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中西贸易交流频繁,西域地区作为中西交流重要的孔道,发展得繁荣富庶,这自然引得周边吐蕃、突厥等政治势力的垂涎。为守护这条重要的贸易路线,安西军应运而生,进而成为中唐时期一支颇具传奇色彩的部队。
安西军以龟兹、疏勒、于阗、焉耆等四镇及安西都护的部队为基干,由安西节度使统领。史料记载安西节度使统兵24000人,有战马2700匹,是唐玄宗时期的天宝十节度之一。由于安西辖区距离唐朝统治核心过远,补给难以依赖中央,因此其兵力相较于范阳、朔方、河西等边疆雄镇算不上雄厚,甚至面对邦国林立、强敌环伺的西域地区还显得有些单薄。但是近水楼台又有先得月之便,玄宗时期的节度使已经掌握了辖区内的财权,安西军自然而然的享受到了西域税赋的供养。
以丰厚的财赋供养一支规模不甚庞大的部队,使得安西军人强马壮、器械精良,成为唐军精锐中的精锐,王牌中的王牌,威震西北诸国。在高仙芝任节度副使时期,更率部绝域行军,翻越葱岭远征大、小勃律,将当时的高原强国吐蕃拒之门外。
然而就在安西将士们拥胡姬饮美酒,以守护者的姿态耀武扬威之时,安史之乱爆发了。边军势力的膨胀使唐朝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危险格局。安禄山携范阳大军迤逦南下,唐朝的当家人李隆基老爷子无力制衡,只能祭出以边军治边军的大招,以名将哥舒翰挂帅调来了河西、陇右两镇的边军来对付安禄山,这才将其挡在了潼关之外。
但是李老爷子心里嘀咕,这脑满肠肥的安禄山不靠谱,那浓眉大眼的哥舒翰就靠得住么?此时他那胖媳妇儿家的大舅子宰相杨国忠正跟哥舒翰争权,看到李隆基有这样的小心思,赶紧给哥舒翰下绊子。“老李!你咋就不敢让哥舒翰跟安禄山干一架呢?哥舒翰人多,等他灭了安禄山,自己也消耗的差不多了,岂不把所有威胁都解决了!”。老李一听直拍大腿,这招妙啊!我怎么没想到呢!连忙发令催哥舒翰出战。
然而战场搏杀不是简单一比一的兑子,在深宫大内掰着手指算计权术的李隆基想不到,在天时地利、人心士气等多重因素影响的战场上,有太多的偶然。哥舒翰率军出关不久即遭到了叛军借助地利的绞杀,预想中的两败俱伤没有出现,倒是东风压倒了西风,河西、陇右军团被打废,叛军冲进了潼关。
听到叛军进关的消息,唐玄宗登时傻眼,当即下旨表示要御驾亲征,实际上则是脚底抹油,向蜀地开溜。此时唐玄宗已是垂暮之年,吃过、玩儿过、享受过,不复当年与姑姑太平公主夺权之时的锐气雄心,只想带着心爱的女人,安安稳稳的度过没羞没臊的晚年,毕竟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看到唐玄宗选择了一套无责任的打法,马上就有人不干了,其中为首的便是太子李亨。吃喝享受都是你先挑,如今出了乱子你倒要先蹽,你是没几天了,难道我们的下半辈子也要因你而一直窝在蜀地么?唐玄宗出逃不久,龙武禁军即在马嵬驿哗变,奸相杨国忠被杀,温润如玉的贵妃也被迫赐死。借此机会,李亨挣脱了玄宗的掌,控北上灵武开始单飞。在马嵬驿,唐玄宗失去了心爱的女人, 又遭遇了爱子的离去,可谓大受打击,但是唐帝国却在此迎来了重生的希望。
灵武是朔方军的大本营,灵宝之战河西、陇右部队被打残,要继续平叛战争,就必须重整部队。李亨曾挂职朔方节度大使,朔方军此时又在河北大破史思明,理所当然的成为李亨依赖的主力。一把宝刀,不仅需要坚实的刀身,更需要有锐利的刀锋,而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安西精锐无疑是充当唐军刀锋的上佳选择。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安西被征召万里赴难,踏上了平叛之路。
据史料记载东进赴难的安西军共有两批,第一批由神通大将李嗣业率领,有安西军五千,并北庭及西域诸囯兵马。此时李亨已经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李嗣业是肃宗亲自点的将,其所部兵士也是精中选精。这支部队一出发就展现出了大唐雄师的气象,史称“嗣业自安西统众万里,威令肃然,所过郡县,秋毫不犯。”当唐肃宗在凤翔见到李嗣业之后,高兴的对他说道“今日得卿,胜数万众,事之济否,实在卿也。”
李嗣业出发不久,肃宗的征兵诏书又至,“上又征兵于安西,行军司马李栖筠发精兵七千人,励以忠义而遣之。”这是第二批东进的安西军,根据史料推测,这批部队很可能后来分为两部,一部为四千人,此时李嗣业担任安西、北庭行营节度使,因而这四千人抵达东方后被划入李嗣业的麾下。另外三千甲士则由将军马璘率领,当马璘到达凤翔觐见肃宗的时候,因“肃宗奇之”而获得了单独领军的权力。
综上计算李嗣业所部兵力约一万余人,再加上其是生力军战力强劲,确堪为唐军之刀锋。这支安西军也真没有让肃宗失望,唐军先后在长安香积寺和陕郡新店与叛军进行了两次主力决战,两战都凭借安西陌刀队的逆袭破敌使唐军反败为胜,先手收复了长安和洛阳。而马璘所率领的三千人表现也不差,初战渭南即以百骑破叛军五千之众,随后也参加了陕郡之战。
在战局好转之后,唐肃宗也犯了和他老爹一样的毛病,开始嘀咕,“李光弼威名远播,郭子仪位高权重,李嗣业勇猛无匹,如今他们各掌强兵,能靠得住么?”。想到这一节,唐肃宗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思来想去还是自家的奴才最靠谱,帝王信念一动,天下形势即将剧变。
公元758年邺城之战爆发,这本该是犁庭扫穴对叛军残余的最后一战,唐军九节度二十万大军对战安庆绪数万残兵。可掉诡的是,唐军竟未设主帅,九节度各不相互统属,只有宦官鱼朝恩担任观军容使,隐然超然于各军将帅之上。而鱼朝恩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搅和,李光弼说史思明靠不住咱们得分出兵力监视他,鱼朝恩就说你能不能证明史思明是史思明的妈生的?李嗣业说咱们兵力雄厚干就完了,鱼朝恩说你怎么确认史思明他爸就是他爸?季广琛说要不咱们引水淹邺城?这样伤亡少!鱼朝恩说这个好,我支持!就这样,唐军就和叛军耗上了!
最后一战了,马上就该享受胜利的果实了,这个时候战死那太亏了,犯不上拼命。人同此心,又没有统一调度,劲儿也就使不到一处,九节度各自观望不前,邺城围了一年也没打下来,反拖得唐军师老兵疲。最终史思明果然来救援安庆绪,一个突袭打得唐军措手不及,九节度之师就此溃散。
而最倒霉的还是安西军,围邺城期间安庆绪时不时的派军出来劫营,李嗣业脾气火爆,每次都亲自上阵给予迎头痛击,不幸中箭身亡。无论在安西作战,还是东援平叛,李嗣业无不冲锋在前,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以这样一个方式死去,不禁令人唏嘘。接任安西军节度使的是荔非元礼,资历威望都和李嗣业不能同日而语,安西军自此失去了朝中根基,再加上刚刚战败,顿时成了后娘养的。
即便如此,安西军凭借强悍战力还是绽放了最后的辉煌,邺城之战后一年,史思明进军河南。叛军势大,李光弼出奇招放弃洛阳,收缩兵力据守河阳三城,让史思明如芒在背,精彩纷呈的河阳之战爆发。此战中,李光弼和史思明进拳递掌高手过招,最终李光弼更胜一筹击退了史思明。
河阳之战期间,安西军也是河阳守军之一,荔非元礼再次施展陌刀大阵,如墙推进,撞碎了叛军丞相周掣对中潬城的全力一击。安西裨将白孝德代表唐军与叛军斗将,阵斩叛军骁将刘龙仙,长我军士气灭对手威风。据《新唐书》所载,马璘所部也参加河阳之战,但其战况未有具体的描述。
河阳之战打的漂亮,邺城之战形成的劣势已被尽数挽回,却不想鱼朝恩和仆固怀恩联手递刀,逼迫李光弼在邙山与史思明进行决战。对战期间仆固怀恩又不遵将令,在平地布阵,被史思明抓住机会突击,期年之功毁于一旦。邙山之败后,唐军主力败退,荔非元礼所部安西军移驻河中绛州。
绛州久经战乱,又兼临近前线,百姓逃亡民生凋敝,安西军抵达之后根本无处筹措粮饷,大败之后,以荔非元礼之资望亦无力从朝廷手中争得足够军需。悲剧由此引发,公元762年绛州安西军发生兵乱,节度使荔非元礼被杀,与之一同动乱的还有驻扎在绛州的朔方军,杀行营都统李国贞。两支主力军变生肘腋,唐廷这才予以重视,连忙派郭子仪前往镇抚,并发京师绢四万匹、布五万端、米六万石予以赈济。
郭子仪镇河中,使得河中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朔方军的大本营,但以河中之财力难以同时供养两支大军。安西军随被迁往关西的鄜坊,曾阵斩叛将的白孝德成为节度使。只是这支在李嗣业时代战绩辉煌的部队仿佛被唐廷有意疏远,从此再也没被派上平叛的战场。
安西军马璘所部则参加了对史朝义的最后决战,洛阳昭觉寺之战。当时史朝义以十万大军依邙山列阵,这是叛军最后的精锐,战阵严整、旗铠耀日。还是那句话,马上就要享受胜利的果实了,谁还舍得拼命啊,一时间诸将沉疑。当此之时,马璘领五百骑率先杀入敌阵,往复三次敌军披靡,投出了终结比赛的绝杀三分。这史朝义也真是倒霉,李嗣业死去这么多年了,安西军竟然又出了陷阵破敌的猛人。
战后,李光弼称赞马璘,“吾用兵三十年,未见以少击众,雄捷如马将军者!”
安史之乱被平定了,但是马璘却没能安享胜利,第二年吐蕃入侵,马璘又被调往河西备边。再过一年仆固怀恩之乱爆发,引吐蕃入寇,此时唐军主力尽在关东,吐蕃军长驱直入攻陷长安,唐代宗逃往陕郡。在关中无兵可用之际又是安西军率先了出来,白孝德由鄜坊出击,收复邠宁,马璘则率军由河西转斗而来,解了凤翔之围。凤翔和邠宁是京西的两道门户,吐蕃此次入侵本就无意长期占领,如今交通要道被唐军控制,只能尽快撤离。
此次吐蕃入寇让唐代宗胆战心惊,京西地区的兵力随后被大大加强,以李抱玉率泽潞军镇南道凤翔,以郭子仪率朔方军镇北道邠宁。在李抱玉到任之后,马璘所部也被调往邠宁,至此,在安史之乱期间分批入援的安西军再次兵合一处。公元766年,白孝德因丁忧去职,马璘从而成为这支军队的唯一统帅,此时他的官职是四镇北庭、邠宁节度使,麾下兵力约有一万余人。
郭子仪虽是名义上的南道统帅,但是碍于安西军主力在此,他并没有亲自领兵赴镇,而只是派其子郭晞率一支部队来协助防守。即使如此,以朔方军之骄横,仍旧引发了两军的摩擦,幸赖安西元勋段秀实刚正不阿才将此事压下。内部矛盾是调和了,外部压力怎么办,以马璘所部兵力独当北道仍显单薄。
大历三年,唐廷再次调整京西部署,郭子仪以河中朔方军主力移镇邠宁,马璘率安西军前出至更加靠西的泾州和原州。也是从此开始,这支从安西远来赴难的部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泾原军。马璘坐镇泾原九年,确保了安西军在此开宗立派站稳了脚跟。
时光流转,安史之乱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是在唐朝皇帝眼中,总是能从这林立的藩镇身上看见天宝边军十节度的影子。范阳系割据河北,平卢系把持河南,剑南依然独霸蜀地,朔方系则占据了富庶的河中和广袤的京西北地区。由此而来的,是外重内轻的权力失衡带给最高统治者的巨大压力。
马璘坐镇九年后去世,泾原军主帅由段秀实接任,唐德宗即位以后,雄心勃勃的新皇动意削藩,势力最弱小的泾原安西军势力成为最先试刀的对象。朝廷弃用了众望所归的安西元老段秀实,空降曾任朔方都虞侯的李怀光为泾原军节度使。都虞候执掌军中法度,李怀光凶名在外,直接激发了泾源刘文喜之乱。虽然叛乱很快被稳妥搞定,但也使朝廷与泾原军更加离心离德。
公元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身死,因其子李惟岳的继任问题,朝藩矛盾激化,震动天下的四镇之乱爆发。唐德宗发号施令,关中各镇军出如龙,神策军、朔方军、防秋兵纷纷开赴关东作战,但唯有泾原军唐德宗不敢轻易调动,当初的芥蒂是否消弭了?德宗心里终究不能放心。
然而四镇之乱中的唐德宗就像一个手忙脚乱的救火队员,他四处扑救,火焰却却此起彼伏,虽然一支支部被派往关东,战争却愈演愈烈。等到淮西李希烈叛乱后,德宗手中已无兵可调。万般无奈之下,德宗下令征发五千泾原军前往淮西平叛,然而正如他所惧怕的那样,泾原军路过长安时因军食恶劣而发生兵变,一举将唐廷推到崩溃的边缘,这就是著名的泾师之变。
公元756年,李嗣业率领这支军队踏上征途,万里赴援,化身为匡君护国的利剑。公元764年,还是这支军队,马璘斗转千里解围凤翔,白孝德挥军南下收复邠宁,面对吐蕃大军夺回了长安的西大门。公元782年,依然是这支军队,化为夺命的匕首刺向了帝国的腹心。
短短二十余年,从忠臣卫士,到仇寇凶顽,其间角色转换的原因颇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