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经济过热朱镕基果断出手:给同志们一个忠告,别再乱上项目了

呱呱聊历史 2023-07-20 02:58:02

经过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的“物价闯关”、“债务闯关”,从1993年开始,中国的经济增长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经济增长总体较快,1993年度GDP增长率达到了空前的14%,1994年度又达到了13.1%,1995年的增长率又是10.9%。

在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两位数增长率之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也就是经济过热,当一个社会上随便投什么都能赚钱的时候,就会造成大规模的重复建设。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某年春节“孔府宴酒”以巨资夺得当年春晚广告标王,随即各种各样的白酒产品闻风而动,陆续开始爆火。

90年代中期可谓是白酒行业的黄金时期,这段时间内涌现了大量的白酒广告“酒鬼酒”、“洋河大曲”、“古井贡酒”等等大行其道,仿佛全国人民都离不开白酒了。

由于重复建设实在太多,造成工业产品普遍过剩,而因为匆忙上马项目,产品的质量又相当糟糕。

这种产品估计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这样一来,有些企业为了挣钱就不得不低价竞争,为了压低成本就开始以次充好,各种假冒伪劣产品纷纷粉墨登场。

诞生于1994年4月1日的《焦点访谈》栏目在那段时间几乎成了央视最火的节目,因为曝光的种种产品质量问题简直让人触目惊心。

作为中国经济的掌舵人之一,朱镕基对中国经济的走向一直十分关注,他深知现如今国家就像一个大病初愈的人,一切的首要原则就是“不能折腾”。

到了1996年下半年,他手中掌握的数据是:全国电视机、电冰箱、汽车的产能严重过剩,有的行业产能闲置了三分之一,有的行业甚至达到二分之一。

比如当时全国彩电的生产能力是一年3000万台,而实际上每年的销售量才一千五六百万台,在短期内也不可能超过2000万台,因为彩电企业本来就吃不饱,如此盲目扩大产能导致的唯一后果是1-2年后大批彩电生产企业都要关门。

为此朱镕基曾半开玩笑地说:就算全世界其他地方的彩电工厂都停产了,光靠中国一国就可以保证全世界的供应。

当年上海电视机一厂的彩电生产线

这年秋天,一位中央领导到江苏去考察,回来之后告诉朱镕基:现在搞冰箱的企业都在搞洗衣机,搞洗衣机的工厂在搞电冰箱,搞彩电的工厂去搞空调,反过来空调厂在生产彩电。

朱镕基不禁联想到上半年他去四川长虹考察的时候,董事长倪润峰非常高兴地向总理汇报:长虹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了年产800万台空调的生产线,预计下半年就能投产。

虽然对长虹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但朱镕基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因为中国当时的体制并非完全的市场经济,在实行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先进产能消灭落后产能,落后产能的工厂解散就完了,几百几千工人直接流入劳动力市场再就业。

但在90年代中期的中国这还行不通啊!四川长虹800万台空调一出厂,立马就有几百家工厂要没活干,问题是其中可能有一大半是国企,他们没有业务还不能破产,国家财政根本补贴不起,那样不出大乱子才怪。

企业市场竞争要符合自然法则“优胜劣汰”,但按照当时中国的国情,结果可能是“优胜劣不汰”,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了。

90年代的四川长虹

朱镕基不是不知道,大批长期不盈利的国企是国家和社会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总有一天要解决掉,但这涉及到上亿的企业职工和数亿群众,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

除去那些为了逐利充分建设的项目,还有许多属于根本没有经过市场调研就盲目上马,结果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例如四川省南充市是一座以丝绸生产闻名的城市,市政府领导看到周边城市都在搞锦纶,头脑发热也提出发展锦纶产业,锦纶工厂整整筹建了八年,一投产却发现价格太高了,根本没有市场,只好宣告停产。

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多年之后朱镕基提到此事还非常犀利地批评说:如果一个城市有几家大企业连年亏损却还在那里生产的,可以去查他的后台,不是市长就是市委书记。

除掉国内行业的劣质竞争,还有更离谱丢脸丢到国外的:山西省潞安矿务局建设了一个常村煤矿,当时动用了世界银行的贷款,花了几十个亿,1995年剪彩投产,结果整整一年多了都没有产出。

煤矿没有产出也就算了,但是世界银行的贷款本金和利息总得有人还啊!这就导致山西省毫无意义地背上了沉重的财务包袱。

常村煤矿

让政府去主导市场本来就是不合适的,行政干部又不懂市场,也不懂管理,盲目拍脑袋决策害死人啊!

随着经济过热,大批国内企业盲目投资扩大产能以为自己能够赚钱,但教训却非常惨痛。

1993-1995年,国家经历了新一轮大规模的基建投资,那时候钢筋、混凝土、水泥的行情一路上涨,钢材从800多元一吨涨到2300元一吨,这让国内钢企笑逐颜开。

可是他们投了新的产能之后,施工企业却不干了:国产钢材价格太高买不起,我们干脆买进口钢材吧!

于是到了1996年钢材进口量猛增,一下子把钢价打到了2000元/吨以下,前期扩产的钢厂全都亏得一塌糊涂。

经历同样问题的还有聚酯产业,1994年国产聚酯卖2.4万元一吨,当时全国范围内少说投了几百个聚酯工厂,结果1995年国外聚酯大量进口,把行情价直接砍掉四分之三,跌到6000元一吨,导致1996年投产的聚酯工厂开一家亏一家。

投产即亏损令人情何以堪

这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现实:90年代的经济形势和改革开放之前,甚至80年代相比都截然不同了,当初企业撑死了也就是国内竞争,可现在还要面临外国产品的冲击。

由于外国低价高质产品大量涌入,许多国内的传统行业已经开始面临巨大的压力,大量企业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甚至农民种的甘蔗都没有人收。

因为老百姓是非常现实的:我花五毛钱买一斤国产糖,进口糖才三毛一斤,反正用途都是一样的,那我何必花这个冤枉钱?

重复建设真的是太可怕了!因为90年代中期的信息传播并不像现在这么快捷,企业获取供求信息总有时间差,老板们总是乐观地认为可以把别人的市场地位搞下来,自己冲上去,但却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落得个惨淡收场。

朱镕基从1950年开始参与国家经济管理工作,此时已经在国家计委和经委系统工作了46年之久,大风大浪见了不知多少。

这一年国家计委的同志给朱镕基交了一份报告:目前投产的项目里,有三分之一的项目一投产就亏损,或者直接停工。

在山东考察国企股份制改革情况

如果任由这种过热的苗头发展下去而不加以控制,最后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只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在1996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给参会的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解放军三总部和武警总部的负责同志敲了警钟:

根据我的经验,我给我的朋友们,同志们一个忠告:从现在开始,至少一年,不要再上任何新的项目,行不行?我讲的是不上工业项目,不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农田水利是必须搞的……不要再盲目扩大生产能力花冤枉钱了!

但就算发展基础设施那也有前提条件,就是第一必须量力而行,第二不能过分超前,修了太多的公路、机场、港口却没有充足的人流、物流那就是浪费。

1996年年底,朱镕基对于已经呈现过热苗头的中国经济突然踩了一下刹车,1997年经济增长率应声回落到10%以下,为9.3%。

几乎是在间不容发的时刻,大规模国企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数以万计的落后产能被淘汰出局,伴随着再就业的阵痛,新的行业机会开始萌芽和成长。

朱镕基同志

也就是在中国经济从过热走向平稳的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发展到1998年成为影响整个亚洲的重大经济事件。

在东南亚各国及日韩损失惨重,多年积蓄惨遭国际投机商掠夺之际,中国政府对投机商的挑战予以坚决反击,有力地捍卫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和金融秩序稳定,保卫了改革开放二十年积累的财富。

在国企改革如火如荼的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始面对更加全面,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而此时,中国产品的质量已经不再如1990年代中期那样孱弱,“Made in China”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我们不得不说,90年代的领导人们驾驭中国这艘大船实在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差不了一星半点。

如果当时给经济降温的决策晚了一年半载,到1998年时中国将面临截然不同的形势,再去追求加入世贸组织可能会被动得多。

90年代末期,中国GDP增长经历了一个低谷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经历了20世纪末的养精蓄锐,韬光养晦之后,中国终于迎来了21世纪初的蓬勃发展,一飞冲天。

2 阅读:89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