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黄敬在全聚德请客,50多年后江泽民:再没吃过那么好吃的鸭子

呱呱聊历史 2023-06-10 18:27:04

2011年11月8日,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一本新书的首发仪式。

这本书名叫《中国电机工业发展史:百年回顾与展望》,而它的序言作者,正是已经退休多年的江泽民同志。

江泽民同志是新中国电机事业创立和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见证人之一,早在1960年代,他领导的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就曾勇挑重担,完成了国家急需的JO2小型异步电机系列研发任务。

这本书的作者之一,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的曾培炎同志,当年就曾在江泽民同志的领导下工作。

在序言中,江泽民并没有提到自己的任何贡献,而是列举了曾经与自己有过共事之谊,对新中国电机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诸位前辈老师和专家同志。

在这其中,有一位名叫许嘉德的老专家非常特殊,因为他是一个来自于捷克斯洛伐克的“洋专家”。

江泽民同志的序言节选

许嘉德原来的东家也很出名,叫做“斯柯达”,他是在中国政府的热情邀请下,带着帮助社会主义兄弟制造发电机的激情和理想来到中国的。

一个比较不为人知的事实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国的机械工业是世界第一流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工艺标准属于顶尖水平,就拿容许误差来说,和中国当时自有的工艺标准根本不在一个级别。

中国的发电机事业起步比西方晚了七八十年,直到1905年才开始建造首台实验用的发电机,但由于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后来日寇入侵,近五十年一直没能造出能够投入实用的发电机。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帝国主义仗着世界最先进的重工业在朝鲜半岛狂轰滥炸,让志愿军受到很大的损失。

没有强大的工业你就只能挨打!正因如此,毛主席下定决心要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在苏联的援助下开始大规模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

1953年,旨在为新中国工业化奠基的“一五”计划启幕,该计划的核心是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再加上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基础工业体系。

“一五”计划开局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中,发电机堪称现代装备必不可少的“心脏”,无论是汽车还是飞机,坦克还是军舰,身上都少不了各色各样发电机的存在。

因此,以周总理和陈云同志为首的“一五”计划制定者们,决定把新中国的电机工业放在工业化基础相对比较好的上海。

1953年1月,第一机械工业部(简称“一机部”,实际上就是重工业部)下达了上海电机厂“一五”计划扩建任务书。扩建工程总体设计由一机部设计总局第二分局负责。

当时,一机部的部长是刚从天津市委书记兼市长任上调过来的黄敬,黄敬是搞后勤出身的“大管家”,对于搞重工业并不在行。

想来想去,他把时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部长的汪道涵同志拉了过来当一机部副部长,顺便请他给一机部网罗一些内行的人才。

汪道涵深知,要制造重型机械和电气设备必须要最优秀的年轻人才,因此他很快给黄敬开了一份名单,这份名单里的前几位赫然就有“江泽民”的名字。

江泽民同志的伯乐汪道涵同志

当时,江泽民同志还是上海肥皂厂的副厂长,而汪道涵同志正是他的伯乐,因此在收到汪道涵的邀请之后,江泽民没有多做考虑,便前往设计总局第二分局报到。

在第二分局,江泽民分管的是电气专业科,这对于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的他来说正是如鱼得水,比搞肥皂生产有趣得多了。

更让江泽民同志高兴的是,电气专业科的40多名新同志大部分都是承担设计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年轻,敬业,朝气蓬勃,自己和他们很有共同语言。

此时的上海电机厂是1952年在闵行建成投产的新厂,投产当年就成功建成了240千瓦蒸汽发电机设备并正式投入使用,可以说技术门槛极高,专业性很强。

要搞设计,你就不仅得懂电机,还得懂土木工程,懂质量标准,懂安全规范,懂一些基础的规划和制图知识。

说句实在话,对于其中的许多方面江泽民当时并不内行,但同事们还不了解的一点是:这位江科长可是个学霸工程师啊!

当时上海电机厂的工人

自从当上科长,他的办公室大门就从来没关上过,因为他在办公室随时都会和相关的设计人员和专家们展开激烈的讨论,要么就是下面职工带着问题来找他商量请示。

一沓图纸,几支铅笔,成堆的资料,还有作图工具,他们一次讨论可以持续半天,江泽民出色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让大家叹为观止。

念大学时他就是个被同学们誉为“江博士”的通才,他虽然专精于数学,物理,英语,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同样擅长写诗,拉二胡、唱京剧,弹钢琴。

就拿土木工程而言,即便今天他还是个门外汉,可如果过了一星期你去找他时,他便能把测量放线,地基基础,梁柱板讲得头头是道。

搞设计这行,你不懂是不可能当领导的,但江泽民在科里的表现令同事们大为叹服,因为他不用多久就能和每个领域的专家无缝衔接流畅对话,由他当领导,几十个人都服气。

他们本来也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却不由得被江泽民同志的好学和渊博而折服。

古人说:“所谓才子者,须是弱冠之年,学问文章,如江如海,乃可称之。”江泽民同志可谓当之无愧。

主持会议的黄敬

江泽民的名气渐渐地传到了黄敬的耳朵里,他十分诧异汪道涵到底是从哪里找来的这个出色的年轻人,因此自然而然地对江泽民同志高看一眼。

许嘉德也是1953年来到上海电机厂的,主持的是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新产品试验组的工作,由于他在电机领域经验丰富,威望很高,借着一次到北京开会的机会,黄敬决定在前门的全聚德烤鸭店宴请许嘉德。

黄敬专门嘱咐设计总局局长李如洪,让他带几个优秀的年轻人一起作陪,最后李如洪拉上了江泽民。

50年代初的中国大地,生活条件确实比较一般,甚至可以算艰苦,普通人能够吃上一餐肉都是享受,何况是名震天下的北京烤鸭?

“全聚德”创立于1864年,到这年已有将近90年的历史,前年刚刚实行公私合营,其烤鸭堪称京城一绝,甚至有“京师美馔,莫妙于鸭”的美誉。

别说老外许嘉德没有吃过这么美味的鸭子,就算是在座的绝大部分同志连全聚德的门槛都没踏进去过,大家虽然正襟危坐,其实闻到那丝丝缕缕飘来的香味早已垂涎欲滴。

烤鸭以北京著名,北京烤鸭又以全聚德为首

据当时参加宴请的同志回忆:“入座后,只见门帘一掀,厨师用小车推来一只油光锃亮的烤鸭,当场切出香脆的鸭皮,宴间每道菜肴都以鸭子做食材……”

  这是第一次品尝全聚德烤鸭,而且是和单位最高领导一起,50多年后,江泽民同志依然津津乐道地告诉采访者“再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鸭子了!”

有这样的回忆,一是全聚德鸭子确实好吃,二是当时大家都提倡艰苦奋斗,能吃上一顿烤鸭实属不易,三也是江泽民同志能吃到烤鸭确实是因为黄敬等领导对他的青睐,因此多年以后他一直记忆犹新。

1954年春天,眼看汽轮机项目启动满一年,上海电机厂也迎来了北京的审图专家组,这些专家组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设计行业中顶尖儿的人物,其中还有不少是苏联专家。

这也证明国家对上海电机厂的扩建非常重视,从设计层面就绝对不允许发生什么大的偏差。

江泽民带领同志们迎接专家组,并且把蓝图一卷卷地交给他们审阅,专家们上午审图,下午开会讨论,提了不少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1955年,江泽民同志和同事们在苏联

此时双方的主要分歧在于:专家团借鉴苏联国内发电机厂的设计经验,提出新建的汽轮发电机车间的设计面积、设备和工时过大了,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压缩。

别看只是“一定程度的压缩”,但这意味着大部分图纸都要做全面的修改,那么电气科同志们一年多来的辛苦工作可就大半白费了!

面对专家组的意见,江泽民同志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夜以继日地检查图纸,和设计人员连夜开会重新审图,并与许嘉德沟通了多次,认为现有的设计方案充分借鉴了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设计理念,并且还有一定的前瞻性。

意思就是:我的设计方案,是为了将来更高级别的产品准备的,所以更大的设计面积、设备和工时都是必要的,这个方案经过的大家无数次的验算和论证,可行性上没有问题!

最后,江泽民同志拍板决策:现在的设计方案是合理的,无需改动!

这可震惊了专家组,没想到他们这些五六十岁老专家的经验和认知,居然被一个当时三十岁都不到的毛头小伙子给挑战了!

弱冠之年不知虚名有何用

大家重新开会,江泽民“舌战群儒”,把设计方案的理念向专家一遍遍地解释,而且还请到了电机厂的老师傅做专家鉴定人,共同论证设计工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对于专家团如连珠炮般提出的犀利问题,江泽民同志对答如流,最终成功折服了大多数人。

1953年春天,上海电机厂扩建设计方案基本上全盘采用了原有设计方案,并且立即投入施工。

江泽民相信:实践是检验设计方案的真正标准,随着许嘉德的汽轮机开始超速试验,迎接设计方案“大考”的真正时刻来临了。

因为当时汽轮机的转子要达到额定转速的120%,即每分钟3600转,在场的同志们心都悬到了嗓子眼:一是国内从未有过这么高的转速,怕转子突然飞了怎么办,二是怕安装汽轮机的基础承受不住压力突然塌了,或者裂了怎么办。

最后的结果是:试验成功,汽轮机和基础均安然无恙!实践证明,整个汽轮发电机车间的设备选用、平面布置都是合理并且成功的。

中国第一台6000千瓦汽轮机

1954年9月25日,仿捷4H5466/2型6000千瓦空冷汽轮发电机在上海电机厂试制成功,并在次年4月9日试车成功,开创了我国制造汽轮发电机的历史。

50余年之后,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电机工业发展史》的序言中深情地说:6000千瓦功率不算大,但毕竟是新中国建造的第一台汽轮发电机,万事开头难啊!

江泽民同志没有在厂里亲眼看到汽轮机试车的那一刻,因为此时的他又带着新的使命前往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动力处学习考察,为筹建新的长春第一汽车厂做准备。

仅仅一年之后,黄敬来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又遇到了已经调任一汽动力处处长的江泽民同志。

二人在上海千里之外的长春再次相见,不禁百感交集,眼看自己激赏的年轻人事业有成,这令黄敬十分欣慰。

江泽民同志后来清晰地记得,二人的谈话“从晚上7点钟开始一直谈到晚上11点,黄敬部长问得详细而具体,如为全厂供电供热的抽汽式汽轮机的性能、效率等”。

这次谈话,令年轻的江泽民同志心潮澎湃,一夕难眠,眼看天将破晓,东方既白,江泽民收拾心绪,带着党和人民的嘱托,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1 阅读:11801
评论列表

呱呱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