其他俘虏看见,然后就把这批大宁俘虏一起放了。等到这批俘虏逃回松亭关,就有人把捎信之事禀告了刘贞和陈亨,二人搜到信之后怀疑卜万是燕王的卧底,立马把卜万下狱,并将这件事报告了朝廷。

等到刘贞和陈亨赶回大宁,刘贞正要向燕军发起进攻,却不料陈亨率军袭击了自己。变起仓促,刘贞的军队很快就被打败,刘贞自己单骑逃往辽东,之后又走海路逃回了京师。陈亨则率军投降了燕王,卜万也被从狱中提出来杀了。

至此,无论是蒙古番骑还是大宁卫守军,都被燕王收入了麾下,在这边赚够了本钱就该回师对付李景隆了。燕王辞别之日宁王出城践行,不想燕王却设下了埋伏,宁王一到伏兵四起,裹挟着宁王一起杀向了北平。燕王又派指挥薛禄将宁王府的妃妾世子都接了出来,收拾好金银细软同去北平,原来梁山泊宋大哥的手段他燕王朱棣也挺熟!

北平攻城战

却说李景隆这边,在听到燕王进攻大宁的消息后,这位公子哥终于出动了,他催动大军直逼北平九门。在经过卢沟桥的时候,李景隆见卢沟桥上没有燕军防守,大喜说道:“燕军不守此桥,我军此去必定马到功成!”但他却不知道,燕军不守卢沟桥正是朱棣设下的诱敌之计。

李景隆率军到达北平城下,凭借人多势众,在北平九门外都筑下营垒,然后自己亲自指挥猛攻丽正门(今北京正阳门)。明军蚁附爬城,城中守军人少,眼看就要破城。在此危急时刻,燕王妃徐氏来了,还带着一大帮妇女,这些女人也身披甲胄登上城头,帮忙抵御南军。女人们虽然战场搏杀不行,但是居高临下丢石头她们在行,一时间城头上飞石如雨。

这下就看出李景隆缺乏战场经验了,要是战场宿将,一定深知一鼓作气的道理,眼看城破在即,定会严令部属奋力坚持,以达一击必杀之效。但是李景隆督促不严,攻城明军竟然被这一阵飞石打了下来,城上的燕军缓过这一口气,赶紧搬运守城器械加强守备,北平城的防守这下更加坚固了。

李景隆见北平一时难以攻克,又害怕朱棣回师,就留下部分兵力围攻北平,另派遣一路军马进攻通州。他自己则率主力东进至郑村坝,扎下九座营寨准备迎击燕军,掩护北平城下的明军攻城。

李景隆此番战场布局可谓十分诡异,燕军精锐,而南军大部分则久疏战阵,若论单兵战力,南军与燕军相差甚远。南军的优势就在于人多势众,而李景隆一番操作,却把五十万明军拆得七七八八。北平城下九门扎九垒,郑村坝又分扎九寨,还单派了一军进攻通州,这样松散的战场布置给了燕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更为诡异的是,李景隆还下了一道命令,“号令垒营,人各为战,非受命不得轻动”。大军作战,向来讲究是互相呼应,而命各营各自为战不许救援,千古以来未尝闻也!

如果李景隆不是另有所图的话,那一定是脑子不太好使,联系到他直到朱棣袭击了大宁,他才进攻北京,李景隆的成分实在值得怀疑。

言归正传,李景隆排兵布阵之后,围城明军又向北平发起了攻击,北平城内的朱高炽在降将顾成的协助下坚守城垣,北平城岿然不动。到了晚上,朱高炽又精选勇士缒到城外,对南军营垒进行袭扰,南军不堪其扰,只能退兵十里扎营。

南军顿师城下久战无功,还被守军袭扰的不得不退兵,这惹恼了明军中的勇将瞿能。瞿能早年曾跟任四川指挥使,跟随蓝玉跨过大渡河出击西番。这次盛怒之下他就和儿子瞿义,率领所部千余精骑猛攻彰义门,不想彰义门竟被瞿能一冲之下冲给打破了。但是瞿能所部人数有限,打进城中后无法再扩大战果,瞿能一面奋战支撑,一面派人求援。瞿能没等到援军,却等到了李景隆停止进攻的命令,“景隆忌能成功,使人止之,候大军至,俱进。”

朱棣的计划差点就因为瞿能的猛冲猛打而破灭,如若北平城被攻破,无论燕王所部多么善战,那也是无根之木不能长久,危急时刻又是李景隆送出了神助攻。瞿能退兵之后,当天夜里寒潮降临北平,燕军趁机以水浇城墙,到了第二天北平城已经变成了一座冰城,城下的明军只能望城兴叹了。不仅如此,再过几天明军就连望城也望不见了,因为燕王朱棣已经回师。

郑村坝之战

此时,燕军已进至会州(今河北平泉市),朱棣检阅将士,将大军分编为五军,命张玉将中军,朱能将左军,李彬将右军,徐忠将前军,房宽将后军。又把大宁卫归附的军兵编入五军之中,随后率五军直趋北平。

李景隆听闻燕军将近,又发布了一个诡异的命令,大军向白河西岸移营,要凭河据守,并派遣先锋都督陈晖为前哨,监视燕军动向。燕军多骑兵,凭河据守让骑兵冲突不得,这本来没有问题,但问题李景隆移营的时间太晚了。

燕军已经近在咫尺,朱棣不可能给李景隆移营的机会,此时燕军到达了白河东岸,因河水阻隔一时过不了河。朱棣默默祈祷道“天若助予,则河冰合。”似乎老天听见了他的祈祷,并选择站在了他这边,当时正是农历十一月隆冬,这天晚上气温再次骤降,白河一夜就封上了一层厚厚的坚冰。

天色未明,朱棣就率军踏冰发起了进攻,陈晖的前哨部队很快被击败,而此时李景隆移营还未完成,军队不成行伍。朱棣趁机分兵奇袭,左右夹击,连续击破了郑村坝七座营寨,进逼李景隆的中军大营。张玉等诸将又率军列阵推进,与北平城内的燕军夹攻围城的南军,南军将士凭营垒奋勇抗击,挡住了燕军白天的进攻。

然而就在这天夜里,李景隆跑了,作为一军主帅,他居然把大军丢在战场上,自己悄悄的跑了。第二天燕军又发起进攻,城外的九垒因为李景隆的将令不能相互支援,有四垒先后被燕军攻破。守垒的将领派人到李景隆的中军求援,却没见到李景隆的影子。众将这时才知道李景隆已弃军而逃,各支南军纷纷放弃营垒向南败退,燕军随后掩杀,南军损失数万,大批的粮草辎重也被遗弃在营垒之中。

经此一战,北平之围已解,朱棣不仅挫败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征讨,而且吸收了大宁卫的军力,更缴获了大批南军粮草。战后燕军诸将纷纷称赞“燕王神算!”朱棣则谦虚的说“我这只不过是运气好罢了,诸君所言才是真正的万全之策。”。

从战役进程来看,朱棣兵行险着,却次次料事如神,计谋明显高人一等。但是有没有可能是他获得了一些他人所不知的情报呢?比如南军之中有朱棣安插的高级卧底。时至今日,当时的实情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是回顾李景隆北伐的过程,其中透着的还是那两个字“诡异”。

再说李景隆败逃回到德州之后,他的举荐人黄子澄帮他隐瞒了战败的消息。建文帝问起前方的战事,黄子澄说:“我听说交战之后我军胜了几场,但是北方天寒,士卒们耐不住寒冷,所以暂时先退回德州,待明春进兵征讨。”

就这样,李景隆不仅逃过了败军的责罚,反而被加官进爵,继续稳坐在大军主帅的位置上,直至白沟河之战,败光了建文帝的丰厚家底。这个精彩的故事我们下次再聊。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